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明《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4 13:17: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重点字 发 于 畎亩 举 筑 士 海 市 故 降 大任 于 是 必 苦 心志 劳 筋骨 饿 空乏 行 拂 乱 所为 所以 动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对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而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往往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孟子得出的结论是: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被任用、被起用 在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捣土用的杵 狱官 海滨 集市 所以 下达、交付 重大的责任/使命 给 这样 一定 使….受苦 思想意志 使…..劳累 身体 使….受饥饿之苦 使….受贫困之苦 行为 使….受到违背 使….受到扰乱 所做的事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使…..惊动 于 在 忍 性 曾 恒 过 然后 困 于 衡 虑 作 征 色 喻 入 则 无 法家 拂士 拂 出 敌 外患 亡 然后 使…..坚强起来 性格 通“增”,增加 常常 犯过失 这样以后 困惑 在 通“横”,梗塞,不顺 思虑 奋起、有所作为 表现 脸色 了解、知道 在国内 如果 没有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通“弼”,辅佐 在国外 势均力敌 外部的祸患 灭亡 这样以后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5、作者承第一部分例证承上启下的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孟子在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要成大器必先经受磨砺 的道理;第②段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五、问答题

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有怎样的共同点?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如上文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胆子。)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6、第2自然段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先从个人角度论证个人在困境中奋发(正面);后从国家角度论证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反面)。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论述了什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话是针对国君提出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沉迷于安乐。这样国家往往会灭亡。

9、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0、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先举个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和“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使人成就一番事业。

六、全文论证过程

先举出舜等六位出身贫贱,经过坚苦磨练后,成就大业的事例,然后就事说理,论述承担重大责任的人,必须经受方方面面的磨练的道理。

接下来从正面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的道理,再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揭示、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二)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诚自古所希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君谓计将安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8、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 。(3分)

(三)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2)行拂乱其所为(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越王句践反国( )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词的翻译。(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说明什么道理?请写出能说明此道理的名言。 2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说法?请你再举一则事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4分)

2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四)

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征求无已 ( ) (4)百姓不堪 ( ) 12.翻译(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文 : 13.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分)

答: 1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六)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答案5、 同“弼”,辅佐 边境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

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②③④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

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2).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8.(4分)(1)违背;通“弼”,辅佐 (2)安顿;处在 (每空1分) 9.(2分)(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意对即可,每句1分)

10.(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

11.(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s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