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06-03 22: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师 基础课程 目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1 概述 1 2 音乐教育的现状 2

2.1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现状 2

2.2音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3 3 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 3

3.1传统音乐教育的特点 3

3.2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 4

3.3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思考 4 4 总结 5 感谢

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以怎样的姿态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将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概述

我国乃至世界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都有普遍的共识。例如,从50年代末起,美国就开始了音乐教育课程基础的研究。1967年,唐哥伍德会议提出将音乐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美国音乐教育历史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通过立法,正式出台,意味着美国未来全球性文化战略的教育观的建立。这一音乐教育课程论的学科化研究标志着:音乐教育是作为整个教育核心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的,即它在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智力、表达、交流、人格、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一种单科的技术的美育的课程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不断改革,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加大了改革的步伐,为新世纪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面对21世纪新的人才观念和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目前仍旧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l)由于引进西方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重西方音乐,轻传统音乐;重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质等课程价值观问题。对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设计和研究,内容比例缺乏科学论证,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有“民族音乐教材建设”、“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及“中国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等改革的口号提出来,但至今没有真正落实。在教学方式上,受“课程本位”的影响,忽视音乐教学的特点,导致本来充满美感体验的音乐课成了学生的又一个学习“负担”。 缺乏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表现在物化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手段陈旧落后,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非物化教育技术,也就是智能教育技术方面,存在理论研究落后,所研究的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等问题。

上述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设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教育点缀”的肤浅认识上,应试教育也仍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教育观念,等等。这一切都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上述问题在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今天,我们必须针对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对音乐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让音乐教育真正发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人”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音乐教育的现状

2.1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引领者,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我们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贴近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需要,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目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改革现状,一个基本判断是各院校都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这类学校的本科办学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

1、师范特色不鲜明。师范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是教师教育,它承担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的重任,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体现出“师范特色”。但几乎所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都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不紧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情况了解程度浅、沟通少。甚至可以说,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常常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沿袭的是专业的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更是普遍现象。更为突出的是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影响了音乐专业教师教育的质量;

2、培养口径过窄。音乐教师教育对社会需求预测不足,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培养渠道单一、封闭;课程设置比较狭窄,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综合及跨学科知识;注重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忽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个性和特长。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高师音教毕业生“进入教师角色快,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

3、音乐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自地市级教育学院合并到师范院校以后,从体制上实现了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但由于在制定培养人才模式和培训模式过程中,没有统筹二者的关系,再加上高师院校对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了解不够,使得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依然处于脱节状态,职后培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效果差,未能实现二者的职能合理划分、功能互补。

4、实践环节薄弱。传统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在绝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课时)基本占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80%。对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开展得很少。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实习只有6~8周的时间,这与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相比少得多。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

2.2音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与以往不同,素质教育观念肯定了音乐教育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对没有大改观的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都一改以往只对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小修小改的做法,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它包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可视化。这些现代科技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时空上的无限性,也为终生教育提供了无限性。而这一切,无疑会对与人类生命最密切的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音乐教育也必须跟上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改革传统音乐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音乐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开始迫切地追求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具体表现为:具有标新立异、强烈的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美国的《标准》明确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地位的成败关键。在美国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从幼儿园到12年级音乐课程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发展音乐能力(强调创造性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怎样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新能力的人,以适应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是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改变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 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

3.1传统音乐教育的特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传承过程中,有直接使用口、手、耳的口头传承,也有使用乐谱的书面传承。过去无文字的时代里,历史和文化知识都只有依靠包括音乐在内的民俗事相来进行传承,口头传承自然是当时最便利的方法。其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传承中出现了书写的传统,如占琴的“琴谱”。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规律中,无论是有谱,还是无谱,“口传心授”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方式,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3.2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

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

在这三点中,第一个属教育外部的问题,后两者侧属于教育内部范畴。从教育内部看看音乐教育的目标,应当搞清楚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在教育上的客观要求,以及音乐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

制定我们的音乐教育目标需要集思广益,我在这里无法提出一个面面俱到的目标关系。只是建议在考虑我们的音乐目标时,至少应把握音乐教育在社会、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个体发展的全面关系《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2、掌握必要的技能。

3、掌握很必要的知识

4、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

然而,默赛尔提出的这一目标有两点重要的不足。第一它是限于教育内部范围,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这个单方面提出的。音乐教育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文化,民族传统的反作用和影响等等没有反映在这个目标体系中。第二,上述第一点同时也决定了,这个目标对课程内容没有或很少有制约性,因此,这个目标体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不是以体现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中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又无法与课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上一致的音乐教育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3.3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思考

一、深化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

1、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学时,用于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音乐课件制作、说课。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或删去滞后、过时的理论,吸纳新理论,开设了音乐学科教学论以及音乐学科中学教材分析。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开设音乐鉴赏、中外民族音乐等课程。形成了以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内涵,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优化课程结构。“分类教学,分级管理,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一、二年级抓基础,开设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抓提高,开设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切实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课外学习计划,加强实践指导,制定考核标准,改进考核办法,给予学分(学时);实施实践演出教师负责制,指定主讲教师辅导实践演出班级,指导班级开展演出活动,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能够在小范围内受到舞台演出、节目编排的实践训练,效果非常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二、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

1、专业技能课教学改革。音乐学院定期进行基础教研室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针对目前学生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对声乐、钢琴技能课课程进行了改革。基本做法是引入等级考试和选拔尖子生的竞争机制,依据学生专业水平,开设4人、2人一组的小组课、1人的单独课。

2、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原有课程体系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进行撤并、精选、重组和充实,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关联度大的课程进行精选、精讲,关联度小的课程进行压缩,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重点建设了如合唱、合唱指挥、视唱与乐理等一批核心课程。设计自成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使整个课程群体现科学性、应用性、前沿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特色的形成。

4、总结

经过对该课题的分析研究,个人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思考如下:

一、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通过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音乐历史理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而民族音乐技巧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写作技巧,了解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

二、授课形式,要想学生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保证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讲座式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课程有《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等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感到轻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境界。

鉴赏式 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扩大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影响。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器乐、民歌两大类音乐的作品,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名曲欣赏》等课程。授课时,教师先讲解与作品有关的知识,学生近距离欣赏音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会起到积极作用,情感也易于回归民族,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爱国情怀,逐渐培养起民族音乐艺术的欣赏群体,逐渐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而为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做准备。

此类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授课采取讲授大课的形式,考试方法采取听乐段笔答形式,考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名称、作品分类、作品创作时代、作品主要特点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式 讲授课程主要是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如《中国音乐简史》、《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此类课程着重音乐发展历史会有较系统的认识,也会对我国悠久、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践式 民族音乐教育目标是为了普及音乐,以提高大学生音乐修养、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因此,民族音乐艺术实践课专业性不需要很强,此类课程可作为音乐选修课开设。通过设置民族音乐艺术实践课程,如民歌的独重唱、戏曲唱段、民族乐器演奏等,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技巧。此课程分为个别课和集体课(中课)形式。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的教学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大课为主,小课为辅,大课、中课、小课互相结合,选修与必修互相补充的有效授课方法。这样,在短时间内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的形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感谢

在撰写该文中,得到了老师的极大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春莲: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时性观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姚思源:《创造性音乐教学新探》;

3、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4、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