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3)

更新时间:2023-03-09 04: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能力快速提升 20题(精讲精练含

答案)

1. 泊歙浦①

方岳②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③,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释】①歙(xī)浦: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是新安江与练溪汇合之处。②方岳,南宋诗人、词人。绍定五年

(公元1232年)中进士,后因得罪了权贵,被弹劾罢官。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③渚:水中小块陆地。

“江声惊夜船”中的“惊”字使用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明.袁凯的《客中除夕》,完成下题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 1)诗中 , 两句交待了造成游子不幸、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根本原因。

(2)细读全诗,揣摩作者的复杂情感。

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第1页,共24页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__”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4.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阅读诗歌,仔细揣摩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的妙处。 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发挥想象描述。 5. 古诗文阅读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2)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山 行 [唐]项斯

第2页,共24页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的这首反映了自己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B.本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C.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山水诗的风味, D.这首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感情,但这种思乡情绪是低沉的。

8.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第一二句的优美画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3页,共24页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中的“杨花”、“惟解”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说说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___居士。 (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11.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诗歌三、四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结合前两句内容,分析诗歌刻画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第4页,共24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关于这首诗的感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1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

宿牛群头胡 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 (一)

【北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 【明朝】徐有贞

__月。月到___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___月。

晏殊的诗描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即:( )节,把你的答案填入第二首词的空缺处。

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抒发的感情相同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品析。

第5页,共24页

17.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哪几种景物?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这首词的“采桑子”既是______,又是题目。上片描绘了一幅______(季节)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美景图。

(2)简要分析词下片运用的表达技巧。 (3)全词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19.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选取一处加以分析。 2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前两句中______(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______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第6页,共24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惊”是惊吓的意思,在诗句中写出了波涛汹涌的的江水撞击船发出的声音

把夜宿船上的诗人惊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惆怅以及羁旅漂泊的寂寞凄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惊”是惊吓的意思,在诗句中写出了波涛汹涌的的江水撞击船发出的声音把夜宿船上的诗人惊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惆怅以及羁旅漂泊的寂寞凄凉。

2.【答案】(1)戎马无休歇 关山正渺茫

(2)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诗句,摘抄时书写正确即可。这首诗中的“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两句交代了造戏游子不幸、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根本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根据诗歌题目,结合“他乡说故乡”“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等诗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有家不能回的痛苦;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

3.【答案】菜花稀;花落尽 【解析】

第7页,共24页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找出能反映初夏季节特征的景物,如“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满晴波”“花落尽”。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高诗运用对比,将“人家花落尽”与“菜畦蝶来多”相比,尽管春花落尽,且看那蝴蝶轻轻飞舞。描绘出落花之后,生机犹存的美好景象。 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范戏大的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唯有

第8页,共24页

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

高启的这首诗从诗题可以看出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答案】【小题1】

“卧看”意思是“躺着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着看白云的倒影映在湖中的悠闲、自在,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对自然的热爱。 【小题2】

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要词语的赏析能力。成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词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卧看”意思是“躺着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着看白云的倒影映在湖中的悠闲、自在,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对自然的热爱。意思对即可。

第9页,共24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阅读文本可知,三、四句诗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意思对即可。 5.【答案】DE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D项有误,诗人由李白流寓江湘,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E有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故选:DE。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及诗人情感的理解。“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抒法了对李白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答案: (1)DE

(2)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之词,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但满腔的忍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配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全诗抒法了对李白的牵挂与思念。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成惦念不已。

第10页,共24页

11.【答案】【小题1】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小题2】

(2)托物言志,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句中“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该句运用了托物言志,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第16页,共24页

12.【答案】【小题1】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但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刻画出一个既英勇善战又向往和平宁静的巾帼英雄形象。 【小题2】

(1)思乡之情。(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形象;(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形象;(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诗歌的形象。根据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分析可知,这首诗刻画了木兰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但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刻画出一个既英勇善战又向往和平宁静的巾帼英雄形象。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从诗歌后两句中的“几度思归”“祝明妃”等词语,表达木兰的思乡之情,及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13.【答案】【小题1】

(1)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2)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小题2】

示例一: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示例二: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解析】

第17页,共24页

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戏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例一: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例二: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答案】(1)“暮”是傍晚的意思,但对于季节应是秋季.所呈现的画面应抓住“暮”14.

时“枫林”,秋季又值傍晚,枫树应该是火红的,此时是“我”送张四的时间. (2)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的意思是我们分别后,天气将越来越冷,你将独自面对清冷的月光、冷山,还有两岸猿猴发出的悲啼.其中一种写作方法是借景抒情,借“冷山月”、“清猿”这些给人以悲伤之感的景物写诗人分别的哀伤.另一种是虚写,作者想象与张四分别后,张四的处境,表达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答案:

(1)(3分)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4分)示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因此,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译文:

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流水也和我们一同悲伤. 我们分别后,天气将越来越冷,你将独自面对清冷的月光、高山,还有两岸猿猴发出的悲啼.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一二句写诗人送别张四时所见之景,寄予了诗人送别时的愁思.三四句写别后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别离后时刻的悲伤之情.解答本题时要借助景物描写立即诗人与朊友分别的愁苦、悲伤之请.

第18页,共24页

(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解答时可从写景的方面考虑也可从虚写方面考虑.

做好本题要根据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5.【答案】(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译文:

乔木花开的时候草木其他草木都枯萎了,一场雨后,蘑菇长得非常茂盛。牧童捡了满满一筐,卖给我做晚饭。 【解析】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6.【答案】【小题1】

中秋 【小题2】

第19页,共24页

不同。从晏诗“羁人”“独向隅”和他猜测嫦娥因为月宫的清冷和孤独而感到怅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其实是借嫦娥的形象来表达羁旅(异乡漂泊)之人,在中秋团圆之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而徐诗说月光皎洁,不要在乎阴晴圆缺,暂且为难得的中秋佳节欢喜吧,可见他珍惜这难得的中秋佳节,享受与亲友团聚的美好时刻。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及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解答时,应先通读诗词,理清诗词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从成国的传统节日中筛选出一个符合题意要求的节日作答即可。细读晏殊的诗,抓住“霜影”“素娥”“玉蟾”“桂花”判断,其描写的是成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最后将答案“中秋”填入第二首词的空缺处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思想感情的品析能力。品析诗词的思想感情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读背景,窥测诗词的思想情感;2.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思想情感;3.解意象,挖掘诗词的思想情感;4.借典故,探寻诗词的思想情感;5.抓字词,揣摩诗词的思想情感等。鉴于此,细读题中这两首诗词分析可知,这两首诗词抒发的感情不相同。从晏诗“羁人”“独向隅”和他猜测嫦娥因为月宫的清冷和孤独而感到怅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其实是借嫦娥的形象来表达羁旅(异乡漂泊)之人,在中秋团圆之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而徐诗说月光皎洁,不要在乎阴晴圆缺,暂且为难得的中秋佳节欢喜吧,可见他珍惜这难得的中秋佳节,享受与亲友团聚的美好时刻。

17.【答案】(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前两句的意思是江水碧

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这两句中的景物有江、鸟、山、花.江水碧绿,飞鸟洁白,群山青翠,花红欲燃. (2)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感情表达,解答时要看诗人的风格,要结合诗中描绘的景物,还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理解诗歌,把握情感.由“何日是归年”一句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1)江水 飞鸟 青山 花((2分),每个0.5分)

第20页,共24页

(2)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解析】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于戏都草堂,诗一开始,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二首,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18.【答案】词牌名;春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学内容。“采桑子“是词牌名。根据上阙中的“绿水“和“芳草“可知本词所写为春天的美丽景色。

(2)本题考查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水面比作琉璃。表现了水的平静清澈。

(3)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成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以动衬静,突出了西湖的幽静。 答案:

(1)词牌名 春天

(2)示例: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第21页,共24页

(3)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译文: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戏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戏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本诗没有一句写情,但景物中却处处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尤其精妙。

19.【答案】(1)本题考查分析诗中画面和作用。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

后结合全诗意境分析其作用即可。本诗前两句的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整个景色朦胧而凄美,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为全诗了伤感的基调。

(2)本题考查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赏析。细读全诗,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知,本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字有四个,第一个是第一句中的“乱”,第二个是第二句中的“飞”,第三个是第三句中的“寂寞“,第四个是第四句中的“寒“,任选其中的一个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答案:

(1)朦胧凄冷 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情感基调。 (2)

示例一: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示例二: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按时了诗人助力凝望时产生

第22页,共24页

的沮丧匆匆之感。

示例三:第三句写离亭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示例四:第四句“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肌肤寒冷,也写出送别后估计怅惘之情。 译文: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解析】

《江亭夜月送别》,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20.【答案】红叶;深秋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全诗,然后正确理解诗意后可知,第二句中的“红叶“点明了作者送别友人的季节是在深秋。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及对古诗抒发的感情的理解。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诗句进行赏析,并体会古诗抒发的感情。“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可抓住“日暮”和“满天风雨”,即写“日暮”时“满天风雨”,是一幅凄凉景象,可以想到是因“人已远”而产生的忧伤之情。 答案:

(1)红叶 深秋或秋季

(2)“日暮”“满天风雨”,既写出了当时的实际场景,又烘托渲染诗人伤感惆怅的离别之情。 译文: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

第23页,共24页

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成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成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戏。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第24页,共2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5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