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是领导者的第一素质
更新时间:2024-03-12 02: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责任意识是领导者的第一素质,是我们立足现有岗位、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责任意识的程度,决定我们认识的深度、工作的态度、落实的力度。“责任”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种建功立业的动力、一种不辱使命的境界。领导干部要热爱和珍惜自己的职责,发扬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与师范人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优良作风,充满激情、开拓进取,在关键时期尽关键之责,用非凡之为成就超常之功。
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征程,新的任期意味着新的起点,希望大家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办法、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事业中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如果把《周易》的思想应用到今天,一个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我想最重要的是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目标
按《周易》的理念,我认为企业应办成,既是盈利的团队,又是员工的乐土。企业的直接目标是盈利,不盈利怎么生存?但是盈利不
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为了社会,首先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本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要把企业办成人间乐土,让每位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感到幸福,感到快乐。
《周易》说: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同上)
“利者,义之和也。”(《文言》)
“说(悦)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彖》) 《周易》提倡立大业而富有,提倡日新其德,以利长久生生。而要想把企业做大做久,就必须行正道以顺天应人,使每位员工各得其宜,心生喜悦,从而建立起亲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家团结奋进,才能创新生利。
可见,把企业办成盈利的团队和员工的乐土,这二者是相互促进、融合在一起的。
二、企业之大德曰“生”
为了实现上述企业的目标,企业首先要有“生”之德。而“生”之德源于天之道。
《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
何谓“生”之大德?天道生人,生万物,赋予人和万物以性命,并创造条件使人与万物的性命得以实现。这就是天道所推动和主持的宇宙大化流行,也就是天道的作为。
《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乾道即天道。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与人。天所赋予为命,物(人)所禀受为性。万物之性命即得于其生成之时。依《周易》,尊重和维护人与万物之禀赋,在安全平和的关系中,让其性命得以全面的展现,就是最有利的正道,也就是所谓“生”之大德。 因此,人行天道,主旨就是养生。养生不是纯属个人的行为,而是行天道,履行一种顺天应人的道德行为。办企业同样是行天道,不要看成是个人的事情。办企业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养生。 《周易》说:“养正,则吉也。”养生要合于正道,方吉。何谓养生的正道?“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彖》) 可见,《周易》所理解的养生包括养己、养人、养万物三个方面。既要养自己,又要养他人,还须养万物。把这三个方面协调地统一在一起,才是养生的完整概念。自己、他人、万物,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惟有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养护,我们大家才能很好地生存。所以不能光想到养自己,还必须想到养他人,养万物;而养他人、养万物,也就是养自己。将此三者恰当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之道。
前面提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以,养生的内容不只是养护生命,还包括发掘和培养每个人、每一物的禀赋、特长和个性,创造条件,让它们充分展现出来,也就是实现每个人、每一物的生命的价值。《周易》说:“其道甚大,百物不废。”(《系辞下》)老子也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
企业应当体现《周易》的这种博大的仁爱精神,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每一个员工都受到尊重和爱护,使他们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企业成为友爱互助、团结奋进的团队。
“生”之大德是企业的灵魂。无此“生”德,企业就是一架机器,最多是一架能赚钱的机器。从事企业活动的人,就成了这架机器的附属品,而失去了人的主体精神,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生”之大德源于天道。天道生人之时,“各正性命”,故此大德已赋予每一个人。“生”之大德,即仁爱之心,其实就是人人都有的本心。
三、转识成智,神妙万物
现代企业经营,智慧主宰沉浮。
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智力密集型。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是尽量少用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尽量多用心智资源的产业。韩国釜山钢
铁公司十分醒目的口号是:“资源是有限的,创意是无限的。”这里说的资源,指的就是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创意则来自心智。心智无边,故创意无限。这正是今天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用力之所在。 现代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充满机遇,也充满险陷。如何抓住机遇,避开险陷,同样需要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天道生万物,无穷多样,奇妙无比,其中必定包藏无穷智慧。所以我们要研究天道,学习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说,人为天道所生,人自天禀受之性,也就是天道本性,故曰“率性之谓道”。可见,天道所具有的智慧,同时也蕴藏在人的天性之中。因此,依照天道的运作方式,开发人的天性,即可获得无穷的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不同于聪明。
聪明指思考和反应的灵敏性,是识心。智慧是指发明和创造的能力,是直觉和灵感。今天所谓的智商,基本属于聪明的范畴,而不是智慧。
什么是识心?识心指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主要以逻辑思维的形式存在。其运作方式主要是逻辑推理:从一定的根据、设定、立场出发,依循某种关系法则,衍生出各种想法和推论。经由逻辑推理而得来的定律、观点、道理等,都属识心。所谓聪明即运用识心的灵敏度。
识心的特点是,有依据,合逻辑,但受到限制,所以没有创造性。
佛法称识心为“有所住而生其心”。“住”,即固守在一个地方。思考的依据是思考、推理的前提。它作为一种设定或立场,无论多么完美,都是一个具体有限的事物。思维推理的逻辑形式无论多么正确、严密,也是有限的规范。你依循它,它就限制你;你固守它,它就束缚你。好比交通工具,你固守汽车,就不能入海;固守轮船,就不能上陆。这就叫“有所住”,“有所执”。你执著不放,它就成为捆绑你的绳索,限制你的牢笼。它可以是正确的,但它不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这就是识心的局限性。
而智慧则是要发现或创造出以前不知道、不曾有的新的东西,要突破既成,超越以往,所以智慧不可能依靠思维推理,一切思维推理都不能产生智慧。智慧的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
直觉不是来源于逻辑思考,而直接来源于本心。本心又叫自性、元神、心中之心,就是那个最后的“能知”。本心是什么?本心就是《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之“性”,即人自天禀受之性。本心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有直觉的能力,只是开发的程度不同。 直觉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源于本心,但是直觉不同于逻辑思考。直觉直接发自本心,其特点是不受任何已知、逻辑、立场、观点、预设、认定等的限制。逻辑思维受限,而直觉不受限,这是直觉与思维的根本区别。《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的就是直觉,就是智慧。心不住在任何一个限定上,不固守任何理论、方法、观点,根本没有任何的前提、认定、规范,那么这个心就不受任何的限制。
由此,才能产生大智慧,其表现形式就是直觉。可见,思维停止之时,即直觉出现之机。
《周易》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在《周易》,神为道之用,标示天道生化万物的奇妙作用。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神作为天道的奇妙作用是不能用逻辑推理推导出来的,故“不测”。因为它没有成方,没有预设,没有任何固守的规定,不受任何既有的约束。因此天道之神,能创造无穷万物,其妙无限,智慧无尚。《周易》指出这一点,正是要我们学习天道,也要能够做到“无方”“无体”而生心。
《周易》教给人们如何应变。情况变化了,原来的认识不适用了,须要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概念来应对。这就需要智慧,需要直觉。《周易》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周易》强调,一切都在变化,原来掌握的定理、规律只能作为参考。由于时过境迁,事物的法则也会跟着改变。所以一切已有的观念、思想、方法、理论都不可固守,不可执著,都要放下,一切都要因循变化了的情况,做出新的选择和创造。所以,即使像《周易》讲的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过时间考验的道理,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就须要停止原有的逻辑思考,从本心引发直觉。
要知道,一流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主要靠的是直觉,而绝不是逻辑推理。他们都是先把结果猜到了,然后才去做论证。结论先有了,再用实验和逻辑推理加以确认。爱因斯坦说过,他的相对论公式,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可以做出论证,关键和难点在于怎么把这个公式想出来。
可以这样说,喜欢思考,喜欢逻辑推理,而又不肯放下思考,停止推理的人,难于迸发智慧。
四、自觉修炼,静心无为
大德如何朗现?智慧如何绽放?既然“生”之德和智之觉出自本心,本心人人具足,那么为什么又难于做到呢?原因是我们的心常常被外面的物相所蒙蔽,所迷惑,我们的本心被识心所阻挡,本心—自性不得以发挥。之所以这样,根源则在于主观采取了与客观相对立的立场。一当外界事物成为与主体对立的对象性存在,它们就既是主体作用的对象,同时又会成为套牢主体、限制主体、困累主体的挂碍。 因此,要想使本心—自性得以显现,就要通过修习改变主客对立的状态,实现仁者与万物为一体,从而摆脱识心的阻障,使外物不再成为主体的挂碍。《周易》说: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
易,即道。道是一而无对,故其本性为静(“寂然不动”)。道之用“无方”“无体”,无所执著,无所固守,故“无思”,“无为”。道自身化分阴阳,阴阳相感,则生出天地万物。易道之所以能够无穷创造,关键正在其静而无对,无思无为。这是最高的能力,最高的智慧,故称“至神”。这也是人学道的目标。 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48章)
这段话可以与上面《系辞上》那段话相对照。学习已有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知识准备,可以有直觉,可以发现本心,但不可能产生能够解决所面临问题的直觉,不能“唯变所适”。所以要“为学日益”,学的越多越好。但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你的智慧,而是前人智慧的结果。要想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自己的智慧,还要学道,道“无思”“无为”,我们也要“无思”“无为”。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什么?损已学的知识。怎么损?就是把已学的知识在心中暂时搁置起来,将其放下,不执不守。“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直到把心中本存的所有概念、立场、理论、规条、预设,统统放下,全部搁置起来,这样就做到了“无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是“不强行作为”,而是指无预设、无所执、无对立之为。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就是说,无为是一种特殊的作为。做到“无为”,就有可能产生大直觉,大智慧,以致“无
不为”,就像道生无穷万物那样,无不能为。这是何等的大智大慧,何等的雄心壮志!
“无为”,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水平。要做到很深的“无为”,并不容易。这须要我们平时多做静心的修炼。 我认为,要办好企业,就需要有上面的精神。
责任意识是领导者的第一素质,是立足现有岗位、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对责任意识理解的程度,决定我们认识的深度、工作的态度、落实的力度。
责任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种建功立业的动力、一种不辱使命的境界。
正在阅读:
责任意识是领导者的第一素质03-12
吊兰作文500字07-13
我最喜欢的一天作文500字06-17
如何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06-13
外婆夸我真孝顺作文600字07-03
徐志摩的诗歌《偶然》11-21
铸造工艺方法的选择原则04-12
温州金融改革概念股票08-26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题库01-03
数学建模论文--物流与选址问题10-3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领导者
- 意识
- 素质
- 责任
- 双工无线语音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 XX大型集团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汇编 docx
- 2016-2021年中国三氟甲磺酸酐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战略规划可行性
- 2019接待工作方案4篇
- 市场部技术服务绩效考核指标
- 三措两案范文汇总
- 运用团体沙盘游戏有效改善中职女生寝室人际关系
- 2018-2019年精编精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
-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 自动变速器毕业论文
- 关于加强对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Y02068 各式餐饮服务程序培训
- 雀巢与家乐福之供货商管理库存系统案例 doc
- 入党(3)
- Oracle - 11g+Oracle Sqldeveloper 安装完全手册(for win 7 64x)
- 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共三课时)
- 基于竞合模式的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003docx - 图文
- 基于双闭环PID控制的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 - 图文
- 《生物统计学》习题集答案
-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再认识 - 基于法社会学研究的进路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