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科学屋 之孩子为什么要做科学小实验

更新时间:2024-01-02 08: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的实验活动既可以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实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一、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

由于科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选择实验的内容时,既要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又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内容。《有趣的水》这一主题,通过做饮料的游戏,体会饮料的淡浓和水量多少的关系。又如孩子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教师就提供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否相同。再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物体下滑的现象有兴趣,就设计了“会滚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幼儿观察球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幼儿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了玩的乐趣,发挥了主动性。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只有投放材料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活动。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实验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发展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2、材料应有趣味性

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除小鱼外,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虾、小螃蟹等,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弋起来,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又如“月亮船”实验,教师可以在乒乓球里装饰各种娃娃脸,在塑料垫板上滴上水,球里的小娃娃就会旋转起来,还可以贴上各种各样的图形,如花朵、星星等,让幼儿观察图形的变化。有趣的材料既容易帮助幼儿理解、加深印象,又激发起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3、材料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将操作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如“月亮船”实验,教师可投

放不同大小的月亮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的月亮船转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再如“钓鱼”游戏,可先投放静止的鱼,后投放在水中游动的鱼,在幼儿熟练掌握“钓鱼”的技巧后,可增加一面镜子,让幼儿通过看镜子里的景象,尝试“镜中垂钓”。

4、材料的丰富性

材料越丰富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如在“沉浮”实验,教师除了投放铁夹子、饮料瓶、玻璃弹珠、石子、积木等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材料之后,还可以给幼儿一些辅助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上的物体沉下去。激发幼儿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又如“小船开开开”实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质的纸,幼儿可以折小船,看看哪些船能长久地浮在水面上。在小船里轮换放各种材料的玩具,看看玩具的材料、大小、多少与船的浮力有什么关系。还可用废旧泡沫板制作小船,并在船头装上回形针,让幼儿磁铁带动小船开动。将两长一短的竹筷用橡皮筋扎成A字形的小船,在船尾用橡皮筋夹住一块小木片,旋转木片成为螺旋桨,推动小船向前进。还可提供扇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船开的快和远,感知纸船开的快慢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在幼儿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摸、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帮助幼儿感受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激发起学科学的热情。

1、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实验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开展的。在实验前,教师首先要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才会在实验结果中解决问题。如“沉浮”实验中,教师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认识,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加深对正确知识的认识。

2、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纲要》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如:“沉浮”实验中,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物体,让幼儿操作发现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对能力强的孩子,老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让幼儿通过实验解决有关沉浮的问题,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如铁丝原先是沉在水底的,如果绑在木块上就会浮在水面,塑料瓶如果打开瓶盖,水进入瓶里,就会沉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在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后,更换材料操作。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究需要,又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引导幼儿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学习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把猜想和实验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以资对照。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忘记,更便于幼儿进行比较,而且也给予幼儿学习做科学记录的方法。幼儿可以用文字、数字、标记乃至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如用上下的箭头表示物体的沉浮,“会变大的食物”实验中,幼儿可以先猜测木耳、紫菜等食物泡水后是否会变大,推断一下它们可能会变得多大,然后带着问题去实验,将得出的结果做一比较。如“种子”实验,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让幼儿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品质。

4、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使实验活动成为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

在活动中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鼓励大胆地尝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对幼儿的想法要加以支持。如“有趣的筛子”实验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过滤网材料及各种自然物,如纱布、网、布、纱窗、赤豆、红豆、芝麻、纸团等,引导仔细观察各种过滤方法,比较网上孔的大小,试试能用什么工具将自然物分离出来。幼儿学习有3分钟热度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不倒问”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维持幼儿的探究热情。

科学小实验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是对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