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4-01-22 06: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夯 实 基 础 【P101】

一、赫鲁晓夫改革 【基础梳理】 背景 (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领导层变化)。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措施

农业方面(重点)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

(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2)给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结果:无力破除斯大林模式,但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重难突破】

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的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真题演练】

【例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D)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限定“1952年到1964年”。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排除A、B两项;C项“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情况,排除。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基础梳理】

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出现的问题。 措施

(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1

(2)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局限:没有突破旧模式。 结果: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1975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重难突破】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1)共同点:

①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局部调整;②都从下放自主权入手,提高生产积极性;③都未能放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斯大林模式的核心;④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将改革推向深入。

(2)不同点: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②赫鲁晓夫改革因为下台而被迫终止;勃列日涅夫因为自满而在70年代中期自动停止改革。

【真题演练】

【例2】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A)

A.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 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实质是加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故D项错误。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基础梳理】 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措施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售和承包。

(2)经济改革失效之后,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结果: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重难突破】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阻碍了苏联的健康发展,积弊日益严重。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缺点:过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②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

2

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渐激化。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这是直接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等。 【真题演练】

【例3】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A)

A.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解析】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故选A。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只是个人因素,排除B;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C表述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

【考点延伸】

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②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很困难的。③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资本主义国家多方面的敌视和遏制以及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

(2)认识: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是事关革命成败的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真题演练】

【例4】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D)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某种暂时复辟”指的是社会制度的变化。结合材料时间“1992年”可知,邓小平指的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夜之间社会主义政权垮台。A、B都未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C项是说的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所以应选D。

3

【他山之石】 岳麓版不同说法

1.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农业领域的措施: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5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