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6-28 1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1][2]。据2009年5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5 800万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3]。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成年,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到了大学校园。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类学生还将陆续长期存在于大学校园。我们可称之为“留守大学生”或者“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应该看到,一方面,能够进入大学校园的这部分留守大学生是同龄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其特殊的心理成长经历值得探索;另一方面,幼年时父母关爱的缺失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创伤和不良影响,在面对大学这一新

的环境时,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应对方式不当,以前隐藏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激活出来,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极端的后果。

因此,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家庭的稳定和祖国的未来。新时期下,加强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角。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留守儿童[4] [5],对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鲜有提及。本文拟通过对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希望对提高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留守大学生200名,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普通在校大学生200名,收回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方法 1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所在院系、专业、年级及家

庭情况,如父母是否曾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方还是双方,父母打工时间,父母打工时自己的年龄,父母打工的地点等。 2.主要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L.R.Derogai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测验的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中文版)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大学生和非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强迫、人际关系和敌对这三个因子上,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差异显著(P<0.05)。分析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留守大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亲子交和亲情关怀,缺乏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容易造成留守大学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加之进入大学校园后,

其入学前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大学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对大学环境适应不良,遇到问题又往往闷在心里,造成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敌对;另一方面,留守大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和家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自身也是要求严格和追求完美,因而更容易出现强迫的问题。由此可见,早期的留守经历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不同类型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1.不同性别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留守大学生中,女生和男生在各个因子上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强迫、抑郁、敌对和偏执四项的得分男生要高于女生,而人际关系、恐惧、精神病性和其他这四项的得分女生则要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得分几乎没有差别。有文献报道,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为突出[6],而本研究中这一现象并不明显,推测可能与女生的其他背景值(如留守时间、留守年龄等)相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论证。

2.不同年级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由表3可以看到,不同年级的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各项因子得分要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留守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因子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在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差异显著(P<0.05)。低年级学生受留守经

历的影响更大,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本身要经历新生适应期[7]。所以,对低年级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尤为关注。 三、建议与对策

(一)了解和掌握留守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院和学校两级的留守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基本内容可包括留守大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地址等情况,以及其详细的心理状况记载。同时,对留守大学生实行动态跟踪,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随时更新档案资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

(二)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和心理辅导 首先,高度重视心理知识的宣传、学习和教育工作。一是通过网络、广播、报刊、杂志、展板、专栏、横幅等多种形式和年级大会、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识,使广大留守大学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二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建设工作。建议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可将此门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已经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应做好相关课程的建设和规划,并重点关注留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教学工作,使留守大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合理方法。三是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开展心理咨询。一方面,高校应从物质、人员配备等保障心理咨询机构的构建;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留守大学生主动进行心

理咨询。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面对面的预约咨询、“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心理信箱、网上咨询等等。同时,可采用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朋辈咨询。四是及时妥善处理心理异常的留守大学生。一旦发现此类问题的学生,应立即转介到专业诊断和治疗机构,并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工作。

其次,构建和完善班级、学院、学校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层层上报的制度。做好对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等基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指导和培训,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调试作用和凝聚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促进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可根据本校留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留守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使留守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培养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如校园心理话剧、心理游戏、心理讲座、亲情信、文艺表演、球类比赛、先进人物报告会、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等。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环境

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健康教育氛围,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有利的推动。从宏观环境而言,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室风、班风和校风。从微观环境而言,首先,引导同学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留守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其次,保障广大留守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对侵犯留守大学生权益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矛盾。第三,树立先进典型,对表现优异的留守大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首先,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树立民主平等、关爱尊重、信任宽容的思想,要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大学生,尊重留守大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即使学生出现失误或者过错,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其次,要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和状态。再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找准人生目标的定位点,明确奋斗方向,并坚定不移地朝着奋斗目标做不懈的努力。最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教育管理体系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家长的作用以及与高校的配合工作十分关键。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行为,对待孩子既要爱护,又不能够娇生惯养。其次,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第三,高校应定期不定期通过电话、信件、E-mail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大学生的家长联系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 此外,全社会也要加强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关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局面。

(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目前,对于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仅见于少量的报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展更多的工作。一方面,拓展留守大学生的研究范围。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包括农民工的子女,还有外出经商人员子女、部分异地求学大学生、出国人员的子女等等,涵盖各个阶层背景的人员。另一方面,加大对于留守大学

生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高校可设立专项课题,更加深入地探讨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力求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内容的突破。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留守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对象。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都应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身心健康、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p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