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6-03 17: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三、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赵得利在《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中指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一部分民俗文化在我国正经受金钱至上等风潮的误导,向经济转型期特有的文

化误区走去。事实上,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囤积了许多问题。 (一)保护力度不够

针对民间艺术消失速度加快的现象,我国政府以及地方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只是保护力度还嫌不够,部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王海霞在《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阐述道,以民间艺术为例,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当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变革时期,最先遭到毁灭和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不见经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美术、歌舞、音乐、戏曲等等。 (二)保护方式不完善

《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一文指出,尽管博物馆保护的只是一种固态的文化,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深圳的民俗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以及山西乔家堡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收集、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对于特殊的民俗文化要用完善的保护方式。 (三)民俗精神淡化

邵长波就《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提出,民俗是历史,是传统的表现;时尚是现代,是当代的潮流;时尚与传统是矛盾的,对传统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指责、抵触外来文化,但也不乏越来越多的人淡化本地的民俗文化,过分追求、崇拜外来时尚文化。

四、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建议

鉴于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搞好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那么该如何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尘灰在《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指出,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能随便地保存下来,或者移风易俗。对待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其形式如何变,核心精华都应该保留。陈正平在《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中指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区分出糟粕和精华,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没有评价的资格,就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发扬。 (二)注重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

何薇在《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讲解道,民俗旅游是有吸引力的,有学者指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这种差异

越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越大。事实上,民俗旅游的出现,将文化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 (三)注重宣传本土民俗文化

常峻在《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正是这民俗文化使旅游者了解异国他乡民众的生活、愿望、心理和性格,体味浓郁的风土人情。杭州西湖天下盛名,而那千载流传的美丽多情的白蛇女故事给一泓碧水增添了无限风情,雷峰夕照、断桥残雪因之令人涵咏不尽。旅游中还可品尝名菜佳肴、风味小吃,购买富有民间工艺情调的纪念品,全方位领略民俗文化的情趣。 五、结语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所在之处。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并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先进魅力之处,才能更好的去开发利用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也是我们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做好文化传承、文化品牌、文化效用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万健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11(5). [2] 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2004(3).

[3] 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 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04(3). [6] 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2011(10). [7] 尘灰.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2011424.

[8] 陈正平.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9] 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0]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