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地到市民公园——慕尼黑西园

更新时间:2024-07-09 07: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废弃地到市民公园——慕尼黑西园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张思琦

【摘要】文章以慕尼黑四次重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为背景,详细分析了198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展园——慕尼黑西园建设及景观设计,并重点介绍了保留的中国展园设计,通过西园由废弃地到城市公园的转型经验,总结大事件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并对我国大事件促进城市发展的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 慕尼黑 西园 景观设计 大事件 城市发展

1. 从城市谈起

1.1慕尼黑的自然环境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从西向东在城南穿过,距城约50km。慕尼黑地面海拔约519m,地势由阿尔卑斯山向多瑙河方向倾斜。多瑙河的支流之一依萨尔河,从南向北流经市区,河流宽度约20m,河床宽度百米以上。[1] 慕尼黑所处的地域属于阿尔卑斯山冰川前缘地,是一片沙质高地上,这片高地的北部为一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区域,已经不受阿尔卑斯褶皱运动的影响;而在其南部地区,覆盖着冰碛丘陵。位于两个地带之间的慕尼黑区域,则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积带。在沉积物变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渗入沙砾层表面并注满这一地区,便形成了慕尼黑北部的沼泽。

由于慕尼黑本身的高海拔以及阿尔卑斯山对其的影响,使得慕尼黑相对于德国其他城市来讲,气候复杂多变,雨雪较多,尤其是城市的西部和南部更为明显。[2]

1.2慕尼黑的城市发展

慕尼黑最早的居民点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但是其城市形成是在12世纪以后。公元1175年,慕尼黑正式获得城市身份,而却在1372年与1427年两次遭遇大火,直到1506年获封为巴伐利亚首府,但慕尼黑的曲折仿佛才刚刚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空袭,3颗炸弹落在了慕尼黑,从此慕尼黑变成为了政治动荡中心,1933年,慕尼黑又成为纳粹据

点,并因此在二战期间共遭遇71次空袭,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即使这样,战后的慕尼黑仍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城市重建,并遵循着战前的街道格局,同时也新建了许多建筑,渐渐的发展成为了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现象的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总人口约130万。[3]

现在的慕尼黑不仅享有“欧洲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还是高科技产业中心,宝马、西门子等世界性大企业的总部均设在慕尼黑。

2. 慕尼黑西园

2.1建设背景

提到城市事件与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就不得不提到慕尼黑,众多研究和分析表明,慕尼黑在利用事件引导和推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显然是成功典范。其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应该是慕尼黑一直都有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传统,也许这与这座城市起起伏伏的经历相关。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慕尼黑先后承办了四次大型事件,通过这四次事件,分别带动了城市的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城市新区和北部郊区的发展(图1)[5]。

图1 慕尼黑四次大型事件在城市中的位置

慕尼黑西园的建设背景,正是这四次大型事件之一的国际园林展(1983年)。其实,早在1965年制定的总体开放空间规划中,就确定将在城市西部建设一处公共绿地,因为那里有20多万的人口密集居住区,却没有一处公园,但是由于1972年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计划暂时被搁浅。直到1977年,慕尼黑申办198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的申请得到批准,才终于再次有机会开始实施西部发展计划,并且政府为展园的设计举办了竞赛,最终Peter Kluska事务所的方案获得一等奖,并于次年开始实施。

场地选址为一处采石场废弃地,并被城市环路和高速路分割,周边噪声污染严重,并且在建造时距离展览开幕只剩下四年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条件恶劣的场地改造成为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成为了慕尼黑西园的一项巨大挑战。

2.2景观分析

无论是1983年博览会的盛况还是现在慕尼黑西园的受欢迎程度,都可以看出其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公园在开放时被命名为“新的西园”,其意义不只是场地的新生更是城市的新生(图2)[5]。

图2 慕尼黑西园设计平面图

整个设计最为动人的无疑是地形与其塑造的空间:

场地本身是近乎平坦的,但是设计师为了解决场地噪声和周边交通环路的影响,大胆的进行了地形改造,沿场地东西纵深下挖6m~8m,形成了长度为3.5km,高差将近25m的谷地,有效的隔绝了场地外部交通及噪声影响,同时在东、西雨水汇集地段设计湖泊和水系,使得整个西园具有了阿尔卑斯山山前谷地的风景特征,也暗合了慕尼黑区域的环境特征——慕尼黑所处的上巴伐利亚地区台地,曾受到阿尔匹斯山的折皱影响,使得南部的下巴伐利亚分布了冰川堆石形成的山丘,其间是卵石堆积的地带。山脉中的地下水流出地面,形成河流和

沼泽。冰川期之后这些沼泽逐渐消失,有些遗留成为湖泊(图3)。

图3 地形塑造空间类型分析图

中心谷带开阔而又略带起伏的地形形成的草坪空间,不仅能够提供大型活动的场地,同时细微的高差变化增加了更多观赏乐趣,在视觉上变得开阔而又充满层次感(图4)。场地南北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地形高耸,而临近道路一侧则更显陡峭,加上植物种植,使人们走在园中,完全不受外界环境打扰。除此之外,高耸地形之间仍有层次,其间设计有小路穿过,感觉更像是峡谷(图5),偶尔会有小的休息场地(图6),供人们歇息,更重要的是,密集的种植环境为动物提供了更适宜的活动空间,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各种鸟类和松鼠的踪影。

图4 起伏的谷地 图5 地形间小路 图6 沿途休息场地

沿着等高线(图7)通常会有螺旋型道路(图8),行走过程中视点不断变化,在不同的高度俯瞰谷地或者仰望山丘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最终到达高地顶端,通常会是一个林下的小型广场,相比开阔的谷地更为静谧,也成为人们安静读书或是谈心倾诉的最佳地点(图9)。

图7 场地等高线 来自搜集资料

图8 螺旋形道路 图9 高地顶端的林下小广场

场地不同的水环境设计形成多样景观:

西部的湖泊景观开阔而宁静,以大湖为中心伴有三个小湖,大湖与小湖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道路连接,而湖边则是开敞的草坪缓坡,纯粹而简洁,仿佛与湖面融合在一起,并在北部设计观景台地,整体给人以辽阔之感(图10)。东部的水系则不同,水面蜿蜒流长,时而开阔时而紧缩,两岸环境处理也丰富多样,有单纯的缓坡草坪,也有树林草地,还有层次丰富的群落营造(图11),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气息环境,有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漫步周边,能够令人忘记了自己是在一个城市公园中,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

图 10 西部开阔水面 图11 东部水系丰富的群落景观

提供多样的功能空间满足人们日常活动使用:

场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可能,沿着曲线道路慢跑、在水边竞走、带上小动物一起遛弯或者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练练武术,都成为园中常见的活动形式(图12),当然,园内一定少不了的是儿童游戏场所,细砂铺成的柔软地面上,丰富多样的游玩器械,还有结合地形设计的攀岩墙(图13),总是能够成为小孩子们欢乐的天堂。

图12 图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