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指导书1

更新时间:2024-04-02 0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 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质资料打好基础。 2. 实习要求

? 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

? 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 对实习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分析,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港工建筑物、工业民用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桥梁工程等,进行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 认真并按时完成所规定实习内容,根据野外观察实测资料、记录、标本及作业等,实习结束时编写实习报告和绘制基本图件,以利于巩固实习效果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习准备工作

1. 思想方面

实习前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讲明实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宣布实习守则,要求严格遵守。为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野外实习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困难较多,要求同学做好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求实习队必须是一支战斗性强纪律性严的组织。

在实习队部领导下,每班设正、副班长各一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设小组长一人,小组是完成实习任务最基本单位。各班设学习、生活、宣传、卫生、文体、保密安全干事若干人,分别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2. 学习方面

为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校内课堂讲授,野外现场进行教学实习的方式。为此要求结合实习内容,重点对主要造岩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史概要,地质图等部分进行复习准备。对实习指导书认真学习。 在实习期间,结合现场教学所讲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如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工程地质测绘,以及库、坝区,边坡,洞室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实习期间的政治学习结合实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并借助看电视、读报纸、参观及座谈等方式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 3. 实习备品 ? 自备

雨具,草帽,书包,教材,书夹,记录本,电筒,三角板,半圆仪,铅笔,小刀,橡皮,胶布,方格纸,作业纸等。

? 向地质实验室借用

地质罗盘仪、地质锤、实习指导书,地质图等。

三、实习的内容与方式

1. 外业工作

实习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概要,布置实习内容及地质路线的具体安排,结合边讲课、边实习的现场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紧密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同学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实习期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以教师多讲解,同学观察认识为主阶段;②教师少讲解,多提出问题,同学多思考的独立工作阶段;③以同学观察分析为主,教师答疑小结,独立工作的阶段。外业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 地质路线观测

主要是通过几条地质现象比较丰富的典型路线,使同学能观察到主要的地质现象,其内容包括:

1)实习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和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风化情况和工程特性等。

2)主要的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节理等。测定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的类型,研究断层和节理的性质、分布及发育规律等。

3)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本区的地貌特征(山形,阶地、河曲等),查明河谷纵、横剖面情况,研究河谷阶地及其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等。

4)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5)水文地质条件:通过井、泉的调查,了解本区不同岩层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查明地下水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的关系等。

? 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

地质点的选择、位置的确定、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现象的观察、地质图的使用,绘示意剖面图及素描图,标本的采集及记录描述等。

? 原位试验参观

结合实习地区的情况,有条件时参观勘探试验工作,如钻探、物探、抽、压水试验等。

?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评价

结合实习地区的建筑物进行参观;对水工、港工、土木、交通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观测、分析与评价。主要有:

①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②坝(闸)两岸及河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③引水隧洞及泄水建筑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④电站,厂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⑤港口、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洞等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以上外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实习动员时详细讲解布置。 2. 内业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野外实习效果,对收集的实际地质资料,应及时进

行分析整理,以便得到全面系统的深入认识。配合外业主要有下列内业工作安排:

? 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记录及标本的整理,地质现象的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讨论;节理统计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的绘制;

? 区域地质概要及有关资料的阅读; ? 勘测及试验工作的有关资料;

? 参观水工等建筑物时记录的有关单位介绍的资料的整理; ? 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及阶段小结,作好实习总结报告。

四、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1.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简称罗盘)是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被称为地质工作“三件宝”之一。借助它可以测量方位、地形坡度、地层产状,因此必须学会且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 地质罗盘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 罗盘的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常用的是圆盘式罗盘,由磁针、刻度盘、瞄准器、水准器等组成,如图1。它们各部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1)磁针(19):为一中间宽、两端尖的菱形磁性钢针,安装在底盘中心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用来指示南北方向。若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14),不让磁针转动,以免磨损顶针降低灵敏度。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地磁场吸引力不等,磁针的北端大于南端,而且磁引力是倾斜的(不是地球表面的切线方向),故使磁针发生倾斜。在测量时,为使磁针处于平衡状态下自由转动,所以常在磁针的南端绕上若干圈铜丝,用来调节磁针的重心位置,以求磁针的平衡。同时也可借此标记来区分磁针的南北端。 2)圆刻度盘(12):也称水平刻度盘,用来读方位角。一般的刻记方式是从0°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隔10°作一标记,连续刻到360°,南(S)和北(N)分别为180°和0°,东(E)和西(W)分别为90°和270°,这种刻记法也称方位角法。注意:刻度盘是按逆时针方向刻记,而实际方位的度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所以刻度盘上东、西与实际方位相反,这是为了在测量方位时能直接读出读数。因为测量时,磁针保持不动(始终指向南北),转动的是罗盘外壳(即刻度盘),当刻度盘向东转时,磁针相对向西偏转,故刻度盘上按逆时针方向刻记所读的数与实际的度数相同。

图1 罗盘的结构图

1——上盖;2——连结合页;3——外壳;4——底盘;5——手把;6——顶针;

7——玛瑙轴承;8——压圈;9——小瞄准器;10——反光镜;11——磁偏校正螺丝;12——圆刻度盘; 13——方向盘;14——制动螺丝;15——拔杆;16——圆水准器;17——测斜器;18——长水准器; 19——磁针;20——瞄准器;21——短瞄准器;22——半圆刻度盘;23——椭圆孔;24——中线

3)半圆刻度盘(22):也称竖直刻度盘,刻在罗盘的方向盘上(13),用来读倾斜

角和坡度角。一般以水平为0°,垂直地面为90°,它们之间每隔10°标记相应数字。

4)长瞄准器(20)和小瞄准器(9):在测量方位角时,用来瞄准所测物体,使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5)反光镜(10)、椭圆孔(23)和中线(24):反光镜起映像的作用,椭圆孔和中线用来透过视线瞄准被测物体。

6)圆水准器(16)和长水准器(18):前者用于保持罗盘水平;后者用于指示测斜器保持铅直位置。

7)制动螺丝(14):起固定磁针之作用,以保护顶针,减少磨损。 8)磁偏角校正螺丝(11):用来转动圆刻度盘,校正磁偏角。 ? 罗盘的作用

因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完全重合,故地球的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有一定的偏差,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图2)。我国大部分地区,磁偏角都是西偏,只有极少的地区(新疆)是东偏,北京等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

罗盘测出的方位角为磁方位角,而地形图采用的是地理坐标,两者不一致,所以在一个地区工作前,根据地形图提供的磁偏角,对罗盘进行校正,使得磁北极(磁子午线)与地理北极(真子午线)重合。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见图2。若磁偏角西偏时,用小刀或起子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校正螺丝,使圆刻度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见图2(a)。

图2 罗盘磁偏角的校正方法

(a)磁偏角西偏5° (b) 磁偏角东偏5°

罗盘在野外工作中常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读方位角的方法,可根据罗盘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是读磁北针或磁南针所指的度数。如果要测量某物体(B)相对于测量者(A)的方位,当罗盘如图3放置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其原理是:若要测量B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我们可以这样假设,B点是动点(因为被测量点可以选任何物体),A点是定点(人站着不动,相当一个参考点),那么AB线的方向是从A到B的。测量B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实际上就是测量AB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正北方向的夹角(α),也是长瞄准器所指方向与磁北针的夹角。由于罗盘采用的是方位角,而且是按逆时针方向,所以必须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图3 方位角的测量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不至于在测量时读错读数,可以这样记:当罗盘的长瞄准器

的指向与测量线(AB)的指向一致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被测量物体较低时,罗盘放置与上述相反,把长瞄准器对准测量者,并放到眼前,折起短瞄准器,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其与罗盘平面的夹角小于90°,以看清圆水准器为准。测量时,视线通过反光镜椭圆孔,使短瞄准器的尖、椭圆孔的中线和被测量物体重合,同时保持罗盘水平(通过反光镜看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用手指按下制动螺丝(这个步骤必须做,因为在测量时,眼睛看不清读数,如果不按下制动螺丝,待罗盘放下来再读数时,磁针已转动了),然后再读数。读数的原则同前。 2)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4,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4 岩层产状要素测量方法

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4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

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述。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如图4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4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3)测量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是指斜坡的斜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其测量方法见图5,在坡顶、坡底或斜坡上各站一人,或者各立一根与人等高的标杆。站在坡底的人把罗盘直立(如图5),长瞄准器指向测量者,并转动反光镜,以观察到长水准器为准。视

线从短瞄准器的小孔或尖通过,经反光镜的椭圆孔,直达标杆的顶端或人的头顶。调整罗盘底面的手把,使长瞄准器的气泡居中(在反光镜里看),这时测斜器上的

图5 地形坡度的测量方法

游标所指示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坡度角,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从坡顶向坡脚测量坡度角。

2. 野外地质记录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1)详细记录

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都要详细记录。将看到的地质现象以及作者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等都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同时要详细说明是在什么地点看到的以上地质现象,以便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如有需要,能根据记录找到该点。 2)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 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 4)图文并茂

图是表现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录。

? 野外地质记录内容

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

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

1)日期和天气。 2)实习地区的地名。

3)路线: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

4)观察点编号:可从No.01开始依次为No.02,No.03,?。

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交代详细,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等,还要记录观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判读出来。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6)观察目的: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

①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特性等;

②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字; ③岩层时代的确定;

④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 ⑤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 ⑥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还是轴部等;

⑦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延伸的方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

⑧地貌、第四系(山形,阶地、河曲等),河谷纵、横剖面情况,河谷阶地及其性质,水文、水文地质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⑨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 ⑩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如果观测点为侵人体,除化石一项不记录外,其他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内容,如④项应为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⑤项应为岩体,是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等;⑥项应为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破裂面侵入等。

上述记录内容是全面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8)沿途观察、记录相邻观察点之间的各项地质现象,使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9)绘各种素描图、剖面图,一般在记录簿的右页记录,在左页绘图。 10)路线小结,扼要说明当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点或应注意之点。

以上记录项目应逐项分开,除日期和天气在同一格内之外,其余各项均要另开新行。

3. 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

?地层剖面示意图内容

地层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地层在野外暴露的实际情况的概略性图件。用于路线地质工作之中。它是在勾绘出地形轮廓的剖面上进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层的产状、分层、岩性、化石产出部位、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地层的特征。 地层剖面示意图的地形剖面和地层分层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实际测量,这是它与地层实测剖面图的主要区别。

?绘图步骤

①确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与地层走向线垂直。 ②选定比例尺,使绘出的剖面图不致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分层的需要。如果实际剖面长,地层分层内容多而复杂时,剖面图要长一些,相反则短一些。一般说,一张图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对于绘图和阅读都是比较方便的。如果实际剖面长度是30m,其分层厚度是数米以上时,则可用l﹕200或1﹕300的比例尺作图。

③按选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实际情况。

④将地层及其分层的界线按该地层的真倾角数值用直线画在地形剖面相应点之下方,这时,从图上就可量出各地层及其分层的真厚度,注意检查图上反映出的厚度与目估的实际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须找出绘图中的问题所在,加以修正。

⑤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地层及分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和时代,并标记出化石产出部位、地层产状。

⑥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图上地物的名称。 4. 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

如果是横穿构造线走向进行综合地质观察时,应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它表示横过构造线方向上地质构造在地表以下的情况,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件,既要表示出地层,又要表示出构造,还要表示火成岩和其他地质现象以及地形起伏、地物名称以及其他需要表示的综合性内容。绘好路线地质剖面图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必须掌握。

路线地质剖面图中的地形起伏轮廓是目估的,但要基本上反映实际情况,各种地质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也是目测的,应基本正确,各地质体的产状则是实测的,绘图时,应力求准确。

图上内容应包括图名、剖面方向、比例尺(一般要求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致)、地形的轮廓、地层的层序、位置、代号、产状、岩体符号、岩体出露位置、岩性和代号、断层位置、性质、产状、地物名称。

具体绘图步骤如下:

? 估计路线总长度,选择作图的比例尺,使剖面图的长度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当然,如果路线长,地质内容复杂,剖面可以绘得长一些。 ? 绘地形剖面图,目估水平距离和地形转折点的高差,准确判断山坡坡度、山体大小,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将山坡画陡了。一般山坡不超过30°,更陡的山坡人是难以顺利通过的。

? 在地形剖面的相应点上按实测的层面和断层面产状,画出各地层分界面

及断层面的位置、倾向及倾角,在相应的部位画出岩体的位置和形态。相应层用线条联接以反映褶皱的存在和横剖面的特征。

? 标注地层、岩体的岩性花纹、断层的动向、地层和岩体的代号、化石产地、取样位置等。

? 写出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地物名称、绘制图例符号及其说明,如为习惯用的图例,可以省略。

从作图技巧方面来说,应注意以下三个“准确”: ①地形剖面图要画准确;②标志层和重要地质界线的位置要画准确。如断层位置、煤系地层位置、火成岩体位置等;③岩层产状要画准确,尤其是倾向不能画反,倾角大小要符合实际情况。此外,线条花纹要细致、均匀、美观,字体要工整,各项注记的布局要合理。

5. 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

地质素描是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的画幅。野外勾绘的地质素描,通常是在调查观察过程中进行的,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就在自己野外记录本上用铅笔或钢笔画,不可能精工细作,故又称“地质素描草图”。

? 地质素描的优越性

地质素描比地质摄影优点多。地质素描除了不受天气、镜头取景范围、近景与远景的限制和比较经济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析某种地质现象,认为哪些特征应当强调,哪些附属物或近旁的草木对这些特征有所干扰而应当排除时,若采用照像的办法,忠实于客观景物的复制,就会主次不分,不能突出地质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若采用素描技术处理,则完全可以根据观察者的需要,对各种地质现象特征和附近的景物有所取舍,该突出哪些,该精简哪些,都任凭自己的运笔予以描绘和体现。事实表明,一份地质调查报告,如果能充分运用地质素描,既有助于揭示和说明问题的现象本质,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简明扼要、文图并茂,效果更佳。

? 地质素描的基本知识

画地质素描必须掌握透视法则。比如公路两侧排列成行的电线杆,每一根的高度;肯定都是相等的,但当我们朝天线杆的尽头望去时,只觉得近处的杆子高,向远处挨个儿低下去,而且公路两侧电线杆向尽头交汇于消失点。这就是透视现象。透视法则大体上归纳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前远后”、“近弯远直”、“近清远潆”等。这些都是实地运笔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素描运笔的线条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轮廓线,这是最主要的线条,用于勾画景物的基本轮廓,因此运笔时必须抓住景物的关键部位,按透视法则予以表现[图6(a)];二是阴影线,在轮廓线勾画的基础上,如何使景物符合“立体感”的形象,必须运用阴影线,表达光线在景物上的明暗反差,如图6(b)所示。运用得当,景物逼真;运用不善,则损伤轮廓线,甚至使景物无法辨认。因此,运用阴影线时,需掌握如下几个要点:

图6 素描线条

(a)轮廓线;(b)阴影线

1)方向性:阴影线的起伏必须保持与景物表面的起伏一致,掌握“线条随面走,面变线亦变”的原则。

2)疏密性:线条的疏密是表示光线明暗的方法之一,明处用线要疏,暗处用线要密,最暗时甚至涂黑,尽量符合阳光照射于景物上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在注意景物用线合理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美化画面,如何恰当地运用阴影线颇有讲究。就是说,阴影线的长短、疏密、曲直、断续等技法的运用要灵活掌握,以美化和令人悦目为标准。这方面的功夫,只有在素描技巧比较熟练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提高。此外,地质素描除了表达地质景物的基本特征外,还可适当配合一些衬托物,作为景物的比例尺、特殊背景等。

? 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

1)选定素描对象的范围,确定景物在画框内的位置。

2)安排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并在图框内勾画出其范围。

3)勾画景物(或地质体)的轮廓线。主要是抓住外形轮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阶地、层面、断层之类。勾画时先近后远,近处画得细致、清晰、浓重,远处画得粗略、轻淡、隐约。尽量符合透视原理来运笔。

4)在轮廓线勾画就绪的基础上,加阴影线。这一步骤主要是掌握景物形象的立体感,使其逼真如实。

5)适当画些背景或衬托物,用以美化画面。

6)为了清楚地表达画面的内容,可在景物(或地质体)附近标上必要的文字,如村庄、地层年代符号或其他符号等。

7)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 地质素描的种类及部分实例

地质素描按其内容,最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类型:

1)地层素描。素描对象是地层,表示地层层位关系、地层特征等,如地层剖面素描图(图7)。

图7 南京孔山地层剖面素描图(据金瑾乐等)

2)地质构造素描。主要对象是褶皱、断层、节理及其他构造地质现象。对它

们的素描应分别注意这些地方。

褶皱素描:在素描动笔前,应首先琢磨哪一层可作为“标准层”和这个“标准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如何表达的素描技法。到素描时,对“标准层”可着重描绘,以求褶皱形态充分显示出来,如图8所示。

图8 褶皱素描图 (据李尚宽)

断层素描:跟褶皱一样,也应先找出它的“标准层”,以此判断断层两盘的

相对动向,确定断层类型[图9(a)]。 节理素描:素描时主要应把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表现清楚,注意各组间的交角大小和各组节理的宽度大小符合实际和透视原理,如图9(b)所示。

3)地貌素描。地貌素描是一类视野颇大的素描,从地质角度考虑,主要是表现地貌特征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或表现风化、水流侵蚀、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如图10(a)、(b)。

图9 断裂素描图(据兰淇峰等)

(a) 断层; (b) 节理

图10 地貌素描图(据李尚宽) (a)长江三峡地貌;(b)阶地地貌

在野外所见到的典型地质现象,小的如一块标本或一个露头上的原生沉积构造、次生的构造变形(断层和褶皱)、剥蚀风化的现象;大的如一个山头甚至许多山头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冰蚀地形、河谷阶地、火山口地貌)等,均可用地质素描图表示之。素描图就是绘画,其原理就是绘画的原理,不过,地质素描则要考虑地质的内容,反映出地质构造形态的特征。 地质素描类似于照相,但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而地质素描则可突出地质内容的重点,作者可以有所取舍。照相需要条件,地质素描则可随时进行。因而地质工作者应当学习地质素描的方法,作为进行地质调查的手段。

6. 标本的采集

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是收集地质资料的过程,地质资料除了文字的记录和各种图件以外,标本则是不可缺少的实际资料。有了各种标本,就可以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认识深化。因此,在野外必须注意采集标本。

根据用途,标本分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石标本以及专门用(薄片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光谱分析、化学分析、构造定向等)的标本等。

标本应是新鲜的而不是风化的。

常用的是地层标本和岩石标本,对于这类标本的大小、形态有所要求,一般是长方形,规格是3cm×6cm×9cm。应在采石场、矿坑等人工开采地点或有利的自然露头上进行采集、加工、修饰。化石标本力求是完整的。矿石标本要求能反映矿石的特征。薄片鉴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项标本不求形状,但求新鲜,有适当数量即可。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编号并用油漆或其他代用品写在标本的边角上,防止被磨掉。同时在剖面图或平面图上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标本采集位置和编号,并在标本登记簿上登记,填写标签并包装。化石标本特别要用棉花仔细包装,避免破损。

7. 实测地质剖面

为了研究工作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各类建筑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需测制地质剖面图。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 布置剖面线

为了正确认识工作区内的地层层序,查明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组合、厚度、标志层和接触关系,往往选择岩层露头良好、层序清晰、构造简单、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段,布置线路作实测地质剖面。剖面线的方向应尽量垂直岩层走向或垂直主要构造线方向,同时,剖面线还应考虑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为了反映有关工程如大坝、厂房、隧洞、溢洪道、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则可沿工程轴线或横断面方向作实测地质剖面。

? 选择比例尺

选择剖面比例尺应根据规范及勘测对象的要求而定,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性单位为原则。常用的比例尺为1﹕500~1﹕5000。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如标志层)而在剖面图中又小于l mm,可适当放大表示,但应在记录中注明其实际厚度。

? 布置测点

测点沿剖面线布置,应选择在地形地质条件有变化的地方,其间距随比例尺精度要求而定。如作1﹕500的实测剖面时,测点间距应小于5m。若地形起伏大,或地质条件复杂,测点距离要适当缩小。每一测点都要作好标记,并统一编号。

? 剖面地形测量 剖面地形测量,通常采用半仪器法导线测量,即用地质罗盘逐段测量导线的方位和地形坡角,用皮尺或测绳丈量地面斜距。对于大比例尺的实测剖面,则应采用经纬仪实测各点的位置和高程。可参照表1进行记录计算。

? 地质条件观测记录

在进行剖面地形测量的同时,进行地质资料的收集。其观测记录内容包括地层层位,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岩层产状,断裂构造,风化情况,第四纪堆积层

的组成及厚度,地下水露头情况及自然地质现象等,并采集必要的岩样。

图11 实测地质剖面图

(a)平面路线图; (b )地质剖面图

? 绘制剖面图

在认真复核野外实测的地形和地质资料并确认无误后,按地质剖面图式要求,编制实测地质剖面图。具体步骤如下(图11)。

1)绘导线平面图:根据导线方位和水平距,按比例尺将导线自基点(起点)至终点逐点绘出,并将岩层分界线、产状及其他观测点等一一标绘到相应的位置上,构成平面路线图[图6(a)]。

表1 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

导线 0~1 1~2

地质条件 导线 产状要素 层位、构造代号 0~1 1~2 C1 C2-1 走向倾向倾角(°) 45 43 导线方向与走向夹角γ(°) 87 88 45 43 石灰岩(岩性描述略) 页岩(岩性描述略) 视倾角 β(°) 岩石名称与岩性描述 地质构造描述 标本编号 01 02 导线方位 角(°) 154 152 导 线 距 坡角α(°) 斜距L(m) 31.25 27.95 水平距D(m) 30.04 27.53 +16 -10 +8.61 -4.85 高差ΔH(m) 累积高差 (m) +8.61 +3.76 (°) (°) 61 60 151 150 注 表中水平距离D=L·cosα;高差ΔH=L·sinaα。 坡角α“+”表示上坡(仰角)、“一”表示下坡(俯角)。 累积高差自剖面基点(起点)为零起算。

2)选择剖面方位:一般情况,选择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方向作为剖面方向,或连接基线的起点和终点作为剖面线。

3)投绘剖面地形轮廓线:在导线平面图的下方,平行于剖面线作一与之等长的基线,在基线两端点树起高程标尺(若未知基点高程,可按相对高差计),并将左端定为起点,再将各导线点按累积高差投影在基线上方,连接各点即得剖面地形轮廓线。

4)投绘剖面中的地质内容:将导线上各岩层分界点、各种地质构造及地质现象投影到地形线上,按产状和规定的图例符号表示出地层(若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时,按真倾角表示,否则按视倾角表示)岩性和其他地质条件。如图6(b)所示。

8. 节理的测量与统计

? 节理的测量。节理的测量与描述内容见表2。

表2 节理野外测量记录表

编号 岩石名称及产状要素 走向 节理产状 倾向 倾角 节理成因(力学性质) 节理宽度、长度、节理内充填物及节理面的描述 质及胶结程度 其他 为了达到统计目的,测量面积的大小视节理的密度而定。一般情况下,一组

节理能测到50~60条产状,就有较好的统计效果。 ? 节理玫瑰花图编制

以最常见的“走向玫瑰花图”的编制为例。首先,进行资料整理。将测

点上所测的节理走向全部换算成NE和NW向,按走向方位大小,采用10°为一间隔分组,分成1°~10°,11°~20°,??,统计每组节理条数及算出平均走向。这样,资料便整理成如表3所示。

表3 某观测区节理统计资料整理 走向(°) 0~10 11~20 21~30 31~40 41~50 条数 0 0 20 25 35 走向(°) 51~60 61~70 71~80 81~90 条数 19 10 20 0 走向(°) 271~280 281~290 291~300 301~310 311~320 条数 0 0 14 10 30 走向(°) 321~330 331~340 341~350 351~360 条数 50 22 30 0

其次,确定作图比例尺。按作图大小和最多那一组节理的条数,选取一定长

度的线段作为一条节理的线条比例尺,然后以等长或稍长于按线条比例尺表示最多那一组节理条数的线段长度为半径,作一个上半圆,通过圆心画出E、W、N

三个方向,并标出方位角(图12)。

图12 某观测区节理玫瑰图

再次,定点连线。从1°~10°第一组开始,从半径方向按该组节理条数线

段比例找出对应走向方位角中间值之点,此点即表示该组节理平均走向和条数。待各组的点确定之后,依次将相邻组的点折线连接。当其中某一组无节理时,应将连线折回圆心,然后再从圆心往下一组的点相连(最好边找点边连线)。

最后,写上图名,标出线段比例尺。必要时画出河流流向和主要建筑物(如坝轴线等)方位,以便分析评价节理对水工建筑物等的影响。

五、实习报告编写提纲

实习报告是野外实习全部工作的系统整理、分析与总结。这是反映同学实习与教学效果的最后成果。因此,要求同学很好地进行总结,认真地讨论编写,真正地反映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要求同学实事求是,要运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具体实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报告要文字叙述精炼,图件整洁清晰、能说明问题。

1. 概述:实习的日期、地点(包括野外观察范围)、内容、目的及要求,完成的情况。实习地区的交通、经济、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

2.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1) 实习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的位置及其基本特征,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附位置图。

(2) 地层的时代、名称、代号、分布、岩性特征、成因、风化特征,岩层构造与地貌的关系等,附地层柱状图。

(3) 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总的特征。

褶皱:名称、位置、组成地层、产状、类型特征、成因分析,附图。

断层:名称、位置、类型、特征(断距、破碎带、伴生裂隙等),附图说明。 节理、劈理、卸荷裂隙等发育情况。

本区构造应力场的简要分析。 3. 岩溶现象

(1) 岩溶现象的分布情况,发育在何种地层中。 (2) 岩溶的形态特征:地貌和地下洞穴,通道。

(3) 岩溶发育的规律性:地层、位置,发育的阶段,垂直分带性,与断层、节理、层理的关系。

(4) 对工程的影响:水库渗漏、坝基及绕坝渗漏,洞室围岩稳定,地下水水源。

4. 边坡岩体稳定问题

(1) 据下苇甸电站及担礼隧道等地所见,试述本地区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2)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的因素都有哪些?在这几处都是哪些因素起控制作用?试分别论述。

(3) 对下苇甸Z3J岩体边坡,试用赤平投影法,分析其稳定性。 5. 隧洞岩体稳定问题

(1) 就实习所见,试述影响洞室围岩稳定的因素。

(2) 试估算原军——三铁路线隧洞的山岩压力及围岩自稳时间,并评价分析其稳定性。

(3) 试评述斜河涧铁路隧洞围岩稳定性及喷锚支护措施的原理,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优缺点。

6. 陈家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1) 陈家庄坝址地质条件概述: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

(2) 如选定为土坝坝型,试选择确定溢洪道、电站及隧洞的位置,并评价其工程地质条件。

(3) 坝右岸渗漏的地质条件分析,入渗地点、岩层、渗漏通道及排泄条件。 (4) 应采取何种防渗措施。

(5) 试比较三家店坝址及陈家庄坝址的优缺点。 7. 实习的收获、意见与建议。

六、野外实习路线及内容安排

路线Ⅰ 下苇甸──担礼隧道 1.观察学习要点

(1) 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特征,注意海相沉积的特征。 (2) 深成和浅成侵入岩体的特征。

(3) 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的特征。 (4) 紧密小褶皱、小断层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5) 花岗闪长岩体的风化现象,练习确定风化程度分带。

(6) 层理、节理、断层、卸荷裂隙的特征及对边坡岩体稳定的影响。 (7) 岩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及侵入接触。 2.各地质点观测提纲

No.Ⅰ—1 下苇甸村西北约2公里,至上苇店大路旁 (1) 上苇甸穹隆构造的地貌特征。 (2) 花岗闪长岩体的产状及岩性特征。

(3) 花岗闪长岩的风化特征及风化程度(含残积物)的鉴定。 (4) 侵入接触带的特征。

No.Ⅰ—2 下苇甸村西北约700米,公路旁,里程碑40.2公里附近。 (1) 冲积物的特征及与其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区别。 (2) 洪积物的特征及与其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区别。 (3) 坡积物的特征及与其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区别。

No.Ⅰ—3 下苇甸村西北约500米,公路旁,里程碑39.7公里附近。 ? 观察下马岭组(Z13)岩性,黑色页岩,砂岩。

? 观察页岩中的小紧密褶皱及砂岩中的向斜轴部,测岩层及紧密褶皱轴面的产状,绘

示意剖面。

? 观察穿插在Z13中的岩脉:岩性、产状形态、接触关系。 No.Ⅰ—4 下苇甸电站附近

2(1) 观察景儿峪组(Z3)地层岩性及地貌特征(白云质,泥质灰岩)。

(2) 观测切层坡与顺层坡的地形、层面、软弱夹层、节理、岩层产状及岩脉等因素对边坡岩体稳定的影响。

(3) 测岩层和节理产状,地形坡度,判断顺层临界稳定坡角。 (4) 绘示意剖面图 (内业绘赤平投影图)。 (5) 简介下苇店电站。

No.Ⅰ—5 下苇店电站以东约1.2公里,公路旁

(1) 观察府君山组 (∈11)岩性特征。

21(2) 观察Z3与∈11的分界特征;二者的接触关系,∈1顶部岩性。

No.I—6 沿公路向南至36.2公里处,沿路程观察并绘示意地层剖面

2(1) 馒头组(∈1)紫色页岩为主。

(2) 张夏组(∈22)鲕状灰岩为主。 (3) 炒米店组 (∈3) 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 (4) 冶里组 (O11) 厚层白云质灰岩。

No.Ⅰ—7 担礼隧道

(1) 观察卸荷裂隙及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2) 注意岩层产状及边坡破坏类型。 3.室内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 试述上苇甸穹隆构造的地貌特征及成因。

(2) 试述上苇甸地区花岗闪长岩的岩性特征,包括新鲜岩石及不同风化程度的描述。

(3) 据路线Ⅰ所见,试述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府君山组、馒头组、张夏组、炒米店组、冶里组的地层岩性特征,并分析其沉积环境的演变。可编绘一个地层

柱状图,但需加细岩性描述部分。

(4)试述下苇甸村西北Z13地层中小褶皱的特征(附示意剖面图)。

2(5) 就Z3地层所见,试述节理、层面、软弱夹层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

响并绘出示意剖面图 (要求在剖面图上附赤平投影图,并加以分析)。

(6) 本路线共看到几种节理裂隙?它们和层理、断层如何区别?影响担礼隧道边坡稳定的主要节理裂隙是什么类型的?造成何种边坡破坏类型?附图说明。

(7) 绘上苇甸穹隆一担礼隧道示意地层剖面图。 (8) 下苇甸村北几种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9) 陈家庄砾石层成因及阶地类型。

路线Ⅱ 仙人洞──三家店村北口 1.观察学习要点

(1) 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及奥陶系地层特征,注意陆相沉积的特征。 (2) 观察分析断层破碎带的特征。

(3) 观察分析隧洞围岩失稳破坏现象及影响因素。

(4) 了解原拟建三家店水库坝址左岸的工程地质条件。 (5) 练习判定识别较大褶皱和断层构造。 (6) 观察岩溶现象。 (7) 练习阅读使用地质图。

(8) 沿观察线路作地质剖面示意图。 2.各地质点观测提纲

No.Ⅱ一1 三家店村北口,铁路大桥北端铁路隧洞口处 (1) 观察九龙山组(J2)地层岩性特征。

(2) 观察分析香峪向斜轴部特征,测岩层产状。 (3) 观察层理、节理及劈理。

(4) 观察断层破碎带的各种现象,并分析断层错动方向,绘示意剖面或素 图。

No.Ⅱ一2 三家店村北口,公路原军──三线1号、2号隧洞

(1) 观察岩性 (J12)凝灰质砂页岩。

(2) 观察隧洞围岩失稳破坏的位置、特点及影响因素。找出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大的结构面,说出其成因类型及特征,测其产状。根据教材练习判定此洞围岩自稳时间,绘剖面图或素描图,注意断层带泥化现象。

(3) 估算山岩压力。

No.Ⅱ一3 水泥厂南,大秦支线隧洞出口附近公路旁 (1) 观察九龙山组底部砾岩风化后的特征。 (2) 注意岩层产状,观察剪节理的特征。

No.Ⅱ一4 水泥厂以北约150 ~ 400米,西北环铁路线旁 (1) 介绍原拟建三家店坝址左岸枢纽布置概况。

3(2) 观察坝肩岩体、岩性特征(玄武岩J11β,南大岭组J1n砾岩)及坡积物覆

盖情况。

(3) 介绍可能存在的古滑坡体的位置、迹象和对引水洞的影响,观察发电引水隧洞出口的工程地质条件。

No.Ⅱ一5 自No.Ⅱ一4点沿铁路向北约200米,铁路路堑中

(1) 观察红庙岭组(P1页岩特性,注意观察有否泥化夹层?介绍标志层2)砂岩、的概念。

(2) 测岩层产状(代表香峪向斜北翼)。

No.Ⅱ一6 军庄车站南约300米,涵洞东侧山坡上 (1) 观察冲沟地貌,基岩露头的岩性。分析判断有无断层存在及其错动方向,断距和类型。

(2) 遥望将军坨背斜。 No.Ⅱ—7 军庄车站旁

(1)观察二叠系山西组(P1)和石炭系中统(C2)地层岩性特征,介绍煤系1地层和陆相地层的特征。

(2) 仔细观察砾岩特征,介绍底砾岩的概念。 No.Ⅱ—8 灰峪村南,小学校旁

(1) 观察奥陶系马家沟组(O2)地层特征,讲解它与C2的接触关系,并注意观察O2与C、P地层的地形特征。

(2) 观察细晶岩脉的产状、岩性及接触变质现象。 (3) 测岩层产状并分析识别向斜,背斜构造。 No.Ⅱ—9 灰峪村北口

(1) 观察石炭系本溪组(C2)地层特征。

(2) 由此向前(北)进,注意观察C2与O2的分界地带 (因表层覆盖,不易看 到)。

No.Ⅱ—10 仙人洞

(1) 观察奥陶系(O2)岩性,测产状。

(2) 观察岩溶发育的形态特征、方向、大小、规模,石钟乳、石笋分布的规律及地下水情况等,有无成层特征?

(3) 分析其发育和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4) 介绍本地区岩溶发育情况和对水库渗漏、铁路路基稳定等的影响。 3.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 试述九龙山组(J2)地层岩性特征。

(2) 试述香峪向斜特征(走向、组成岩层、北翼及轴部产状等)。 (3) 试述劈理的特征,与节理有何区别,以三家店村北所见为例。

(4) 试描述三家店大秦支线桥头所见之断层(附图),能看到哪些断层现象?如何判断两盘错动方向、断层的力学性质及类型?

(5) 三家店村北原军──三公路线1、2号洞围岩坍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与哪几组什么成因的结构面有关?附图说明。

(6) 九龙山组(J12)砾岩及其风化后的特征如何?

(7) 试述拟建三家店坝址左岸的工程地质条件(岩性、覆盖层、边坡稳定及引水隧洞围岩稳定问题等)。

1(8) 试述红庙岭组(P12)及山西组(P1)底砾岩地层岩性特征.什么叫底砾岩?如

何形成的?为什么常以它作为划分地层时代的标志?

(9) 军庄车站断层是如何识别出来的?其特征,性质如何(地貌、岩层、断层产状、断距等)?

(10) 军庄背斜和灰峪向斜是如何识别出来的?其特征如何 (类型、轴向、组成岩层、产状、地貌等) ?

(11) 就仙人洞的特征能看出哪些岩溶发育的规律性?本地区岩溶现象对三家店水库、西北环铁路线及煤矿开采有何影响?

(12) 绘三家店──三人洞示意地质剖面。

路线Ⅲ 斜河涧──野溪──三家店水库坝右岸 1.观察学习要点

(1) 奥陶系(O2)灰岩中的箱形褶皱及小断层。 (2) 大断层破碎带的各种现象。

(3) 比较不同岩性中的隧洞围岩稳定问题,观察喷锚支护措施。 (4) 铁路路堑高陡人工开挖边坡。 (5) 黄土堆积物(Q3)的特征。

(6) 拟建三家店坝右岸枢纽布置及工程地质条件。 2.各地质点观测提纲

No.Ⅲ—1 斜河涧火车站东侧隧洞岩体

(1) 观察大断层破碎带的特征,绘示意剖面图,注意观察断层带中的岩性、菱形块体、破劈理、错动面、擦痕、规模等。分析断层的错动方向和类型。

(2) 观察穿越此断层隧洞的喷锚支护措施,了解喷锚支护方法的原理,施工要求和优缺点。

(3) 介绍愁儿岭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

No.Ⅲ—2 自No.Ⅲ—1点至野溪车站道叉口,沿铁路观测

(1) 独立观察奥陶系(O2)中的构造现象──褶皱、断层、岩脉,并绘信手剖面图。注意褶皱的特征。

(2) 观察麦子峪沟口,铁路旁一人工洞,洞顶板沿层面开挖,已产生较大的蠕变变形,测跨度,估计变位值,分析稳定性。

(3) 观察岩溶现象。

No.Ⅲ—3 野溪车站以东铁路路堑 (1) 观察路堑高陡开挖边坡。

(2) 观察黄土堆积(Q3),了解黄土的特性。 No.Ⅲ—4 拟建三家店水库副坝坝址

介绍副坝的作用及溢洪道的工程地质条件。

No.Ⅲ—5 魁星阁──龙泉务村南混凝土构件厂

(1) 介绍坝右岸枢纽布置情况:导流洞、溢洪道泄水闸、副坝等。 (2) 介绍坝右岸工程地质条件。 (3) 遥望对岸古滑坡地貌。. No.Ⅲ—6 三家店拦河闸右岸

(1) 观察九龙山向斜轴部剖面及层间错动羽状裂隙。遥望香峪向斜。 (2) 简介拦河闸工程概况,闸基为砂砾石层。 3.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斜河涧车站东侧隧洞围岩是一个大断层破碎带?有哪些断层迹

象?附图说明,如何分析其错动方向?

(2) 斜河涧东侧隧洞围岩采取了何种加固措施?其原理如何?施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优缺点?

(3) 试述斜河涧──野溪一线奥陶系(O2)灰岩中的褶皱构造特征,分析其成因。绘示意剖面图。

(4) 就麦子峪沟人工开挖洞室,试讨论影响其围岩稳定的因素(节理、层理、洞形、跨度、蠕变等)。可与其他所见隧洞进行比较评述。

(5) 斜河涧──野溪一带岩溶特征如何? (6) 就野溪所见,试述黄土的特征。

(7) 试述三家店水库大坝右岸枢纽布置概况及其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岩层性质、溢洪道废煤窑塌陷及单薄分水岭漏水等)。

路线Ⅳ 野溪采石场──陈家庄坝址 1.观察学习重点

(1) 参观露天开采工程,观察开挖边坡。

(2) 观察O2与C2假整合面,理解其地质演变过程。

(3) 观察拟建的陈家庄水库坝区的地质概况。独立提出枢纽布置方案并评估其工程地质条件。

2.各地质点观察提纲

No.IV—1 拟建陈家庄水库坝址左岸公路旁

(1) 观察永定河河谷地貌:河曲,凹岸冲刷及凸岸沉积情况,两岸谷坡地形,对岸单薄分水岭,阶地分布情况等。

(2) 介绍拟建的陈家庄坝址的枢纽布置概况:比较坝线的位置、坝型的选择、电站厂房、引水隧洞、溢洪道等可能选择的大致位置。

(3) 观察Ⅲ级阶地黄土堆积(Q3)及Ⅳ级阶地砂砾石层堆积(Q2)。 No.IV—2 野溪采石场西侧坡顶

(1) 观察露天开采工程,注意开挖边坡的坡度,高度及地质条件。 (2) 观察奥陶系(O2)地层岩性,了解其工业用途。 No.IV—3 陈家庄坝址右岸(老虎头)

(1) 观察左岸、右岸地形,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

(2) 观察O2与C2的假整合接触面,分析其地质变化过程.。注意接触带的岩性特征。(是否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会否构成软弱结构面及渗漏通道)。

(3) 观察单薄分水岭地形并结合地层分布、龙泉务深井水等情况分析漏水的可能性。

(4) 据地形地质条件选择论证最适宜的坝线位置及坝型。

(5) 据自己选定的坝线、坝型提出枢纽布置方案,电站厂房、引水隧洞、溢洪道的位置及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6) 观察向斜构造,劈理及石炭系植物化石。 3.室内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 据野外观察,独立思考,提出陈家庄水利枢纽的最佳布置方案(土坝),并评价其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岩性边坡稳定、坝基坝肩渗漏、覆盖层性质及厚度、隧洞围岩稳定等)。

(2) 野溪采石场开挖边坡的特征及稳定情况。 (3) 试述O2与C2接触特征及地质演变过程,对边坡稳定及漏水有没有影响?

(4) 试述永定河谷的阶地发育情况(几级、类型、高程、组成岩层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时代?

路线V 石花洞 1.观察学习重点

主要观察岩溶洞穴形态及其发育规律。 2.观察学习提纲

(1) 注意洞口高程及地形特征,可以以铁路大桥处河水面为基准面,估计洞口高出水面多少。

(2) 此洞发育的形态特征、规模、深度、层次与岩层产状的关系等。

(3) 钟乳、石笋等次生碳酸钙结晶的位置,分布的规律性,是否沿断层裂隙分布?

(4) 此洞形成的时代和条件。 3.室内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 试述石花洞岩溶洞穴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

(2) 就实习所见,试述我国北方地区岩溶与南方地区岩溶现象和发育规律有何异同?(地层、地貌、溶洞形态、发育阶段,暗河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