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的比较

更新时间:2023-06-06 00: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9 中国园林13卷(5)1997

中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的比较

冯四清

同年分配到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任教。

【提

要】本文着重从中国和意大利人的自然观、美学观,园林发展简史,造园思想及园林的具体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6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230009)

【作者简介】硕士、讲师。1964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进行了深层次的比较。

关键词园林道造园比较

中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哲理,两条路子。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两大园林体系,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意园林的发展简史

中国园林的兴起,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当时的园林是以自然的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的囿。期,懂得了“山本静,,,泉、,,气势壮观。

魏、晋、,战争频繁,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礼佛养性,高逸循世,居城市而迷恋自然山林野趣。造园中注重“凿渠引水,穿池筑山",人工山水巳成为造园的骨干,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山水园。以山水为主的园林,逐步代替了以宫室楼阁为主,百兽充其间的宫苑。此时的造园活动主要师法于自然,但又不是对大自然的机械模仿,而是把自然山水提炼和概括,再现于园林艺术空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唐、宋文人诗画的发展也促进了园林的发展。他们把诗情画意写进园林,园林中的造景在仿写自然的基础上,又比大自然的景色更集中、更典型、更富理想化,形成了写意山水园。

明、清时期,画家参与造园活动,画常成为园林中造景的蓝本,诗则近似造景的理论或设想。使得我国园林艺术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他们不是简单的摹仿大自然,而是概括了自然美的内涵,集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逐渐形成了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园林艺术。

意大利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的园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附属于城市住宅的;另一类是郊区别墅的。其中花园别墅是古罗马真正的园林,并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花园别墅建在风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主建筑物是外向的,尽量欣赏自然风光的美是

它最重要的原则。建筑物与大自然和花园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绿棚、廊子、折叠门等等的过渡,互相渗透。喷泉水池,经过修剪的树木等等既把建筑趣味带到园林和自然中去,也把园林和自然的趣味带到建筑物里;。花园别墅为的,。

,在欧,。意大利文艺复兴,同时由于古罗马的崇高声威,保护着意大利园林没有太过于受到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

二、中、意自然美学观及造园思想的比较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园林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密切相关。可以说园林艺术是在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园林艺术最主要地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美学观。对园林美的不同认识,影响了园林艺术的造园思想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自然美学观,就有什么样的园林产生。所以,只有通过比较中、意两国的自然美学观,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比较中、意园林。

中国有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哲学流派。而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统治地位的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中心思想是“道”。“道"乃为一抽象的概念,其作用可以说即为“自然",亦就是万物本身的作用。老庄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人与自然相比,渺乎其小:自然完美无缺,浩瀚玄鱼,莫之能测,亦莫之能抗,而人则无法避免缺失。所以人自始就不能与自然争衡,以免破坏万物的和谐,而要本着万物有生,以天地之心的态度去接纳自然,对自然采取“敬之、爱之、赞叹之、歌咏之"的态度。老子崇尚“无为、无名、无知、无欲",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归于

中国园林13卷(5)

1997 40

原始的混沌状态,而听任自然天道之或损或益。庄子则“轻得失,超哀乐,游物外,乐逍遥,齐物我,合天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而西方的哲学思想从柏拉图到康德都是清一色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最理性的莫过于平面几何,所以西方审美观所本的心是理性的平面几何形。另一方面,西方宗教狂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人与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众羔羊,目不斜视地虔诚事主,对大自然的瑰丽完全视而不见,其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二元与多端的敌对关系。所以西方美学思想基本上没有受到大自然的哺育、滋养和启示,而完全是人为的、理性的、分析的。意大利的自然美学观也不例外。

中、意自然美学观的差异也表现在对艺术的基本创作态度上,中国人重视物的本质,而不喜违反其物性或破坏其原有形式;意大利人则与物站在对立的立场上,以主观意念为主,任意改变或改造物来表达其本身

好,人间良可辞,"陶潜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这种态度。在那个时期里,他们有文化、有才能,声望极高,并能很敏感地认识和热爱自然风光之美。因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避居乡村,被认为是一种淡泊的生活理想,一种崇高的志趣和情操。另外中国古代士大夫,大多不习惯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比较喜欢直觉的体验,浮泛的印象,即兴的感受;还喜欢来一点玄学,这种思想的特点,都有利于中国自然式园林艺术传统的稳定。

意大利神职的和世俗的贵族们,都是灸手可热的在朝派,他们热爱自然,在乡间住几天不过是夏季的避暑和一种娱乐方式罢了。

三、中意园林具体设计手法的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有山石、植物及建筑四大构成要素、流水和常青树:

,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假山"。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还凝。因而与一般山石不同,它除了兼备山石的形神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园林常

的情感。

中、意造园思想的最大差异即是由两者对艺术的基本创作态度的不同而来。中国造园艺术承认“自然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士大夫能与它“对话",对自然采取亲和、因任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和着重点在于追求“味外之味";意大利造园者认为“自然必须失去它们天然的形状和性格,强迫自然接收对称法则",对自然采取对立、征服的态度,其基本点和出发点在于追求“豪华气派"。

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们热爱自然;意大利的文人学士乃至教皇贵族们也热爱自然,但两国的园林所追求的趣味相去竟如此之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造园艺术形成时期起主要作用阶层的政治地位的不同,生活态度的不同,乃至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的。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热爱自然,热爱隐逸生活的,主要是统治阶级中的在野派以及极少数地位并不稳固的在朝人物。他们歌咏山水之美和田园之乐,

总是跟官宦生涯的险恶或者庸俗对立起来。

图2

二元与多端的对立

借山石抒发情趣是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启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中国园林的石峰,留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不仅起到了组景、点景的作用,而且可作为古代文物而被人们品味、观赏,增加园林艺术的境界和历史价值。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即为典型的一例。

中国园林既然讲求顺应自然,随高就低,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为使攀登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和蹬道,这也是中国园林富有情趣的一种创造。山石叠成的蹬道可随地形变化而任意转折起伏,如处理巧妙还能与假山浑然一体,成为假山的组成部分,增加它的曲折性。另外还能成为室外楼梯,这种处理不仅使建筑与山石结合得更加自然、紧密,而且通过蹬道尚可使室内外空间直接连通,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意大利的别墅夏季需有凉风,大都建在山坡上。复杂的山坡地形给造园提出了各种有特色的新奇难题,而造园家有本领把这些困难变成创造性的构图条件。

建在山坡上的意大利园林,要对山坡地形进行改造。与中国园林的“挖池筑山"不同,意大利人一般顺

“静念园林

41 中国园林13卷(5)1997

应地形,把山坡修筑成几层整齐的台坛。因此意大利园林基本上没有"山"的概念。

意大利园林的石作包括台阶、平台、挡土墙、栏杆、廊子或亭子等,此外还有花盆、雕塑和各种喷泉。这些要素是建筑向园林的延伸和渗透,同时把主建筑跟花园“锁合"在一起,常用白色石头,在常年浓绿的环境中有很强的装饰性。

台阶的装饰性最强,它是道路的一部分,是游人的必经之路,又因它沟通两个台地,使它有多种活泼而富有变化的构图,使得石作更活泼多姿,园林更有生气。

总之,中国园林强调山石的自然状况,不作很大的人工处理,充分显示山石的自然美,经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而意大利园林的石作则对自然山石作很大的人工处理,大多处理成几何、规则的形状来满足园林规则布置的要求,着重强调石作的几何美、形体美、装饰美。

水体与流水水的形式变化多端,园林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变性增加美感。

中国园林喜欢用水,感受,给人一种亲切感。,况,或开阔舒展,,伸、变幻。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足可见园林中山石与水体的密切关系。

意大利人在园林里再现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式:有出自岩隙的清泉,有急湍奔流的溪流,有直泻而下、飞珠溅玉的瀑布,还有链式瀑和台阶瀑。而在这些形式之外,最富有活泼生趣的,把水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喷泉。此外水风琴与水剧场也是意大利园林的两大特色。

中国园林的水体以静为主、动为辅,水大都呈自然状态,相对来说也比较死板,不够活泼。而意大利园林中的水则主要是以动态的、奔流的水为主,给园林带来了运动、光影的明灭闪烁和清泠泠的声音,它们生气勃勃,充满生命感。

植物与常青树中国园林在植物的布置手法上重朴实疏落,反映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景观,忌矫揉造作,不用成排成行、规则种植,更见不到如陈列品似地摆布树团、树群。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必以虬枝若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成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植独秀"。强调要

因地制宜,随天然环境,任其自然。

中国人对花木的喜好,除重视其美化与物理作用外,还重视其姿态习性所引起的想象和涵义,这也是重格轻形的传统思想在园林中的反映。

意大利气候温和,常青树很多,它们形成了意大利园林的一个重要特色。正像石作是建筑向园林的延伸和渗透一样,树木是自然向园林的延伸和渗透;它们把园林“锁合"到自然中去,但是作为跟建筑的“折中与妥协",它仍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呈自然状态。

意大利园林盛行将树木修剪成"绿色雕塑"。一般用冬青树或柏树剪成方正整齐的高高的墙,花坛则是剪成各种各样几何形状的黄杨树木和砾石组成图案,都是对称的,四季常青,一般不用鲜花和香草。由于它几乎只种常青树,所以四季变化不大,虽避免了寒冬的萧瑟,却也失去了金秋的明艳。

建筑构图的主体,,道路;建筑只为观赏而中国园林建筑取法于传统的木构架,所以它的化大为小,化集中大体量为小体量的处理手法,显然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及园林景观的需要。

意大利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把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集中在一栋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量庞大,因此很重视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所以意大利园林中几何式的布局和石作、常青树和流水三大要素的精心处理,都在于使天然美和人工美在园林中平衡,使园林成为建筑跟自然之间的中介物。

四,结语

对中意园林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彼此交流,以便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为现代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著《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2、《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1年版

3、清华大学建筑学编《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4、冯钟平著《中国园林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