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新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更新时间:2024-06-18 2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财政学新高考选科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财政学新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解析(六)
第十三章
一、重点名词:
1、财政政策——是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了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
2、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方法。政府通过控制政策工具实现预期的目标。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支出、国债、预算。 3、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4、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常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结果通常表现为财政盈余。
5、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6、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7、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金融手段与方法。最主要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传统工具。
8、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于中央银行,自身不得使用,而应交存的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9、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商业票据再贴现时所使用的利率。 1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其证券经纪人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方式。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是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一定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
首先,财政政策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属上层建筑范畴 财政政策是依据一定的反映客观的分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财政理论而制定的,因此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财政政策作为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准则之一,对客观世界的经济运行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带有主观性,但这种主观指导是根据客观经济的实际制定的,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有其客观性。人们在财政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财政理论,这些理论凝聚着人们对财政实践的认识成果,但这些认识成果不能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般要通过财政政策这一中介来完成。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发展规律和财政状况的认识制定的,政策制定的基础是客观的,但制定出来的政策正确与否,要取决于政府的主观认识程度。
其次,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政策总是为国家预定要实现的某些目标服务。这些目标如纠正“市场缺陷”、消除经济周期波动,使资源在促进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满意的经济增长率等方面得到最充分的使用。财政政策就是为经济运行最大限度地接近这些发展目标提供手段和措施。
第三,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支出、国债和预算等工具,以利益机制和强制力来影响经济活动。而税收、支出、国债、预算等工具,都要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得到贯彻。财政收支活动也总是在特定的财政政策指导下通过税收、支出、国债、预算等工具来进行的。 2、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会产生哪些效应?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支出、国债、预算。财政政策效应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一旦操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即财政政策措施一经付诸实践,必将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作用,同时社会经济各方面对此也将作出相应反应。财政政策效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有效作用,二是在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下,社会经济作出了反应。财政政策在其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主要有下几方面:
一是“内在稳定器”效应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第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内在稳定器”效应的两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二是乘数效应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第二,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倍增的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第三,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三是奖抑效应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影响。
四是货币效应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的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国债上。国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国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国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且可以用国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四点:
一是政策主体不同
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而财政政策的主体则是国家政府。由于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因而货币政策受政治的影响一般很小。但是,财政政策就不同了,它受政府政治决策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政府在执行政治职能时所采取的态度,必然要直接影响它的财政活动,甚至要借助于财政政策实现它的政治目的。 二是政策调控对象不同
货币政策调控涉及的领域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它是通过对货币总量关系的调节来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因而是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性调控。财政政策属于分配性调控,一般只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它是通过对社会纯收入的分配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三是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都是通过货币的运动来进行的。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货币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在各经济主体之间作横向流动,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改变了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状况。在财政政策调控中,货币运动以纵向为主。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将部分货币资金自下而上地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支出,自上而下地使资金流向某些经济部门。因此,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决定货币的流动方向。 四是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机制来进行,货币供给是借贷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偿还性和交易性。因而,货币政策是以非指令性的间接调控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才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作用,其调控的时效长,调节效果显示较慢。财政政策主要是运用财政收入和分配机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由于政府财政收支直接依靠政权的力量进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无偿性,从而决定了财政政策是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直接从利益分配环节入手对经济实施调控,调控的时效短,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迅速。
三、论述思考题:
1、根据在调控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
根据在调控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对财政政策进行下列三种分类: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由于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人,结果表现为财政赤字。
在经济衰退时期,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总需求不足。这时,政府通常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政府对物品或劳务的购买,增加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这样,一方面可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提高,从而直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增加总需求。不仅如此,在政府支出乘数的作用下,增加政府支出还可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倍数增长。
减少政府税收,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其结果也可以扩大总需求。这是因为,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拥有更多的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厂商拥有更多的税后利润,从而刺激投资;减少各种对商品和劳务课征的间接税,也可导致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实际价值,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不仅如此,在税收乘数的作用下,减少税收,还可引起国民收入一轮又一轮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可以达到政府税收减少额的数倍。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常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结果通常表现为财政盈余。
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内容是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的开支,减少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减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这样,一方面可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降低,从而直接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减少总需求。而且,在政府支出乘数的作用下,减少政府支出还可以引起国民收入一轮又一轮的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可以达到政府支出额的数倍。为此,政府执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造成国民收入减少,压缩了社会总需求,达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增加政府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其结果可以缩小总需求。这是因为,增加个人所得税,可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减少厂商税后利润,从而减少投资;增加各种对商品和劳务课征的间接税,也通过商品和劳务价格提高减少可支配收入的实际价值,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而且,在税收乘数的作用下,增加税收还可引起国民收入一轮又一轮的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额可以达到政府税收增加额的数倍。
(三) 平衡性财政政策,又称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实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因此,财平衡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不具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如何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产生于两种政策各自的作用机制、运作特点和局限性。 就财政政策来看,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轻税负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回升;在经济膨胀时期,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避免经济过渡膨胀。但在现实中,财政政策的运作常因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首先,财政收入政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在经济膨胀时期,为了压缩社会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应该增加税收。但是,如果是对企业利润增税,企业会为保持原有利润而抬高商品价格。如果是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会加在商品价格上。这样,增税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税收政策发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水平。这一因素与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
起来,就可能在政治上难以实施。在经济萧条时期,为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应该减少税收。但在此时减税,人们未必将税负下降而增加的收入用于扩大生产、购买商品,而是用于储蓄。这样,减税未必能够带来消费和投资的增加。
其次,财政支出政策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如果政府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势必直接影响大企业的利益,会引起它们的反对。如果政府削减转移支付,会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和降低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扩大消费的可能,从而使社会总需求有可能有较多增加,但如果人们将收入用于储蓄而非购买商品,这种可能性就不能变为现实。
再次,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还受到“政策时滞”的限制。政策时滞的存在,使得财政政策措施往往因事过境迁而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政策时滞具体包括:在经济发生变化与认识这种变化之间存在的认识时滞,认识到经济的变化与制定执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的行动时滞,以及在政策措施开始就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这些措施产生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的反应时滞。 就货币政策来看,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相应地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这一政策的局限性使它在现实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措施,促进商业银行扩大放款。但是,商业银行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不愿冒风险。即使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但企业会认为市场前景暗淡、预期利润率低,从而不愿从银行增加投资贷款。在经济膨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措施提高利率,紧缩经济,但企业会认为此时有利可图,从而置较高利率于不顾积极向银行借款。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认为此时正是投资和放款的有利时机,从而采取积极的行为。这样,中央银行可能在经济膨胀时期难以有效控制投资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此外,货币政策效果也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所抵消。在经济繁荣时期,尽管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但人们对前景预期乐观而增加支出,特别是在物价上涨时,人们宁愿持有实物也不愿持有货币,于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产生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效果。而经济衰退时期,尽管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人们预期悲观而压缩开支,使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产生了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效果。
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和金融是两种基本调控手段,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实现都与这两种手段密切相关。财政调控和金融调控发挥作用都以货币运动为基础,都是通过作用于市场上的货币资金供求状况,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而体现政府调控意图,因此这两种调控手段之间任何一种调控手段的运用方式、范围、对象及调控效果都必然影响另一种调控手段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方向。但财政调控和金融调控在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效果以及运行状态等方面各有特点。财政调控主体是政府,其收支活动均以政权为依托,因此必然在许多方面受到政府体制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它往往是通过行政权力等级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调节资源分配和流动。而且,财政调控对象范围较窄,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分配性调节,其目标更强调社会效益。金融调控主体一般为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这一调控主要依靠货币供给和信贷进行,它所引起的资源流动更多基于市场机制,影响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信贷资金所具有的有偿性要求金融调控必须关注市场供求状况,与市场机制联系起来。金融调控过程因此具有偿还性、交易性和营利性特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具有的局限性、运作特点和作用机制决定了二者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对经济应有的调控作用。世界各国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将哪一种政策作为主要政策手段,如果没有另一种政策的协调配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
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以下四种配合模式
一是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财政可扩大支出或降低税率,扩大有效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这时,若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利率,则会更有效地实现调节目标。
二是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财政通过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等方式压缩社会有效需求。同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两者相互配合使用,可对经济产生有力的紧缩作用。
三是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模式。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财政开支,便于促进经济增长。
四是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为了不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有必要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同时还应注意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缓解滞胀。
以上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除紧缩与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方式与结果。
第十四章
一、重点名词:
1、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从理论上讲是指财政收支在总
量上相等,但收支在总量上相等,只不过是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追求参照系数而已。
2、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年度中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年度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支出的基本状况。
二、简答题:
1、应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首先,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只要财政结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可以视为财政收支的平衡形态。我们把财政收支状况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稳固平衡。略有结余的数量界限,一般认为以财政结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左右为度。二是财政收支完全平衡。如前所述,财政收支绝对相等是不存在的,因此,财政收支完全平衡也是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一种形态,只不过略有结余的数量界限不同而已。根据历史经验,财政结余占财政总收入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三是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这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略有赤字。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
以内为度。
其次,财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财政平衡不应只局限于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更要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衔接,研究未来财政年度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最后,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收支作为一种货币收支,同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其他货币收支,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财政部门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收支同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对外部门的收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是互补余缺的。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成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才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发展的目标。 2、中国的“三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956年,由于我国增加了基本建设支出、增加农贷和增加工资齐头并进,结果财政出现赤字,市场出现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同志提出了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及其综合平衡的理论即“三平”理论。以后,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在“三平”的基础上加上外汇收支平衡而形成“四平”理论。尽管“四平”理论与社会总供需理论产生的经济条件与出发点不同,其内涵与运行机制有异,但因其根植于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于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认识,迄今仍有现实意义。 3、影响财政赤字规模的因素是什么?
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财政赤字的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主要为通货膨胀压力)要受到许多社会经济因素及资金来源因素的制约。
一是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经济增长率提高程度。 如果经济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实际国民收人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即由于本国经济吸纳能力的加强,使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少量的赤字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政府以赤字为经济发展融资是否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产出方面,首先要看经济中是否有未加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现存资源存在,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存在着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和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动员起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 (3)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在决定赤字融资的规模时,也需要考虑政府所投资的项目性质。如果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公众持有货币购买所产生的影响。换言之;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全社会产量的增加所抵消。 (4)国际贸易逆差的程度。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那么,由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抵消。这是因为:第一,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表示该国的货币供给量将趋于降低,而赤字财政则表示货币供给量将趋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抵消;第二,大量进口外国商品和劳务,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国内市场,从而吸纳家庭部
门超额的货币收入;第三,出口机会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5)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
面对财政赤字有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有无能力采取防范措施显得特别重要。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举债能力与征税能力。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工具,赤字融资在导致公众的额外收入增加时,政府如果有能力通过举债和征税等手段把通过财政赤字获得的额外收入的绝大部分筹集上来,那么赤字财政的实施将是成功的;第二,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赤字财政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对经济体系中物价和工资控制程度。为了不使工资上涨过快,物价应首先得到严格的控制。 (6)公众的牺牲精神。
赤字融资安全程度的确定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因素:即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一般而言,赤字融资有可能增加实际产出,但是资源动员和产品供给的时滞要求社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克服收入与生活水平预期过高的心理。甚至要忍受一下实际收入下降之苦,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变的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就有责任向社会作出宣传晓以利弊以求得社会各界的配合。
2、资金来源因素
财政赤字的规模及其影响,还要受到本国能为赤字融资的资金来源的制约。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渠道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国际的资金来源和国内的资金来源。 (1)国际融资的限制。
财政赤字的国际融资渠道至少可以划分为四种:即国际援助、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及外债拖欠。不难看出,前两种方式更好一些,它们可以使赤字国(债务国)不负或少负财政负担而使赤字得到部分弥补。所以,赤字国应尽可能地争取这类国际融资方式。但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外援和优惠贷款的规模不是赤字国轻而易举就能左右的变量,其规模主要取决于债权国。
外债拖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能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而不增加财政负担,但是这一融资渠道无疑使赤字国(债务国)的信用扫地,将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寸步难行,只能作应急之用。商业贷款虽然也比较容易得到,但它成本高风险大,如果超过一定规模会发生债务危机。因此,利用这种融资方式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借款的总额度。
可见,国际融资的规模是否恰当,关键在于商业贷款(这里包括一部分优惠贷款和拖欠)是否适度。一般而言,衡量外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通用三个指标:①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债务率不能超过100%;②外债余额占当年GNP的比率,即负债率要小于25%;③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偿债率要小于20%。当然,一国的外债举借规模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出口创汇能力,还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有关。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中外债的累计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不得高于GDP的增长率。
(2)国内融资的限制
最基本的国内融资形式是向公众举债和向银行借债。虽然从银行系统借债不一定就是从中央银行借款,但如果货币当局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适应这种借款,那么,政府不论是直接从中央银行借款还是间接从商业银行借款,其最终结果都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国内融资规模可以分两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国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融资的规模,二是货币融资的规模。 4、简述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财政发生赤字后,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弥补。一般说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增发货币。不同的弥补方法,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论述思考题:
1、我国财政赤字的效应及财政风险防范
首先,中国的财政赤字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中国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通过财政赤字有效地动员了社会资源,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设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如当初的减税让利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赤字的积极效应明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政策的贡献非常突出。根据郭庆旺、赵志耘等财政学家的计算,在1981—1996年16年中,实施财政赤字的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特别是1990—1996年中,这种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20%,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 37%;1998—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8%,7.1%和8%,如果不主动扩大赤字,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会下降1.5%,2%和1.7%。
2)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 从排挤效应理论来看,财政赤字对民间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排挤效应是通过利率机制实现的,即赤字支出推动利率上扬,抑制了民间部门的投资支出。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利率管制制度使得利率水平对财政赤字的反应灵敏度很小,以及国债利率对银行利率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财政赤字不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而排挤民间部门投资支出。不仅如此,中国的财政赤字还对投资具有拉动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赤字)使得国民收入和私人投资有所增加。
其次,中国的财政赤字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是,财政通过向银行透支来弥补赤字,使货币发行增多,超过社会商品需求量,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这些条件均不具备。首先,我国财政赤字弥补机制发生了变化。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再向银行透支,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而中央银行不能直接购买或报销政府债券,这就切断了由于政府赤字和债务规模扩大导致货币超量发行的渠道;其次,我国长期国债是直接向商业银行发行的,而商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正在不断扩大,2000年已达到1.3万多亿元,将滞留在银行里闲置的钱通过国债方式用出去,可以减轻银行负担,用收取的国债利息支付老百姓的存款利息,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没有挤迫银行超发货币;最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一般工农业产品供大于求,物价水平较低,即使扩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物价也很难大幅涨起来,不会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第三,中国的财政赤字并未出现赤字——债务困境 尽管我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赤字比率不断提高,但中国的财政赤字并没有形成国外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的所谓的“赤字风暴”,陷入“赤字一债务困境”。如果以人们通常用的《马约》标准,即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3%和债务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60%,我国1997年之前的赤字率为1%,1998—2001年分别为1.27%,2.13%,2.79%和2.58%,2002年才达到3%,首次触摸到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至于债务负担率,1998—2000年分别为9.9%,12.7%和 14.6%,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况且,从2000年开始,我国遵循国际惯例,将国债的“还本”和“付息”分开,国债利息支出列入财政预算支出项目,这样偿还利息支出就有了预算的监督和保障。以后再发行国债,主要涉及借新债还旧债的问题,不会出现债务连本带息的滚雪球似的扩大,只要我们今后改革对
头,处置得当,也可以避免陷入“赤字一债务”困境。
第四,应注意对财政风险的防范
迄今为止,中国的财政赤字没有形成明显的不良效应,而且从国际可比、国际公认的赤字率和债务率指标看,我国的财政赤字仍然处于安全线以内。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当前和今后面临的财政风险又的确是一个万不可等闲视之、掉以轻心的问题。事实上,在考虑我国国债规模时,还要同时考虑实际的、潜在的和可能的债务负担,以及支付、偿还这些负担所需要的国家财力,而不能仅仅依据债务负担率来进行单项思维或简单计算。从一定程度上讲,国家的财政实力和偿债能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客观地说,中国当前名义上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远远未能反映现实情况的全貌。如果在名义赤字、国债负担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企业的亏空和严重不足的资本金比率、国有银行和非银行系统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各种债务、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等潜在债务,再若加上其他的政府或有债务,中国的财政并不是一定万事大吉的。 总之,理论和世界各国的长期实践已一再证明,一定时期国债规模的确定,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因为与金融风险相比较,财政风险的波及面更大,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较金融风险更甚,故切不能漠然视之,而应未雨绸缪,把防范财政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
正在阅读:
财政学新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解析06-18
脾气02-19
阮玲玉作业11-12
传输专业设备故障处理指导手册03-01
1999-2012数学一(答案2)03-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财政学
- 难点
- 解析
- 教材
- 重点
- 问题
- 中考材料作文及范文示例
- 操作风险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题
- 金湖县政府采购中心
- 2018年信访干部心理问题防制与解决措施
- 琅东汽车站时刻表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 探讨产科超声对宫内早孕囊、假孕囊、空孕囊的鉴别
- 2017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与课后训练:第5单元第1
- 五星级酒店绩效考核质检标准
- 2009.9.9LBTl400篦冷机系统使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 图文
- 白加黑改造施工方案
-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管理类辨析及参考答案
- 201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全册,49页
- 2015考研英文原刊《经济学人》西巴尔干半岛和欧盟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2
- 小学英语直拼法之我见(唐)
- 在建筑工程行业中比较有分量的证书有
- 档案管理员述职报告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内课外阅读训练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