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19 12: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也可自己总结来记忆)

1.微生物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科学。

3. 染色的方法有很多,如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性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鞭毛染色等,其中以革兰氏染色最为重要,由丹麦细菌学家Gram于1884年创造。 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1min →碘液媒染1min →乙醇脱色20~30sec →番红复染1~2min镜检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细菌 (常以G-表示) ,呈深紫色者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细菌(常以G+表示) 。通过这一简单染色几乎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4.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所特有,又称粘肽、糖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 5.多糖链,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组成的双糖单位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6.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

7.五肽桥,G+菌一般由五个Gly组成五肽桥; G-菌没有特殊的肽桥 8.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构成,约占胞壁干重的80%.

9.脂多糖:LPS位于外膜的最外面,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10.周质空间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和外膜的脂双层间的空隙,约占细胞体积的20~40%。 11.原生质体人工处理后,完全丧失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12.原生质球人工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胞。一般由阴性菌形成。

13.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情况下所形成的变异形,无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能够生长和分裂,常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最先由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而得名。 14.支原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广义上的细菌)。 15.间体又称[中(间)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层状或囊状结构.

16.内含物很多细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时候,其细胞内聚合各种不同的贮藏颗粒,营养缺乏时,它们又能被分解利用。这种贮藏颗粒可在光镜下观察到,通常称为内含物。贮藏颗粒的多少可随菌龄及培养条件不同而改变。

17.聚-β-羟丁酸D-3-羟基丁酸的直链聚合物,为细菌所特有。不溶于水,革兰氏染色时不着色,但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光镜可见。具有贮存能源、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与PHB相似的化合物,统称为聚羟链烷酸PHA

18.异染粒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是与脂类和蛋白质等相结合的多聚磷酸盐颗粒,具有贮存磷源、能源和降低渗透压的作用。异染颗粒嗜碱性或嗜中性较强,用蓝色染料 ( 如甲苯胺蓝或甲烯蓝 ) 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颗粒。

19.磁小体或称磁粒,趋磁细菌所具有的由磷脂、蛋白质或糖蛋白膜包裹的串状Fe3O4的磁性颗粒。磁性细菌能以此感知地球磁场,即沿着地磁场转向和迁移。

20.核质体细菌细胞核位于细胞质内,无核膜、无核仁,仅为一核区,因此称为原始形态的核,即拟核。

21.糖被又称糖萼,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粘液状物质。

六)鞭毛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其数

目一般为一至几十根,长约15~20um,直径10 ~20nm。

22.菌毛或纤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的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质类丝状附属物,又称普通菌毛。长0.2~2um,直径3~8nm,遍布菌体表面,可多达数百根,粘附功能。

23.性毛又称性菌毛,在不同性别细菌间传递DNA片断,接合功能。一至数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多见于G-菌中。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F+菌或雄性菌;不带性菌毛的称F-菌或雌性菌。

2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抗性,称为内生孢子或芽孢。能产生芽孢的细菌种类并不多,主要是G+ 杆菌中好氧的芽孢杆菌属和厌氧的梭菌属;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胞,芽胞没有繁殖功能,只是细菌的一种休眠结构。

25.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燥、辐射,但不耐热的一种球型或卵圆形休眠体。 26.伴胞晶体:苏云金芽胞杆菌Bt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胞的同时,会在芽胞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作伴孢晶体(即δ内毒素)。

2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28.克隆:由单个细胞发展成的菌落,是一个纯种的细胞群,称为克隆或纯培养。 29.菌苔:许多菌落相互联接长成一片,称菌苔。

30.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原核生物。放线菌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

31.基内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一级菌丝、营养菌丝,生长在基质内部或表面的色淡、较细的菌丝,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

32.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是由基内菌丝不断向空间分化出的较粗、颜色较深的分枝菌丝。 33.孢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由气生菌丝顶部通过横隔分裂而成,含数量不等的分生孢子,具有繁殖功能。

34.异形胞:是丝状体中间或未端产生的一种形大,壁厚、专营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

35.静息孢子:是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未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36.链丝段或段殖体:又称连锁体或藻殖段,是由丝状体断裂而成的短片段,具有繁殖功能。 37.支原体又称霉形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小型原核生物。细胞柔软,形态多变,常表现高度分枝,故有“支原体”之称。

38.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在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与支原体的区别是有细胞壁、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区别是细胞较大、无过滤性和存在产能代谢系统。 39.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G—原核生物。 40.酵母菌是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1.假菌丝:酵母菌一般呈球形、卵圆形、椭圆形,有的呈圆柱状、柠檬形、三角形等。有的进行一连串出芽后,长大的酵母并不立即与母体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结构称假菌丝。

42.芽殖是酵母菌中最常见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芽体(又称芽孢子)成熟后,与母体分离,在母细胞上留下一个芽痕,而在子细胞上留下一个蒂痕。

43.假根:根霉属等低等真菌的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等功能。

44.匍匐菌丝:又称匍匐枝。毛霉目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

45.吸器:某些专性寄生性真菌侵入寄主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并侧生出短枝侵入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的构造,用以吸收细胞内的养料。

46.附着胞:许多植物寄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出粘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到宿主表面的结构。

47.附着枝:某些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的结构。

48.菌核:由菌丝集聚并分化成的形状、大小不一的团块状结构,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 49.菌索:由大量菌丝平行聚集成的白色根状组织,具有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的功能。

50.菌环和菌网:一些具有捕食能力的真菌菌丝分化成的环状或网状的菌丝特化结构,用以捕捉线虫等微小动物。

51.子实体:气生菌丝特化的,在其内或外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的,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菌丝体组织。

52.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53.核酸:核酸组成各种病毒的核心。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 54.壳体:即衣壳,是指围绕病毒核酸并与之紧密相连的蛋白质外壳,它由许多衣壳粒组成。壳体的作用是构成病毒粒子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等。

55.包膜也称囊膜。指包被在病毒核壳体外的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脂质双层膜。囊膜表面往往具有突起物,称刺突。囊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 56.螺旋对称:衣壳粒沿着螺旋形的核酸链对称排列,TMV是其代表。TMV外形呈直杆状,长300nm,宽15nm,中空(内径4nm)。由95%的衣壳蛋白和5%的单链RNA组成。 57.20面体对称:核酸浓集成球形或近似球形,外周的衣壳粒排列成20面体对称腺病毒是其代表。腺病毒外形呈“球状”,实为一典型的20面体,直径70~80nm,具有12个角,20个面和30条棱。核心由线状双链DNA构成。 58.复合对称 病毒结构较复杂,既有螺旋对称又有20面体对称,如E.coli T 偶数噬菌体(T2、T4、T6)。 59.包涵体是指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中,出现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根据包涵体特点,将其分为4类:病毒的聚集体;病毒的合成部位;病毒蛋白及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非病毒性包涵体。包涵体在实践上的应用:①病毒病的辅助诊断;②昆虫生物防治。

60.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和大量敏感细菌与琼脂培养基在平皿中混匀,适温下培养数小时后,会在长满细菌的菌苔上出现一个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斑点,即噬菌斑。

61.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和噬蓝细菌体等。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凡有原核生物活动之处,几乎都有其相应的噬菌体存在。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复制和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

62.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温和噬菌体

63.效价,表示单位体积试样中所含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或感染中心数。常用双层平板法测定。

64.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它可反应每种噬菌体的3个重要特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65.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宿主细胞后,噬菌体的基因组只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特点:dsDNA;②具有整合的能力——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称前或原噬菌体;③ 同步复制能力。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① 游离态;②整合态;③营养态。

66.溶源菌是指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复制而不被裂解的细菌,如E.coli K12(λ)。 67.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使之成为溶源菌的过程,称溶源化。

67.亚病毒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仅由核酸或蛋白质一种成分构成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病毒3类。

68. 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小RNA分子。基因组小,分子量约为10 5。 RNA 分子呈棒状结构,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

69.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卫星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即包裹在真病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拟病毒有两种分子结构,环状和线状,是由同一种RNA分子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构型。 70.辅助病毒: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

71.卫星病毒,即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中的缺损病毒。其形态结构与抗原性均与辅助病毒不同,基因组序列也很少有同源性。如E.coli P4噬菌体需要P2噬菌体同时感染才能复制产生正常的颗粒;人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virus,HDV)也是一种卫星病毒,其“宿主”即辅助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72.朊病毒朊病毒或朊粒,又称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正常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宿主发病(如疯牛病、羊瘙痒病,克-雅氏病等)。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引起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病。 纯化的感染因子称为朊病毒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3~35kDa,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7000至35000,仅为最小真病毒的1%。

73.营养或营养作用是一个过程,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吸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参与营养过程并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物。

74.碳源 指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75.氮源指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76.能源指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能作为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都是一些还原态无机物,如NH4+、NO2–、S、H2S、H2和Fe2+等。能氧化利用这些物质获得能量的微生物都是细菌,如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和铁细菌等。由于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存在,说明生物界的能源并非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依靠太阳能。

77.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其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外源提供的微量有机物。狭义的生长因子一般仅指维生素;广义生长因子除维生素外,还包括氨基酸、碱基、脂肪酸等。

78.无机盐无机盐或矿质元素主要为微生物提供除C、N源以外的各种生物元素。

79.水活度用aw 表示,即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的蒸汽压 ( p )和纯水蒸汽压( po ) 之比:aw = p/p o

80.简单扩散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细胞的方式。在简单扩散中,营养物质在

扩散通过细胞膜的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也不发生化学变化。物质扩散的动力是物质在膜内外的浓度差;通过细胞膜中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向低浓度的胞内扩散,这种扩散是非特异性的;但膜上小孔的大小和形状对被渗透扩散的营养物质的分子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

80.促进扩散与简单扩散不同,营养物质经促进扩散进入细胞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借助位于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的参与,并且每种载体蛋白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因此,促进扩散对被运输的物质具有高度专一性,被传送的物质先在细胞膜外面与载体蛋白结合,然后在细胞内表面释放。载体蛋白能促进物质运输加快进行,但营养物质仍不能逆浓度梯度吸收。促进扩散的运输方式多见于真核微生物,例如酵母菌,某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

81.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可逆浓度梯度运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主要物质运输方式。与上述促进扩散方式不同,在主动运输中,载体分子构型变化以消耗能量为前提,是一个耗能过程。微生物在生长与繁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数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主要是通过此方式运输的。

82.基团移位一种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与主动运输方式不同的是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酶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同时底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结构变化。这种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以及脂肪酸、核苷、碱基等物质的运输。

83.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

84.天然培养基指用化学成分并不十分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质配制而成培养基。常用的有机物有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麦芽汁、豆芽汁、玉米粉、麸皮、牛奶、血清等。如实验室常用于培养细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及培养酵母菌的麦芽汁培养基等就属于此类培养基。优点是营养丰富、种类多样、配制方便、价格低廉;缺点是成份不十分清楚、不稳定。因此,通常只适用于一般实验室中的菌种培养、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培养和某些发酵产物的生产等。

85.合成培养基又称组合培养基。它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例如用于分离培养放线菌的高氏1号培养基,其组成分均为明确已知的化学成分。优点是成份精确、重演性高;缺点是价格较贵、配制麻烦,且微生物生长较一般,因此,通常仅适用于营养、代谢、生理、生化、遗传、育种、菌种鉴定或生物测定等对定量要求较高的研究工作中。 86.半合成培养基又称半组合培养基。是指一类主要用已知化学成分的试剂配制,同时又添加某些未知成分的天然物质制备而成的培养基。如一般用于培养霉菌的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则为半合成培养基。

87.液体培养基指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无论在实验室还是生产实践中,液体培养基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工业生产上,液体培养基被用于培养微生物细胞或获得代谢产物。

88.固体培养基即指呈固化状态的培养基。

① 固化培养基也称固体培养基,是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而成。琼脂(agar)(融化温度、凝固温度分别约为96℃和 40℃)是最为优良与应用最为广泛的凝固剂。常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2%的琼脂配制固体培养基。

② 不可逆固体培养基这类培养基一旦凝固就不能再被融化,故称之为不可逆固体培养基。如医学微生物分离培养中常用的血清培养基及用于化能自养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培养的硅胶培养基等。

③ 天然固体培养基指由天然固态营养基质制备而成的固体培养基。常用的天然固态营养基质有麦麸、米糠、木屑、植物桔杆纤维粉、马铃薯片、胡萝卜条、大豆、大米、麦粒等。如食用菌生产常用植物秸杆纤维粉为主要原料的天然固体培养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