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09 04: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对应学生用书P007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 答案 B

解析 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2017·广东湛江一模]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图,完成4~6题。

4.[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答案 D

解析 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5.[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10°~10° B.40°~60° C.70°~90° D.70°~90° 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高,故B项正确。

6.[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条件

C.下垫面性质 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热量来源于近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得越快,故D项正确。

[2017·湖北七校联考]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见下图)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结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见图一),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见图二)。据此完成7~9题。

7.[考向 热力环流]风塔高过屋顶部分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答案 D

解析 “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大,水面气温较低,引起空气收缩下沉,因而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动。风塔高过屋顶部分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通风降温。

8.[考向 热力环流]室内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 A.储存生活用水 B.增加室内湿度 C.美化居室环境 D.降低空气温度 答案 D

解析 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增温慢,天气炎热时温度较低,对空气起到降温的作用。

9.[考向 热力环流]有关图示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下降气流 答案 B

解析 水池处温度低,气压高,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室内空气从水池流向四周。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山西太原期末]河谷地带一般水分充足,植被繁茂,可是在西藏东部的

昌都(31.13°N,97.8°E)地区,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大多峡谷却是干旱少雨的“干热河谷”,其河谷中可看到生长茁壮的仙人掌,森林则分布在山顶,形成倒置的垂直植被带。据此完成10~11题。

10.[考向 热力环流]昌都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是( ) A.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B.受干热的东北信风影响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下沉气流增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 D

解析 该地区为三江并流地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气流经过此处容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升温快,蒸发旺盛,易形成干热河谷。故选D项。

11.[考向 热力环流]下图是“山谷风”示意图,其中与干热河谷森林分布在山顶有关的气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森林分布在山顶,说明山顶水热条件较好。白天,山坡盛行上升气流,山谷盛行下沉气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此时吹谷风。风在由山谷吹向山顶的过程中,形成降水,产生森林植被。故选B项。

[2017·浙江五校模拟]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12~13题。

12.[考向 热力环流]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答案 A

解析 读图,M、N海拔相同,数值较低,应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可判断,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

13.[考向 热力环流]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度,且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温度日变化,故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15.[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C

解析 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②有较大变化;又①②分别为丰雪年、枯雪年的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即C项正确。图示③④为平均气温日变化,④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 ℃,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间会短暂低于-16 ℃,则A项错误;图示③④曲线变化一致,说明积雪状况差异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读图可知,丰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幅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D项错误。

下图为某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俯视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考向 热力环流]地面风力最强应该出现在每天的( ) A.日出前后 B.正午前后 C.日落前后 D.子夜前后 答案 A

解析 地面风力最强应出现在城区和郊区的气压差最大(温差最大)时。日落后,郊区温度迅速降低,而城区温度受人为因素影响降低速度较慢,因此两者的温差逐渐增大,日出前后温差达到最大。

17.[考向 热力环流]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风向冬季和夏季相反

B.地面风向白天和晚上相反 C.其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D.城区的气流上升 答案 D

解析 图中的城市热力环流的风向不随季节和昼夜而变化,其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城区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地有稳定风向。据此回答18~19题。

18.[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等压线最密集,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则风力最大。

19.[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下列对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和③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B.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②地和③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D.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大小 答案 A

解析 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对风向变化有影响;②地和③地风向不同,则摩擦力方向也不同(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摩擦力可以改变风力大小。

[2018·重庆一中考前热身]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气象观测站在

8月中旬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回答20~22题。

20.[考向 海陆风]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M日次日天气晴朗 C.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D.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答案 B

解析 M日是一个正常热力作用的海陆风,白天气温高风力大,乙时是M日最大的风力,应该是接近正午。读图可知,乙时M日风力大,说明正午气温相比更高,故A项错误;M日白天风力大,夜间风力小,昼夜风力差异较大,说明海陆气温差别大,为晴天,M日次日天气晴朗,故B项正确;N日正午风力小,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小,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故C项错误;N日夜间风力太大,说明大气不稳定,次日以大风阴雨天气为主,故D项错误。

21.[考向 海陆风]乙时刻大约是( ) A.6:00 B.15:00 C.19:00 D.24:00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M日乙时风力最大,由于夜间低空热力差别不如白天大,因此无论气流速度还是环流高度,陆风环流都比海风环流弱,说明乙时接近正午,午后2~3时气温最高,海陆气温差异最大,风最大,所以乙是午后2~3时,故B项正确。

22.[考向 风向的判定]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答案 C

解析 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力接近10级,这不可能是海陆风,因是浙江某沿海气象观测站在8月测得,最可能为台风,且位于台风的西侧,吹西北风,故

C项正确。

[2017·广东揭阳一模]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回答23~24题。

23.[考向 湖陆风]试推测出现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可能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

24.[考向 湖陆风]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吹湖风。陆风转湖风的时间即湖泊温度由高于陆地变为低于陆地时。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7·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在天气晴朗时,珠穆朗玛峰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旗云。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它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穆朗玛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图甲)和景观图(图乙),回答25~26题。

25.[考向 热力环流]关于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 B.其水汽来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 C.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的成因类似谷风 D.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海拔7 500 m以上气流上升,而该处为碎石面,白天,碎石面快速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引起空气对流,所以其热源为阳坡的碎石面;而阳坡的冰雪面反射作用强,吸收的太阳辐射极少,温度低,A项错误;峰顶附近水汽由高空西风输送而来,B项错误;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面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类似谷风,C项正确;高空西风为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与山地局部上升气流无关,D项错误。

26.[考向 热力环流]从珠穆朗玛峰旗云的状态可知天气。若珠穆朗玛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已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 B.西风风力较大,不宜登山 C.对流弱,天气晴朗,适宜登山 D.西风风力小,适宜登山 答案 D

解析 若珠穆朗玛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则说明西风风力弱,当日适宜登山。 [2017·江西重点中学一模]热岛强度是热岛中心(城区)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通常是距地1.5 m高处)附近郊区的气温差值。下图为拉萨市热岛强度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考向 热岛效应]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晚上气温较白天低,城市热岛强度大

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大

D.冬季低温,白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 答案 D

解析 图示9~19时(基本为白天),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依据材料中关于热岛强度的定义,可判断此时间段城区与郊区温差最大;冬季白天郊区气温很低,城区因为有人为释放较多热量而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故D项正确。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不一样,并不都出现在晚上或早上7时,故A、B两项错误;风力越大越利于空气交换,则会降低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故热岛强度会随风力增大而减小,则C项错误。

28.[考向 热岛效应]下列对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物的大量增加会加大白天时的热岛强度 B.加大城区建筑物高度能减小热岛强度 C.出现逆温现象能加大热岛强度 D.热岛强度总体与风速呈正相关 答案 C

解析 出现逆温现象时,不利于城郊之间的空气热量交换,故会加大热岛强度,则C项正确。城区建筑物越高越不利于热量扩散,则城郊之间温差越大,故会加大热岛强度,B项错误;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污染物大量增加会降低城区太阳辐射,则会降低白天城区气温,故会降低白天时的热岛强度,A项错误。风速越大,市区的热量越容易散发,越能减弱热岛强度,二者呈负相关,D项错误。

[2017·江西调研考试]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

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图。据此完成29~30题。

29.[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目前受冷平流影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为冷平流,而冷锋锋面附近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状况可知,①处为冷锋,故选A项。而③处为暖锋,②④位于高压脊,不符合。

30.[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暖平流影响下,常出现( ) A.大风 B.降雪

C.气压升高 D.连续性降水 答案 D

解析 在暖平流影响下,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气流温度逐渐降低,常出现降水。由于暖平流运动是暖气流推动,而暖气流一般运动速度较慢而多连续性降水。

方法技巧 依据等压线画出风向,结合位于北半球确定冷暖气流性质,可判断冷暖平流。天气现象可理解成冷暖锋来判断。

(共3题,共4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31.[2017·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风能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4分)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甲、乙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4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4分)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见下图:

解析 第(1)题,材料二中近地面,海洋一侧等压面向上凸,表示为高压,而陆地一侧等压面向下凹,表示为低压,故判断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第(2)题,风力变小,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根据图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乙处气压较甲处高,故近地面的水平气流由乙流向甲,进而完成热力环流。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32.[2017·安徽蚌埠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将讨论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材料二 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设计研究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思路。(6分)

(2)简要描述材料二图中气温曲线分布特点,在图上绘制城市上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6分)

(3)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8分)

答案 (1)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建议。

(2)分布特点: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城郊居民区的气温高于农田。见下图:

(3)环境问题: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城市气候资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等。

解析 第(1)题,研究思路可以从认识、成因、影响、建议几个方面进行分

析。第(2)题,从图上可直接读出,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再根据城郊风原理标出运动方向。第(3)题,根据城郊风的气流运动方向从大气污染、降水、云雾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33.[2017·郑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5分)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3分)

答案 (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解析 第(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第(2)题,大

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