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井地质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18 1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

建 井 地 质 报 告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

二00八年六月

目 录

第一节 矿井简介············································01 第二节 矿井概矿············································02 第三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04 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

煤层介绍············································17 建井地质及水文地质··································20 储量计算············································23

1

第一节 矿井简介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为合法的矿山企业,始建于1993年6月,1994年6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30Kt/a,现已采至+356m标高。矿井拟将通过扩建将生产能力增至90Kt/a,其开采下限标高技改至+285m水平。2007年1月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号5100000625259,有效期限为2006年1月~2011年12月。

矿井开拓方式:斜井开拓方式,井筒个数:四个(主斜井、副斜井、辅助进风井、回风平硐)。主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15.0m(轨面),副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前期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05.0m(轨面),辅助进风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前期地面工业广场南面井口标高+421.0m;回风平硐: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南面季节性冲沟一侧井口标高+416.5m。各井口及地面建筑物均高于镇州河及小河沟历史最高洪水位8m以上。开采顺序为由近及远,采区前进式开采,区内采用后退式,多煤层开采。

井田成煤时期属晚二迭系,含煤地层赋存于二迭系宣威组,平均141m。可采煤层为二迭系宣威组上段,煤层段地层平均总厚45m,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含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并夹有少量中、粗砂岩,含多层透镜状或鲕状菱铁矿,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常含有动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含黄铁矿晶粒。含煤9余层,自上而下为1~9号煤层(线)。煤层总厚度一般为8.5m,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四层(即2#、3#、7#、8#煤层),系灰黑色暗淡~光亮型无烟煤,煤层平均可采厚度8.0m~9.5m,占煤层段地层的20%。煤层倾向80°~120°,倾角8°~12°,平均10°。矿井范围内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三层(即3#、7#、8#煤层),批准可采3#、8#煤层。本矿区位于沐爱勘探区内沐爱构造和新街向斜的次级背斜龙洞寺背斜的南西倾没部位,为一宽缓的背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以背斜轴为界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倾角在背斜两翼平缓8°~12°。区内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构造类别属于简单

构造类型。

目前,我矿安全生产正常有序。采掘头面主要布置在采区下山水平工作面准备、回采工作。矿内实行矿、队二级管理,下辖机运队、通风队、两个采煤队和两个掘进队,以及安全生产技术科、财务科、后勤科等三个部门。全矿现有职工1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采煤工70人,掘进工60人。

第二节 矿井概矿

一、交通位置

永兴煤矿位于沐爱勘探区内沐爱构造和新街向斜的次级背斜龙洞寺背斜的南西翼。行政区划属四川省筠连县维新镇,即筠连县城107°方位,直线距离17公里。矿山有500m矿用简易公路与筠连县至乐义乡公路相连,北东距离筠连县城29公里。

矿井井口(即主斜井)中心平面坐标为: X=3112828 Y=35469767 Z=+415.0 矿井风井口中心平面坐标为:

X=3112792 Y=35469727 Z=+416.5 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39′55″ 北纬:28°06′40″

矿区之北有内(江)、昆(明)铁路宜(宾)、珙(县)支线,由宜宾经自贡至成渝铁路内江工站118公里。维新镇有公路通往筠连、宜宾、巡场以及云南的盐津、牛街、昭通等地,交通较为方便。矿井西缘的镇州河,水急滩多,无舟楫之利。

二、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井田内地形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因受构造制约和放射状沟谷的切割,致使地形较为复杂,井田东、西、北三面的山坡,海拔标高+1040m,三面均向南面倾斜,矿井工业

2

广场位置较低,标高+540m,相对高差500余米,属中低山区。

三、河流

井田内河流不甚发育,主要河流为镇州河,发源于川西滇交界处的大雪山,由南向北流经本区,在平寨注入南广河,最大流量为146.6m3/s,最小流量为0.37m3/s。地下水属于沐爱自流井向斜茅口组地下水。

四、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冬末偶有霜冻及小雪,无霜期340天左右。历年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2.5℃,年平均气温17.5℃左右。每年5~9月为雨季,一年内有数次暴雨,多集中分布在7、8月,年最大降雨量为1597.9mm,年最小降雨量为883.4mm,一般大于1000mm。

五、地震

矿区位于川东盆周山地的地质环境中,其新构造运动表现出频繁间歇性地壳整体抬升运动。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和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区,区域稳定性较好。

六、矿区范围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始建于1993年6月,1994年6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30Kt/a。2007年1月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号5100000625259,有效期限为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允许开采3#、8#煤层。井田范围北起地面工业广场232#勘探线附近的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南止锅厂湾234#勘探线附近,西起镇州河东面的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东止老星岩附近、永兴与芙蓉集团维新煤矿两矿边界隔离煤柱,其开采深度为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405~+285m水平标高,最低标高+285m;井田面积为0.5265km2。矿区范围在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井上下对照图上由1~9号拐点予以圈闭(详见下面附表),各拐点现未在地面埋设桩点,仅从图上标定,其坐标系从图上量取,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56年黄海

3

高程系。

本次所报资料是根据1984年二0二地质队提供的《四川省筠连县川南煤田筠连矿区沐爱勘探区精查地质勘探报告》,并结合矿井目前生产布局综合而得。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号 1 2 3 4 5 6 7 8 9 面积(km2) 开采深度(m) 七、其它

区内工矿企业主要有煤矿、酒厂、粮油加工厂等,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烤烟为主。建筑材料除钢材外,其它材料均可就地解决。

第三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一、地层 (一)、井田地层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位于沐爱勘探区内沐爱构造和新街向斜的次级背斜龙洞寺背斜的南西翼。地层产状较平缓,倾角多在8°~12°,以缓倾斜为

4

X 3112475 3112710 3112400 3111960 3111880 3111575 3111740 3111915 3112375 0.5265 Y 35469610 35469990 35470200 35470285 35470080 35469480 35469610 35469520 35469590 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405~+285m水平 主。井田区域地层比较发育,出露最老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至四段,河谷凹地尚有零星第四系分布。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Q)、三迭系(T)、二迭系(P)。

1、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巡司河两岸及煤系露头附近的平坝地区,由一套松散的砂质粘土、亚砂土、砂砾等堆积而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一般厚度为5米。

2、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可分为三段,产瓣鳃、菊石等。总厚度约为235.6米。

①嘉陵江组三段(T1j3):属泻湖及蒸发岩台地沉积的碳酸盐岩及蒸发岩。零星分布于井田北部及东部。岩性以中厚度状浅灰、黄灰色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灰岩及膏溶角砾岩,膏溶角砾岩是本段岩性特点,角砾成分为白云岩及灰岩。粒径2~100毫米,钙质胶结,底部为厚约8m左右的角砾状灰岩,砾石由灰岩、泥灰岩及泥岩构成,粒径20~50毫米,此层稳定,是本段与下伏二段的分界标志。平均厚度约为40米。

②二段(T1j2):属浅海陆棚碳酸盐沉积,以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顶部为微晶白云岩夹泥灰岩;中部间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底部多为泥灰岩。平均厚度约为150米。

③一段(T1j1):属台地前缘沉积。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及泥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含紫色、灰绿色粉砂岩及泥岩条带,常见虫迹,具水平及缓波状层理,顶部以一层厚1米多的泥岩或粉砂岩与上覆二段分界。平均厚度约为45.6米。

3、三迭系下统铜街子组(T1t):厚度平均152.76米,属台地边缘浅滩沉积,由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出露于井田西侧、南侧及小河两侧,富含瓣鳃及少量腹足类化石。可分为铜街子组下段(T1t 1)和铜街子组上段(T1t 2)。

①铜街子组上段(T1t1):厚度平均137.34米,为浅灰、紫灰色薄至中厚

5

层状泥灰岩与灰岩互层。夹薄层钙质粉砂岩,灰岩多具鲕状结构,属本段灰岩特点,以变形鲕为主,次为负鲕及多晶鲕,钙质粉砂岩夹层往下增多,以底部厚约3.5m左右的灰岩及飞仙关组分界,具水平、缓波状、稳定交易状及楔形交错层理,多见垂直虫管,产罗丰富的动物化石,具个体小,种属多的特点。

②铜街子组下段(T1t2):厚度平均15.42米,主要由灰色、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组成,中夹细粒砂岩及微薄层状灰岩,具水平及波状层理。

4、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以滨海相为主的紫色陆源碎屑岩建造。广泛分布于井田中部,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总厚度为492米,据岩性分四段:

①飞仙关组四段(T1f4): 出露于矿区北部,以暗紫色薄~中厚层状钙质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细粒砂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下部30米左右粒度变粗;含铁量增多,颜色变为鲜红色或者肉红色,是划分三、四段的分界标志。厚度为94.20~142.73米,平均厚度为121米。

②飞仙关组三段(T1f3): 出露于矿区中部,顶、底各有一层2~6米厚的灰绿色粉粉砂质绿泥岩与二、四段分界。岩性为灰紫色薄~中厚层状钙质粉砂岩,夹多层生物碎屑灰岩。层理以波状层理与水平层理为主,见小型斜层理及楔形交错层理。厚度为75.44~112.16米,平均厚度为88米。

③飞仙关组二段(T1f2): 出露于矿区中部,岩性以暗紫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粗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中上部夹多层生物碎屑灰岩。层理类型多样,以波状层理、楔形交错层理为主,层面见大型波痕。下部20米左右为灰绿色、紫色相间的过渡带,其上30~40米为砖红色含铁粗粉砂岩、细粒砂岩,岩性特殊,易于识别。厚度为170.29~233.55米,平均厚度为199米。

④飞仙关组一段(T1f1): 出露于矿区中部,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粗粉及细粉砂状绿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数层,含钙质结核及黄铁矿晶粒及薄膜;下部为浅绿色绿泥石质泥岩,易风化破碎,富含方解石脉,呈“龙须状”分布,

6

层位稳定,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底部普遍发育一层厚0.5米左右的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是与下伏宣威组的分界标志(I号标志)。层理以波状或水平层理为主,厚度为63.3~99.92米,平均厚度为84米。

5、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出露于矿区南部,为矿区的含煤地层,厚度平均141米。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性分为两段:即宣威组下段(P2x1)和宣威组上段(P2x2)。

①宣威组上段(P2x2):厚度平均43米,由砂岩(粉砂岩,细粒砂岩)、泥质岩、煤层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组成,据钻孔资料统计:砂岩类平均含量55%,泥质岩平均含量27%,煤平均含量为17%,石灰岩平均含量为1%,含煤7~9层,具有工业价值者四层(2#、3#、7#、8#煤)。顶部2#煤层间接顶板上覆与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分界,底部9#煤线与宣威组下段分界。

②宣威组下段(P2x1):厚度平均98米,岩性以浅灰色泥质岩为主,次为砂岩类,含十余层透镜状,鲕状菱铁矿,上部含煤线。据统计,泥质岩类占62%,砂岩类占35%,菱铁矿占2%,煤占1%。

6、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组(P2β):出露于矿区南侧,探得最大厚度为94.51米,岩性主要为灰、绿灰、墨绿色块状或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顶部为一层1~19米的浅灰色玻屑凝灰岩、杂色蚀变玄武岩质火山角砾岩。底部普遍发育一层1.00米左右的高岭石粘土岩。与上覆地层成假整合接触。

7、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属浅海陆棚环境的碳酸盐沉积,岩性为灰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粉晶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含燧石结核。揭露最大厚度266.75米。

(二)、含煤地层

井田成煤时期属晚二迭系,含煤地层赋存于二迭系宣威组,平均141m。可采煤层为二迭系宣威组上段,煤层段地层平均总厚45m,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含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并夹有少量中、粗砂岩,含多层透镜状或

7

鲕状菱铁矿,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常含有动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含黄铁矿晶粒。含煤9余层,自上而下为1~9号煤层(线)。煤层总厚度一般为8.5m,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四层(即2#、3#、7#、8#煤层),系灰黑色暗淡~光亮型无烟煤,煤层平均可采厚度8.0m~9.5m,占煤层段地层的20%。煤层倾向80°~120°,倾角8°~12°,平均10°。矿井范围内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三层(即3#、7#、8#煤层),批准可采3#、8#煤层。

①宣威组上段(P2x2):由砂岩(粉砂岩,细粒砂岩)、泥质岩、煤层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组成,据钻孔资料统计:砂岩类平均含量55%,泥质岩平均含量27%,煤平均含量为17%,石灰岩平均含量为1%,含煤7~9层,具有工业价值者四层(即2#、3#、7#、8#煤层)。

②宣威组下段(P2x1): 岩性以浅灰色泥质岩为主,次为砂岩类,含十余层透镜状,鲕状菱铁矿,上部含煤线。据统计,泥质岩类占62%,砂岩类占35%,菱铁矿占2%,煤占1%。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沐爱勘探区内沐爱构造和新街向斜的次级背斜龙洞寺背斜的南西倾没部位,为一宽缓的背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以背斜轴为界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倾角在背斜两翼平缓4~8°。区内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构造类别属于简单构造类型。

1、龙洞寺背斜(B54a):为大岚田—龙洞寺背斜向南西延伸的一部分。该背斜呈短轴形态出现,分布在炭厂湾、龙洞寺和大海子一带,长约3km,两端均以5°左右的倾伏角倾伏,脊线的最高处在龙洞寺北侧223—3号钻孔附近。背斜轴呈北东~南西展布,两翼地层倾角平缓,煤层在背斜的北西翼完整,南东翼则多被滑坡体破坏而残缺不全。

2、断层:本区内切割煤层的断层2条即F186、F180A,其余断层不切割煤层,大小断层共6条。

8

F186:西起镇舟河东侧与B54C背斜连接,东至凉水井消失。飞仙关组四段至宣威组下段界段被错断,断层迹象明显。长920m,倾角65°,落差20m。234—11、234—6、235—8三个孔分别在飞仙关组二段、一段及宣威组中见此断层,地层断距分别为10m、5m、16m。

F180A:位于F179南170~250m处。西端被黄桷树滑坡(H34)掩盖,东至马鞍山233号勘探线附近消失。地表迹象明显。长度大于500m,倾角45°,落差15m。232—15、232—7两钻孔均在飞仙关组一段穿过该断层,地层断距分别5m、10m。

3、滑坡:区内新构造运动表现较强烈。在矿区南部边缘有黄桷树(H34)滑坡体,面积约4km2,滑体多为飞仙关组岩层及宣威组的砂泥岩,岩体不完整,地层界线仅可大致区分,岩石松散,裂隙发育。滑体后壁位于龙洞寺背斜轴部附近,壁顶奇峰屹立,地形险峻。滑床以宣威组上部地层为主,飞仙关组底部地层次之。滑坡的前缘舌地,位于小河及镇州河边,主滑面产生于宣威组顶部富含粘土的软弱岩层中,其后缘圈椅状特征明显,属深切层推动式巨型基岩层滑坡。该滑坡体对矿区主采煤层的浅部有刨蚀作用,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三、水文地质

(一)、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处川南山区,向南与云贵高原过渡,地貌主要以低中山为主,地形切割深,地势西低东高。井田位于沐爱自流向斜北段,为一近似方形地块,四周为沟谷与河流环绕,地形低,中部高矗。东起F3断层,西至镇州河,南以F2断层为界,北止南广河。面积52.13平方公里,井田内又被镇州河、热水河、冷水河分割为三个自然块段,地形切割深达500余米,属侵蚀、剥蚀构造中山区。构造形态以北东向沈家村向斜与伍家湾背斜为主体。地层倾角一般10°左右。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表风化强烈。年最大降雨

9

量达1597.9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月最大降雨量505.8毫米,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井田内河流不甚发育,除西面0.5km外有一条镇州河外,地表其它地方均为季节性冲沟;矿山地形因切割强烈高差大,地表排泄畅通。矿山及周边最高点位于矿井东面的老星岩,海拔标高+783.3m;最低点为矿井西侧的镇州河,海拔约+394m,相对高差400m。镇州河标高为+390~+395m,矿井目前允许开采煤层最大深度标高为+285m,低于镇州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地表水流以镇州河流量最大,1.7993~343.48m3/秒,热水河流量为0.054~11m3/秒,冷水河一般流量为0.050m3/秒,均为常年性溪流。河流切割了宣威组以上地层,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属于沐爱自流井向斜茅口组地下水。矿井为斜井开拓,3#煤层标高已到+288m,井底设置了水仓,容量达400m3,排水方式采用机械抽排至地面工业广场的污水处理站。目前,井下巷道围岩裂隙有滴水、渗水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15m3/h。

(二)、各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井田内除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松散沉积外,基岩裸露,出露地层为嘉陵江组至茅口组。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宣威组上段,顶板为飞仙关组。底板为宣威组下段。煤层顶板为裂隙含水层,底板为隔水层。根据含水层特点划分为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三种类型,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镇州河两侧和山麓地带,为松散的砂质粘土、亚砂土、砂砾等堆积而成,厚度一般5.0m。一般未经固结,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调查泉水3个,流量为0.0178~0.0217升/秒,随降雨变化大,裂隙各含水层虽受水条件好、透水性强,但旱季微小或干枯,属局部季节性含水层,与煤层间有飞仙关组地层托垫,开采后含水层之水不会进入矿井。

2、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岩溶含水层

出露于沈家村向斜轴部严家村至石板沟一带及南广河以南云家坝、扇子

10

田以北地带。以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白云岩为主,夹泥灰岩、灰岩及膏溶角砾岩。厚度235.60m以上。出露村高在383~884m。岩溶发育,调查各类岩溶128个,主要形态为干溶洞、落水洞、漏斗等,并发育有溶沟、石芽等,发育标高420~884m,泉、井95个,流量0.02~39.51升/秒,标高445~770m,富水性强。

3、三迭系下统铜街子组(T1t)岩溶裂隙含水层

分布在井田中部,北起镇州河边南凸,南至白鹤凼,东至F3断层茶林坡附近。出露标高385~912m。为浅灰色、紫灰、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灰粉砂岩及泥岩,厚152.76m。岩溶较发育,调查各类岩溶63个,主要形态为干溶洞、落水洞、漏斗等,发育标高411~850m。泉、井45个,流量为0.04~4.552升/秒,标高455~785m。富水性较强。上述岩溶、岩溶裂隙含水层。裸露面积大,接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富水性强,因切割较深,破坏其连续性,地下水就地排泄于沟谷,流程较短。该两层下距煤层甚远,其间有厚约500m飞仙关组相隔,对矿坑无充水影响。

4、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裂隙含水层

分布范围北起镇州河附近的金家岩,南至F2断层槽谷地带,东到F3断层,呈“L”形。出露面积10.198平方公里。平均厚492m。裂隙发育极不均匀,出水层段厚度小,而且变化较大,不易独立划分,在地质分层的基础上,根据钻孔简易水文及抽水试验,按富水性划分为三段。

①飞仙关组三、四段(T1f3+4)

分布于镇州河边金家岩,南至碾子坡,东到F3断层,出露面积6.945平方公里,标高388~910m。以暗紫色、紫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及细粒砂岩。平均厚214.48m。调查水井6个,泉9个,流量0.1~0.9升/秒,标高400~730m。据钻孔简易水文观测,上部消耗量与水位无明显变化,裂隙不发育。中、下部漏水严重,或偶有涌水,有23个钻孔冲洗液全漏失,

11

水位突降。2、4、5号孔则涌水,水位+9.71m,水位降低2.61m,放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4046升/秒.m,应属富水性中等的裂隙含水层。底部多数钻孔水位和消耗量无明显变化,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强,可起相对隔水作用。该层下距煤层约300m,对矿坑无充水影响。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分布于镇州河新田旁以北,南至碾子坡,东到F3断层,出露标高385~816m,面积2.54平方公里。岩性为紫灰、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夹细粒砂岩及泥岩,平均210.47m。地形为沟谷反向陡坡,调查水井11个,泉3个,流量0.1~2.466升/秒。水位标高393~700m。浅部及河谷部位风化裂隙较发育。钻孔揭露此层20~30m后,冲洗液全漏失,水位突降漏水钻孔多在浅部与向、背斜轴部附近。构造裂隙发育最低达+150~+200m标高,如235—4、234—9、273—1号钻孔等。物探测井证实,该层有多个出水段,如242—7号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119~0.1898升/秒.m。恢复水位经较长时间才接近稳定水位。证明其补给条件较差。242—7号钻孔经短期动态观测(84年8月至85年4月),水位标高420.37~422.10m,流量在0.1383~0.244升/秒间变化,比较稳定,水质为重碳酸盐钾钠水,属富水性中等的裂隙含水导层,是矿井充水的直间接充水含水层。顶部20~30m暗紫色粉砂岩与飞仙关组三段底部裂隙不发育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致使飞仙关组(T1f3+4与T1f2)裂隙含水层无水力联系。

③飞仙关组一段(T1f1)

分布于新场北团鱼沱,南至石厂湾,东到甜竹林附近。出露标高390~680m,面积0.70平方公里。地形多为沟谷反向坡麓。岩性为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偻砂岩、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薄层带。平均厚72.07m,调查水井8个,泉3个,流量0.1526~0.3941升/秒,标高410~610m。钻孔揭露,裂隙大多闭合或被方解石脉充填,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00019~0.002387升/秒.m,

12

水位标高420.27~509.61m,K值:0.00023~0.00274m/日。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硫酸盐钾钠水。富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局部地段因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富水性增强,如232—7号钻孔,在该段揭露F180A断层,单位涌水量q=0.05955升/秒.m。该层是矿坑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5、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裂隙、岩溶含水层:

分布在新场以南的镇州河边和F2断层槽谷地带。出露标高395~625m,面积0.63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40.17m。调查水井23个,泉13个,流量为0.0386~1.519升/秒。水位标高403~570m。含水性不均一,现分为上含水段与下隔水段。

含水段平均厚93.25m,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及煤层;下部为粘土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细粒砂岩裂隙含水。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00312~0.00434升/秒.m,水位标高:402.81~428.65m,K值:0.00241~0.00342m/日。水质为重碳酸盐或氯化物钾钠水。抽水后水位恢复不到稳定水位高度,如242-6及230-2号钻孔抽水试验静止水位:+0.83及+6.80m。恢复水位18.17及7.47m,相差19m及14.27m,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煤层露头处小窑密布,多沿煤土法开采,采空区范围不大,矿坑充水以顶板淋水及滴水,水源以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量受降雨控制。未来巷道可能布于该层段内。

底部隔水段平均厚46.92m。以粘土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状菱铁矿与细粉砂岩。岩芯完整,裂隙不发育,层位稳定,是良好的隔水层。

6、二迭系上统峨嵋山组(P2β)裂隙含水层

在井田南缘及镇州河西岸羊叉沟有零星露头。此层顶部为浅灰色凝灰岩,杂色蚀变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其下为绿灰色、墨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呈杏仁状、气孔状、斑状构造,桩状节理。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薄。井田内最厚95.86m,最薄64.54m,平均厚79.39m。

13

由于该层厚度大,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出露面积小,受水条件差,除埋藏较浅的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带(如233—1及232—10号钻孔)外,一般富水性较弱,为相对隔水层。若运输巷道设于此层,遇断层或构造裂隙带将茅口灰岩水导入矿井的可能。

7、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岩溶强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南面较远处,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厚~巨厚层状微晶~粉晶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厚约357m。裂隙、溶蚀、溶洞发育,富水性强,抽水实验单位流量q=0.367~1.435L/s.m,水压大。该含水层下覆于二迭系上统峨嵋山组,与煤系地层相距78~94m,,其间岩性隔水,一般在没有断层导通的情况下,对矿井生产不会造成水患。

(三)、水文地质类型 1、断层、滑坡的富水性

本区内切割煤层的断层2条即F186、F180A,其余断层不切割煤层,大小断层共6条。F186:西起镇舟河东侧与B54C背斜连接,东至凉水井消失。飞仙关组四段至宣威组下段界段被错断,断层迹象明显。长920m,倾角65°,落差20m。F180A:位于F179南170~250m处。西端被黄桷树滑坡(H34)掩盖,东至马鞍山233号勘探线附近消失。地表迹象明显。长度大于500m,倾角45°,落差15m。矿区南部边缘有黄桷树(H34)滑坡体,面积约4km2,滑体多为飞仙关组岩层及宣威组的砂泥岩,岩体不完整,地层界线仅可大致区分,岩石松散,裂隙发育。滑体后壁位于龙洞寺背斜轴部附近,壁顶奇峰屹立,地形险峻。滑床以宣威组上部地层为主,飞仙关组底部地层次之。滑坡的前缘舌地,位于小河及镇州河边,主滑面产生于宣威组顶部富含粘土的软弱岩层中,其后缘圈椅状特征明显,属深切层推动式巨型基岩层滑坡。该滑坡体对矿区主采煤层的浅部有刨蚀作用,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受区域构造影响,推测井田内部小型断层较多,受区域张应力影响,断

14

层以正断层为主,系导水断层,初次揭露时有涌水,随时间推移,涌水逐渐消失,同时与矿井开采有关的煤系地层及其上覆飞仙关组,均系裂隙弱含水层,其富水性弱,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本矿井田地质构造简单,发育在井田内部的断层规模小,富水性弱,不是造成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钻孔中发现的切煤断点,但其规模小,破碎带窄,简单水文一般也无异常。由于井口距离镇州河较近,部分工作面且在河床最高洪水位以下开采,因此要注意山洪爆发或断层涌水淹没矿井。要求在工作面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对于已探明的地质构造要根据断层性质留设10~30m的断层煤柱的方法防止煤层上覆含水层的裂隙水涌入井下,未探明的构造要严格执行“边探边掘,先探后掘”的措施。

2、矿井充水

根据精查地质报告并借鉴芙蓉矿区矿井充水因素,大气降雨是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水文地质单元属河间地块型,与矿井开采有关的煤系地层、断层及其上覆飞仙关组,均富水性弱,导水性差,对矿井开采无甚影响。矿井正常涌水主要是采煤冒落裂隙带的飞仙关组含水层裂隙水,在洪水季节暴雨时地表洪水沿地表裂隙直接涌入矿井,降雨后几个小时矿井涌水量剧增,在一天内可达高峰,雨后3~5天则恢复正常涌水量,并且距地表越近矿井涌水量随降雨量变化愈明显,矿井涌水量与降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①充水水源:大气降雨、地表水、地下岩层含水、底板承压水、关闭老窑采空区水。

②充水通道:地表开采裂隙、构造断裂、钻孔导水、滑坡水。 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及水力联系

①镇州河:通过观测得出,镇州河水量随降雨和季节性变化大。镇州河流经本井田的河段,均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②飞仙关组一、二段地下水:接受大气降雨的渗入补给,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裂隙导水是有限的。通过观测得出,降雨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太明显。

15

③小煤窑充水:通过对现开采煤矿观测得出,浅部水量变化较大,受降雨的控制,巷道受地表水的影响较大。

④茅口组系岩溶强含水层,为浅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石灰岩,厚357.23m,在地表岩溶发育,泉水丰富。矿井巷道及工作面均布置在玄武岩及宣威组地层中,且该含水层上距可采煤层甚远,又有玄武岩及宣威组下段相隔,因此该强岩溶底板承压水对矿井无突水威胁。

4、矿井涌水量预测

根据矿井充充水因素、地下水动力特征和邻近芙蓉矿区的实际:矿井涌水量与矿区降雨量、含水层水位降和采空面积密切相关。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15m3/h;在6、7、8、9月暴雨洪水季节,达到矿井最大涌水量(Qmax)25m3/h、在秋冬季节达到矿井最小涌水量(Qmin)12m3/h。

5、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井田区域地下无暗河、溶洞,地表无大型湖泊、沟壑,矿井含水层和涌水性质简单,补给条件一般,补给水源为大气降雨。老窑和生产小矿已调查清楚,基本掌握存在老空积水的位置、范围、积水量,没有大的水患威胁。目前最大涌水量(Qmax)25m3/h、最小涌水量(Qmin)120m3/h、正常涌水量(Q

)15m3/h,涌水主要是采煤冒落裂隙带的飞仙关组含水层裂隙水。到目前为止,

我矿采掘工作面没有发生揭穿暗河、溶洞引发突水、漏穿老窑或采空区、顶板涌水淹没工作面等灾害事故。井底设有仓,利用水泵抽放至地面污水处理站,水仓容积、排水设备、管路等均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的排水设施、设备要求,矿井防治水工作比较简单,较易实施。

综上所述,矿区构造简单,充水岩层为富水性弱的宣威组裂隙、岩溶含水层,大气降水和富水性中等的飞仙关组裂隙含水是主要补给来源。因此本矿井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属简单水文地质类型。

16

第四节 煤层介绍

一、含煤地层

井田成煤时期属晚二迭系,含煤地层赋存于二迭系宣威组,平均141m。可采煤层为二迭系宣威组上段,煤层段地层平均总厚45m,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含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并夹有少量中、粗砂岩,含多层透镜状或鲕状菱铁矿,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常含有动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含黄铁矿晶粒。含煤9余层,自上而下为1~9号煤层(线)。煤层总厚度一般为8.5m,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四层(即2#、3#、7#、8#煤层),系灰黑色暗淡~光亮型无烟煤,煤层平均可采厚度8.0m~9.5m,占煤层段地层的20%。煤层倾向80°~120°,倾角8°~12°,平均10°。矿井范围内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为三层(即3#、7#、8#煤层),批准可采3#、8#煤层。煤层系灰黑色暗淡~光亮型无烟煤,煤层平均可采总厚度4.0m~5.0m,约占煤层段地层的10%。7#、8#煤层属较稳定煤层,3#煤层因可采段内尚有不可采点。应属较稳定偏不稳定型。

二、煤层本身特征

1、3#煤层:在可采范围内,可采厚度0.70~1.59m。据煤厚频率分布直方图统计,厚度0.70~1.40m的占63%。结构简单,厚度变化不大且规律明显,全井田内大部可采。

2、7#煤层:在可采范围内,可采厚度0.70~2.41m。据煤厚频率分布直方图统计,厚度0.70~1.41m的占62.5%。全井田分布,局部可采,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变化虽有变化但规律明显。

3、8#煤层:煤层可采厚度1.03~4.28m。据煤厚频率分布直方图统计,可采厚度1.40~2.80的占60%,2.80~4.20m的占35.84%。结构简单~复杂,全井田分布,厚度虽有一定变化,但全区未出现不可采点。

三、顶底板岩性

17

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共分三大类: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岩类。泥质岩类包括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薄层煤及厚度不大的和物碎屑灰岩。各可采煤层顶、底板,不论从岩体组合或是岩石强度均以3#煤为佳,7#煤次之,8#煤最差。

3#煤:直接顶主要粉砂岩类,次为细砂岩。煤层顶2m内细砂岩和混砂岩的组合平均厚度分别为0.3m及1.52m,5m内分别为0.81m及3.49m。煤层底板多为泥岩,粘土岩,次为炭质泥岩及细、粉砂岩。

7#煤: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和泥质岩,细砂岩类少见。一般有0.1m~0.2m的泥岩伪顶。煤层顶板2m以内细粒砂岩和粉砂岩组合平均厚度分别为0.19m、1.17m、5m内分别为0.58m、3.39m。直接底板多为泥岩,粉砂岩及粘土岩次之,有时有0.2m的炭质泥岩伪底。

8#煤:直接顶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在7#煤与8#煤之间,细砂岩组合,厚度最厚达9.66m。煤层顶板2m以内细砂岩和粉砂岩组合平均厚度分别为0.67m、1.28m、5m内分别为1.03m、2.23m。底板多为粘土岩。

三、煤层性质

1、我矿为四川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之一。2009年经宜宾救护大队瓦斯等级鉴定,本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09年度瓦斯等级鉴定的该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03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8.1m3/t,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4~8m3/T,8#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15~20m3/T。本井田内可采煤层挥发份<10%,属富灰煤层,水份在1.76%以下。根据测量成果,均无爆炸危险。根据井田内老窑访问及邻近矿井生产井调查,均有煤的自燃现象,自然发火期一般为1~6个月。各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各煤层均无自燃发火倾向。本区无高温热害区,矿井开采不受地热异常影响。

2、3#煤层原煤灰份产率:26.90~48.84%,平均37.01%;原煤全硫含量:0.09~8.13%,平均值为3.20%;原煤水份平均:1.45%;原煤发热量:4960

18

大卡/kg;普氏硬度3.28~5.89,坚固性系数1.9,比重1.70。属高变质富灰、中硫低热值无烟煤。

3、7#煤层原煤灰份产率:26.70~44.55%,平均为34.37%;原煤全硫含量:1.59~7.67%,平均为4.46%;原煤水份平均:1.60%;原煤发热量:5356大卡/kg。普氏硬度3.45~5.96,坚固性系数1.9,比重1.70。属高变质富灰、高硫低热值无烟煤。

4、8#煤层原煤灰份产率:16.97~37.86%,平均为26.24%;原煤全硫含量:0.98~9.87%,平均为3.85%;原煤水份平均:1.76%;原煤发热量:6088大卡/kg;普氏硬度0.63~4.65,坚固性系数1.9,比重1.60。属高变质中灰、中硫高热值无烟煤。

5、参考本井田和相邻井田地质资料,归纳得出各煤层灰分、硫分、水分、发热量、比重,具体见下表。

各煤层各种成分含量

煤层名称 3#煤 类 别 7#煤 8#煤 灰 分(%) 硫 分(%) 水 分(%) Q最小 发热量 Q最大 (大卡/kg) 37.01 3.20 1.45 4559 5636 4960 1.70 1.28

34.37 4.46 1.60 4958 6048 5356 1.70 1.22 26.24 3.85 1.76 5905 6549 6088 1.60 1.75 Q平均 比 重(t/m2) 平均厚度(m) 19

第五节 建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一、矿井开拓

1、矿井厂址和开拓方案的选择:考虑本矿井为生产矿井,井口改造方案选择要求经济、合理。目前已经形成斜井开拓,并在南、北主井附近形成完整的地面生产、生活及各种福利设施;且井筒位于矿井储量中心,地面布局合理、运行可靠。本设计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运行安全的原则,从节省投资、使矿井早出煤、早达产,本设计仍利用原地面生产生活设施,不再考虑提出井口及地面工业场地位置比选。

2、开拓方式:永兴煤矿于1993年6月始建,于1994年6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kt/a,现已采至+356m标高。矿井拟将通过扩建将生产能力增至90Kt/a,其开采下限标高技改至+285m水平。该矿开拓系统现已基本形成,设南主井、北主井、南风井和+415m回风平硐等四个井筒,现利用各井口坐标及高程分别为:南主井(X=3112230,Y=35469555,Z=+405.0, α=296°30′); 北主井(X=3112828,Y=35469767,Z=+415.0, α=353°30′);回风平硐(X=3112792,Y=35469727,Z=+415.0, α=352°30′)。由于矿井主干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系统,节省投资,因此本设计不再另提出开拓运输方案进行比较。矿井利用原有南主井、北主井及回风平硐担负矿井的进风、出煤、行人、出矸、运材料及回风等用,利用原有主暗斜井、回风暗斜井、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作为矿井的主要开拓巷道,开采矿井资源,因此。因此全矿井总体开拓方式为平硐暗斜井的开拓方式。各井口及地面建筑物均高于小河沟历史最高洪水位5m以上。开采顺序为由近及远,采区前进式开采,区内采用后退式,多煤层开采。

经过实践,现有的工业场地完全能满足运输、储煤场、联合建筑楼、排矸场等各项要求。

20

2、井下运输方案的选择

根据《四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基本装备规定》,井下主要运输采用标准矿车运输。结合矿井现有生产实际情况,主斜井运输进入煤层后布置一级提升车场及石门巷道,然后沿煤层施工暗斜井二级提升,主、副提井采用30KW、25 KW绞车提升,井下大巷运输采用人力推1.0t矿车运输方式,轨道铺设15或22kg/m钢轨,600mm轨距,车场设置联络巷,大巷中间设错车道。工作面采用搪瓷溜槽自溜运煤,人力推车至车场,经运输下山绞车提升到运输大巷人力推出地面。

二、矿井开采

1、开采顺序:采取采区前进、区内后退的方式。优先布置距离井筒最近的块段,然后逐渐向远处延伸。

2、井筒和大巷布置:主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15.0m(轨面),副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前期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05.0m(轨面),均取掉松散表土层用毛石砌筑。辅助进风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前期地面工业广场南面井口标高+421.0m;回风平硐: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南面季节性冲沟一侧井口标高+416.5m,井口段采用毛石砌筑,从而保证井筒不受表土层滑动影响。运输平巷和提升巷布置在3#煤层及顶板岩层中,提升巷上、下部车场均安设挡车设施,在提升巷挂口施工甩道沿3#煤层分两翼布置工作面,8#煤层用平石门进入。回风平硐设置引风道和人行通道,然后以煤层下山穿过进入总回风平巷。井筒属于穿层巷道,主要运输和回风巷道基本属于顺层巷道。

三、地质及水文地质

1、主斜井、回风平硐:主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15.0m(轨面);副斜井位于镇州河东面前期地面工业广场井口标高+405.0m(轨面);回风平硐:位于镇州河东面地面工业广场南面季节性冲沟一侧井口

21

标高+416.5m均取掉松散表土层用料石砌筑,四周无明显山坡,距离镇州河约500 m,回风平硐地表冲沟约100m,各井口及地面建筑物均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8m以上,因此井筒不会受到地表岩层压力、流水和滑坡的影响。

2、主要运输、回风大巷、运输斜巷:均布置煤层及顶板岩层中,岩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系Ⅴ类围岩,R=200~600Kg∕cm2。采用金属三节棚或带帽金属板点柱支护,在断层破碎带或裂隙发育带加强支护,巷道顶板和两帮支护效果良好,能满足要求。

3、水文地质:主要运输、回风大巷、运输斜巷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裂隙发育带有少量淋水Q=3~4m3/h。在工作面布置过程中,遇到裂隙发育带,顶板出现淋水Q=4~6m3/h,十五天之后水量逐渐减小到Q=2~3m3/h逐渐稳定,两三月后逐渐干涸。其它地点无大的淋水,局部地段顶板比较湿润,一段时间后岩层干燥。通过对各处淋水点的观测,得出各出水点涌水量受地表降雨的影响较大,雨水丰沛时涌水量稍有增大,由此可以推断井下涌水主要为断层裂隙水,水量大小受断层性质、落差、地表降雨量的影响,矿井无大的水患。

四、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

1、概述:由于矿井地下开采煤炭资源将对所开采区域的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破坏地面生态平衡状态,为了保证矿区影响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正常秩序,要求对矿井开采地质灾害进行安全防范,对影响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从而使矿井开采地质灾害对地表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矿区的稳定。

2、矿井地质构造灾害综合防治:随着矿井开采范围的增大,井下开采对地表的破坏日益严重,回采时工作面顶板冒落,易发生矿震,可能会引起地表开裂塌陷,引起飞仙关组陡崖崩塌和老滑坡的复活;煤层开采后形成的空间引起岩层的移动和变形乃至破坏,从而引起矿井开采区地表沉陷。届时将引起面沉陷和位移,地表水源流失,尤其在暴雨季节,将使矿井达到最大涌水量,同

22

时易产生悬崖崩塌,诱发老滑坡的复活等地质灾害。

3、矿井水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包括井下防治水和地面防治水: ①老窑及生产小窑水: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方案。在西面的老窑附近和浅部煤层布置工作面时,必须采用钻机或≦5.0m的钎子探放老窑或露头带裂隙积水,并留设30m以上的矿井煤层露头保安煤柱,水泵和水沟排水。北面、南面、东面矿井边界均留设20m的矿井边界保安煤柱,并定期观测开采情况和水文资料,发现有涌水异常情况及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②在工作面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对于已探明的地质构造要根据断层性质留设10~30m的断层煤柱的方法防止煤层上覆含水层的裂隙水涌入井下,未探明的构造要严格执行“边探边掘,先探掘”的措施。

③留设井筒和主要运输巷道: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留设各井筒煤柱,即在主平硐、主要运输、回风下山两侧各留设15~20m的保安煤柱。

④地面防洪排涝:每年雨季来临前对地面工业广场、主斜井、回风平硐的防洪沟及时清理,保持排水畅通,确保井口及排矸场不受滑坡、山洪、泥石流的威胁。

⑤山体防治水:随着矿井开采范围逐渐增大,每年5月雨季来临前必须派专人检查开采范围地面有无大裂缝、塌陷和悬崖垮塌、滑坡等现象;发现以上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第六节 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依据

根据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保有储量分割核实报告、四川省储委以川储决字(2006)09号文审批表内储量。

二、储量计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1、储量计算范围:矿区范围在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井上下对照图上由1~9号拐点予以圈闭。

23

2、参加计算的煤层有3#、8#煤层。 3、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最低可采厚度(m) 最高可采储 量 类 别 煤 种 煤 层 倾 角 (°) 灰分(%) <25 25~45 >45

能利用储量 非炼焦用煤 0.70 0.60 0.50 40 暂不能利用储量 非炼焦用煤 0.60 0.50 0.40 50 鉴于本井田参加储量计算的各煤层倾角均小于25°,故储量计算的最低可采厚度为0.70m,最高可采灰分40%计算为能利用储量。煤层厚度<0.70m,最高可采灰分>40%,计算为暂不能利用储量计算方法。

三、在各计量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上以等高线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然后用大面积算术平均厚度法及类比法进行验证。

储量计算公式为:Q=S/cosα×M×d 式中: Q——块段储量(kt) S——块段水平面积(km2)

cosα——块段平均倾角的余弦

M——块段煤层平均厚度(m) d——煤层体重(t/m3)

四、计算参数的确定

1、块段水平面积的确定:在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上,用求积仪准确测量出各块段的水平面积。

2、块段水平倾角的确定:在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上量取相应水平距离与高差之比的余切函数求出倾角,以块段内的倾角平均值作为块段的平均倾角。

3、煤层厚度的确定:单个工程点的煤层厚度均采用煤层真厚度。凡钻探工程质量可靠且有测井资料验证而确定的煤厚为储量计算的采用厚度。计算方

24

法如下:煤层中夹矸厚度≥0.70m时,被夹矸所分开的煤层作独立煤层,分别计算储量;煤层中夹矸厚度<0.70m时,对于简单结构煤层,若煤分层厚度大于夹矸厚度时,其上下煤分层加在一起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对于复杂结构煤层,当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不超过煤分层总厚度的1/2时,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对于煤层中≤0.05m的夹矸一律剔除,未与煤层合并计算储量。块段煤层平均厚度是采用块段内和块段周围工程点、插入点煤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块段的平均煤厚。

4、煤层体重

3#、8#煤层体重均采用202地质队在本井田和附近井田生产小窑中采样现场实测成果

五、储量级别划分

根据对本井田构造类型及煤层稳定程度的分析,本井田构造属于中等类型,8#煤层属稳定煤层,2#煤层属较稳定煤层,3#煤层属不稳定煤层。同时按照规定在钻孔附近及相邻老窑之间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

六、储量计算结果

筠连县维新镇永兴煤矿井田范围内8#煤层属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和煤质稳定, 8#煤层储量全部属于能利用储量。3#煤层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煤质变化较大,部分未列入储量计算。7#煤层属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和煤质不稳定,且未划入可采范围,矿井井田范围能利用和动用储量计算表如下。

七、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年工作日330天,每天三班作业,两采一准,三班掘进。 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该矿给我院的委托书和划定范围内井田储量、煤层生产能力、地质构造,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市场供需情况,拟通过本次设计,对优化开采方案,完善生产环节,以使该矿有序、安全、稳产、高效、低耗地进行生产。

矿区范围储量计算表

煤层编号 动用 水平面积剩余 (m) 25341 248665 25321 66326 2平均 倾角 10° 10° 10° 10° 平均厚体积(m) 度(m) 1.28 1.28 1.75 1.75 32941 322353 45000 828750 3体重(t/m) 3地质储量 储量分类 (万t) 5.6 54.8 7.2 132.6 12.8 187.4 122b 122b 122b 122b 122b 122b 1.70 1.70 1.60 1.60 3 #8 合计 #永兴煤矿共获得占有经济的基础储量(122b )1874kt,可采储量1499Kt。如果建设60Kt/a的井型,矿井服务年限17.8年,服务年限过长,不利于投资成本的回收,也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如建设150Kt/a的井型,服务年限为7.1年,虽然服务年限比较合理,但是考虑到矿井灾害比较严重,煤层生产能力过低,矿井达到150Kt/a的生产能力难以实现。本设计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并结合矿井实际情况,设计认为建设90Kt/a的井型是比较合理的,能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3、矿井服务年限

T=

ZK A?K式中:ZK—矿井(或水平)的可采储量,kt;

A—矿井(或水平)设计生产能力,kt/a; K—储量备用系数,取K=1.4;

经计算,矿井建成投产后,按生产能力90kt/a计,服务年限11.9a,基本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7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