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古汉语作业2

更新时间:2024-06-13 15: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汉字的构造

一、指出下列汉字结构各属六书中的哪一类:

鹿(象形) 亦(指事) 尘(会意) 牟(象形) 赖(形声) 笃(形声) 伐(会意) 戊(象形) 爨(会意) 初(会意) 都(形声) 波(形声) 二、查《说文解字》,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声符:

夜(亦) 贼(则) 布(父) 腾(朕) 恭(共) 徒(土) 荊(刑) 忝(天) 钦(金) 贸(卯) 衡(行) 辩(辡) 在(才) 春(屯) 更(丙) 成(丁) 三、指出下列各组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泪:会意字;淚:形声字。 蝶:会意字,以枼为声符; 蜨:会意字,以疌为声符。

灾:会意字,房屋着火;

災:形声字,上面部分读本身也表灾害义。见《说文》239页。字又作“烖”。

跷:形声字,尧声。 蹻:形声字,乔声。 迹:形声字,义符为“辵”; 跡:形声字,义符为“足”。

暖:形声字,义符为“日”; 煖:形声字,义符为“火”。

砖:形声字,义符为“石”, 塼:形声字,义符为“土”。 四、指出下列帶点词的今字: 1、一胫之大几如要。(要——腰) 2、既陈而后击之。(陈——阵)

3、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匈——胸) 4、亡不越竟。(竟——境)

5、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禽——擒) 五、指出下列各组繁体字在古书中的异同:

谷:山谷;//穀:五穀。 面:臉面;//麺:粮食磨的粉。 郁:地名,郁县;//欝:草木茂盛。 飢:腹中乏食;//饑:遭到灾荒,粮食歉收。 后:君王;//後:走在後面,落后。 适:读kuò,多用作人名;//適:前往。 余:我也;//餘:剩餘。

干:盾牌;动词为“干犯”即顶撞冒犯;//乾:“湿”的反面。

1

以上各组字在古汉语中几乎全都是毫不相通的。简化以后则后者混同于前者了。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写出与下列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文言词:

跑——走; 走——行; 快步走——趋; 步行——徒; 眼泪——涕; 鼻涕——泗 信件——书 言语真实——信 二、简要说明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池——古多指护城河; 访——古代指帶着问题去请教。

给——古为形容词,指衣食丰足。为动词则是使人衣食丰足。 贼——杀害;害人者。 恨——遗憾,不满足。 城——城墙。

消息——上古为动词,指事物的减少和增加。

爪牙——上古指国家身边得力的将军,含褒义。今则指助纣为虐的人帮凶。含贬义。

三、词义演变情况举例:

瓦——古代泛指陶器制品。现仅指房上之瓦,词义缩小。

菜——古代仅指蔬菜。现在可指鸡鸭鱼肉等,凡是吃的均可称菜。词义扩大。 皮——古代专指兽皮。现在也可指人的皮。(人皮古代稱“肤”)。词义扩大。

宫——古代一般人的住房也可称宫,也指卧室、内室。汉以后专指统治者的住所。词 义缩小。

谤——古代指背后谈论别人的过失。中性词。汉以后就已经产生出无中生有地捏造过 失害人的意思,即现在所谓“诽谤”。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行李——古代指外交人员。现在指外出时帶的随身物品。

四、判断是双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识别双音词中的偏义复词、连绵词。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应指“妻和子”两个单音词) 2、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指“记事的原则”。两个词)

3、墨子者,显学也,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身体是“亲身实践”的意思。两个词)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复词,偏指“息”,因同诗中说道“鸡鸣上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之句;伶俜:孤单之貌,连绵词。) 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面目:态度。双音词;望洋: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五、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异同:

贫:穷——“贫”强调缺衣少食;“穷”强调政治上不得志,理想抱负未能实现,这时的“穷”未必就“贫”。所以它们原本不是同义词。但古代很多人是由于“穷”(不得志,未能当上高官)而“贫”。因此“贫”“穷”逐渐成了同义词。

疾:病——“疾”指一般小病,“病”多指严重的病,病到快死的程度。

饥:饿——“饥”指一般的想进食,“饿”指几天没吃东西,受到死亡威胁的程度。 征:伐——在以有理去攻打无理,公开去讨伐这点上它们用法相同。但“征”另还有“长途旅行”之义(如“昭王南征而不复”),“伐”没有;“伐”有“表白”、“自夸”义(《论语》:“孟之反不伐”),“征”却无此义。

侵:袭——《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侵”是没有钟鼓不宣而战地去攻打别人,连一点借口都没有,所以引申而帶贬义,侵略。“袭”是强调军事行动的迅速快捷。为秘密神速而不帶粮草辎重轻装前进。所以引申出“偷袭”义。

2

(三)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1、雍水暴益,荊人弗知。(益:增加。暴益,指河水猛涨。不属于活用。) 2、其家必日益。(益:增加。日益:日渐富裕。词义引申。不属于活用。)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益:收获,好处。引申义。) 4、“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食之:给他吃。动词的使动用法。)

5、父不父,子不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第二个“父”和“子”用如动词。) 6、孟子将朝王。(朝见齐王。动词的一般用法。)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朝秦楚: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说明帶点词的用法:

1、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在须贾面前放上莝豆等喂马的草料,让两个脸上刻着字的囚犯把须贾夹在中间逼着他像马那样吃掉那些莝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那样。) 2、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我不懂得越地民歌,请你试着为我用楚语解说越歌的内容。楚:名词作状语。表工具。)

3、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前其足:使脚在前面。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但请注意,这是明代用例。这时的“前”已经成了方位名词。如果是在先秦,则“前”原本是动词。“走上前”的意思。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向前献上瓦盆。)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名词用如动词。)

5、农夫漁父过而陋之。(种庄稼的、打鱼的人,经过这里时都轻视这小丘,认为它并不美。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这是把我们当作男女奴隶,这是把我们当作刘豫一样的受金人控制下的汉奸政权。臣妾、刘豫:名词的意动用法。)

7、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斃之,君姑待之,若何?(《左传定公6年》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上天将要让阳虎的罪过增多而使他灭亡,君王姑且等着,怎么样?”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8、其意盖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他的用意大概是想使我死在口袋里而独自得到我。死我:使我死。动词的使用用法。) 三、指出词类活用的异同:

1、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皇上认为他老了。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风老莺刍,雨肥梅子。(风使小莺变老,雨使梅子变肥大。老、肥:使动用法。)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我的老人当作老人,而推及到把别人的老人也当作老人。第一个“老”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文帝义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下诏让郭后像对待儿子那样扶养着来的魏明帝。子:名词作状语。表对人态度。)

5、生男则杀其母,使宠姬子之。[生下来的是男孩,就把他的母亲杀了,而让自己宠爱的妃子把这男孩当作自己的孩子。子之:使他成为(自己的)孩子。名词的使动用法。]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并非能游水。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水,游泳。) 7、絕荥泽而水大梁。(挖开荥泽湖来让湖水淹没大梁城。水:名词用如动词,水淹。) 四、标点翻译两则文言文:

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

3

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译文:

所以注重礼仪的称王于天下,主持正义的成为强国,取於民又用於民的天下太平,为自己聚敛财富的就要亡国。所以实行王道的使百姓富裕,实行霸道的使士富裕,仅仅能使政权保存下来的国家使大夫富裕,要亡国的国家使国君的私囊填饱,使国家仓库装得满满的。国家的仓库装满了而百姓穷困了,这就叫作地位在上的人财富多得冒出来了而地位低下的人却一无所有。这样的国家在国内不能防御外来敌人,在国外无法与外敌作战。那么,国家的灭亡是可以很快就看到的。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室。一个长得漂亮,一个长得丑陋。长得丑陋的地位高贵而长得漂亮的地位低贱。阳子就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主人回答说:“那长漂亮的是自己认为长得漂亮,我不认为她漂亮;长得丑陋的是她自己认为长得丑陋,我不觉得她长得丑陋。”阳子听了对他的学生们说:“学生们你们要记住:品行良好而又去掉自认为表现很好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人去到哪里不受人喜欢呢。”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填空:

1、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意义,它指的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而不等于是词的原始意义;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得来的意义。近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引申(发展)得来的意义,远引申义是指从引申义再引申而得来的意义,假借义和本义之间一般是不相干的它们仅仅是因为假借字和本字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2、辨别词的的本义,主要凭借分析记录该词的字形,还必须要有古籍中的用例作为依据。 二、分析例句,说明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及

①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及填沟壑:到死。(引申义) ②故不能推车而及。——及:(被)赶上、(被)抓住。(本义) ③将及华泉。——快到华泉。(引申义) ④徐君何能及君也——比得上(引申义) ⑤言不及义——涉及(引申义) 2、间

①又何间焉——又为什么参与其中呢。——夹在中间,参与其中。(引申义) ②又间令吴广??——暗中命令(引申义)

③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本义) ④从间道绝其辎重——从小路去断绝对方的粮草给养。(引申义) ⑤韩信使人間視——暗中侦察。(引申义)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斗星和牛星中间徘徊。(引申义)

⑦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一定要找到敌人派来窥探我国家情况的间谍。(引申义) 3、道

①道不拾遗。——道路(本义)

4

②墨家之道——学说(引申义) ③为外人道——谈说(引申义)

④循道而不贰——遵循自然运行规律而不违背它(引申义) 4、书

①大史书曰??——书写、记录(本义)

②古者苍颉之作书也——古代苍颉造字的时候(引申义) ③封书谢孟尝君——写了一封信向孟尝君谢罪(引申义) 5、行

①置彼周行——放在那大路边。(本义)

②天行有常——自然的运行有客观规律(引申义)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行动(引申义)

④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汉朝建立后,皇帝的命令能在直接领导的郡县实行(实施),不能在分封的那些诸侯王的国中实行(实施)。 三、标点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清广东番禺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小学》:

《尔雅》:“初、哉、首、基”,邢疏云:“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皆造字之本意也。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澧谓:近人之说多与邢氏同,以《说文》为本义,《尔雅》为引申义。其实不尽然也。造“初”字者,无形可画,无声可谐,故从衣从刀会意耳。“首”象人头,则“人头”是本义,“基”从土,则“地基”是本义,其用为“始”之义,皆引申。“初”字与此不同也。

(五)判断句 叙述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简释其类型: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者??也”式判断句。者表提顿,也助判断语气。 2、粟者,民之所种。——有“者”无“也”式。用“所”字结构充当谓语。者表提顿。 3、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指示代词“是”作主语。(疑问句) 4、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非知陛下”是否定句。“非”是否定副词。 5、子游为武城宰。——为:动词。这里译成“担任,做”。这是个叙述句。或曰以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

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有“也”无“者”式判断句。用“也”帮助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副词“则”(译作“就是”)表强调式判断句。

8、孰是吾君也?能无死乎?——谁比得上这个我们的国君(英明仁慈)啊?能不为他而死吗?(疑问句)“孰”在古汉语中“经常表示选择” (见P274)也就是在两个或几个事物之中选择出需要的一个来。“是”是指示代词,不是系词。

9、无伤也,是乃仁術也。——没关系,这就是通向仁的道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副词“乃”表示强调的判断句。《说文》:“術,邑中道也。”

10、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我辛垣衍是个梁国的大臣,奉命出使有自己的职责在身,我不愿意见到鲁连先生。“衍,人臣也”是个判断句。“也”起帮助判断作用。后一句为否定性叙述句。句末的“也”起加强否定语气作用。 二、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的被动句,说明其所属类型:

1、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盗窃带钩这样小东西的人被杀死,而盗窃整个国家的人成了

5

3、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句意为:“(这次行动)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前代国君之间就存在的友好关系。”这是“岂为不谷?继先君之好”的前置式。用提宾助词“是”将宾语前置,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句意为:“子路在听到老师的教导后,如果还没有按这教导去实践之前,他唯恐听到新的教导。”“未之能行”是“未能行之”的前置式。因为这是个用“未”表否定的否定句,宾语“之”又是代词,所以要前置。

5、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句意为:“看守住这些书(不使它们散失)的困难处还不如读这些书的困难。”这不是宾语前置句。第一、三个是代词,指代上文说到的“书”,二、四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於现在的“的”。

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意为:“为什么去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这个不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去往,去到。

7、 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句意为:“然而,百姓虽然也很聪明,却不敢打我的主意;虽然也很勇敢很有力气,却不敢杀我。”“弗敢我谋、弗敢我杀”实际是“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因为有否定词“弗”,“我”又是代词,所以要前置。 8、 唯余马首是瞻。——句意为:(你们)只是看着我的马头(冲向哪里,你们就跟着冲向哪里)。这是“唯瞻余马首”的前置式。用“唯??是”形式既强调宾语(余马首)又表排除其它(即不许看别的地方,只能听我指挥)。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句意为:(古代)英明的君主有上百个,我效法谁呢?疑问代词“孰”作动词“法”(效法、学习)的宾语,所以要前置。

10、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句意为: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个当十个用(作战非常勇猛)。“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前置式。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一)而将它前置。

11、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句意为:你们楚国该进贡苞茅却没送上去,周王祭祀时供应不上了,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来讨取这个。周昭王到南边廵行视察却没能回去(而死在南边了),我来过问这件事。“寡人是徵、寡人是问”是“寡人徵是、寡人问是”的前置式。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为了强调它,可以将它直接放在动词前面(即无需提宾助词)。

1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句意为:“楚国拿南边的方城山当作城墙,拿汉水当作护城河”(来与你对抗)。实为“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前置式。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则可将宾语直接放在“以”的前面。 十、标点翻译下列短文:

贞观初,太宗谓萧禹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矢不直,非良材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召京官五品以上更宿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唐代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萧禹说:“我从小喜好弓箭,自认为能透彻了解弓箭的妙处。近来获得好弓十来只,拿给造弓的匠人看,他竟然说:‘都不是好材料作成的弓。’我问他原因,他说:‘制作这些弓的木料的中心都不在正中央,那么木材的脉理都是歪斜着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是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着向前飞。所以都不是好弓。’我这才明白了。我以拉弓射箭(的武功)平定天下,所使用过的弓多了,都还不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更何况我统治天下的时间还很短,掌握治理天下的道理本来就还赶不上对弓的认识。对弓的认为都还有误差,何况是治理天下呢?(肯定错误不少)”。从此以后就命令在京的五品以上的官员轮

11

流到皇宫里值班住宿。太宗常常召见他们,都让他们坐下,和他们交谈,询问请教宫外的事情。务必了解(政府政策对)百姓造成的利弊、政治、教化方面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

董遇精通《老子》,为《老子》作了注释,又精通《左传》,另外写了一本书叫作《朱墨别异》(即用红色、黑色笔批注,表明自己与其他人的注释不同的地方)。有人要以他为师,董遇不肯教。他说:“一定要先把书读上一百遍。”又说:“书读上一百遍后,它的意义自然就显露出来了。”跟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就说应当利用“三余”的时间。有人问他“三余”是什么意思,他说:“冬天是一年多出来的时间,晚上是白天多出来的时间,阴雨天是一季中多余出来的时间。”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a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