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1.3.5单元 - 练习与实践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1 03: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 一棵“顽强”的小树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植物在适应环境中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几个特性。

2.你研究植物向地性、向光性、向水性将采用__观察_、实验的方法。 我会观察探究

请你回忆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进行下列活动。 我的问题是:

我的猜想是:

活动(一):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我的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 2. 3. 4. 5. 植物根生长方向观察记录 菜豆“脐”的指向 根 的 生 长 方 向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我的结论: 活动(二):验证——根总是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或者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观 察 记 录 观察的事物

1

茎、叶的生长情况

结论: 我会实践

到自然界中找一找,其他植物生长时是不是也总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温馨提示:大树的枝叶四个方向都一样茂盛吗?如果不一样,有规律吗?为什么?) 其他植物生长时也总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大树的枝叶四个方向不是一样茂盛;树木在向光的一面树叶茂盛,因为他们都具有向光性。 我会运用(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各题) 1. 假如水分和养分大致相同,高大丛林中的小树苗与山坡上的独树苗生长有无

区别,为什么?

答:山坡上的独树苗生长要茂盛得多,因为它能够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养料供植物生长。

2. 山顶上松树、沙漠里的草的根为什么长得很深?

答:因为植物具有向水性,而在土层深处才有足够的水分,所以山顶上松树、沙漠里的草的根才长得很深。

3.人们播种时为什么不管种子的方向?

答:因为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枝叶具有向光性,所以不管种子方向怎样,它们总是会无忧无虑的生长的。

2

2 从“南橘北枳”说起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2. 动物和植物一样,它们的生存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3.植物的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同时,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各地区的特定环境也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种类分布。

枳 橘 我会观察探究

活动(一):请你观察上面的枳和橘的图,然后提出问题,做出大胆的猜测。 1.问题: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本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植到淮北后,就只能结出又酸又苦的枳了呢?

??

2.猜测:可能是淮北阳光不足引起的;

可能是淮北水分太少引起的; 可能是淮北温度太低引起的;

可能是淮北与淮南土壤不一样引起的; ??

活动(二): 请你观察山坡上一般长着什么树,河边或低洼之处一般长着什么树,为什么植物要选择这样的生长环境?

答:山坡上一般长着树叶比较小、需要水分不多的树,河边或低洼之处一般长着树叶比较大、需要水分较多的树,因为植物要选择这样的生长环境是要适应它的生长的需要。

活动(三):调查市场上各种水果的产地

3

1.水果产地调查表 水果名称 主要产地 水果名称 主要产地 2.按照产地的不同,简单地给这些水果分一分类。 北部地区 南部地区 苹果、 香蕉、 3.请你对你的分类进行分析,找出植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动物怎样适应环境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名称 结论: 各自特点 适应生存的环境

选择填空:阔叶植物喜欢生活在水分充足(洼地)的地方,例如柳树;针叶植

物喜欢生活在缺水的(高山上),例如松树;苔藓植物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例如青苔;香蕉多产于我国的(南方)。

【1南方; 2青苔; 3.潮湿阴暗 4洼地 5柳树 6松树 7高山上】

实践应用

1. 在广东,有一打工者,他发现海南香蕉的价格很高。于是,他把那儿的香蕉

4

树苗带回老家重庆种植,期盼成为重庆的香蕉专业户。你说,他的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答:香蕉最适宜的环境是分布在东、西、南半球南北纬度30°以内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国家有130个,以中美洲产量最多,其次是亚洲。我国香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和海南。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暖,因此在贵州、四川、重庆也有少量栽培了,但大规模的种植环境条件还不够成熟。

2. 请解释:为什么兔子的后腿长,耳朵长且能转动?鱼和青蛙的背部是青色的? 答:兔子的后腿长是为了能够适应奔跑的需要,耳朵长且能转动是能及时发现四周异常情况相适应的;鱼和青蛙的背部是青色的,主要是与环境相适应,不容易被人或其他天敌发现。

3. 为什么解放军(陆军)作战时穿迷彩服?

答: 解放军(陆军)作战时穿迷彩服是为了和环境颜色接近、与环境相适应,不容易被对方察觉。

拓展引伸

请你举出两个如何改变环境来让动植物或者人适应的例子。

答:人们种蔬菜的塑料大棚;热天人们使用空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理解运用环境与动植物、人类的关系)

3 走进池塘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 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我会观察探究

活动(一):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5

请写出它们的食物是什么?

鱼 水 虿

孑 孓

他们的食物关系是:

浮游生物 孑 孓 水 虿 鱼 水虿 孑 孓 浮游生物 你有什么发现?

前面的就是后面的食物,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

请你还写出一些自然界中其他的食物链。 请分析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食物链发现,食物链往往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小麦 麻雀 蛇 老鹰 草 青虫 青蛙 人 ??

活动(二):把池塘搬回家

请根据你的观察,在家里来设计制作一个“池塘”。

6

材料准备: 制作步骤: 写出模拟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 观察记录 时间 第一天 名称 小鱼 情况记录 小鱼在翻泥沙,可能是在寻找其中的食物。 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践应用:请想想,田间的老鼠、水稻、黄鼠狼的食物链是什么关系?

答: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是“水稻 → 田间的老鼠 → 黄鼠狼”,前者为后者食物。

7

课外指南车

微生物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微生物是这个交换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它可以把地球上死亡的动植物残体重新分解成生产者生长所需要的元素,所以微生物被看成是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地球上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物将得不到分解,那么至今为止几十亿年来生命活动的结果,将是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构成元素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堆积起来,植物生长的营养将会枯竭,生产者将不能生产,消费者将得不到食物,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无法维持了。因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地球上生命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4 假如大树都倒下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2.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3. 破坏森林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我会活动探究

活动(一): 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同学们根据上图玩游戏“假如大树全部倒下”,然后回答问题。

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将会影响到哪些生物的生存?试举例说明。

答:假如大树全部倒下,青虫没了食物不能生存、青虫没了导致燕子没了食物不能生存、燕子不能生存导致老鹰没有食物不能生存??从而导致整个生物圈都不能生存。

8

活动(二):假如大树全部倒下,会不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有影响? (建议:从生物的食物、土壤、水、温度、湿度等方面考虑)

1.在夏天,人到了树林里,有什么感觉?请测量树林内和树林外的温度,它们都一样吗?

测量记录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树林内 _________℃ 我的感觉是: 测量结果说明: 用植物的蒸腾解释其原因: 1.做土壤表面有无植物被雨水冲泥土的对比实验。 ①想一想,实验中我们要控制哪些实验条件?

②实验结果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思考树林被破坏后的后果,它反过来对生物会有哪些影响?

9

阳光照得到的地方 树林内 _________℃ 树林外 _________℃ 树林外 _________℃

我会收集资料

请你收集,当地森林遭到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后果。

实践应用:怎样才能使地球上的生命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园呢?请提出自己

的看法。

课外指南车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到1990年,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千米,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

10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见

千米,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 万平方千米,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39分)

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森林被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等。

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9.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8分)

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 ) 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 × )

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 √ )

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 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 ) 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 )

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 ) 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 ) 9.食物链通常从凶猛的肉食动物开始,到绿色植物终止。 ( × ) 10.自然界和生态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 ( × )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 )

11

12.香蕉树、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 ) 三、单项选择题。(16分)

1.仙人掌的根会朝着( A )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无水

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B )。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消费者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B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A )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 B.二个 C.三个 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 ) A.植物 B.动物 C.植物和动物

6.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B )。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褐色

7.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 A )。

A.栖息地 B.居住地 C.生活区

8.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四、连线题。(12分)

香 蕉 针叶 山地 仙人掌 阔叶 沙漠 松 树 叶刺 雨林 五、看图回答问题。(15分)

1.写出三条食物链

草 老鼠 蛇 猫头鹰

12

C )。

草 食草昆虫 蜘蛛 吃虫的鸟 猫头鹰

草 食草昆虫 青蛙 蛇 猫头鹰

2.你所写的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各种动物。 3.如果捕杀青蛙,会产生什么后果?请说明。

答:如果捕杀了青蛙,青蛙与害虫之间的食物链就断了,害虫就将大量繁殖,害虫大量繁殖,就会使庄稼等农作物等植物受到破坏,农作物等植物受到破坏,就又将影响到其它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使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受到破坏。

第三单元 地表变化的奥秘

1 地表在变化

科学知识我知道(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珠穆朗玛峰是生来就有的。 ( × ) 2.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 √ ) 3.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 √ ) 4.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 × ) 5.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 ( × )

我会活动探究

活动(一):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鱼龙化石、鱼类、海藻、海螺等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

答:鱼龙化石、鱼类、海藻、海螺等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推出出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2. 看到现在的珠穆朗玛峰,你推测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

答:看到现在的珠穆朗玛峰,推测后来发生过喜马拉雅山的地表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使原来的海洋变成了世界最高峰。

活动(二):观察、思考改变地表的力量

1.造梯田、筑堤坝、修路、打隧洞等,能改变地表形态。 2.涨山洪时,山上的泥土被水冲到低洼处,填塞河道。

13

3.岩石风化,变成了土。

观察思考:有哪些力量引起地表发生改变?这些力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力量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力量?

4.答:造梯田、筑堤坝、修路、打隧洞等,能改变地表形态;涨山洪时,山上的泥土被水冲到低洼处,填塞河道;岩石风化,变成了土;房屋建筑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发生变化,如地震、火山的爆发等。

我会收集资料

搜集引起我县地表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资料。

引起我县地表发生变化的资料 我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山坡移为了平地; 我县大型水库的修建,将大地淹没; 我县较大规模的采矿,改变了地表的原貌; ?? 2 地震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2.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3.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我会活动探究 活动(一):感受地震

14

1.请根据观察上图和5·12地震的感受,写出地震时有哪些现象?

答: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地震时有巨大的响声,对建筑物等有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等。 2.做模拟地震实验

①双手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稍厚一点的纸),直到纸断裂;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答:纸被相反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咔嚓的响声;手有抖动的感觉。 ②两手各持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答:两手各持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筷子在巨大的挤压力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咔嚓的响声;手有疼痛和麻木感觉。

③能将以上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答:以上两个实验就是模拟地震形成实验。纸和筷子相当于地层;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地震的响声和造成的危害。

活动(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假如地震来了,请你给你的长辈说说逃生的方法:

答:1.保持冷静,迅速地分析情况.因为所有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有一定征兆的,越早发现越好做好逃生准备.

2.就近寻找逃生的工具

比如,如果地震了,如果是高楼,不要跳楼,或在挤拥挤的楼道下楼,最好找厕所或者坚硬的桌子底下躲起来.

在厕所是因为这里空间小,所以大块的天花板掉下来的可能性小,且有水源,可以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桌子也能起到减压的作用.

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 \救人第一\崇高美德。

15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再次,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会收集资料

1.请收集地震带来的各种危害: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16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

3. 请收集震前征兆: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

17

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

18

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刂疲芏匀嘶蚨⒅参镌斐刹煌潭鹊奈:Α?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6、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

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975年2月

19

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8、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剌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20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政府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2)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我们会实践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习。

课外指南车

地震前兆

1.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 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21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3 火山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火山爆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2.火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 3.火山一般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4.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水蒸汽等。 5.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1000℃。

活动探究

活动(一): 画火山图

请根据自己的推想画出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

活动(二):“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找出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答:都是其内部浆状物质沿着外壳裂缝向外喷发的一个过程。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描述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答:火山锥是由于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堆积而成的。 3.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答: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都是由于内部压力过大使其外壳产生局部裂缝后,其内溶物沿裂缝而喷射到表面形成的。

4.请写出火山喷发的利弊。

22

答:利是火山喷发可形成温泉,同时土壤比较肥沃 ;火山喷发后会产生很多稀有矿物,如宝石,钻石,金刚石等。

弊是火山喷发起来,那可就夷为平地咯,同时烟尘和热量也让人受不了,房屋、田地会被火山灰淹没等。

4 岩石也变化

活动探究

活动(一):

请观察下面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和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然后回答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

答:岩石原来不是现在这样的,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雨水的冲刷、植物根对岩石的破坏等形成的。

活动(二):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请仿照古人做温度变化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3

活动(三):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取一块石灰岩平放在桌面,用滴管取稀盐酸慢慢地滴到岩石表面,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岩石有影响吗? 答:当用滴管取稀盐酸慢慢地滴到岩石表面时, 石灰岩的表面不断冒泡,且石灰岩被腐蚀烂掉; 盐酸有强腐蚀因为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岩石里外受热或受冷不均匀,从而性,使用时要小心! 导致岩石的热胀冷缩不均匀使岩石受到破坏。 2.联系实验中的结果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受到的酸性腐蚀。

答:大气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当天空下雨时便形成了酸雨,这样对岩石有较大的腐蚀。

4. 思考: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河道两边的泥土会流失,部分岩石会被河水搬运冲走,河道两边的岩层会被河水冲刷得没有那么明显的棱角了等。

4.请观察教材44页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寻找上、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会出现的卵石?

答:上游岩石很大、有棱有角,而中、下游的岩石变小了,棱角没那么明显了,呈卵圆形,因此在河道的中下游会出现卵石。

5.用碎石装瓶里做卵石形成模拟实验,然后描述其形成过程。

答:山坡上的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崩塌滚落下来,受到河水的搬运,在搬运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碰撞、磨擦等使岩石没了棱角,逐渐变成了卵圆形。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 水、 植物 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我会实践应用

1.大足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周围方砖不知什么原因凸了起来,如果把方砖换成岩石又会怎样?为什么?

答:主要是大树的根对方砖产生了破坏作用,如果把方砖换成岩石,岩石就

会断裂。

2.在我们当地的岩石中,有一种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于是,人们把这种石头开成“石板”,用来铺路、建房等。请你调查一下这种岩石的特点、形成原因和用途。

答:石板主要是沉积岩,它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

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36亿年(苏联克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

24

类等,而且铁 锰 铝 铜 铅 锌等矿产中 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沉积岩分布地区又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的理论 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5 走近矿产

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矿产有利用价值,各种矿物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

2.煤的开采方法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3.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又不可再生,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绝对不可乱采乱用。

4.我知道的矿石有铁矿石,用来冶炼铁;有 铜矿石,用来冶炼铜;有 煤 ,既可以用来冶炼石油,也可以用来作燃料。

5.大足古龙乡有石灰石,可以用它来烧制成石灰;有天青石,可以用它提炼出金属“锶”,这是稀有矿物。

6.大理石、石灰石,遇盐酸要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被腐蚀。所以,大理石地板切忌酸。

我会活动探究

活动 (一):了解矿物(根据矿物标本盒中标本做题) 你是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答:第一方面:认识各种矿物的不同颜色,如赤铁矿和石墨。

第二方面:认识各种矿物的透明度,矿物分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如方解石和白云母。

25

第三方面:认识各种矿物的光泽,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像??一样”,如方铅矿和石膏。

第四方面:认识各种矿物的硬度,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和玻璃作为工具给矿物标本按硬度排队,如滑石和金刚石。

第五方面:认识各种矿物的形状,如石英和萤石。

??

活动 (二): 推测煤的形成

阅读教材46页资料后,分析推断,煤的形成。 1. 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能说明什么? 答: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说明煤是在不同年代中形成的。 2. 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又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什么?

答:我们推断出煤是由植物演变而来的。 3. 这些植物生长在2亿~3亿年前,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煤的形成年代及其久远,形成时间是极其漫长的和不可再生的。

我会收集资料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请以“认识大足的矿产资源”为题,分小组调查我们县矿产资源的种类、利用情况和对大足经济的影响。活动结束时,各小组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案、实物标本、影像资料、文本资料、研究报告等)。请将你打算怎样开展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6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我会阅读探究

26

阅读活动(一):人类的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请阅读教材49页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答:开挖河道、修建水库、改造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大规模的建筑等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答: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

阅读活动(二):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请阅读教材50页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围湖造田的好处在哪里? 答:可以缓解人口紧张问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可以解决迁移人口的安置;可以增加当地的GDP;可以解决工业、建筑等建设开发的用地问题。

2.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大量的围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就是个例子,解放以后长江中游大量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原来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积也迅速减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灾。98年的洪灾跟这方面也有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湖泊。被誉为“水乡泽国”的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湖荡众多,自1957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

27

50亿立方米。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的八个年头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过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理论与实践:我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大量开垦荒地,把半山腰上的草地开垦成土,用来种粮食。现在,国家拨专款在长江上游地区(包括我县)将

坡度较大的土地退耕还林。请你分析一下,对前后两次不同作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荒种地是当时人们迫于饥荒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顾眼前的一种行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们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而现在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资料,全国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达606万km2。毁林开荒虽然增加了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但在生态

28

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已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坡耕地。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泊不数断淤积,使两大流域中下游地区水患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家也不得不年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防汛、抗旱和救灾济民。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退耕还林,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增产增收。

退耕还林是现阶段我国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必须通过进一步扩大内需来拉到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中度速发展。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加上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种粮食的收益很低,有些地方农民收入受到影响。拉动内需必须首先增加9亿农民的收。实施退耕还林,开仓济贫,可以增加农民收,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9

课外指南车

罗布泊干涸之谜

古代的罗布泊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烟波浩渺芦苇连天。《汉书西域传》记载该湖“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50年代科学家们还证实了罗布泊的存在,到60年代曾经“沧海”的罗布泊彻底消失了。到如今成了“死亡之海·茫茫盐漠”,一个近3000平方公里的大湖是如何干涸的呢?众多科学家为此而苦苦寻觅答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地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39分)

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 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3.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级为8级。

4.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5. 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产生作用。

6.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

7.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等。

8. 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但火山活动也有有益的一面,能把地下的铁、铜、硫、铝等矿产搬上来。

9.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煤做燃料冶炼钢铁,利用天然气做燃料煮盐。 10.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等。(任填2种)

30

大气,月球上没有晨昏蒙影的现象,白昼和夜晚都是突然降临的。 (√ )

5.由于没有大气,就无法保住水分。即使在月面岩石中,也没有发现水分。没有大气和水分,月球上空就没有云雾,更无雨雪。 ( √ )

6.由于没有大气和水分,月球上温度变化剧烈。 ( √ ) 7.由于没有大气和水,也就没有生命,月球上一片荒凉,死气沉沉。( √ )

三、选择题 (15分)

1.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 C )。 A.月晕 B.月食 C.月相

2.月球有圆缺变化,两次月圆之间相隔的时间是( A )。 A.农历一个月 C.农历两个月 D.农历半个月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 A )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A.杨利伟 B.费俊龙 C.聂海胜

4.2008年9月24日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执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的宇航员是( B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聂海胜 5.月球围绕地球( A )公转。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四、在空格里写出看到的月相的日期。(16分)

(农历 初二、三) (农历十五 ) (农历二十七、八)(农历初七、八)

期末自我检测题

基本知识(56分)

一、填空(24分)

1.生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影响生物生存的基本因素是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

2.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生物间的食物链,并用箭头标出。 枝叶 蝉 螳螂 黄雀 3.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 蛋白质 、 脂肪 。 4.食物被消化后,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 小肠 中被人体吸收的。 5.2个500瓦的电饭锅烧1个小时,消耗的电能(量)是1000瓦。

36

6.火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 活火山 三类。 7.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1/49,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 1/6 。 8.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 太阳 。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6分) 1.科技发达了,香蕉树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也能结出丰硕之果。( × ) 2.青蛙、蛇是用冬眠的方法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 √ ) 3.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 √ ) 4.改造自然的活动给人类造了福,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祸” 。 ( √ ) 5.多吃鱼、肉,一定能长成健壮的体魄。 ( × ) 6.发生地震的同时,一定会有火山喷发。 ( × ) 7.从山坡上滚下的石头具有动能;发光的小电珠消耗了电能 ( √ ) 8.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其面貌也与地球一样。 ( × ) 三、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案代号填在括号内。(16分) 1.将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的是( ① )。 ①微生物 ②阳光 ③大鱼和小鱼

2.山上的岩石逐渐疏松,容易剥落,这是( ② )对岩石的作用。 ①空气污染 ②温度、水、植物等 ③人为开发

3.小明想证实植物是在暗处、还是在阳光下长得更好。他将种小萝卜的花盆放在暗房里,将种黄豆的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又在两个盆中浇同量的水,结果黄豆苗生长情况比小萝卜好,因此,小明断定“植物在光照下生长更好”。要使判定的理由更充分,小明还应当做( ① )这件事。

①在两个盆中种同一植物 ②两盆中浇更多的水

③给小萝卜浇更多的水 ④将现有的两个盆都放在暗房里 4.将米饭在口中反复嚼后有甜味的感觉,这是因为(③ )。

①米饭中加了糖 ②口腔中唾液是甜的 ③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变成了糖 5.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 ② )的。 ①可以再生 ②不可再生 ③再生与否无法确定 6.河道中的卵石是( ③ )。

①河道本来就有的 ②人工制造成的 ③山上滚落的石头在河水冲刷、撞击、搬运等过程中磨圆形成的

7.月相变化就是在( ② )过程中发生的。 ①地球公转 ②月球公转 ③月球自转

8.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在喜玛拉雅山脉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喜马拉雅山一带在很早以前可能是( ③)。

①森林茂密的高山 ②辽阔的平原 ③汪洋大海 四、观察与实验(30分)

1.将下列左右相符的项用直线连起来。(8分)

骆驼、仙人掌 农历廿二、廿三 张衡 发电机奠基人 沙漠上的动、植物 大象、芭蕉树 农历初八、初九

37

李四光 法拉第 瓦特 发明蒸汽机 热带地区的动、植物 地动仪发明人 中国地质学家 2.下列图是找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淀粉)或脂肪的小实验。甲图中两同学用一块肥肉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观察白纸上有没有留下油迹。这是检验食物是否含 脂肪 的方法;乙图中两同学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会不会变成蓝色。这是检验食物是否含淀粉的方法。(4分)

3.对照消化器官图,在身体上找到这些器官的大体部位,再在图上写出其名称。(6分)

( 口腔 )

( 食管 )

(肝 ) (大肠)

( 胃 ) (小肠 )

4.按下图做实验。1号盆中的木板上附有带草皮的泥土,2号盆中的木板上只附有泥土,3号盆中的木板则没有任何附着物。用相同的喷壶从同样的高度分别向三个盘里的板上喷同样多的水。(12分)

2

1 3

38

结果会是(3 )板上流失的水最多,( 2 )板上流失的土最多,( 1 )板上流水的水和土最少。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了植物,使水和土不致流失,有了水和土,植物生长就茂盛;如果没了植物,水和土就会流失,没了水和土,植物就难生长。

我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合理建议:

答:人类在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后,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结果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大片绿地沙化、自然灾害频繁、污染严重、臭氧层出现大空洞、全球气温增高等恶果。人类正在饱尝自己在“改造自然”中酿就的苦酒,人类应该从“改造自然”中吸取沉痛的教训,不能自以为已完全掌握了改造自然知识与技术,不能草率地对自然进行粗暴的干预,更不能轻率地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否则会给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自然和人类所处的环境应是适应与和谐的等。

五、应用拓展(14分)

1.试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①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小山”

②加热“小山”,直到“火山”喷发。

③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

答:“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过程是一种化学能(酒精)转变成热能(酒精灯加热),再由热能转变成动能(番茄酱喷出)的一个过程。

2.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份营养搭配科学合理的食谱。 (说明:答案只要相对合理即可。)

早餐:午餐:晚餐: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i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