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终结版
更新时间:2023-11-19 10: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一、 绪论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 教育概念: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队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身心产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三)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
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理论 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萌芽时期(前教育阶段) 国内:孔子 因材施教 孟子 荀子 朱熹 国外: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教育著作 《学记》中国最早 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专著 古罗马 昆体良 《论演说案的教育》外国最早 (二) 独立形态的教育阶段
1623年 英 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 17世纪 夸美斯 《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开端。 1693年 洛克 《教育漫话》 完整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762年 卢梭 《爱弥儿》
1717年 德 普鲁士王朝 颁布了世界第一步义务教育法。
1806年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第一部具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教育著作。 其是传统教育派 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派代表强调教育学要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三)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 2)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以杜威为代表现代教育派强调的儿童、经验、活动中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四) 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三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原始性—过程原始、内容原始、方式原始 (2)教育具有全民性 (3)教育具有宗教性
2、古代教育 两个阶段 A 奴隶社会教育
(1)学校开始产生(有组织目的的教育组织产生) (2)具有阶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育内容充满了贵族的道德的要求,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 B
封建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有更大的发展(不但私学发展,官学也发展)
(2)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更加明显 中国 四书五经 欧洲 宗教教育 骑士教育 (3)教育制度渐趋完善 C 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D 现代社会教育
(1)教育开始普及并不断提高教育的年限 (2)最基本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采用班级授课制
(4)教学内容手段日益丰富科学
(5)教育改革成为主流。 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思潮(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
三 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规律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A 政治经济制度有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 (1) (2)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B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1)教育为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促进社会民主进程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二、 教育与生产力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形成、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
2、教育通过再生产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科技的作用 (1)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技发挥再生产科技功能
(2)教育通过高校可以创造发明新的科技来发挥再生产科技功能
补充:科技对教育的作用:科技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影响教育的手段、影响教育的质量与受教育者的数量
四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什么是人的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的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和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遗传素质为个体发展提供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有一定的影响
重视遗传素质的作用同夸大遗传素质作用的“遗传素质决定论”有本质的区别,“遗传素质决定论”把遗传素质给人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与人发展的现实性混为一谈
(二) 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现实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对个体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环境决定论错误忽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三)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 3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 4学校教育能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 (四)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1 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之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阶段性:指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适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指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上。这一规律要求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这要求教育要按照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各年龄阶段中稳定的特点,确定方法和内容,同时也要求根据社会和教育条件的新情况,儿童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给当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年龄阶段的旧指标。
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的差异性
这表现在:首先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可能是不同的,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再次表现在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
这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也称总的培养目标,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的,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客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目的内容结构:1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为什么培养人?)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培养什么样的的人?) 二 指充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辩证统一的人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 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2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3大工业生产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要求,并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其能力和体力,道德和精神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四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反规定性 共同精神实质
1强调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2强调培养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3强调培养的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 5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五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六 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 教师
1教师的社会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权利
教育权、专业发展权、事务管理权、提出建议和意见参与学校民主建设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学术演技,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教师的任务 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一 搞好教学二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三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由劳动对象复杂决定
????具有前进性 体现在教育机智上——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创造性的适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因势利导迅速做出恰当的教育处理能力 ????具有示范性(向师性) ????是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结合 ????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5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身心素质 2思想政治素质
3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团结协作) 4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文化知识,丰富教育科学知识实践知识
5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应变和自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二 学生 1 不同的学生观
学生观 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2学生在教育过程的地位
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中的,完整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是教育认识的客体,也是教育认识的主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上 3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上:处于生长的第二高峰期,身体体重急剧膨胀,进入性成熟期,神经系统迅猛发展,脑机能大大增强
心理上: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仍须具体形象的支持,情感丰富,但不稳定,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
三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内容:教育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A了解和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对学生全面复杂D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E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修养,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
七章现代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改造的过程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过程的总和。 课程设置受社会,知识,学生三方面因素制约。 二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反映客观现实的需要,也受各种教育思想影响。 十八世纪影响课程设置的教育思想:
形成教育:重能力轻教育即重视能力的培养轻视知识的传授。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 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即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代表人物斯宾塞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结构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课程类型的划分
学科课程:以文化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其不足:从各门学科中选容易脱离生活难于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割裂各科联系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形成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强调从做中学。 不足:只重视直接经验而获得知识较为零碎。 三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中小学课程设置具体反映在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
课程计划内容:1 规定学科开设的顺序2规定学科的课时分配3规定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对学科设置的要求,以纲要形成编订的有关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学法的要求而编写的使师生实用的教学用书。
第八章现代教学
一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三层意思:1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2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指出了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学校各项工作的全局观念。 (二 )教学的基本任务(目标)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 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力,培养学生能力。
3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 补充:中小学课程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教学过程:教学概念+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是一种过程。(了解)
教育过程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身心发展过程。 (二)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教育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成忽视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尊重知识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原因:1 教学永远受一定社会形态的制约。2 各门学科本身也具有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价值。3 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念的人。4 教学组织形成,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
(3)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成单纯追求知识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差。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技能的基础。 (2)智能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掌握 (3)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4)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发展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而忽视知识传授的片面做法。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师自身特点决定 (2)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是由他们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4)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组织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三 教学原则
(一)概念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1)定义
(2)教学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原则是主观的,第二性的。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指定的依据,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三)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 含义:教育要以马克思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依据 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
3 基本要求 确保教育科学性
发挥教材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2)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 含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其达到教育目的与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统一要求,得到全面发展;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使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 依据 (1)是学生身心发展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要求。 (2)是教育目的的要求 3 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特点
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启发性的原则
1 含义: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依据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要求 3 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发扬科学民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4)直观性原则
一定义:教学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 各种感官与已有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
形成所学事务的清晰表象,为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条件。
二依据: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 三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手段(实物、模像直观、形象化语言) 2直观与讲授相互配合、注意启发思考 3重视对语言的运用 (5)循序渐进的原则 (6)理论遵循实际的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四教学方法
1概念: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4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 5教师自
己的素养
3用于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提供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启发式的定义: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
运用有效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指导思想。
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其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不同:1理论基础不同2教学目的任务不同3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不同 4师生心理相融度不同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学校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教育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谈话、读书指导法) 2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实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发现法:又称探究法,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实或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方法。
讲授法:学校教学中,传播新知识的主要教学手段,指导教师通过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诸多方法的总称。 5教学的组织形式
2个发展阶段:1个别教学与班组教学 2班级授课制(课程教学)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依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特点:1以班为教学单位 2分科教学 3教学内容统一
4以课为活动单位 5对课的结构和内容有特定要求
优点(与个别教学相比)有利于1:提高教育效率 2统一教学水平 3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4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足: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广泛接触实际。 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与结构
类型:单一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适合高中)和综合课(完成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教学任务。适用
于小学、中学)
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教学的辅助形式:1现场教学 2个别辅导 3分组教学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A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B制定3个教学计划:1学期或学年2单元3课时的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支配作用)
标准(如何上好一节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内容正确,难易适度。方法得当,运用灵活。结构紧凑,组织有序。积极性高,气氛融洽。
好课的标准:1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堂教学的延续)
作业的种类:课外阅读、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1内容要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当难易适度 3要有明确的要求 4及时批改、及时发还、 及时讲评作业5作业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4课外辅导 (课堂教学的补充) 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分类:1考查。主要形式;日常观察,课堂的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检验 2考试。主要形式:1口试2笔试(出卷阅卷)3实践考试 考试目的;提高学习,促进教学。
科学命题很好检测学生能力,考试方法灵活多样。
第九章 现代德育
(一)德育
一概念: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德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目标:1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2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 2奠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 3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德育的内容
1依据:德育目标、学生年龄(深度广度)、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
2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1文明习惯教育(基本的)2劳动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核心)4爱国主义教育(列宁:千百年以来巩固起来的 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5政治思想理论教育6理想7纪律8民主与法制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的过程
1概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
2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4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现代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心理品德就其心理结构而讲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知: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情:道德情感。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意:道德意志,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活动。行:道德行为,人们在意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人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
B一般来讲,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德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C由于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德育具有多端性,不一定遵守知行的一般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任一端入手进行教育,使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基础和源泉)
(3)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和反复性。A学生品德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B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样的。
C德育过程要使学生形成稳定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D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
1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A定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热爱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
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
B依据:1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 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4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要求。
C如何贯彻要求1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3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A含义:注意发现和调动依靠学生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B依据: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通过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C贯彻的原则:1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缺点。2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3注意发
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4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进取心。
3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合力原则)
A含义: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
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依据: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C贯彻要求:1统一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同心协力相互支持。
2统一校外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沿正确统一的轨道发展。4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 6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7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德育方法
1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列方法措施,它是教师的教育与学
生自我教育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依据:1德育的目标和内容2德育的纪律和原则(理论基础) 3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 3德育的方法: A说服教育法。
1定义: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白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最基本的)
2要求:具有针对、感染、真实、民主性。
3种类:谈话、报告、参观、讨论、读书指导。
B榜样教育法:用模范和典型人物的优良品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要求:1选好榜样2善于向学生宣传榜样3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榜样4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 C陶冶教育法
1定义:是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
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
2具体形式: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熏陶
3要求:1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2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
创设。
D自我修养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锻炼、监控等来提升自身修养的方
法。
方式:慎独。加强道德自律,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E品德评价法 (形式: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F实际锻炼法
(五)德育的途径
(一)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3团队活动4校园文化环境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以外,对
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6班主任活动。
第十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
一、概念: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的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类型:1最早的学制“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型(苏联)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引入和发展
1.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但未实施。
2.1904.1月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制,指导我国教育的现代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3.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过渡) 4.1922壬戌学制(633学制/新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幼儿教育、初、中、高等教育
实行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一定年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学制界定的依据:1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水平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文化传统和国外有益经验。 三世界学制改革和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加速职业教育发展4发展终身教育
3种类:谈话、报告、参观、讨论、读书指导。
B榜样教育法:用模范和典型人物的优良品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要求:1选好榜样2善于向学生宣传榜样3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榜样4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 C陶冶教育法
1定义:是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
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
2具体形式: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熏陶
3要求:1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2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
创设。
D自我修养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锻炼、监控等来提升自身修养的方
法。
方式:慎独。加强道德自律,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E品德评价法 (形式: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F实际锻炼法
(五)德育的途径
(一)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3团队活动4校园文化环境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以外,对
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6班主任活动。
第十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
一、概念: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的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类型:1最早的学制“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型(苏联)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引入和发展
1.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但未实施。
2.1904.1月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制,指导我国教育的现代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3.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过渡) 4.1922壬戌学制(633学制/新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幼儿教育、初、中、高等教育
实行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一定年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学制界定的依据:1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水平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文化传统和国外有益经验。 三世界学制改革和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加速职业教育发展4发展终身教育
正在阅读:
教育学笔记终结版11-19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说课稿03-30
增强青少年体质11-09
路由器上接路由器共享上网怎么安装设置10-02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05-02
树新风 学雷锋手抄报05-14
带班育人方略 郑亚娜11-17
护理记录单书写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09-2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教育学
- 终结
-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