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考语文复习

更新时间:2023-12-09 22: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 京 四 中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模拟测试一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祥符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1.\为画线部分断句。(4分)

祥符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 2.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祥符禁中火。 禁中:禁卫军在宫中 B.不日皆成巨堑 。 不日:没有几天 C.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 诸道:各路 D.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 斥弃:抛弃

3.文中的\一举\和\三役\各指什么?(摘录文中的词句作答)(4分)

《陶母责子》: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一坛腌鱼)饷母。母封鱼付使,反书责之曰:\汝为吏,以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4.与\以物见饷\中的\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举类迩而见义远。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臣城恐见欺于赵。 5.翻译加红的句子。(2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6. 翻译加红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7.下列句子句式与\惟读书是务\相同的是( )(3分) A.苏秦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8.下列句子中与\以荻画地\中\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刀劈狼首。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险以远,则至者少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嗤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挽:牵引 B.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C.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谢:感谢 D.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乘:凭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亦必数年之后,教乃大行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项是( ) (3分)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②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⑥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义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B.卓茂骂告发者是\敝人\时,心里真有点火了,因为告发者话中有话地指责他没有管好属下官吏,他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毫无仁爱可言。

C.卓茂认为那亭长向来是好官吏,如果百姓出于敬爱而赠送他礼物,他也可以接受,虽然法律禁止此类事物,但这样做是顺从人情,并不违背礼义。

D.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13.翻译画线的句子。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9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15.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吕布击术于阜陵 B.涣闻唯德可以辱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帝不以臣卑鄙 C.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 D.使彼固君子邪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3分)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 重。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译文: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5题。20-24每题3分。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 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

\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 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o孟尝君列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驩乃西说秦王 说:劝说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先生为客谢乎 谢:道歉 D.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 趣:同\趋\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 ②而余亦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①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冯驩乃西说秦王 ②陈涉乃自立为王 D.①敢不奉教焉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 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B.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C.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 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D.①冯驩乃西说秦王 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被罢免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孟尝君的声名盖过了齐王,二是独揽了齐国的政权,三是齐王被秦、楚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并无识人的眼光,而他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对方能像过去一样遇到许多门客。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2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安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治家的眼光,评价历史现象,对\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孟尝君相位先废后复,并\脱于虎豹之秦\,这都依赖于鸡鸣狗盗之辈。所以说他只能算是\鸡鸣狗盗\之辈。

C.士不在多而在于精。齐国倘若凭靠自己的实力,再加上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的辅助,当可称霸天下并最终制服秦 。

D.启示后人,鸡鸣狗盗之辈并非真正的士,安邦定国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士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7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