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苏中崛起三谈(评论)

更新时间:2024-06-04 07: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融合发展是关键词 一谈促进苏中崛起

前不久,苏中某县组织一批青年干部赴苏州举办研修班。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给苏中干部以极大震撼。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苏中板块与苏南地区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但发展差距依然明显。“要融入苏南和长三角核心板块,否则赶不上‘高铁’时代了。”苏中年轻干部的这一感叹,其实也是整个苏中人的心声。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位于江北的苏中地区,发展也步入“快车道”,亮点频现。但毋庸讳言,在苏南发力跃升和苏北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苏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面对“两个率先”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实践,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在融合发展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在新起点上推进苏中崛起。这无疑为苏中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融合发展,是苏中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也是促进苏中崛起的根本之计。

融合发展,要有向先进地区看齐的勇气和魄力。随着多座跨江大桥的建成开通,长江两岸“同城化效应”日益明显。苏中沿江地区与苏南经济的关联度一直比较高,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理当抓住机遇跨江联动,以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促进经济往来的日益紧密,以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率先成为“融合”的先导区。苏中沿江沿海地区,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叠加效应日益凸显,接受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区辐射也更加便捷。如何先行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如何在更广阔范围内积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当成为这里的重点课题。

融合发展,还要有奋力追赶的精气神。苏中腹地特别是与苏北接壤的“沿边”地区,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人均财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仍有待大幅提高。这些地区应当努力走出经济“洼地”,将“短板”拉长。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苏中崛起。须明白,空间位置的优势,只是发展优势的一个因素。缩短的时空下,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也会更加快捷。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步伐加快,苏北后发优势也逐渐显现,苏中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如不抢抓新一轮机遇砥砺奋起,则很可能陷入边缘化境地。因此,立足自身、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应是苏中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

融合发展是苏中崛起的关键词。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是产业和项目融合,而且要通过体制机制构建、规划布局和整体合作,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和资源加速向苏中流动,形成区域核心竞争

力。同时,还应在发展理念上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发展的“质”与“量”,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让苏中崛起的能量进一步汇聚发力。耿联

正确看待“政策红利”——二谈促进苏中崛起

当前,苏中发展再次起跑——

省委省政府6月初隆重召开了苏中发展工作会议,近日又正式公布《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这明确了省委省政府推动“苏中崛起”、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的新部署,明确了苏中新一轮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新任务。同时,也明确了诸多高“含金量”的新政策、新措施。

放眼苏中未来发展,丰厚的“政策红利”令人期待。不过,对“政策红利”,我们也应有正确认识。

毫无疑问,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政策红利”。政策就是发展的推动力,就是发展机遇。深圳开放,浦东开发,皆从政策扶持起步。如今,江苏的发展享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政策。从国家层面看,我省面临“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这样3个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国家大政策、向上争取来的特殊政策、省里的配套政策,无疑都会对地方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从全省层面看,省委、省政府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并分别给予具体扶持政策,比如在苏中启动实施了“沿江开发”战略工程,对苏北采取了“一市一策”,这犹如“釜底加薪”,带来的,是两大区域的快速发展。 然而,必须看到,“政策红利”不是等来的,而是创来的。优惠政策、特殊政策固然可以快速推动地方发展,但是如果政策“助推剂”不能点燃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推动就只能是暂时的。苏北有位领导干部曾比喻说,政策是一口可供直接使用的“水缸”,更是一口可以深度挖掘的“水井”。“水井”再深,也有挖掘到底的时候。尤需警惕的是,倘若陷入“唯政策论”,只知伸手“要优惠”,躺着“等政策”,好政策反而会成为泯灭发展斗志的“惰性气体”;即使得到了政策“水井”,也只能望井止饮,守着水井喊口渴。

回首过去,江苏的发展不是等政策等来的——发展乡镇企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闯”出来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借助浦东开发开放“抢”出来的??因此,“苏中崛起”除了需要政策助力,更需要这种“不论有无优惠政策,依然奋力‘闯’‘抢’”的精神。毕竟,扶持政策不是灵丹妙药,即便有了,也要“不比政策比工作,不比条件比干劲”,这样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创出更大的“政策红利”。而没有实干苦干,一切政策皆是空洞的“红头文件”。 苏中崛起,乃至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红利”,更需要“改革红利”、“创新红利”。政策产生红利,改革便是最大红利。改革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没有扶持政策,要靠改革创造机遇,激发动力;有了扶持政策,更要靠改革拓展机遇,释放动力。推进苏中新一轮的发展,我们必须勇于改革,切实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为发展添力,这样,才会收获更为丰厚的政策红利、发展红利。

政策产生的红利是短期的,创新产生的红利才是长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和省里给苏中的最大政策,就是先行先试。苏中的干部群众,不会满足于既有成绩;发扬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大胆创造、大胆实践,允许试验、宽容失误,就一定能够创新创造出更多可持续红利,取得更大发展。

摒弃惯性不走老路——三谈促进苏中崛起

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了苏中新一轮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的号召。这一轮苏中发展新意何在?新路何在?

对此,省委鲜明地指出,苏中未来的发展不能惯性依赖走老路。习惯于靠信贷扩张和政府投资拉动,习惯于以低成本竞争搞国际代工,习惯于沉湎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搞低端产业或产业的低端环节,习惯于以资源换增长、以环境换发展,这是低效率、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苏中发展不走老路,就是要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势,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要以质量效益为前提,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高;不搞经济发展的单兵突进,而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下实现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不以要素投入为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而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提高。

摒弃惯性,不走老路,这既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中央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过去,地方要是来了一个企业,百姓高兴得奔走相告,觉得有了一个“会冒烟的金蛋蛋”,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现在则不然,群众的环保意识、权益意识提升了,再想要像过去那样征地、建厂几无可能;过去,只要承接到一个国际产业转移项目,招几万农民工建一个出口加工厂,哪怕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人家拿9块我们只得了一块,照样心安理得,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外需不振让出口变得困难,出口导向型经济必须寻找新出路;过去,一旦碰到经济低迷,政府就会强势出击,出手“救市”,现在,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经济发展要向改革要红利,要充分向社会、企业放权,调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强政府要有强作为,但强作为不是强干预,而是强服务。这一切都说明,不管是苏中发展,还是整个江苏的发展,都不能走老路,老路走不得,也走不通。

借力沿江开发这个“主引擎”,苏中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技术力量、人才储备等均今非昔比。在新的发展阶段,苏中要跳出惯性思维,不走老路,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创特色发展优势。也就是说,新路之“新”要新在动力结构上,投资、出口和消费应该共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要新在发展模式上,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应该成为苏中崛起的实现路径,新要新在产业结构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应该成为区域产业主流,新要新在发展的价值评判上,生态文明和民生幸福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根本皈依。 刘庆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