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熙明

更新时间:2024-05-29 2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六中全会文件的 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根据讲课录像整理而成)

主讲人:周熙明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我们知道,从十七大到现在六中全会的决定,实际上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一整套崭新的理念,崭新的思路,我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的总体认知

首先来看看,我们应该怎样从总体上去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有一个总体的定位。我是这样来定位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是不是说的全,我不敢保证。我觉得这次决定是基于下面六点,第一是我们党对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的深刻的洞察,第二是对文化本质性力量的一种深刻把握,第三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的认知,第四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的深刻的自觉,第五是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省,第六是对最近十年以来新的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一种深刻总结。基于上面这六点,然后提出了我们国家、社会未来文化建设的崭新的理念和崭新的思路,从而给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战略注入了一个崭新的灵魂,这是一个总的定位,或者总体的认知。我们不敢说,因为决定刚刚出来,不敢说总体评价。总体的评价要未来慢慢学

1

习,慢慢体会,我是有这么一点认知。

二、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前面是总体的认知,总体要求是什么呢,这个六中全会讲的非常清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的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整个文化建设的一个总体的要求。我觉得这是关键的一点:我们怎么理解、解读这个决定,这是一个总纲,因为他是总体的要求,要抓住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根本任务,一个出发点、落脚点,一个新的动力。这四个关键词我觉得是理解六中全会决定的纲领性的东西。好,下面我谈谈到现在为止我学习的一点体会,或者说一点大话,叫做对决定的一种解读,不可能是全面的。

三、我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总体来说这个新理念新思路有六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寻求对文化功能的新的定位,第二是开创一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的精神事业。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从这种文明视野、这样的高

2

度来理解。三是涵养文明的生态。这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我们原来受到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介入以后破坏了我们原本的文明原生态,总是急于求成,看到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看到文化本身的自发性、积累性,往往强调一些急于求成的东西。这是一个新的理念,涵养文明的生态。第四是文化上的寻根问祖。什么意思,就是我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将近八千万的共产党员和13.5亿人民向全世界宣誓,我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共产党人固然是马克思理论的衣钵传人,但是我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他更应该是孔子、孟子他们这些人在文化上的孝子贤孙,这个定位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过去和别的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一样,以为可以离开自己民族的历史去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我们今天认识到,我们文化上应该是孔子他们的孝子贤孙,我们重新要把他们文化上的牌位、祖宗摆到一定的位置,恢复他们的位置。第五,我们这个新理念,新思路是改革体制、转变机制、尊重规律、清除障碍,这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第六是强根固本,就是把人民看成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现代社会,文化要发展要繁荣,它的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他们的文化权利、享用文化的权利和创造文化的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好,这是总体上说新理念新思路。我们今天不可能统统的把六点都讲下来,我们重点的讲第一点,就是对文化功能的崭新定位。

(一)对文化功能的崭新定位

我们现在开始讲对文化功能的崭新定位,具体一点说是从对

3

文化的物象化、功利化、碎片化的认知到对文化本质性力量的把握。我们知道这次决定在十七大三个越来越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越来越。十七大报告第七节里面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六中全会加了一点,就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各位,这四个越来越值得我们深深的去体会他的深意之所在。我们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六中全会这方面的精神。

1、突破对文化的狭隘的、碎片化的理解的局限,放宽视野来看文化,解决一个我们谈的文化究竟指什么的问题。我们不要用狭隘的眼光、视野来看待一个广阔无垠的文化世界。所以说第一我们要突破对文化的狭隘的、碎片化的理解的局限,放宽视野来看文化,解决文化是什么的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有一位权威的学者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文化,无论我们怎样给它下定义,都是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情的中心”。这个话我们要好好理解。他展开了各方面的叙述,“文化是我们所做的事以及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的理由,是我们希冀的结果和我们为什么这样想象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和我们如何表达它,是我们怎样生活和我们以什么方式面对死亡。文化是我们的环境和我们适应环境的方式,文化是我们已经创造的世界和仍在创造的世界以及创造的过程,文化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促使我们改变世界的动力。文化是我们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的方式,文化是我们的个

4

人关系网,文化是使我们能在社会和国家内生活在一起的图像和抽象。文化是我们生活的要素。”各位,我觉得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多视角、宽视野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原来对文化狭隘的,碎片化的理解,局限了我们看到文化真正的的全方位的力量。当然,和我们今天说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高度相关的一些对文化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分开来说一说。首先,我们看看作为一种态度的文化对今天中国社会解决现代化和改革的瓶颈问题非常重要。作为一种态度的文化,实际上我国台湾有一位作家说了三句话:“文化是作为一种态度存在的。一是对自己能自尊,不苟且所以有品位,这叫有文化。你不要看这句话是大白话,你觉得他对文化的定义标准低吗,一点都不低。不苟且的境界是一种圣人境界。一个人要做到不苟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前人后一个样,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个样。慎独,任何时候不做苟且之举,是完全自己的精神结构,精神自我,独立起来作为自由的人。用我们孔圣人的话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立是什么,作为精神自我完全站立起来,“四十而不惑”,不惑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再能疑惑他,“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什么意见都能听得进去,“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外在的规则、规律,道德的规矩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结构,这个时候你才能做到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符合外在的规律、规则和规矩,这个时候你是自由的人。我们今天很多社会问题,文化问题,道德问题,追问个体的责任来说,是由于我们

5

很多人经常行苟且之举,人前人后完全两副面孔,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不一样,不是一个样,这个时候属于没有文化,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是没有操守,这是一句话,对自己有自尊,不苟且,所以有品位,这叫有文化。第二句话叫对他人能尊重,不霸道,所以有道德,这叫有文化。我们想想看,一个能自尊的人,真正做到自尊的人,他把别的个体看做是一个有尊严的存在,所以能够尊重别人,不霸道。这句话重要吗,有道德,所以叫有文化。他把这个提升到有道德,尊重每一个个体,这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在一个团体的内部,对团体的一种凝聚极为重要。这也是作为一个个体的责任。我们今天社会很多文化、道德、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们不能相互尊重,尤其有些强势群体的人,对弱势群体居高临下,行霸道之举造成的。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下,这位作家说这句话,其实语言很平易,道理很深刻。

第三是,对环境能爱护不掠夺,他说,所以能成就,这叫有文化。我们来想想看,我们所谓的文化建设,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有这么一种态度,我对我生存的自然的环境和文化的环境能爱护不掠夺,所以能长久。为什么要有文化?文化是使人能长久的、持续的发展下去。从个体的责任来说,你要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就能长久。我在这后面模仿他的句式加了一句,叫“对历史有敬意,不轻薄”,所以有智慧,这叫有文化。我们这样的民族,近代以来,受到世界文明潮流和欧风美语的袭击以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历史缺乏敬意,经常以一种轻薄的态度对待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

6

的事物、精神,所以我们往往有技巧而没有道,没有道就没有智慧。在我们这么一个进行多重转型的社会里面,要有大量的社会个体能有这么一种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如果归结到“人”的塑造的话,应该要有采取这么一些态度的个体的存在。首先就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尤其是共产党员当中的骨干分子、精英分子、领导同志应该有一种这样的态度:不苟且,对自己;不霸道,对别人;不掠夺,对环境;不轻薄,对历史。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会找到一种良性发展的道路。

另外,和我们这个文化建设相关的,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的发展繁荣,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还要看作为一切文明灵魂的文化。我们引用一段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我们好好体味一下。他说,在一个文明当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魂、核心本质和缩影,而相比之下,政治成分,更进一步的说是经济成分,这是一种文明状态的表面的、非本质的、微不足道的现象和它活动的媒介。我们前面说了突破对文化的那种碎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往往没有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视野,它是作为文明的灵魂。相比于一时可以彰显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它是一种更长远的东西,它是灵魂的存在。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和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文化体制改革达到的目标有关系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关系的一个文化视野,是作为现代社会一个独立领域的文化。我

们为什么往往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往往形成一种不良的做法和

7

制度,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不能理解,在现代社会当中文化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什么意思?就是在传统社会当中,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没有完全分化,不存在很大的距离,关系极为紧密。古典社会,我记得东欧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曾经做过这样的断言,他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经济决策都是政治决策。他们相互之间没有分离开来,文化也没有从政治经济,和政治经济这两个领域相对分离开来。但是,现代型的社会当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相对分离成三大领域。用丹尼尔〃贝尔的话来说叫做领域的断裂,或者叫域的分离。这条非常重要,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然的话我们党为什么从十五大开始政治报告里面,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以专门的章节来谈论文化建设。这代表一种文化觉醒,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特质的清醒的认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你不能仅仅从政治意识形态理解文化,也不能不对文化进行聚焦单独的给予认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们今天因为正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各个方面的政治体制的、经济体制的、文化体制的改革,那么文化和这些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作为社会一切现代制度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性结构的文化。我们看到现代有一系列的理性制度,这些制度能否良好运行,不仅仅取决于这种制度本身设计的自洽性、完整性、科学性,还决定于它是否有一种基础性的结构。指什么呢?指几千年来,自有上万年的

8

人类文明史逐渐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积累下来的,作为我们普通人的常识、常理、常情、常德存在的文化,它是一切理性制度得以良好运转的前提条件,或者叫基础性结构。有了这种对文化的认知,我们很多制度的改革,设计的制度不可谓不科学,不周延,但是为什么往往失效?为什么?缺乏它得以运转的基础性结构。就是我们历史当中积存下来的常识、常理、常德、常情被扫荡了,被破坏掉了,任何科学的理性的制度都没法运行。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我们再谈一个新的角度。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价发展的指标的文化。一个是发展的目标,一个是评价发展的指标。各位,这一点是联合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墨西哥城第二次世界文化政策会议的参与者提出来的。他们把发展定义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和多层面的进程,它超越了仅仅通过经济增长来结合生活所有层面和社区的所有能量,超越了这些能量,并且号召所有成员做出贡献,并分享利益。这是发展的目标,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以这种方式观察和定义发展既是精神的、智慧的、情感的,又是物质的和有形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现行的又是即将来临的,代表未来的。换一句话说,这里所用的发展术语在整体意义上是文化的。发展这个术语在整体意义上是文化的。正因为这样,发展不仅是发展社会的经济和技术资源,从根本意义上说应该发展所有社会的资源。这段话含义是很深邃的,很深刻的,非常丰富的。我们简单的说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和评价发展的指标。一切发展最终是为了文化的进步,一切发

9

展的程度如何都应该用文化的指标给与评价。这条很重要。我们就能理解这回为什么一次党的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纯粹出现文化这个概念作为主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回作为全会的主题。我们要看到时代的一个趋向。这是第一条,突破对文化的碎片化的理解。

2、党中央对文化寻求一种功能上的崭新定位,体现在突破对文化功能的表象的极端功利化的理解的局限,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主要是解决和回答一个问题——文化到底能做什么?回顾一百年以来,由于我们的国事危急,生存的需求,不要被别人灭了,这种低级的需求,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优势需求”,这种低级需求成为优势需求的时候,它就会让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那些高级的精神需求成为奢侈品,被责避,被忽略。但是今天我们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打个比方,我们的肌肉已经长起来了,骨骼也发育了我们开始寻求心智的发育。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政治的工具,还要看到文化本身作为目标这么一种层面,要看到文化的本质性的力量,解决全面的理解文化能做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识上说该怎么去理解文化或者说我们以怎样的视野理解文化,才能把握六中全会的真正的精髓之所在呢?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