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24-04-07 2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http://www.cailiyan.cn/

OBFW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关注时代主题,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比较与鉴别;重视发挥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区分层次与对象,对症下药;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哲理,等等。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不仅能够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课题,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不仅能够促使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也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关注时代主题,贴近生活实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艾思奇创作的《大众哲学》,以其大

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反映了时代需要,即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艾思奇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担负起改革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革命的实际行动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观点,必须‘把握大众,成为物质的力量’”。正因为抱定了这样一个宗旨,艾思奇在创作《大众哲学》时密切关注社会实际生活,注重把哲学道理同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又强调把哲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从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实际谈起,从而引起大众的共鸣。并且艾思奇还随时间的变化在其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大众哲学》关注时代主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很多人读了《大众哲学》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赶赴延安参加革命。《大众哲学》对大众产生的巨大影响,只有身临其境的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可以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国民党三民主义的理论防线。

马克思在谈到自己的哲学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时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就是说,哲学需要关注和回答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反映人民大众的要求和愿望,才能为人民

大众所信服和接受,并自觉地学习和使用哲学,从而使哲学的生命力持久而旺盛。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映时代内容,具有时代特征。当前,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离开这一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就会因为没有具体的时代内容而成为一种形式,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不能结合社会现实回答人民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仅仅陶醉于纯粹“学术思辨”,就会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将无法产生作用和影响,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以及批判精神。 二、注重比较与鉴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特别重视比较与鉴别,注重同错误思潮思想的斗争和批判。为了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各种封建思想、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开展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艾思奇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批判了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叶青的哲学消灭论、“国情论”,批判陈立夫的“唯生论”哲学,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及其《中国之命运》愚民哲学,批判阎锡

山的“中”的哲学,胡适的唯心主义哲学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他在批判这些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大意义、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都作了全面的阐释,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使其他哲学思想对大众的影响得以清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宣传和普及。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这二者之间的结合,毛泽东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展开了坚决斗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延安整风运动,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原则,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我国的历史现状、社会矛盾、革命特点,探寻并确立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法。

通过对各种错误哲学思想的斗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普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条件。这启示我们,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还应特别注重比较与鉴别。因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要将理论灌输与批判错误思想相结合,如此,才能使大众形成或提高鉴别是非正误的能

力,使大众业已形成的正确观念持久地对其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注意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与批判,尤其是要鉴别那些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错误观念和思潮。而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各种时代难题和挑战面前,保持哲学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注意研究并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本性和批判精神。但要注意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在批判中学习、纠正对方,发展自身。 三、重视发挥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方法论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架子,不懂得这个架子,办事就要差一些,想问题就要差一些;哲学如果不运用于具体工作,就是没有用的。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抗日战争中期以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长期统治着我们党,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特别需要在全党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从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找到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著有《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等。

毛泽东强调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方法等等。以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得到全党的肯定和接受,解决了当时党内的思想认识问题,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党风和学风。从抗日战争后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任务转变为按照我们已经确定的方向进行变革和改造现实的社会,毛泽东关于方法论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这一时期,毛泽东著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工作方法六十条》等。这一时期毛泽东着重强调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有群众路线的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抓典型的方法、抓薄弱环节的方法、运用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推动其呈现波浪式发展的方法和尊重事物变化中量的积累促进部分质变的方法等等。其中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抗日战争中期前毛泽东也很注意工作方法,如1934年,他撰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强调正确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问题。而在抗日战争中期后,他也关注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问题,如1963年,他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

要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

毛泽东哲学方法论既包括较高层次的基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比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等方法,也包括较低层次的具体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如解剖麻雀、典型示范、点面结合、分清主次、两条腿走路、抓两头带中间、多谋善断等。这些方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迅速为大众所熟知和运用。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发挥哲学的方法论功能,依靠毛泽东的哲学方法,清算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实践证明,不论是思想方法、认识方法还是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同样要注意发挥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有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进行发展,因为时代主题和中心任务不同,决定了实践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必然会有所不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映时代内容,具有时代特征。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相统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基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以合乎当代实际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从而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四、区分层次与对象,对症下药

毛泽东在谈到宣传工作时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非常注意理论宣传对象的实际状况。艾思奇在写作《大众哲学》时,时刻将自己融入大众之中,从大众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来考虑,摒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并且顾虑到初学者的兴趣和理解力,对一些问题反复加以解释。这使得《大众哲学》缩小了理论与大众的距离,赢得了大众的欢迎与喜爱。在延安时期,由于普通群众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党对他们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教育,设置了最低和最高限度的标准:而对党员干部,则主要是组织他们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进行思想整顿,使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得到提高,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当前,人民大众包括各个阶层的群众,他们思想文化素

质参差不齐,利益诉求因人而异,故而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中,要善于抓住不同人群的主体特点来开展普及、教育,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症下药,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和觉悟水平,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由于领导干部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可以引导他们系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成为哲学大众化的“先锋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对于广大党员以及一般群众,就应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们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解决他们的现实利益诉求。总之,就是要将高深的理论同通俗化的方法相结合,既有精深的研究又有通俗的宣传。

五、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恩格斯曾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上本民族的服装。而毛泽东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其加以创造性改造,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两点论”、“二分法”、“一分为二”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为了使之通俗化、大众化,他大量引用的古代格言律句。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明两点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

事物可以向其反面转化,“一尺之陲,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来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比喻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等等。经过科学的继承和改造,使中国古老的朴素辩证法获得了新的生机,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全面总结中国古代知行观,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没有真正理解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两个飞跃的机理。《实践论》中的知行观就是关于认识的两个飞跃的理论。是对传统知行观的辩证扬弃。《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十分赞赏,并对其作了创造性的发挥,认为战争的特性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此,但知其大略或要点是可能的。在《论持久战》中他依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通过科学的分析驳斥了“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亡国论调,并主张“声东击西”、“兵不厌诈”、“审时度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打持久战的方针,强调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向大众宣传普及时,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把握深奥的哲理了。 “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等,这些合乎中华民族传统思维、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心理的话语、思想,将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十分贴近大众而又通俗易懂,不仅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和愿望,也有利于大众去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大众化。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同样要注意挖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吸取营养,实现传统与现实的融合,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哲理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使人感到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艾思奇、毛泽东十分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抽象深奥的哲学道理。

艾思奇以“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引出观念论和二元论,用“不如意的事”来说明物质的特点,用照相来说明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类,通过“追论雷峰塔的倒塌”说明“质量互变规律”,用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来说明现象和本质的理论。以“笑里藏刀”的格言来说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用“在劫者难逃”的俗语来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等等。艾思奇运用生活实例和成语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新颖的形式,阐释了抽象的概念和艰深的哲理,把哲学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块,掀去了哲学神秘的面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迅速地传播和普及到人民大

众当中。同样,毛泽东也喜欢引用明白易懂的成语、谚语、俗语等,比喻、形容和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语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等谚语说明集思广益的重要性,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俗语说明从实际出发,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道理,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来鼓励全党发扬愚公精神。搬掉三座大山,用《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明调查研究、了解敌手的意义,用“一分为二”、“不是冤家不聚头”、“马克思主义是个扯皮主义”等语言,形象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等等。

艾思奇、毛泽东运用日常生活实例与通俗化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使之被普通大众所理解,这说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必须用大众的语言和形式对抽象的哲理加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通过通俗的宣传,就不能掌握群众,就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意防止经院化,避免因艰深晦涩的语言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囿于小圈子而与大众隔绝的倾向。要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朴实的文字、大众的话语,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各个阶层的实际思维方式、文化层次、理解能力

和生活习惯,用大众的思维和语言,通过公益广告、通俗读物等形式,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地回答当前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大众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自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a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