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16 0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发展,在农村拜金主义一时盛行,社会风气一定程度在滑坡,社会和家长以分数、升学率论办学质量,造成德育的地位低下。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1)社会层面。当前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太多,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越来越大。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少年儿童产生的危害是很深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甚至反动观点的影响,使少年儿童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

(2)家庭层面。 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无法正确教育孩子。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关心孩子的成绩。忽视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家庭教育缺乏条理性,孩子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变化大。

(3)学校层面。学校德育工作表现为封闭性,教师和学生不关注社会的变革,不积极研究社会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将遇到实际的许多困难。

(4)教师层面。教师存在怕苦和怕羞心理,不喜欢利用校外人士的教育力量来教育学生,制约了德育工作的?_展,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

(5)学生层面。学生像是长在温室里的花草,一遇到低温就不行,“温室效应”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个体缺乏自省机制,德育事倍功半。

二、突破农村小学德育瓶颈的理论支撑

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理解。家长最希望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德育效果,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期望值不切实际的过高。

德育强行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道德,任意拔高,甚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德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德育没有扎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没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共产主义道德信念最终成为空中楼阁,水中望月。譬如在课堂上问怎么“吃水果”,学生会讲谁谁先吃,回到家里却把水果吃个精光,瓜皮留给父母。 “要想让荒凉的土地不长杂草,那就在它的上面种上庄稼。”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德育不是教给孩子们特定的知识,而是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播下些什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而是应该培养学生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深入家庭,了解父母创业的艰难,与他们比童年;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村庄的过去和现在,用身边的变化来感受农

民的幸福生活,公式化的表扬、艺术化地激励,不是人性化的关爱,而是肤浅德育的表现,更是教育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实施新课标下农村小学德育的对策 1.德育工作要创新。

(1)教育手段要新。面对电视、网络文化的传播,教育手段必须跟上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运用课件、动画、音乐合成等现代化手段,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

(2)教育形式要新。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教育形式必须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善于使用网络教育资源。

(3)教育内容要新。德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创设活动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2.注重从小事抓起。

小学生年龄小,交往圈子小,只有从小事抓起,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德育工作必须围绕生活、学习的小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规律开展工作。从小进行道德和规范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小,体现出层次性与递进性。开展的活动要小。德育的内涵,让学生从每一件小事的体验中升华。

3.要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合力。

(1)要争取镇、村的支持,在其统筹干预和协调下,构建

天桥区域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和谐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络。与县关工委建立联系,尽力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学校要建立《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访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办好《好家长》报等。 (2)引导学生“走出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村外的世界,感受祖国建设的成就,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受社会文明的进步。

(3)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通过情理交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通过内省,不断反思,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特色园”,可以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描绘美丽的校园;可以组织校园或校园一角最佳设计方案大赛;可以对校园景观提出修改性意见;可以组织每一届的学生写雕塑介绍词,赋予它新的历史意义……

建立“校园特色长廊”,内容经常调换,开展相关活动。新鲜的内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命名“校园特色班”,教室文化建设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更是学生生命的外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能给学生以知识,还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净化心灵、陶冶精神的环境。 学校文化是以“隐性课程”的面目出现的,并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以其特有的潜在的作

用,影响、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改造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从而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有效地协调与配合,而教师是三方协调与配合的重要力量,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i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