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

更新时间:2023-12-18 08: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黍离之悲何悲

摘 要:黍离之悲,最开始出自于诗经《黍离》,后人们将亡国之痛,国家今不如昔的感情称之为黍离之悲,周王室的颓唐,直接促使周大夫写成这首《黍离》,也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有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有余光中的《乡愁》,无不是黍离之悲的佳作。

关键词:亡国 黍离之悲 破败

What Is Sad of ShuLi

Abstract:sad of shuli, started from the book of song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national feelings a shadow of what they were called sad of shuli, but zhou royal family, directly inspired Zhou Dafu this first \liu yuxi \this is yu guangzhong \all is the sorrow of millet is good.

Keywords: National subjugation,sad of shuli,broken

前言

看断壁残垣,叹昔时的繁华。念昔时王朝繁盛,丝竹声声悦耳,今日王朝依旧在,却只余这断壁残垣。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昨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只余黍子与高梁在这片残垣里迎风时摇时晃,仿佛故国的辉煌还在昨天。痛苦的不是不曾拥有,而是拥有过却失去。故国的繁华,终究是过去,不可寻,不可寻。

一.黍离之悲背景

昔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引美人一笑,美人笑了,周幽王却输掉了一个国家。当时周王室已经开始呈现颓唐之势,上位者的作为更是让人悲痛,于是西周消亡,东周建立,虽然依旧为“周”,却已开始势威,名为王国,实却为诸侯,黍离正是创作与这样一个时期这也是黍离被归为《王风》的原因。东周初年,周大夫路遇西周国都洛邑一

1

带,见宫室已经毁坏,苔痕遍地,曾宗周的宗庙公室,只余黍子与高粱肆意疯长,“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心中万分悲切,却无法与人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无人告诉我答案,只能向上天发出诘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何其悲,何其痛。黍离之悲,亡国之悲;黍离之痛,亡国之痛。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世的亡国诗多有对《黍离》进行引用,以表达亡国的哀伤,物是人非之感,后以黍离之悲这个典故来表示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这也是从侧面奠定了《黍离》的地位。

二.古时的黍离之悲

历史上,有关亡国之悲的文章很多,但是黍离这首诗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光是黍离之悲的的典故,更是那种黍离心中的那种悲伤气氛在后世的文中都无法被超越。提到亡国,我们不能不提同为亡国人的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酸心痛过又有几人能知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一句只是朱颜改,道尽多少沧桑与心酸, “只是”二字,极为沉重,物是人非,昔日繁华已是昨日黄花。同是繁华过的地方,同是亡国的子民,同样的悲痛。如果能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只有他们怀恋的故朝不同,他们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唐后主的这首词感情比较直接,一开始就强烈的表达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悲。儿童为写亡国之痛的黍离,抒情为主却在感情上比它更加的深入人心,透彻心扉。“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依次渐递,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不二三”。能与人说的伤心还是伤心嘛?提到亡国诗就不得不提的杜甫的《春望》,这首由唐朝诗人写的《春望》,在后世广为流传,其凄其苦其悲其思,无不让人心生震动。这也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杜甫是一个经历了盛唐的人,他亲眼见证着一个王朝的衰败,那个王朝还是他的祖国,他有心阻止,但却阻止不了历史的必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山河依

2

旧是那个山河,却早已破败不堪,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不会有那样的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彻心扉,我只希望我这一辈子都别体会到。亲历了一个朝代的繁盛和衰亡,准确的来说这并不是一首亡国诗,因为杜甫存在的时期唐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亡。与其说杜甫是在悼念亡国,还不如说他是在祈愿和平。但是这不能阻止我们看到它和《黍离》的一些相同之处,同样的悲痛,只是一个是怀念,一个是祈愿。一个是失去了祖国,一个还有自己的国家,却处处弥漫着战火,国将不国。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1]其中第二首《乌衣巷》是一首典型表达黍离之悲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 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物是人非,苍凉到心冷,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看到了一个王朝的繁盛到衰败。曾经住在那鼎盛人家屋檐的燕子,如今却只是在寻常的人家,黍离之悲,亡国之悲,又何不是在叹物是人非的景呢?

三.现代的黍离之悲

中国,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家,以她独有的胸怀和记忆无声的诉说着都属于她的悲伤。近代,清政府的衰亡,无数人的流离失所,也有无数人背井离乡,烽烟战火弥漫,昔时雄踞在地球东方的巨龙已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无数人哀叹着,哭诉着,却也无法阻止她步步走向被压迫,被侵虐的脚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道出多少人的心声?昔日这里是如此的辉煌,歌舞升平。今日之的破壁残垣,硝烟漫天,能做的只有兴叹与反抗。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 余光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乡愁,思乡之愁,哀国分裂之痛这又何不是黍离之悲?而《乡愁》与《黍离》相比,《乡愁》少了《黍离》的那痛彻心扉。乡愁之痛,痛的不是亡国,痛的是那颗思念祖国,思念故乡的心,而《黍离》却痛的是亡国,同样是为国,《乡愁》语言通俗直白,《黍离》含蓄内敛。“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

3

[2]

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3]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这又何不是中国这片被炮火洗礼的大地的广大爱国人士的黍离之悲。“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这些的这些同样深刻的对祖国的爱恋,什么都没变,变得仅仅是时代和语言,变得是景,不变的是相同的黍离之悲,国衰之叹。

结语

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国衰之叹,何其悲?何其痛?古往今来历经无数吃的改朝换代,无数人曾流离失所,真的痛苦都是从来无法言说的。黍离之悲,悲到极致,痛到无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能做的竟仅仅是诘问上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开悲国文之先河。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631-633页

[2][郭济访,王建.台湾三家诗精品 席慕蓉、余光中、纪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109-110

[3] 刘树元等.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2-103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v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