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

更新时间:2023-12-30 09: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

石河子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 环境工程091班 张志锋 2009072117 摘要:环境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 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和目标,而环境伦理学正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值得我们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和汲取。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

正文: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哲学的“环境转向”,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环境伦理学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和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从而在整体主义的理论框架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

1.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反思

1.1 “自然—人—社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

环境伦理学扬弃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范式,把人、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针对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人高于自然的传统观念,环境伦理学首先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人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说,就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物种来说,他们是属于自然界的,是自然物的一个特殊形态,是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一个例证。在此意义上,人类社会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本要素——也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

环境伦理学不仅把自然、人、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而且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把同等的关注给予自然。一方面,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自然界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整个自然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以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料。正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中才形成了人类社会。因而,人类的历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类参与自然的进化过程。环境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自然—人—社会”辩证发展的规律,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1.2 自然价值的新认知

关于自然价值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反思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纵观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价值的新认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2.1 关于工具价值的新认识

自然的工具价值即它的外在价值,是指作为客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用性。环境

1

伦理学相比于传统哲学,它对于自然的工具价值有着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1.2.2 关于内在价值的拓展

自然的内在价值即它的非工具性价值,是指对于自然物自身以及生态系统的存在、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将内在价值赋予自然实体和生态系统,是环境伦理学重新认识自然价值的一个重要拓展。

环境伦理学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知从生物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进一步提出了非生命的物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问题。尽管在自然价值的问题上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但环境伦理学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提出,从更全面、更深远的意义上深化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性价值关系只是价值关系中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人的尺度不再是价值评价的唯一依据。这一新的认知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也为环境保护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3“自然权利”与人的环境权利

“自然权利”作为环境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为寻求保护环境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自然权利”的提出与自然价值的新认知,特别是内在价值的拓展有着一定的关联,是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结果,它试图将非人类实体纳入到人们的权利话语中,赋予它们以道德的资格,从而使人类自身的行为受到约束。

从“自然—人—社会”作为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自然权利”与人的环境权利是一致的。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并不否定人类的权利,保护“自然权利”也并不牺牲人的权利,恰恰相反,从长远来看它表明了环境伦理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最深切的关怀。“自然权利”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权利意识,对“自然权利”的承认促使人们自觉承担起约束自身行为、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责任。

2.人类中心主义:片面的发展观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特指近现代的经济至上主义、工业万能主义,即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它不仅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而且包括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最早可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等思想。这就明显地显露了人的自我中心意向。但是在古代,由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主要是敬畏和无奈,这种自我中心意向还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和自觉意识,也不可能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的这种自我中心意向。人类开始高扬对自然的征服之剑,大规模地向自然界进攻和索取。

2

近代以来, 人类奉行人类中心主义, 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确证和实现,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说明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的同时, 也暴露了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困难: 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问题等。这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有其严重缺陷,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实践的“反自然”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一切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尺度, 以人的利益至上为出发点, 大自然只是原材料, 科学技术是有效手段,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唯一目的。这样一来, 人与自然之间也完全成了对立、斗争和否定的关系, 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征服、改造、利用和控制自然, 人与自然应有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关系被人为地破坏了。也正是在对自身利益和对自然的极度征战中, 人类生存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越激烈,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就越严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演绎为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而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可以说正是全球性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近些年来, 频繁爆发的沙尘暴、酸雨、旱涝灾害等都和这种片面的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 遵循人类中心主义, 对自然只讲索取和进攻,满足了人类的部分利益和需要, 但这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加剧了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 导致了人类生存家园的破坏和丧失。

3.非人类中心主义: 片面的和谐观

20世纪70 年代以后, 由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 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导致这一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动物解放/ 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 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有内在价值, 动物、植物、物种, 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 它们也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 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并不能成为“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 生物、物种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特别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人类的生物本性和文化本性, 决定了人类既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普通成员, 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信息观察者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道德代理人和调控者, 能肩负起地球上生命的重托和希望。这是地球生物圈赋予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动物解放/ 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角度,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它在理论上尚需做艰深的理论探讨, 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 生态系统整体的“善”高于人类自身的善, 人的利益和目的的实现应以不破坏甚至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的“善”为尺度, 人的尺度服从于生态系统整体的尺度。这种价值观虽然表明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关心和爱护, 但是这一观念却剥夺了人类实践的能动性; 二是非人类

3

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人类应该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但是, 如果人类不把其他存在物作为工具价值, 那么人类将如何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 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以一种伦理观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野的现实差异, 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把自然物人格化、把生物抬高到与人平等的地位, 表现为泛道德主义的倾向。究其认识论的根源, 只看到人的自然性, 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从而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认为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切生态问题, 就可以众生平等。非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事实上, 影响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对矛盾: 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4.可持续发展伦理: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两种极端的价值观, 很难成为现实的唯一选择。人类中心主义的可取之处在于坚持发展以人或人类为价值目标, 但由于仅仅将人理解为征服者、占有者, 这种人只是“ 单面人”、“ 单向度的人”。人类中心主义看似高扬人、抬举人, 实际上是歪曲人、糟蹋人。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排斥人和否定人, 是对人的消解。而环境伦理学要想发展, 必须实现超越。正如杨通进先生所说,“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 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虽然为我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提供了独特的道德理据, 但是, 如果它们只是一些相互竞争的伦理碎片, 那么, 它们就难以充分发挥其对环保实践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还会使环境保护运动陷入分裂。因此, 超越与整合环境伦理学的各种思想资源, 建立某种具有更大解释力和包容力的、具有逻辑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环境伦理学, 正在成为时代的紧迫课题。”而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 意味着以辩证的态度超越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鉴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有必要以新的环境伦理观取而代之,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所扬弃,这是一种理论上更为完善的伦理体系, 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伦理体系。

4.1 和谐自然观

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 人作用于自然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即通过改造自然的活动获得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 并以此展现人的本质属性; 另一方面, 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 即人类的活动必须受制于自然规律, 受制于客观的自然条件, 因为“没有自然界, 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 人们就没有生活资料,“ 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就不存在”, 人们“就什么也不能

4

创造”。因此, 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人类发展前景绝不是让自然死亡, 而是推动人类与自然更高程度的和谐与统一。在经历了生态危机的打击之后, 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4.2 和谐发展观

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发展, 非人类中心主义一味地强调和谐, 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强调发展和环保并举。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如果人类一旦停止继续进一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这就是停止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就终结了, 解决环境危机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和谐发展观强调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这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也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这种和谐发展观要求我们从“人是自然的主人”转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 从“ 征服自然”转向“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而使人与自然界处于双向互动、共生共荣的理想状态。

4.3 可持续环境公正

可持续环境公正应当包括国际环境公正、国内环境公正和代际环境公正。国际环境公正意味着各地区、各国家享有平等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一国国内的环境不公正现象同样会加剧环境的恶化, 造成生态危机,所以要消除国内环境的不公正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 让下一代的发展比上一代更好。代际环境公正就是要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它集中表现为资源的合理储存问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汲取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中有价值的东西, 抛弃了其理论上的缺陷, 成为一种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由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在现有国际关系原则框架达成的共识, 它的基

本思想不仅已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采纳, 而且也被世界广大公众所接受。所以, 在当前环境伦理体系尚未获得统一的情况下,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可以提供较大的空间, 容纳不同的环境伦理派别,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243 [2]张登巧.发展伦理学的人学蕴涵[J].道德与文明,2005( 1 ):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4.

[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6-192 [5]杨通进.儒学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 一个初步的比较[J].中国哲学史, 2006( 1 ):4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92. [7][德]汉斯·萨克塞: 生态哲学[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1:33

[8]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学完《环境伦理学》的一些感慨

其实,说实话这门学科我并不是能够每节课都全神贯注的专心听讲,有时候总是会做些其他事情,比如:背单词、写作业等等。但是很多时间我还是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的,因为我知道这个课程对我们来说、对于这个社会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就像老师所说的把这门学科作为大学选修课的内容,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还有您上次说的让班里同学选一个课题内容做成PPT,然后上去讲给大家听。虽然可能是因为时间问题没能完成,但是我觉得这个真的挺好,也许真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希望老师以后能作参考。以下是我上了这门课程后,对这门课的内容的一些想法。(也不知道对不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感觉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上一级,我觉得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不过,我觉得人类已经有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丰富的经验,又由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与物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应该可以部分的借鉴的应用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非人类,就象对待我们人一样。那就是赋予非人类生存的权利。

作为我们单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觉得就个人来说,我们应该站在人与自然的高度上去对待自然界,站在人与人关系的高度上去对待别人,那就是平等的对待任何事物,不偏不倚,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别的事物不友好的对待我,我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说,野猪进攻你时,不就让它进攻吗?这是不对的。我们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杀掉它,这可能也是人类自私的一面吧?但这应该是符合自然界中的食物链规律吧?正是人类现在太强大了,单一的自然界事物是对人类构不成什么威胁的,只有他们联合起来,整个自然界保护他们,友好的对待他们,他们就不会进攻我们了。在人与人关系的时代,人类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顾自然界的生存,而到了自然界威胁到它的时候,才对自然界尊重。我觉得这不能叫自私吧?这是任何事物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意识。因为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自己了,这与我们生活中说的自私是不一样的。环境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有机构成,是学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哲学反思的理性觉醒,是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

6

学完《环境伦理学》的一些感慨

其实,说实话这门学科我并不是能够每节课都全神贯注的专心听讲,有时候总是会做些其他事情,比如:背单词、写作业等等。但是很多时间我还是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的,因为我知道这个课程对我们来说、对于这个社会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就像老师所说的把这门学科作为大学选修课的内容,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还有您上次说的让班里同学选一个课题内容做成PPT,然后上去讲给大家听。虽然可能是因为时间问题没能完成,但是我觉得这个真的挺好,也许真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希望老师以后能作参考。以下是我上了这门课程后,对这门课的内容的一些想法。(也不知道对不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感觉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上一级,我觉得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不过,我觉得人类已经有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丰富的经验,又由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与物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应该可以部分的借鉴的应用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非人类,就象对待我们人一样。那就是赋予非人类生存的权利。

作为我们单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觉得就个人来说,我们应该站在人与自然的高度上去对待自然界,站在人与人关系的高度上去对待别人,那就是平等的对待任何事物,不偏不倚,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别的事物不友好的对待我,我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说,野猪进攻你时,不就让它进攻吗?这是不对的。我们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杀掉它,这可能也是人类自私的一面吧?但这应该是符合自然界中的食物链规律吧?正是人类现在太强大了,单一的自然界事物是对人类构不成什么威胁的,只有他们联合起来,整个自然界保护他们,友好的对待他们,他们就不会进攻我们了。在人与人关系的时代,人类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顾自然界的生存,而到了自然界威胁到它的时候,才对自然界尊重。我觉得这不能叫自私吧?这是任何事物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意识。因为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自己了,这与我们生活中说的自私是不一样的。环境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有机构成,是学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哲学反思的理性觉醒,是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4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