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06 14: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采访复习资料整理

1.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

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 2. 采访的定义有三个要素:

a.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b.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

c. 采访的活动包括三项内容: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3. 采访的主要基本方式:访问、现场观察、体验、阅读文献。 4. 访问:

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基本步骤:a.明确采访目的; b.进行采访的预约; c.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

d.与采访对象见面,建立轻松、融洽的访问气氛,提一般性问题 e.提问敏感问题

f.结束访问,与采访对象告别 基本形式:公开式访问、隐蔽式访问

5. 现场观察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

“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6.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始终身临新闻现场,靠

观察和询问进行采访。

7. 文献的积累材料: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

告等;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相关的专业书籍;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8.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9. 衡量新闻作品的质量的四个标准:真实性;价值性,既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时效性;

可读性和可视性。

10. 采访材料质量的要求: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深刻性;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11. 采访的四个基本特征:采访活动追踪新近发生的事实;采访活动时刻处于失效的压力下;

采访活动要贴近事实,贴近现场;采访活动使用的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12. 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困难源于三点:繁杂性,双向性和对等性。

13. 采访的任务,是依据报道的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

料。

14. 采访任务的五要素:拿到事实(第一要素);拿到真实的事实;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拿到典型的事实;迅速地获取事实。

15. 采访的八个步骤:获得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联系访问事宜;

建立融洽的访问氛围;提问;现场观察;结束采访。 16. 高质量的线索是高质量选题的前提。 17. 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

新闻线索是一个简单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和挖掘;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18. 高质量线索三个标准:线索丰富;线索可靠;线索及时。

19.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 各种会议及新闻发布会; 政策文件及领导人讲话; 受众来电来信; “新闻线人”;

专业信息来源——通讯员队伍; 广交朋友,建立人际传播的信息网。 20. 新闻选题时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

21. 选题具有灵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事实;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阶段;选择同一事实的不

同层次;选择纵向串联事实;选择横向串联事实;在第二落点上选题。 22. 选择事实的依据是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理解力。 23. 好的选题的特征:重大性;大众关心;独家性; 24. 选题的标准: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滞后,形成对某些重

要信息的遮蔽;对政策制定水平缺少反思和质疑意识,限制了记者的创造性;容易形成“刮风”式报道;容易形成乱扭角度、“片面提炼”式报道) 是否适合受众需求;(要分清人们的欲望和人们的实际需求;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要考虑受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

以客观事实属性为标准。

25. 选题的目标:1.重大事件和舆论热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重大的政策变动、重大的活动、

重大的舆论热点;

2.抢发重大新闻的“第二落点”;

3.注意发现和挖掘普遍存在的非热点事实。 26. 发现新闻思维的过程:比较和选拔;“瞄准靶子”(即记者针对社会普遍存在 的

问题,同时针对公众反映的热点,将某些社会问题视为报道所对准的“靶子”,这等于为搜寻目标事实构成了一个取景器,然后利用这个取景器去等待或搜寻目标事实的出现) 27. 预测事实真相:线索的可靠性和经验推理。

28. 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缺乏采访前的策划与准备。

29. 访前调查三个内容:对事实的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事实的相关政策的了解;对采访对象

的了解。

30. 提问准备:问题的准备,提问方式的准备。

31. 在现场观察的准备中,记者要考虑观察的时间、观察的位置、观察的程序,以及相关的

背景资料的收集,才能在观察后迅速写成稿件

32. 权威的采访对象: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33. 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中介型的采访对象;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揭露和批评的采访对象。

34. 访问:是记者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探讨真相而与新闻事实的知情人进行的谈话。(由记

者组织并主导)

35. 采访的主要方式:访问和现场观察

36. 通过访问记者索取的材料六种:事件的新闻要素;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事实

的原因:浅层和深层的原因;对事实的评价、观点;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具有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37. 访问时记者业务的难关:应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忌只凭主观印象或漫无边际的交谈;

访前要收集被访者的资料、经历、个性等;问题要简单易答,适合被访者;做好心理调控;避免 访谈中的权威效应。

38. 注意各提问相结合:直接法,间接法,迂回法。

39. 访问的特征: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没有行政的约束力;地位平等;结合自由;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互动程度高;所获得的信息层次多样,意义丰富。 40. 访问的基本矛盾——“取”与“予”:访问需要占用对方时间;访问需要耗费对方精力;

访问通常是不付费的;风险成本,承担风险。 41. 解决“取”与“予”矛盾的方法:(理论上的依据)

a.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b.帕洛阿尔托学派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 @人不能不进行交流,即使他的行为表现为非交际关系,那仍然在传达某种信息。

@任何谈话无论多么简单,都包含两种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

c.心理场的理论:(K.勒温)

行为公式“B=f(P.E)” B是行为,f是函数,P是个人,E是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的函数,P E共同构成“生活空间”,即心理场。

综合以上得出启发:

a. 人人都渴望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b. 所有的人际谈话都包含两层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

c. 记者在采访时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改善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善自

身的形象

42. 访问气氛的不同类型:

“公事公办”式:问答双方互相尊重,记者有礼貌,采访对象也采取合作的态度; “挤牙膏”式:气氛僵硬、紧张,采访对象基本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监督性报道常见) 强弱悬殊式:a.对方强势,记者弱势; b.记者面对弱势群体 激烈交锋式(监督性报道常见) “酒逢知己”式

43. 营造采访最佳气氛或心理场的要素:

a. 尊重(采访前做好准备;采访中注意语言的运用) b. 真诚 c.关怀 d.轻松

e. 理解 (是指记者要去主动地理解采访对象;包括尊重、关怀、相似和自己人的感觉,

使人容易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是一种最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最佳的交流关系,被人理解也是人人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44.决定记者的第一印象的几点:

遵守约定时间;

出示介绍信或记者证,说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 改善记者的形体语言; 访问前的“拆墙”(所谓“拆墙”,就是在正式采访之前,用轻松的话题打破隔阂,把

隔阂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无形的心理之墙拆掉,缩短双方由生到熟的距离。

“拆墙”的方法: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找到一个恰当的中介物。)

45. 采访的设计: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要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倾听;赞赏你喜欢的行为

或物件;帮他人解决问题。

46. 访问中的敏感之处:适时打断,转移话题; 尽量不要冷场;

不要和采访对象争论; 如何提揭露型问题; 敏感提问之后穿插缓和气氛的提问;

说服那些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

47. 记者提问的特点:目标明确;提问系统;记者主导提问过程。

48. 提问的内容:新闻事实的各种要素;事实的各种背景;事实的原因:浅层与深层;对新

闻事实的感想和观点;事实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及心理事实;具体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49. 提问的基本顺序简单华:先问事实,再问观点;先有概括,再找细节;先听一面之词,

再听对立面的说法;一个问题谈完了,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 50. 以肯定语结束访问。 51. 不同功能的提问:

a) 搜索式提问:也叫普查式问题;

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方面的知情状态,从而决定记者是否值得在这一方面深入挖掘。

b) 基本要素的提问:5W,下拉菜单式提问。

c) 引导式提问:把回答者的思维引向记者要探求的方向,以背景作铺垫

d) 挖掘式提问:一般用来了解事实的具体细节、发生的原因、背后的动机和相关

背景。 中心问题是“到底为什么?”“究竟为什么?”

e) 探讨式提问:主要用于与采访对象就事实真相、人物动机、事实原因和对事实

的看法进行探讨,一般都在采访深入的时候才可以进行。 f) 展示性提问:目的在于使采访对象展示自己的动机、观点。 g) 创造性提问:(在人物报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常可以挖掘出独家新闻)

包括假设性提问、“最”字型提问等 52. 提问的规律:

a) 第一个问题有三个特点:切入点从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实入手;问题要小,具体,

使之容易回答;一般不提尖锐的问题。 b) 提问要清晰、简介 c) 提问要具体

d) 提问要讲究逻辑和层次。

53. 提问时问题的类型:

? 开放式问题:指的是给对方以充分的回答空间,让对方自由地选择回答的范围、

层次和取向。

优点:使采访氛围比较轻松;有利于记者开阔眼界,发现新的线索和新的亮点;有利于对方畅所欲言

缺点:可能造成采访对象漫无边际的回答,需要记者不断地打断易切入自己

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打断过多又怕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不太适合文化程度比较低的采访对象。

? 闭合式问题:特点是把回答的范围限定得非常具体;

优点:问题直接,采访对象难回避;减少记者提问信息误差,也防止了采访对象跑题;特别适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的采访;比较节约采访时间

缺点:常常运用与追问、反问中,如果记者态度不够平和、亲切,往往容易导致采访气氛的紧张;过多的运用可能破坏访问气氛,使采访对象失去谈话兴趣。

54.特殊问题的提问:

? 敏感型问题:牵涉到隐私的问题;牵涉到丑行和丑闻问题 ? 对故事和引语的提问

54. 提问的策略:正面提问;侧面提问;反问;激发式错问;追问。 55. 倾听时交谈的前提条件。

56. 倾听的要点:事实的关键词;骨干事实的新闻要素;隐性的、类似“冰山”的问题;反

面的观点;事实中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57. 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 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 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 ? 典型细节可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

? 现场观察不收条件限制,是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使用额武器和方法,有时是采访的唯

一方法。

58. 现场观察的内容:

? 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 ? 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 ? 现场捕捉精彩引语; ? 捕捉现场细节;(经典细节是最能表达现场感的素材,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的重要

搜寻目标)

59. 观察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尽量贴近现场;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选好观察点;粗细结

合,追踪典型细节;观察与询问相结合。

60. 如何培养记者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过硬的观察基本功;观察力的训练(掌握观察

的规律: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进行观察训练;记观察笔记);有利于观察的技能(目测、速写、录音、拍照) 61. 采访应当记录的内容:

? 访问中采访对象叙述出来的事实信息; ? 记者在现场观察中捕捉到的事实信息;

? 记者在访问和观察中产生的感想和写作灵感; ? 收集到的资料性信息。

62. 采访记录的方式:笔记、心记、借助工具记录。

63. 笔记的技巧:选择性记录;笔记的页面适当留空;控制采访进度,使之利于笔记;提高

笔记速度(土法速记、补记、简记);笔记整理 64. 核实是采访不可缺少的一环。

65. 需要核实的内容: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信息;记者观察得来的材料;引用的材料。 66. 核实的方法:与当事人核实;找他人核实;到现场核实。 67. 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 追求正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尊重事实的工作态度; ? 无私无畏的行为准则; ? 合理的知识结构;

? 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68.记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 走路的能力; ?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 观察能力;

? 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

68. 采访的提纲:包括采访计划和调查提纲。

69. 采访计划包括:

? 采访主题及采访主题选择的意义和可行性; ? 报道对象;

? 报道使用的文体、篇幅、采访周期; ? 采访步骤和方法; ? 采访实施时间;

? 采访失败的补救方法。

70. 调查纲目:指采访的提问问题设计。

? 采访前期 ? 采访中期 ? 采访后期 ? 写作修改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