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笔墨游戏──青蛙》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2-12 22:1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笔墨游戏——青蛙

笔墨游戏——青蛙

——小学美术学科课例及评析

课例马全胜(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 评析 薛忠(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

年级:小学三年级 科目:美术 专题:讲授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利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及晕染效果表现青蛙。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采取个体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一幅作品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隐性目标:

通过表现中国写意画“青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评析

本课是一节国画创作课,需要学生在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特点的同时,学习和尝试国画的绘画技法,体验国画创作中墨色变化的艺术美感。马全胜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双基的训练

国画课是技法性较为突出的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双基训练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知识及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本节课马全胜老师以真实的青蛙形象入手,引发学生运用概括基本形的方法观察复杂的事物,并通过现实生活与国画中的青蛙形象做对比显现出国画的艺术特点。在课上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及辅导学生练习等教学活动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技法的理解,尝试到了国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体验到了国画中墨色变化的艺术美感。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

在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本节课马全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力图握住了美术学科的学科特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将有关国画的艺术风格、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感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参与了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现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3、突出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国画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艺术魅力的领悟与创作技法的的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学习与训练。讲授式教学可将前人总结的经验高度浓缩,以最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在国画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本节科马全胜老师在学生自主体验国画创作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国画的技法知识,理解了创作的要领,感受了墨色变化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为学生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4、体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教师在运用传授式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融入了其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如教师将讲解、示范与学生自身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个体完成与集体合作完成的氛围,使学生在个体与集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素材的提供及笔墨技法的运用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并巧妙地将前一册所学的彩墨游戏一课的

教学成果延续到本节课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墨上画色、色上画墨等技法将青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丰富的彩墨韵味中突出了本节课笔墨游戏的主题,使学生在创作以可爱的青蛙为题材的国画作品中,又平添了几分奇妙彩墨效果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这节课虽然是以讲授式为主,但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得本节课师生是在互动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值得我们老师学习和借鉴,谢谢大家。

篇二:《笔墨游戏——大熊猫》教学案例 “用智慧经营课堂”征文选登期

刘大伟

一、背景分析

《笔墨游戏——大熊猫》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七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国画这一教学内容共有15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编制而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涉及植物、动物、建筑等方面。本节课是小学阶段中国画的整体教学中的第7课,承接《笔墨游戏——猫头鹰》一课,在学生掌握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浓墨、淡墨等五种墨色,浓破淡等技法的基础上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将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相结合,设计“影像熊猫、动态熊猫卷轴”,学生利用所学的青蛙绘画基础,由此及彼,逐步掌握熊猫的绘画方法,主动建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创作笔墨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大熊猫的基本结构(头、身体、四肢),掌握笔墨大熊猫的基本绘画步骤;运用中国画的用笔(中锋、侧锋)、用墨(浓墨、淡墨)方法,尝试创作一幅笔墨大熊猫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用绘画语言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用笔墨表现生活的兴趣;体会笔墨童趣带来的审美感受,珍惜、爱护大熊猫。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和浓墨、淡墨等用墨技巧,进一步使用绘画语言表现不同形态下富有童趣的大熊猫。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画面富有童趣。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提出课题

师:今天,刘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谜语,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课件展示:谜语界面。谜面文字伴随着朗读录音逐渐出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谜语带来的乐趣。如果猜中,则出现熊猫图片,教师对猜中的学生予以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大熊猫。

师:恭喜你答对了!

师:接下来,刘老师想和大家再来做一个有点难度的游戏—《笔墨游戏——大熊猫》。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谜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背景图案配以书法文字,加之童声录音,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激起了学生的猜谜欲望,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课题的出现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卷轴形式展开的,文字采用书法字体扫描制作而成。课题展开瞬间,迅速将孩子们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同时,适时的奖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奖励的熊猫物件是笔者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熊猫的色彩为下面新课的讲解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思考 自主探究

师:(出示熊猫图片)提到大熊猫,大熊猫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生:黑、白两色组成。

师: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笔墨游戏——青蛙》,青蛙结构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合作学习,在学习结果汇报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一张图片能准确地说出熊猫的色彩特点,但很难准确地说出大熊猫的结构特征。此时,教师通过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笔墨青蛙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头、躯干、四肢来分析问题。经过教师引导,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大概的知识点,但不具体。这时,教师出示熊猫生活短片加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总结出熊猫的结构特征——头是圆形,躯干是椭圆形,四肢是圆柱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真实的大熊猫,在课堂上只能通过观看大熊猫的生活短片,对熊猫色彩、结构特征做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观察它们的不同姿态。

(三)探究建构 学习新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自然界中的大熊猫,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 4页,看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大熊猫的。

师:这是画家吴作人的笔墨作品《节不可撼》,画面中表现的是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只大熊猫在吃竹子(坐着),另一只在撼动竹竿(站着),画面中竹子表现得非常坚强,宁折不弯.暗示人的气节,表达了画家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和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师:画家在作品中都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笔墨技法呢?

学生探究分析。

教师利用填空法引导分析。例如:( )锋( )墨画头部、身体轮廓。

生:侧锋浓墨画眼耳、四肢,中锋浓墨画竹节,侧锋淡墨画竹竿,中锋浓淡相间画竹叶。 师:竹笋用了上节课((笔墨游戏——猫头鹰))学到的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结论——浓破淡。

设计意图:以孩子们喜闻乐“施”的填空游戏为有效载体,设计好玩的教学活动。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初步探究新知识。迁移第七册《笔墨游戏——青蛙》和上节课《笔墨游戏——猫头鹰》所学的知识点,逐层逐步分析大熊猫以及竹子的画法,为解决本课重点奠定基础。学生在了解绘画大熊猫用笔、用墨方法之后,分析画家和小朋友作品就容易得多了。 师:刘老师在课下还搜集了一些作品,大家注意观察作品中大熊猫不同姿态的表现(作品共3 3幅,略)。

设计意图:学生在掌握了大熊猫色彩、结构特征和初步了解绘画大熊猫用笔、用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画家作品,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观看画家作品,在头脑中很自然地将真实的熊猫转化成艺术作品中的熊猫,为下一步引出基本方法奠定了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那么用笔墨怎样来表现呢?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方法——没骨法。

教师投影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完基本方法之后,教师通过现场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为下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

(四)创作感悟 激发兴趣

师:在动笔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看实践要求。用笔墨表现几只可爱的大熊猫,可以适当添加环境,在作品中要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童趣。

师:在刚才这段话中,提到了哪个关键字?

生:“趣”字。

教师板书“趣”,笔、墨、水、童——“趣”,板书“水、童”。

师:屏幕上有几个题目,你们小组内商量商量选一个。根据题目确定作品的背景,要是觉得都不满意就自己商量一个。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实践前,小组合作商讨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下面的分组创作做准备。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几个题目进行筛选,也可以自行商讨题目。根据题目,小组进行集体创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为学生创作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师: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同学们,大家要注意用笔、用墨、水分的控制。注意整体构图,作品背景要统一,熊猫要有不同动态的表现。注意相邻同学所画的大熊猫姿态不能雷同。 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动态的大熊猫。

参考提示:书上第1 5页大熊猫的不同姿态、教室周围墙上的学生作品、多媒体屏幕上的大熊猫。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五)活跃思维 展示评价

师:画完熊猫的同学从这几个方面(笔、墨、水、童趣)评价一下你们组的作品,没有画完的同学请抓紧时间,完成你的作品。

学生组内评价,教师巡视,指导评价。学生自评。

教师奖励熊猫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这四幅作品都比较符合游戏主题,熊猫结构突出,姿态表现生动。刘老师认为,你们这些作品都很富有童趣。

师:通过今天笔墨游戏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小结。

师:如果我们给这四幅作品起一个题目,你们说应该叫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千姿百态的大熊猫”。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创作完成作品后,都积极主动地将作品展示给大家。教师的角色自然地由引导者变成参与者,学生此时成为了组织者。学生可以根据展示的不同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评价美术作品。教师适时奖励学生事先准备好的范画,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评价范画与本组作品的区别,不断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三:小学美术《水墨游戏》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水墨游戏》课堂教学案例

单位:济南市槐荫区三教堂小学

姓名:来维环

小学美术《水墨游戏》课堂教学案例

摘要: 小学美术三年级《水墨游戏》一课用新课程、新课标的指导意见代替旧有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其课程的开放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语言,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新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绘画元素的魅力。

关键词:水墨游戏水墨画教学

【教学背景】

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使中国人的水墨感觉正发生退化,水墨的艺术表现面临着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水墨画教学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很多小学的水墨画教学还是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画着同样的一幅画。最后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墨画过于枯燥无味,索性再不问津水墨画,少数爱好水墨画的学生学会了水墨画的“技法”,但这种“技法”把孩子的天性抹杀掉了,结果大大限制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可能性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儿童语言里的率真、天性、情趣、不苛与水墨画追求的自然、天趣、直抒胸臆、不取形似的超脱意境在某些层面上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现行水墨画教学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抛弃传统的模式,教学中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儿童兴趣,让学生在水墨中游戏起来,在玩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开辟出一块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新天地。

【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善于观察,充满无拘无束的想象,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喜爱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课堂上以游戏激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看到他们爆发的思维火花和天女散花般的创作

思绪。

【教材分析】

本案例为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水墨游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是小学生入学以来初次接触水墨画,离开水彩笔等工具而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充满神秘感的,因此他们对水墨画的学习是很有浓厚兴趣的。但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笔墨技法和单一的临摹学习会让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限制了他们的天性的创新能力,最终以缺失兴趣而厌恶学习水墨画。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水墨画的辅导练习以求取掌握技法精神即可。教师要示范最基本的用笔、蘸墨、施水、调色等水墨画基本方法并使之养成良好特定规律习惯。水墨画本身具有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水墨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导,注重了儿童的个性意识,以体验式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不拘束于水墨教学的条条框框,自由畅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体现出一个轻松、活泼、自由、趣味的水墨画课堂。

【教学要点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了解基本

的用笔、用墨方法,并运用中国画的方式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过程与方法: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能够控制毛笔的水分,

尝试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

习尝试用水墨组织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水墨游戏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

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的游戏中体验笔、墨在宣纸上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独特的

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

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探索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数幅水墨画家的作品及优秀

的儿童水墨画作品或图片,水墨画材料工具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学生分组,并指导每一组学生把水墨画工具材料进行合理整理, 有规律放好,以保证上课时间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新朋友:水墨画工具材料——笔、墨、纸、砚,请说一说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我们就用这些“新朋友”(水墨画工具与材料)来做“水墨游戏”。(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二、教师演示游戏。

教师演示说明。

师:那让我们来了解这些“新朋友”的用法, 请同学们跟我这样做游戏。

1、执笔、调墨。

师示范:宣纸平放在课桌上,拿出一只小毛笔,执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只要毛笔用起来顺手就可以了,毛笔在手中转一转,动一动,用毛笔蘸水,把笔中多余的水分用手指抿出去,也可以用抹布拭去。用毛笔笔尖蘸墨,笔尖含墨,笔肚藏水。

2、体验用墨。

用毛笔在宣纸上随意画些线条,体会宣纸的特性和笔墨的变化。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调出淡墨和重墨,将毛笔在清水中蘸湿,然后用手挤去多余水分,笔尖蘸墨汁,在调色盘中调一调,让学生尝试调出重墨和淡墨,并随意画些自己喜欢的图形。

墨汁与清水的比例不同形成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不同浓淡的层次,体现出自然的意趣。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墨有焦、浓、重、淡、清的浓淡变化。

3、体验用笔。

教师示范中锋和侧锋用笔,学生观察并讨论:中锋与侧锋用笔各适合表现什么?

学生在宣纸上尝试玩一玩中锋、侧锋用笔。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初步感受到水墨画的笔、墨、纸的特点。)

三、学生自主操作水墨游戏。

游戏1、尝试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同学在一张大纸上以接力棒的形式用水和墨在宣纸上尽情的做线条游戏,比比看哪一组水墨表现最丰富,找一找你画出了几种墨色。

游戏2、每位同学选择一张宣纸,一只笔后在纸上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形象,人物、动物、植物都可以尝试,看看谁表现的内容最有创意。

游戏结束,说一说你在刚才的笔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将你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

四、作品展示。

1、评一评哪一组作品表现的好,并给你喜欢的作品起个名字。

2、说一说你在笔墨游戏时的感受或收获。

3、教师讲评。

五、拓展欣赏

展示优秀水墨画作品。

《青蛙》齐白石 《群马》徐悲鸿 《映日》潘天寿

展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师:一些优秀的动画片,就是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像《小蝌蚪找妈妈》,(播放动画片)这些蝌蚪等小动物的造型就是近代画家齐白石老爷爷笔下的形象,并且水墨动画片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举,在全世界有着独一无二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水墨画作品、水墨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游戏激趣的方式展开,体现出一个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自然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1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