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3-04-24 13: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杂志

●调查研究●《阿坝科技》2009年第2期(总第83期)

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蔡应君蒙嘉文

阿坝州若尔盖县林业局四川若尔盖624500

草地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摘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若尔盖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如何治理恶化的草地生态环境作一探讨。

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分析;治理【关键词】:

潜在沙化草地面积91.5万亩,分别占全县草地面积的5.77%和7.5%。与八十年代草地资源调查草地沙化面积7.25万亩相比,增加62.75万亩,并且每年以11.65%的速度递增。主要分布于县城内黄河流域和黑河中、下游流域,以古河道为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以亚高山草甸草地,迎风坡面山垭口若悬河、牧道为多发区。牧草平均生物产量由489.6公斤/亩下降到当前的320公斤/亩,牧草高度由

115厘米下降到现在的73厘米;八十年代初杂类

草比例为49.5%,如今已上升到73%,局部高达

1.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1.1草地生态系统地位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阿坝州西北部,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往西北各省区的北大门。全县幅员面积10620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地1212.6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978万亩,集中分布于黄河源头,系典型的丘状高原,有世界最大的沼泽湿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状况的好坏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保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丰富的草地资源,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是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其牲畜头数、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均居全州第一位,也是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环境,影响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地位。

85%,杂类草、有毒有害草日渐增多,形成“五花草

甸”,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地沙化日趋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同时由于牧草高度的急剧下降,给高原鼠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仅70万亩沙化草原年损失牧草3.365亿公斤,以每公斤鲜草0.3元/公斤计,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9.5万元,可养活18.44万个羊单位牲畜,其间接经济损失无以估量。

1.2.2鼠虫危害加剧

由于受传统数量型畜牧业的影响,牲畜过渡采食,致使牧草高度变矮,给高原鼢鼠、高原鼠兔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草地鼠虫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生面积大,受害范围广、危害重。全县鼠虫分布面积高达8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81%,其中三级危害面积110.6万亩,鼠虫危害与80年代末相比增加了2—3倍,年损失牧草上亿

斤,是直接或间接造成草原“三化”的因素之一。鼠害、害虫的危害严重破坏草原植被,扰乱草地生态平衡,影响了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草地环境状况

1.2.1草原退化,牧草生产力降低

由于人为、自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若尔盖高寒草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目前,全县共有“三化”草地面积95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8.35%,其中:退化草地430万亩,鼠害危害面积450万亩,草原沙化面积已达70万亩,尚有

1.2.3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受传统数量型畜牧业的影响,牲畜过渡采食和践踏,致使草地退化加剧,地表裸露,水浊、风浊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平均以350吨/公顷的速度流失,冲走了相当于6000公顷地表土

-43-

杂志

《阿坝科技》2009年第2期(总第83期)

壤。植被覆盖度大幅度下降,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同时贯穿全境的几条主要黄河支流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径流量较70年代减小50%左右,许多大水曲逐年枯化,沼泽疏干,湖泊干枯,草地缺水面积达45%,草原干旱化日趋明显。

●调查研究●

式经营,局部地区放牧强度的不均匀,致使局部地区草地严重退化,加之牲畜选择性采食,杂类草生长旺盛,从而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2.2.3不合理的开沟排水

早在50年代后期盲目在草原开挖种植粮食,退耕后管理不善,促使草地退化。60年代中期,为扩大草地面积,在沼泽草地内大量开沟排水,沼泽排水面积达12万亩,打破了对草地水资源平衡,促使草原干旱化。

2.草地生态恶化成因分析

草地生态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自然侵蚀与生产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人类不断向草地索取物质财富,使草地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处于动态演替。

2.2.4滥采滥挖

草地盛产名贵中药材,每年有近1000名外地农民来采挖中药材,造成草原植被严重破坏,盖度降低,地表裸露;有的利用旧河床采沙,原本恢复的草原,再度破坏;甚至有的开采矿石,开采后得不到恢复,加上恶劣的草原气候,草原土壤经风蚀形成沙粒,进而加速了草原沙化的形成。

2.1自然因素

2.1.1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

气候变暧是草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近年由于温室效应造成温度升高,蒸发量不断上升,而降雨量减小,进而导致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发育。

3.草原生态治理对策

恢复草原生态植被3.1坚持以草为本,

本着“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以减轻草地压力为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草原三项基本制度,建立合理的轮牧、放牧利用制度,使天然草地在一个轮牧周期内有休养生息和繁衍的机会;对退化草地,在围栏封育控制放牧强度的基础上,采取撒播草种等综合措施加以整治,对沙化草地进行封育,采取种植灌木、多年生牧草、植草皮等措施进行重建,对鼠虫害草地,在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防治的同时,进行综合治理,使退化植被恢复生机。

70年代若尔盖平均气温0.7℃,80年代0.9℃,90

年代1.25℃,蒸发量由1100ml增加到1560ml,加剧了草地干旱,导致草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2.1.2鼠虫活动频繁

由于草地严重退化,牧草生长高度下降,达到了鼠兔最适生活环境,其繁殖速度大于灭治速度,危害面积增大,“黑土滩”日渐增多,使草原生境进一步恶化。

2.2人为因素2.2.1超载过牧

长期以来草原被掠夺式经营,重畜轻草突出,牲畜无限制增长,草畜矛盾日益尖锐。2005年全县存栏各类牲畜达116万余混合头,折合羊单位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3.2优化畜群结构,

一是按照以草定畜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指标和结构比例,压缩牲畜存栏数,使牲畜发展数量与草地生产能力相适应,使畜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二是大力推广牦牛三元杂交、绵羊改良等技术,使牛羊良种畜比例提高到45%和60%,建立高效、优质的品种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开展生态小区养殖,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沙化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把防沙治沙工作同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草场承包和“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加大

285.48万个,较八十年代初期(83年)增加55.46

万个羊单位,其理论载畜量为186.5万个羊单位,每个羊单位占有草场面积5.04亩,如今牲畜超载

57%,每个羊单位占有草场面积3.42亩,草场产草

无法满足牲畜的生存营养供给,使草尚未成熟结种就食掉,饲草不断减少,杂草量增多,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生物产量下降达20%左右。

2.2.2管理措施不到位

受传统畜牧业的影响,落后的游牧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放牧高峰期,整个草原出现抢牧、乱牧状态,牲畜大户增加草地放牧强度,形成了掠夺

-44-

杂志

●调查研究●

牲畜出栏力度,减轻草场压力,逐步达到以草定畜。

《阿坝科技》2009年第2期(总第83期)

干旱、怕地被物的通病,主要采取“种草植树堵风口,绿篱,增添地被覆盖物"的防治措施,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采取“围栏封育”“林草恢复”“灭鼠治虫”“以草定畜”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草场质量,减缓草场进一步退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及多年治理技术、经验,主要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是:以草定畜→围栏→植树→种草→埋植沙障→增添覆盖物→灭治鼠虫→控制践踏。具体措施如下:

减轻草地压力3.3培育替代产业,

首先是大力发展牧区二三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交通方便、商品集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牧民新村、移民新居、新农村示范村,加快小集镇和畜产品市场建设,把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其次是在保护草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针对草地不同生态和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并加快其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减轻人口对草地的压力。第三是引导牧民加快草地的合理流转,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为人口分流和草地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3.5.1围栏封育:围栏可利用钢质网围栏、生物围栏

(如柳树、沙棘等)、土饼、石块等材料。大力推广钢质网围栏和生物围栏,并根据沙地分布面积,合理划分围封片区。

3.5.2植树种草:在围栏的基础上,开展植树种草,

选择适宜本地的乡土树种(高山柳、沙棘)等耐旱树种,在迎风面和逆风面带状栽植,建立防风林带;选择适宜本地的优质乡土草种(多年生披碱草、黑药鹅观草、黑花多麦草、燕麦、沙打旺)等耐旱草种,以带状或块状密植的方式种植。在水份缺乏的沙丘上,可先种草待草成活并具有一定的保墒能力后再植树。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3.4完善执法与监测体系,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社会公益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提高公众保护生态、支持生态建设的意识。不仅要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法管理草原,而且要建立草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草原生态定位观察点,形成草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和畜草平衡动态监测系统,制定草地资源利用警戒线,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要主动吸引农牧民参与制定草地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充分调动草原生态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加大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天然草场的保护。国家要保证保护和改良草场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牧草质量和产量,逐步修复草场植被,并制定和出台地方优惠政策,鼓励多种所有制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及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坚持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草原沙化治理的长效机制。

3.5.3埋植沙障:对成片面积大的流动沙地采取埋

植沙障的方法治理。利用作物稿杆、燕麦草和柳笆等,按比例进行合理埋植,降低地表风速,阻止沙的移动,达到治理的目的。

3.5.4增添覆盖物:对沙化草地采取施撒牛羊粪覆

盖地表保蓄水份和养份,增加沙地土壤肥力,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3.5.5灭鼠治虫:一是加强对草原大面积的鼠虫害

灭治;二是对沙化草地周边的鼠虫害进行灭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弓箭捕杀高原鼢鼠和投毒药饵)的方法;三是采用做鹰巢的方法,招引鹰来进行生物控制鼠害。

3.5.6填沟堵渠:通过扎堵填沟工程,可以有效地缓

解地表水在原来的排水沟内快速下泄,提高水位,减少地表水的蒸发量。

高寨草地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

加快高寒草地综合治理。3.5明确思路,

务,沙化土地治理困难,资金投入大;治理沙化土地必须走综合防治道路,以国家投入为基础,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全民防沙治沙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防沙治沙。从技术上针对沙化地带基质松散易遭风蚀而沙化的特点:怕水、怕湿和怕

3.5.7控制践踏和人为破坏:一是对治理的沙化草地3-5年内严禁牲畜践踏;二是对尚未治理的沙

化草地实行禁牧;三是对退化草地控制放牧;四是禁止人为乱垦、乱挖。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x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