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4单元)

更新时间:2023-03-11 13: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勤奋惜时

1 勤奋自学成大器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自学的动人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精神令人动容。父亲因发怒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一句,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课文的第11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比较详细地描写华罗庚勤奋自学的情况。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他的巨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整篇课文是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写华罗庚勤奋自学成大器的。 (二)词句解析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句并列分句,句中用一组近义词“仍然”和“依旧”强调华罗庚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多炎热,始终坚持读书与演算。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挥汗如雨”的意思是汗流得很多,像下雨一样。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为了学习,忍受着极度的炎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有着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难点: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一、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成就。 二、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诧异 惶恐 琢磨 全然不顾 挥汗如雨 三、写出近义词。

随即( ) 果真( ) 顽强( ) 坚实( ) 惶恐( ) 阻拦( )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 )的明珠 ( )的毅力 ( )的基础 ( )的巨星 ( )的安排 ( )地读书 五、完成填空。

“大器”的本意是 ,文中指 ,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他能成大器的主要原因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2.审题:勤奋,勤苦、刻苦的意思;大器,大有作为的人。勤奋自学成大器,意思是经过刻苦自学而成了大有作为的人。

3.这个人是谁呢?(华罗庚,简介华罗庚) 设计意图:理解题意对学习课文有一定的帮助。

二、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同桌互读 3.检查词语的读音

4.交流: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假如你来写《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作文,你会选择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写?会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呢?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有关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又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3.讨论,明确:课文写了华罗庚为什么要自学,他是怎样勤奋自学的,结果怎样。重点写华罗庚如何勤奋自学的,找出重点段——10—12节,找出勤奋自学的结果——13、14节,最后讨论课文第1—9节写了什么内容?——华罗庚十岁时因专门演算数学题而气走一位买笔的顾客,遭到父亲的责备。全文分三段。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题目选材以及如何安排材料,理出课文的思绪。

四、学习重点段

(一)同桌学习,要求:一读,读第10——12节;二划,照要求划出华罗庚“勤奋自学”的语句,圈出有关词语;三议,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的?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二)交流反馈,如:

1.抓紧时间自学。句子:通常,等买完货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词语:“一??就??”)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词语:赶忙、继续攻读)

2.专心致志自学。句子: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词语:不知道、不停地、不停地)

3.克服困难自学。句子: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用废纸)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词语:仍然,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词语:依旧 挥汗如雨)

品读 :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① 找出句中的一组近义词: 和

②“全然不顾”的意思是 ,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 。

③“挥汗如雨”的意思是 ,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 。

4.坚持不懈自学。句子:失学后,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词语:一年四季 10个小时 四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边刻苦地顽强地向命运挑战。(词语:一边??一边??)

5.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华罗庚的勤奋好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家大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课文重点写——华罗庚怎样勤奋

自学的。

2.朗读第10——12节。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学习第1-9节,明确写作方法。

1.默读,思考:作者向我们叙述了华罗庚小时候 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他 2.小组讨论: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3.交流,明确:这部分内容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全文中心是表达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写他10岁时就在自学数学,而且学得那么投入,那么专心一致。

4.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写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先用一个具体事例,再从几个方面概括性的叙述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跟以往学到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习第13、14节

1.课文篇末点题,点明了

,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朗读这两节,读出赞美、钦佩之情。 3.男女生比读。

设计意图:理解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指导写段。

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1.讨论:“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呆头呆脑”的本意是什么?(傻呆)文中指

什么?(对有些事情反应迟钝)他之所以“呆头呆脑”,那是因为什么?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2.口头叙述(课内、课外资料都可以)

如: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有一次,他演算数学题入迷了,连鼻涕流下来都不知道,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算。

3.把口述内容写下来。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提高他们写段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勤奋自学成大器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教学反思与重构:

2 鲁迅与时间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生。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文化遗产。他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来自于他愿意挤时间,一年到头,很少休息,甚至用上的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

课文开门见山,先用了不少具体的数字叙述了鲁迅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特点。最后,通过鲁迅说的话凸现了他作出的所有的巨大贡献都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全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鲁迅是一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而时间在

这样的人的面前总是会有的,时间带给他的是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二)词句解析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勤勉”是勤奋的意思;“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是懊悔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人一分,也不会少给人一秒。勤奋的人会利用好分分秒秒,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懒散的人则一事无成、空留悔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4.能熟记课文第2、4小节节。 5.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难点: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整理关于鲁迅的资料。 2.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3.写出反义词

勤勉( ) 争取( ) 开始( ) 留下( ) 繁忙( ) 宽敞( ) 4.完成填空;

作者 “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 说明 。

文中让我感到惊讶的数据是 ,我惊讶在 ;让我深感震惊的是 , 我震惊在 。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画像)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习《鲁迅与时间》一课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板书课题: 鲁迅与时间)

设计意图: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

二、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 “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 说明 。

3.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怎样?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4.找出文章中的具体数字,想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5.边默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课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时明确重点。

三、检查预习。

1.注意读音:遗 统 篇 逝 均 壕 盹 勤 编

2.注意字形: (“遗”与“遣”; “编”与“骗、偏”的区别。) 3.理解字(词)义:

①教师说明《华盖集》、《南腔北调》、《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少年别》都是鲁迅的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

②教师简要解释:

题记——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引用名人名言。

序言———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后记——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后的文章。 ③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词:

遗产——文中指鲁迅的作品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虚度年华——虚度,白白地度过;年华,时光,岁月。白白地度过时光、岁月。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边划,划出鲁迅先生说的话。 读后交流,鲁迅对待时间的两句话: 出示板书: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5.学生质疑。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一般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重要的问题,可暂时“存疑”,留待讲解课文时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作解释说明,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回家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学例句,明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1.出示例句: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①自由轻声读。②指名读。③集体读。

2.分四步学习句子: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圈上小圆圈。)

②学:学懂词语的意思。(勤勉—勤奋;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懊悔。)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 (找—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指名读例②句子,再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内容。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 出示填空练习: (数字由学生填写。) 鲁迅活了 55年 ,一生写作640万字。 写作时间 18年 ,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

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 (生命比较短暂。)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了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间,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设计意图:仔细地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速度放慢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第二个重点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自学,再交流。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愿挤)。

②学:学懂词语的意思。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里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抓紧时间的?讨论交流: * 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找出句子,品词。)

(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 再学习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

年代 编写 字数 1925年除夕 编成《华盖集》、 《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南腔北调》、 《题记》 1000多 1934年除夕 译小说《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后记》 近10000

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什么? (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的手中的,一个人只要抓紧时间,再忙也会有时间的。)

设计意图:边扶边放,指点学生用四步法理解句子。

三、学习第三个重点句。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①找:找出重点词语。 (巨大贡献、争取) ②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文章中尉旨“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 争取——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③联: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 “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④想:想句子的含义。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学习能力。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鲁迅一生的成就跟“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讨论,指导读课文最后一节。)

2.课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你从时间老人那儿得到了什么?或是你在时间匆匆流逝中失去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受,教育学生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五、课后作业。

附板书:

鲁迅与时间

工作到凌晨 平日

抓紧时间 打盹 继续工作

善挤时间 写作 翻译 编集 除夕

整理日记 计划工作

教学反思与重构:

3 失去的一天

教材分析:

《失去的一天》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全文主要写了妈妈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内没按要求种树,读书,只是睡觉、吃鲜果、嬉戏便让她看到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羞愧。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珍惜时间和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时间的经历,让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现“无论你那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诗歌、名人故事及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预习要求:

1.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2.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羞愧 馋涎欲滴 翻耕砌墙 游手好闲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面包师整天工作,汽车( )开来,面包( )运到商店里去了。

②( )无论你多么努力,( )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4.完成填空。

①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 再详细描述妈妈 。 故事告诉我们 。

②但妈妈问佩佳做了什么时,他羞愧地不敢看母亲的眼睛。“羞愧”的意思是 ,文中指 ,他之所以羞愧,那是因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昨天你是怎么过的?做了哪些事?想知道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过一天的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作准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

2.检查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的情况。

绿荫如盖 佩佳 羞愧 馋涎欲滴 翻耕砌墙 游手好闲 麦茬地 3.分段抽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更准确、更流畅。 4.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再详细描述妈妈 。故事告诉我们 。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研读课文,习得方法。

(一)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二)全班交流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词语。 1.“游手好闲”

①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②读课文1--5节,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 坐 吃 嬉戏

③“游手好闲”是指 ,佩佳之所以游手好闲,那是因为 ,由于他的游手好闲,因此他 。

④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

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了麦茬地,建筑工人新砌了一堵墙,面包师制作了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把书还回 来,又借走了很多新书。

⑤读这部分课文,师导读,让学生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三)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1.师引读: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是这样的: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而其他人呢: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2.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3.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4.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

附板书:

失去的一天

佩佳 游手好闲 羞愧 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与重构:

古诗《山中留客》《宣城见杜鹃花》

古诗简析:

1、《山中留客》简短的四句话,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也包含着叙事成分。诗人把第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2、《宣城见杜鹃花》诗的一、二句语序倒置,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古诗注释:

1、弄春晖:在春天的阳光里嬉戏玩耍。 2、轻阴:微阴。 3、拟归:打算回家。 4、纵使:纵然,即使。

5、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6、子规:一名杜鹃,暮春而鸣,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7、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山中留客》,了解诗人描绘的一幅引人入胜的深山奇景,抒发山居生活的乐趣和殷勤留客的衷情。学习《宣城见杜鹃花》,描写诗人看见宣城的杜鹃花联想起蜀地的杜鹃鸟,由杜鹃鸟悲鸣勾起对三巴的怀念,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善草书。诗人闲居十山中,忽有一位朋友从山外来访,真是太高兴了。他自充向导,陪客人上山,要请他饱览山中的景色。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光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 (2)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之衣。

4.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小时候在蜀国见过子规鸟,不想今日在宣城又见杜鹃花。 (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鸟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明媚的三月阳春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学过的张旭、李白的诗。 2.积累思乡的古诗。

4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记载了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发明制造了一种只杀死传染病细菌又不伤害人体的新药的事迹。文章先写欧立希看到传染病危害人类而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向。接着写他带领助手日夜工作寻找只杀死病菌而不伤害人体的神奇子弹,最后写终于找到了神奇子弹。

第一段虽不是课文的重点,但这正是欧立希能在实验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围绕着“废寝忘食”与“百折不挠”这两个中心词语展开。其中“百折不挠”的实验是重点中的重点,欧立希的坚强信念与百折不挠的勇气这两个成功的要素主要体现在此处。围绕中心词展开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二)词句解析:

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他翻阅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法文的书籍、杂志,在他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桌子上、椅子上、地板上,都堆满了厚厚的书本。

这句话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出了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他广泛地阅读书籍,从种类多、数量多两个方面看出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掌握的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废寝忘食、百折不挠、为非作歹、一筹莫展、横行不法”等词语。

2.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 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与背诵本文的重点段落。 4.能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想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1.了解欧立希,查找有关资料。 2.用恰当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层出不穷 为非作歹 横行不法 一筹莫展 废寝忘食 百折不挠 3.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 )——( ) 4.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解救( ) 经受( ) 立下( ) 恢复( ) 表示( ) 造成( ) 翻阅( ) 学习( ) 实现( ) 5.完成填空

欧立希之所以能将幻想变成现实,不仅因为 ,因为 ,还因为 。

读着读着,一个 、 、 的欧立希出现在我的眼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亦越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读了这句名言,你知道什么?

这是淡敏的一句名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就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他最终找到了“神奇子弹”。

2.出示课题: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 4.读注释,了解欧立希,学生可以补充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用名言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 能更好地理解名言的含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带着自己的问题,较快地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交流自己默读的收获。

3.再默读课文,试着用成语完成以下的填空:

欧立希小时侯,社会上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病菌在人体内( ),面对这些( )的杀人小凶手,医学界都( ),而欧立希则坚决表示要找到神奇的子弹来消灭它们。他( )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又( )地进行实验,终于把找到“神奇子弹”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4.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 ②读词语

③解释下列词语,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层出不穷 为非作歹 横行不法 一筹莫展 废寝忘食 百折不挠 ④借助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只出示空格里的词语,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能促进学生提高默读的能力。用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说,为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置了一个坡度。

三、布置作业:

必做题: 1.积累文中词句

2.选用熟悉的关联词语,适当地写写文中的相关内容。 选做题:

1.书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选择文中的2—3个成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课文

(一)原先被人们称为“幻想医生”的欧立希成功了,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快速默读课

文,简要说说答案。

1.板书: 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2.“废寝忘食”与“百折不挠”各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欧立希废寝忘食地读书,百折不挠地实验的? (二)默读第5节,思考:欧立希是如何废寝忘食地学习的? 板书: 广泛阅读(种类多 数量多) 摘记(无论??都??甚至)

1.男女生将这两部分的内容读一读

2.想象一下,地板上、衬衣袖口里,鞋底上的化学公式与符号是怎么来的?选择一个内容说一说。

3.分角色读第5节(第一句齐读,第二、三句分男女读)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分角色读? 4.小结:作者第5节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描写出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 (三)欧立希又是如何百折不挠地实验呢?

1.默读6-9节,圈出最能表达“百折不挠”的重点语句。 欧立希和他的助手,??药物进行治疗。 为了加快实验的进行,??当枕头睡觉。 有一位朋友劝欧立希不要白费劲了??基础上的。 2.板书:日夜奋战 坚强信念

3.指导朗读

4.有位朋友劝欧立希中断研究,助手们听了有些动摇了,想象一下,面对这种情况,欧立希是怎样鼓舞助手的士气的?试着说一说。

5.小结:正因为欧立希以解救人民疾苦的坚强信念,以对科学实验百折不挠的勇气,终于把找到“神奇子弹”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6.学生分三部分读6——8小节,师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写作方法

1.被人们称为“幻想医生”的欧立希最后找到了“神奇子弹”,他成功了,成功的关键是——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2.“废寝忘食地学习”是通过第五小节来写的,“百折不挠地实验”是通过第6——9小节来写的。这两部分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小组学习讨论 4.交流

(6-9节作者采用的是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它与第5节的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正好相反。但这两种写法都是用一个成语作为中心,主要的写作方法是用事实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围绕某一个中心词语展开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灵活运用。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觉得欧立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对主要人物的印象,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废寝忘食地学习

百折不挠地实验 教学反思与重构:

*5 科学奇才霍金

教材分析:

文章用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奇才霍金传奇的一生。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点出霍金 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奇才,文章结尾又引用霍金一位老师的话赞扬霍金以残疾之身完成宏业,令人钦佩,前后呼应。中间一大段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青少年时与疾病斗争发愤学习并决定钻研理论物理;第二层写大学以后更重的疾病缠身,霍金用他特有的方法顽强地研究,终于取得杰出成就;第三层写三十多年后霍金又有了新的发现。文章结构严

谨,用词确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的好材料。文章情节感人,又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并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2.了解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3.了解霍金的才能造就的过程,学习霍金长期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的决心和选择合适自己研究方法的策略。

4.熟读并背诵描写霍金抗争命运,坚持研究的内容,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从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中,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凭着惊人的毅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和事。 预习要求:

1.通过查阅资料,关于霍金我还了解到如下感人的描述:

2.理解词语

钦佩 罕见 辉煌 3.照样子写词语

一清二楚( )( )( ) 无时无刻( )( )( ) 4.填上合适的反义词,组成成语。

( )应( )合 ( )题( )作 同( )共( ) 5.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着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大家可能听说过张海迪的名字,张海迪从小学时起患了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长年坐在轮椅上,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和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感人的作品,成为我国当代青年景仰的楷模。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挑战、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科学奇才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个词语

4.交流对霍金的了解,师补充霍金的简历参考书上的参考资料 5.理解课题:奇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理解课题,了解霍金,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1.交流

第一节:是一位??科学家。

最后一节:对于霍金??尤其令人钦佩。 2.从这两句中心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霍金疾病缠身的语句。 1.读读这句句子

霍金8岁,??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 这时,更大的不幸??读书和研究。

2.结合骨髓硬化、半身瘫痪等词语理解霍金病情的严重 3.这种疾病对于常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快速地默读课文,圈出霍金抗争命运的词语或句子。 1.霍金在研究项目时想出了什么好的方法?

2.理解黑洞

3.理解静思默想,理解后面是如何把霍金静思默想写具体的?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把霍金身患疾病与疾病抗争分角色朗读) (五)背诵霍金抗争命运的章节 (六)练习说话:

一般人如果像他这样的身体状况,会

,会 ,还可能会 。然而,霍金却 ,因此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出发,研读相关的句子,教育学生从

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中,学习霍金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四、领悟本课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1.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2.汇报交流。(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一是运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叙述方法,显得有理有据;二是叙事中语言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十分感人。)

设计意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写作方法,这是做好阅读与写作有效衔接的一种途径。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科学奇才霍金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单元 美丽风光

6 火烧云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夕阳

西下时,天空中出现火烧云时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颜色变化多而快,这是火烧云的特点,也是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和消失的顺序来写的,所以,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2节),主要写火烧云上来时天空中霞光的颜色。火烧云照在不同的人和动物的身上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说明了它的颜色变化“极多”。第二段(第3——6节),重点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是课文的重点段。写颜色的变化,先概括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再从两方面具体写火烧云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第三段(第7节),重点写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文中写颜色的词语很有特点,值得学生模仿、积累。作者发挥想象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段落也值得学生仿写。 (二)词句解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烧”是燃烧的意思,在句子中有扩展、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又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和气势。“烧”字用得贴切,有一种动感美。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熟记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语段。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1.照样子写出颜色的词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 ) ( ) ( )

红彤彤 金灿灿 ( ) ( ) ( )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 ) ( ) ( ) 2.辨析下列词语 沉浸 沉静 3.辨字组词

凉( ) 摸( ) 遍( ) 萄( ) 晾( ) 膜( ) 编( ) 陶( )

4.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色,如日出、下雨、刮风、落叶等。然后,将你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回忆,那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生说)是呀,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是那样的瑰丽。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二)检查、反馈、交流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òu,不读sòu;“彤”读tóng,不读dān。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或要提醒同学们的,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来。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完后指名几位同学读。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回答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② 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避免重复、点题、与后文照应,写出火烧云动感。“烧”字用得贴切,在句子中有扩展、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又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和气势。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3.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设计意图: 读点题的句子,明确什么是火烧云,通过词语的变换,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四、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板书:

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

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 )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霞光”这部分的内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之中。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你瞧——(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一)自由读读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自然段,说说火烧云的什么在变化(颜色形状)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你从天空中找到哪些颜色呢,用“——”划出来。你有什么感觉?(颜色真多呀)

2.这么多的颜色,怎样把他印在脑海中呢?试着把这些颜色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导:“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 )一样的( )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3.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①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玫瑰红、苹果绿、辣椒红??)②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5.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个一会儿)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 (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板书:样子)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板书:消失)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形态美;“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的动态变化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得也很有趣?重点让学生体会:“那条狗十分凶猛——大狗也不见了。”的生动情景美;“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的形态美。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组段。

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的想象说出来?

8.同学们想象得真美!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一番。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1.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沉静”与“沉浸”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儿?

②“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导:是呀,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随着录音再一次去领略一下吧。(学生闭眼,播放课文录音)

设计意图: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把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以及作者那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

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相信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中了。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美丽,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和多彩呀!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颜色

火烧云 变化 多又快

形状

教学反思与重构:

7 蝴蝶泉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短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合欢树下的清泉,“有大树合抱”, “倚崖而耸立”,“下有泉”,“清洌可鉴”。有一棵苍劲的合欢古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清泉,泉水清澈如镜。第2句写花奇,“当四月初,即发花如峡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间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第3句写蝶美,“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那些真正的蝴蝶交尾相衔,倒挂横于泉上的蝴蝶树上,形成无数蝶串,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第4句写了游人多,“游人俱从此月,群观之,过五月乃已”。游人到了这个时候,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到农历五月才停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疑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知道课文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3.背诵和默写全文。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疑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

1.复习背诵《读书有三到》、《论语》 2.查找并整理徐霞客的资料。 3.正确朗读课文 4.给下列字注音

( ) ( ) ( ) ( ) ( )

洌 漱 蛱 巅 译

5.自读古文,在不理解的词句旁作上符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蝴蝶泉的传说,引出课题。 出示课题:蝴蝶泉 2.简单介绍“蝴蝶泉”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3.指名朗读。 4.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短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读懂句子,理解句意。

1.自读短文,借助下面注释和译文,自己解决重点字的意思,不理解的字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圈画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帮助学生积累。

2.小组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设计意图: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同学间的互补加以消化,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掌握根据注释学习古文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你们知道这篇古文的大体意思吗?

4.集体交流,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明白短文一共有四句话。(1合欢树下的清泉。2花奇。3蝶美。4游人多。)

5.读短文,进一步理解句意。

四、拓展练习。

1.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徐霞客。

2.让学生展开联想,根据古文的内容,把它改编成白话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者的深入了解以及用语言表述古文的内容后,对短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

附板书:

蝴蝶泉

水清冽、树奇特、蝶优美

8 荷兰的花

教材分析:

作者是想借“荷兰人爱花”来表达他们对土地的执著与热爱。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荷兰人迷恋国花——郁金香,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鲜花,鲜花已经成了这个国度中的“一员”。

课文第1、2小节描述了荷兰人对土地充满感情的原因以及他们对鲜花的热爱。随后,课文的第3、4、5节从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荷兰人的最爱——郁金香。第三节描述了郁金香的形状与颜色。第四节通过两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第五节则介绍了郁金香的由来以及荷兰人对它的栽培。最后,作者通过“总-----分------总”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荷兰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鲜花的。

文中的词句形象、生动、传神,所以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描写花。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节,可以让学生用“像??般??叫??”的句式,展开想象给更多的郁金香花取名字。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第四节,介绍一种“中国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5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词语,熟记相关语句。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3.学习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描写花。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描写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师生查找荷兰的资料。 预习要求:

1.查找荷兰的资料

2.摘录文中形容荷兰花木美丽的四字词语。

( ) ( ) ( ) ( ) ( ) ( ) ( ) ( ) 3.按要求摘录句子

① 一句体现荷兰人想象奇妙的句子。 ② 一句赞美郁金香的句子。 4.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提问。

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5.改成陈述句

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出示荷兰图片,师:看,这就是荷兰,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生介绍、师补充)

2.媒体出示: 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兰,自己轻声朗读。

全班读。读好:千顷土地。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荷兰的花》。其中有一种花被誉为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

设计意图: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生字新词的音: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同桌你一节我一节读课文。

3.请10个同学挑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请女生读好这段话。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焰般炽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 迷。

4.荷兰人对郁金香还有更痴迷的地方了,媒体出示:荷兰人迷郁金香都快痴了。有个老板愿意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支罕见的郁金香,瞧瞧,代价多高!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一座童话里的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支郁金香。”荷兰人爱郁金香,并把它定为国花。

5.请男生读这段话,读出荷兰人对花的痴迷。

6.其实在我国的鲜花王国中也有许多娇艳美丽、值得夸耀的花。下面老师请大家模仿这两节中的一节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描写花的句子,让学生充分品味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引读课文的第1-4小节。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请学生默读.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翼、轻轻抚弄)

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提问,并和同学讨论解决。

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2.对呀,郁金香原本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被荷兰人发现后,便___,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郁金香出落得_____,就像有位作家说的______.这都是源于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热爱,对花的痴情跃然纸上.当然也离不开他们那双神奇的手.

3.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4.那就让我们走走、瞧瞧,结合这个填空,认真读好7、8、9小节。 在城市高高的电线杆上,你一眼就能看见( )花篮,

里面插满( ),( ),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 ),仔细看窗户,你会看见窗口放满了( )、( )、( )。这不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吗?他的意思就是――――

5.它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

6.再读这两句,比较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

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正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窗帘。

你能尝试着也来改一改吗?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7.师生配合读:瞧,―――读填空.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句子,了解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齐读课文.现在你们知道为何课题取名为《荷兰的花》了吗?请用一句话说说荷兰人和荷兰的花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荷兰的花 郁金香

庄重、典雅、艳丽、完美

古诗《蜀中九日》、《送柴侍御》

古诗简析:

1.《蜀中九日》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2.《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古诗注释:

1.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 2. 他席他乡:在他乡作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

3. 南中: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 4. 侍御:官职名。 5. 通波:波路相通。

6. 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教学目标:

1.学习《蜀中九日》,了解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诗人佳节思亲的感情。学习《送柴侍御》,了解诗人送别好朋友柴侍御时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心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蜀中九日》。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由已学的送别的古诗导入,揭题。 1.提醒学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区别。 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关系,介绍作诗背景。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利用工具书读通顺。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

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送君不觉有离伤) 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

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 (1)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河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有离别的伤感。 体味“接”的妙用。 (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2)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2.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登上望乡台,好客的人,频频举杯劝我开怀。 (2)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们怎知我客居他乡的痛苦,却奈何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五、拓展延伸。 积累思乡、送别的古诗。

9 叙利亚的卖水人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有趣文章。课文记叙了叙利亚的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同时,让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看到了叙利亚的卖水人浓浓的人情味。课文的1-3节主要介绍了叙利亚炎热的天气和水果的丰盛,第4节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8节则写了叙利亚的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数。从叙利亚的景、物自然过渡到人,本文的景、人、情三者的统一达到了完美与和谐。 (二)词句解析

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句承接上文叙利亚境内有很多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下半句引出下文那些卖水人更令人难忘。

借助过渡句不但可以概括段落大意,还可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3.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4.熟记课文第5小节。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叙利亚的异域风情和气候特点等资料。 2.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破财而饮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 最令我难忘的,( )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 )那些卖水人。 ② 在叙利亚境内,( )大街小巷、白天晚上,( )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4.朗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句中的引号起什么作用?

① “橙山”上面,满满地插着制作精巧的塑胶花,远远看去,五彩缤纷,相互争艳。 ② 另有位卖萝卜水的,把他又肥又大的萝卜叠成一个奇特的图案,惹人驻足而观。这一观,当然便得“破财而饮”了。

③ 他们或站在购物中心,或站在马路旁边,身上挂着一个形似葫芦的巨型铝制水壶,手执笛子,放在嘴边,“咿咿唔唔”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

④ 喝完以后,把杯子递还给他时,他会不由自主地说:“再来一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叙利亚

观看有关叙利亚的图片。

看了图片,我们领略了叙利亚的异域风情,让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介绍,来了解一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出示简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指名学生读)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

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2.课文中也有一段叙利亚的介绍: 出示课文第一节:

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串串的汗,从额上淌下。

学生自由读。看看叙利亚给你怎样的感受? 指名读。

(最不能忍受的,是叙利亚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师生配合读。

3.这么热的天,水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水

正因为如此,叙利亚的卖水人成为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补齐课题,板书:30、叙利亚的卖水人 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叙利亚的异域风情、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便于及时纠正与指导。

三、学习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

(一)预习了课文后,我们知道这水是指水果汁。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水果汁的句子,并概括一下水果汁的特点。

(二)交流: 1.出示句子:

他们卖的,不是糖浆冰水,而是新鲜的水果汁。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 齐读句子。

出示:叙利亚的水果汁真是 品种繁多 。

2.出示句子:

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 齐读句子。

出示: 价廉物美 3.出示句子:

他卖的柠檬水,一杯4毛钱,够酸又够浓,确是解渴妙品。 出示: 冰凉解渴 4.那么还有什么呢?

5.我们知道叙利亚的水果汁的特点是:品种繁多、价廉物美、冰凉解渴。 用一、二句话说说叙利亚水果汁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找找描写水果汁的句子,概括水果汁的特点,为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读课文1-3小节 二、学习有关卖水人的内容:

1.出示句子:

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齐读句子。

这是一句过渡句,上半句承接上文 ,下半句引出下文 。

仿照过渡句说话。

最令我 ,不是 , 而是 。

最令我 ,不是 ,而是 。

再读课题 2.出示句子:

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齐读句子。

3.这些卖水人在叙利亚随处可见,是极其普通的,可是到底是怎样的卖水人让我念念难忘呢?默读课文的5——7节。文中写了哪几个卖水人?

交流。 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 纯朴可爱 人情味浓

指导说话,出示填空:

来到叙利亚,让我难忘的是卖水人吸引顾客的方式 ,如 出奇招装饰摊位 ;难忘的是卖水人推销水的可爱方式,如吹笛子;难忘的是 卖水人浓厚的人情味 。

4.如果你来到叙利亚,你会被谁所吸引?默读5——7节,说说理由,小组交流。 5.学习第五节,卖水人的招数“奇”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理解“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填空:

卖水人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有位卖橙水的,将橙堆成 ,上面 ,远远望去 , 。有位卖萝卜水的,把萝卜 ,惹得人们 , 。 读第五节。

6.再来看看那些可爱的吹笛子的卖水人,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住了你?

出示第六节,默读试着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①“咿咿呀呀”这个词语为什么用双引号?

②“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 ③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④“浸浴”在笛子声中,人的心怎么会凉了起来? 比较“心都凉了”的含义。

浸浴在笛子柔美的声音里,喝着从铝壶里倒出来的冰冷的酸橙水,你会觉得,整颗心都凉了起来。

听到儿子犯法被捕的消息,妈妈的心都凉了。 ⑤为什么作者称吹笛子的卖水人是最可爱的? 那么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 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填空:

卖水人的笛声幽幽怨怨的,好像在说:“ ”,让人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不由地 , 。

读第六节。

7.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默读第七节。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

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理解句子。 “竟”出乎意料的。 引读第八节:

听了这话,我恍惚间以为??,但定睛一看,站在眼前的,却只是?? 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8.小结:

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那些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再读五到八节。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品味关键句子的同时,让学生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三、练习说话:

1.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下叙利亚的另一大特点——令人最不能忍受的干燥和闷热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2.假如你是游客,你会光顾哪个卖水人的摊位?为什么?

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光顾商场、超市等地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的,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

四、作业:

附板书:

出尽奇招

叙利亚的卖水人 纯朴可爱 人情味浓

*10 冰城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文章。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描写了我国著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尤其紧扣了哈尔滨最富有特色的冬天娓娓道来。从文章第三节到第九节具体描写了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最后一节对全文作了总结——“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这句句子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表达了作者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哈尔滨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这篇文章写得景美、人美、情美,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并仿写。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清晰,首尾分别用了“开门见山”法和“篇末点题”法,语言也很美,句式结构灵活多变,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品味、模仿造句,才能让他们灵活地积累运用,渐渐掌握语言规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熟记课文第5、6、7小节。 2.学习用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习用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 )到冬季,哈尔滨( )变成了冰雪世界。

② 冬泳,( )锻炼了人的意志,( )使人们增长了知识,强健了身体。 ③ 高大整齐的树林枝繁叶茂,( )是最炎热的夏季,( )会使你感到格外清爽。 3.摘录文中带有分号的语句。

4.完成填空

哈尔冰的冰灯吸引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 ;冰雕的“嫦娥奔月” ;雪塑的小兔、小鹿 ;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 , ,真使人有一种 。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亲历的一场大雪,是否领略到了皑皑白雪的绮丽景象 ?你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是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是那样让人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冰城——哈尔

滨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读题

设计意图:用难得一见的迷人雪景勾起学生的回忆,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

3.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对哪一方面的内容最感兴趣? 4.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有所获,知道写什么,并且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

三、细读课文

1.朗读第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哈尔滨的美? 2.品读第二节

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① 圆顶的俄罗斯大教堂,华丽的“马迭尔”餐厅,典雅的日本民宅,精美的民族建筑,装扮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② 一处处江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水中,健将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岸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伞装点

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③ 在繁华的市区,有这样一块安静、清爽的休息场所,怎能不令人神往。 3.默读第3、4小节

根据课文的内容,在第3与第4小节之间加上一句过渡句。 4.轻声读第5小节 ① 照样子练习说话:

远处,冰帆点点;近处,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入,引起阵阵赞叹声。

② 用上“飞奔而下、冰帆点点、跃跃欲试、连连夸赞”等词语说一说松花江上的场面。 5.同桌读第6、7小节,完成填空:

哈尔冰的冰灯吸引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 ;冰雕的“嫦娥奔月” ;雪塑的小兔、小鹿 ;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 , ,真使人有一种 。

照样子练习说话:

哈尔冰的冰灯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的“嫦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别致;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6.感情朗读第8、9、10小节

设计意图:文章的语言很美,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品味、模仿造句,才能让他们灵活地积累运用,渐渐掌握语言规律。

四、总结:

1.文章为什么写得那么美?

2.希望同学们也善于观察,巧用句式,融入情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冰城

景色 美丽 人 勇敢、勤劳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出现的描写人物、景物的优美词句。 2.掌握景、人、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积累的词语和语句。

1。你积累了哪些描写“云、花、冰雕”的词语?

交流积累的词语

2.你还积累了哪些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反问句?

一处处江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水中,健将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岸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伞装点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一盆活泼艳丽的扶郎话在微笑。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的“嫦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别致;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2.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梳理写作特点、方法。

这个单元中,尽管描写的景、人不一样,但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的特点具体进行描绘,回顾梳理一下,作者笔下的景、人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哪些具体描写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成下表。

景或人 火烧云 郁金香 冰城 卖水人 1.读句 2.背诵句子

3.作者在写景时,不忘写人,做到景、情、人自然相融入,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朗读语段,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2.背诵语段

四、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又掌握了哪些质疑的好方法?

特点 最经典的语句 第三单元 人间真情

11.慈母情深

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作品。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写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支持“我”读课外书,听说“我”要买书,二话没说,“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给了钱。当她知道儿子没把这些钱用来买书,“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又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aw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