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6 01: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刿论战》 导学案(教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知识链接】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史记》、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内容导航】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著。是一本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 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伐我(进攻) ⑵又何间焉(参与) ⑶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⑷肉食者谋之(谋划)⑸小惠未徧(惠:恩惠 徧通“遍”,遍及,普及) ⑹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⑺大小之狱(案件) ⑻何以战(凭,靠) ⑼弗敢专也(个人占有) ....⑽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报 实情) ⑾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⑿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翻译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在谋划这件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不敢向神灵虚夸,一定按照实情来上报。 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学习第2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败绩(大败)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⑶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⑷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⑸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车轮轧出的痕迹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翻译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您尽了职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打一仗。作战时就请允许我跟从您。 3、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4、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上文那两个词来验证?

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学习第3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既克(已经)⑵再而衰(第二次)⑶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⑷望其旗靡(倒下) 2、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3、“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4、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归纳总结全文 1、把握词语 (1)古今异义

⑴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⑵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⑶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⑷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⑸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⑹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⑺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⑻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⑼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⑽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⑾忠之属也(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⑿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⒀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⒁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⒂齐师伐我(古义:讨伐 今义:砍) ⒃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2)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从:民弗从(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 (按照)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7安:衣食所安(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8.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3)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4)词类活用

⑴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⑵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⑶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⑷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⑸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 ⑹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5)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2、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3、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6、曹刿“远谋”的表现在哪里?

①战前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与鲁庄公会面时,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

3

利。③交战过程中,在战略上不急于进攻和追击。④战胜后分析取得胜利原因。 7、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8、归纳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9、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0、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11、人物分析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拓展延伸】

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

【当堂检测】

(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二)课文第二段。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 公将鼓之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 遂逐齐师________ ....3、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

4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