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_基于_人民日报_1978_2007_两会社论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03 00: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论与历史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

(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基于《人民日报》

黄秋林 吴本虎

提要 本文通过对30年来《人民日报》,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旅行隐喻、建筑隐;、航海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的使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键词 政治隐喻;历时分析;改革开放;执政理念

一 引言

最近30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促进认知模式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保持党的核心地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主要内容。隐喻不但能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政治涵义,而且对听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政治话语里俯拾皆是(Benoit200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里自然也不例外。

自Lakoff&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以来,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政治话语中的隐喻。他们或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以探讨政党的认知模式和政治态度(Lakoff1996、2004,Musolff2006);或强调隐喻的语用功能,以考察政党的政治立场和话语策略(Wee2001,Cheng2006);或结合隐喻的认知特征和语用功能,分析政治话语中隐喻的使用形态和分布,以揭示政党的意识形态(Charteris2Black2004、2005)。然而,已有文献多从共时角度对比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对隐喻的历时考察却较少涉及。

本文尝试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改

(1978-2007)两会社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选取《人民日报》

论构建六个语料库,统计各类隐喻在各库中的出现比例,寻求各类隐喻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社会变革,分析隐喻的认知特征和语用功能,探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改变各类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使用形态,鼓励和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 语料

五年一届的两会,从1978年的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一次会议到2007年的十届人大和十届政协五次会议,30年间举行了六届。每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都会刊发专题社论,第一时

91

社论与历史

间向全国和世界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我们选取部分两会社论,按届把它们建成6个语料库,具体编号为Ⅰ(78-82),Ⅱ(83-87),Ⅲ(88-92),Ⅳ(93-97),Ⅴ(98-02),Ⅵ(03-07),每库都在两万字左右,总计约12万字。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跨领域映射,属于概念层面的概括,故称之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隐喻表达式(metaphoricalexpressions)则指跨领域投射的表层体,也就是语言层面上的个别表达式(任绍曾2006)。因此,我们首先从文本中找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式,如前进、落后等,并把它们记作关键词;接着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1.0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再利用AntConc3.2.1w对分词后的语料进行关键词定位检索和词频统计,并且分析关键词所在语境,排除非隐喻性用法的词项;然后分析各个关键词的始源域,抽象出各类概念隐喻,进而统计出各类隐喻在各个语料库中的出现比例探寻30。最后把隐喻分析和社会变革相联系,激励和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我们发现在两会社论中主要存在六大类概念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植物隐喻、家庭隐喻、航海隐喻。分别举例如下:

(1)过去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人民日报》1998.3.3)

(2)四十年来,,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人民政②①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人民日报》1990.3.18)

(3)在揭批“四人帮”,“双打”运动。(《人民日报》1978.3.6)

(4),凝聚着政协组织和委员们的心血,。

(《人民日报》1994.3.8)

(5)大会认为,胡锦涛同志在会议期间就发展两岸关系阐述的四点意见……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2005.3.15)

(6),,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人民日报》1985.4.11)

进一步计算后,我们统计出六个语料库概念隐喻的具体分布,见表1、表2。

表1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中的六类概念隐喻的数量变化 

旅行隐喻

建筑隐喻

战争隐喻

植物隐喻

家庭隐喻

航海隐喻

总计

92

Ⅰ78-8221213016915150541Ⅱ83-871871424938917442Ⅲ88-92223148644525487Ⅳ93-972271645963126531Ⅴ98-0228114111560206623Ⅵ03-072322217642283602

社论与历史

表2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中的六类概念隐喻的比例变化

 

旅行隐喻

建筑隐喻

战争隐喻

植物隐喻

家庭隐喻

航海隐喻

四 Ⅰ78-8239%24%31%3%3%0%③Ⅱ83-8742%32%11%9%2%4%Ⅲ88-9246%30%13%9%0%1%Ⅳ93-9743%31%11%12%2%1%Ⅴ98-0245%23%18%10%3%1%Ⅵ03-0739%37%13%7%5%0%

从表1、表2可以看出,30年来,;植物隐喻所占比例虽然不大,,近十五年来一直上升,尤其,之后迅速下降;战争隐喻变化最曲折,,目前虽然仍使用较多,但已很难达到改革初期的水平。

4.14.1.1旅行隐喻

30年来旅行隐喻一直稳居榜首。在隐喻研究中,旅行向来被看成是一项有目的的从起点向终点移动的行为。Lakoff(1993)就曾把旅行隐喻概括成“有目的的行为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前进的旅行”。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旅行隐喻可以概括成“实现共产主义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前进的旅行”。

在旅行隐喻中,中国人民是旅途上的行者,中国共产党是领队,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产主义正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地。旅行隐喻有明显的积极联想义:一方面勾勒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唤起人们对前景的憧憬;另一方面强调各项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人民选好道路跟党走。所以旅行隐喻的大量使用不但能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热情,还要求人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1.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比例一直位居第二。这类隐喻可以概括成“发展国家是建设大厦”。社会主义中国是一座大厦,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人民群众都是这座大厦的建设者,努力工作是为大厦添砖加瓦。显然,这类隐喻也具有积极评价义。通过建筑隐喻的大量使用,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绘制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建筑隐喻倍受青睐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建造大厦的关键是打好地基,类似地,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好初级阶段的工作,所以这类隐喻的使用能帮助人们认清现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社会主义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这也表明党和政府十分强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4.1.3植物隐喻

植物隐喻在数量上虽远不及旅行隐喻和建筑隐喻,但30年来也相对稳定,占总量的10%左右。这类隐喻可以概括成“国家是植物”,国家的发展就像是植物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

93

社论与历史

过程,这能使人们感到播种、栽培和收获的关系性,激发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同时也能表达国家发展的渐进性,告诫人们国家建设不能拔苗助长,应当循序渐进。

这三类隐喻都具有积极联想义,有利于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投身改革的热情;在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信心的同时,也教育人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这些隐喻的稳定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对改革有一个较为特定的理解,同时也折射出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性。

4.2发生变化的隐喻

4.2.1战争隐喻

战争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发展国家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里,中国共产党是指挥者,人民是战士,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是敌人,发展了国家就是打赢了这场战争。

六大类隐喻中战争隐喻的变化最曲折,改革初期,战争隐喻大量使用,的30%。到了第二个五年陡然下降,只占10%左右,而到了第四个五年再次下降,接近20%。2003年以后再次下降,,但是都远远低于最初的五年。

),的影响,,战争隐喻自然占了很大比例。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1983-1987),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急需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因此战争隐喻大量减少。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1988-1992),国际社会的动荡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党和政府运用大量的战争隐喻提升人民的警觉和忧患意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后,中国的改革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经济高速发展,战争隐喻再次减少,以稳定人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此后的五年间(1998-2002),改革又遇到了困难,北约轰炸我大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量的战争隐喻有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最近五年(2003-2007),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战争隐喻的比例自然再度下降。

适量的战争隐喻能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号召人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因此1983年以来战争隐喻仍占到总量的10%左右。尽管这类隐喻1983年以后有增有减,但已不能和改革初期相比,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一个革命的党向一个执政的党转型。

4.2.2航海隐喻

航海隐喻可以概括为“发展国家是海上的航行”。国家是航船,党是航船的舵手,人民是船上的水手,发展中的困难是海上的狂风恶浪,发展了国家就是到达了大海的彼岸。

虽然30年来航海类隐喻所占比例很小,但这类隐喻曾发生过较为剧烈的变化。航海隐喻在第二个五年里才出现,占到当时总量的4%,之后很快下降,直至销声匿迹。

相比陆地上的旅行,海上的航行要经历更难以预测的环境,因此航海隐喻更能反映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经过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鲜事物像潮水般冲击着一切旧观念。因此1983-1987的五年里,航海隐喻不但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还具有很强的教育和鼓舞作用。在改革的大浪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制定的航线,才能避免船翻人亡,并且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从而激励人民迎接挑战,坚持改革。经过10年的改革,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对待新鲜事物也不再如洪水猛兽,为表达“发展国家是前行”这个概念,完全可以运用旅行隐喻,因此1988年以后94

社论与历史

航海隐喻迅速隐退。

4.2.3家庭隐喻

家庭的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国家是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人民之间是同胞手足,而国家的管理模式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是家庭”这个隐喻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实际是一个以五伦为核心,以亲情为纽带,沿着亲属的差序向外扩张的关系网(潘攀1998:37)。因此家庭隐喻有很强的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然而,30年来这个隐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改革初期,这类隐喻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后来逐渐下降,甚至几乎消失。1993年以后又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最近的五年里达到最高峰,占隐喻总量的5%。

家庭隐喻经常出现在“革命语言”中,如“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改革初期因为受之前的语言风格影响,这类隐喻也用得很多,随着改革的深化,,年下降。1993年以后,,因此家庭隐喻成了凝聚人心的最好修辞模式;中国归属感,,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倡和谐社会,,从而同。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灵活运用隐喻鼓励、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促进认知模式的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政治环境,努力从一个旨在摧毁旧制度的革命党转型为着力完善新制度的执政党的历程。

五 结语

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没有水的鱼(Thompson1996),因此考察30年来政治隐喻的发展对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

一,30年来旅行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植物隐喻的使用基本稳定,而战争隐喻、航海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的使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不但运用隐喻帮助大众理解复杂的政治形势,还充分利用隐喻鼓励、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也努力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自我转型。

附注

①本文语料全部来自人民日报网络版两会社论库,具体网址为:http://www.77cn.com.cn/item/lianghui/zil2iao/shelun/shelun.html。

②本文对各个关键词在六个语料库中的具体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但因篇幅过大不在此处呈现。

③文中百分比均按四舍五入取整数,故总数有时会存在一定误差。

参考文献

潘 攀1998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任绍曾2006 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Benoit,L.2001 FramingthroughTemporalMetaphor:TheBridgeofBobDoleandBillClintoninTheir1996Ac2

95

社论与历史

ceptanceAddresses,CommunicationStudies52(1):70-84.

Charteris2Black,J.2004 CorpusApproachestoCriticalMetaphorAnalysis.NewYork:PalgraveMacmillan.Charteris2Black,J.2005 PoliticsandRhetoric:thePersuasivePowerofMetaphor.Hampshire:Palgrave.

Cheng,M.2006 ConstructingaNewPoliticalSpectacle:TacticsofChenShui2bian’s2000and2004InauguralSpeeches,DiscourseandSociety17(5):583-608.

Lakoff,G.1993 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Ortony,A.(eds.)MetaphorandThought(2nd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akoff,G.1996 MoralPolitics:WhatConservativesKnowThatLiberalsDon’t.Chicago:http://www.77cn.com.cnkoff,G.2004 Don’tThinkofanElephant:KnowYourValuesandFrameYourDebate.WhiteRiverJunction,VT:ChelseaGreen.

Lakoff,G.&Johnson,M.1980 MetaphorsWeLiveBy.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

Musolff,A.2006 MetaphorScenariosinPublicDiscourse,MSymbol):.

Thompson,S.1996 PoliticswithoutMetaphorIsLikeainMi)etaphor:Im2plicationsandApplications.Mahwah,J.:Wee,L.2001 DMSTheInvariancePrincipleAteWork,Discourse)-.

ADiachronicAnalysisofPoliticalMetaphorsBasedonEditorials

on“TwoSessions”inPeople’sDaily(1978-2007)

Abstract ThroughadiachronicanalysisofthemetaphorsintheeditorialsextractedfromPeo2ple’sDailyoverthelastthreedecades(1978-2007),thispaperaimstoexplorehowtheCommu2nistPartyofChinahasstructuredandrestructuredthecompositionoftheconceptualmetaphorforitsupdatedusetomanifestitsleadershipphilosophyandguidethepeoplemoreeffectivelyinconstruc2tingthemodernization.ThefindingsdemonstratethatduringthepastthirtyyearstheproportionsofJOURNEY,CONSTRUCTIONandPLANTmetaphorskeptstable,whilethoseofWAR,NAVIGA2TIONandFAMILYmetaphorschanged.

Keywords politicalmetaphors;diachronicanalysis;reformandopeningup;leadershipphi2losophy

(黄秋林 315212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外语系)

(吴本虎 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张世方)

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