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
更新时间:2024-03-20 2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编写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为了解决中医学校的教材问题,于1960年3月间在上海召开中医高级教材审查会议期间,组织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五个中医学院编写一套中医中级教材。并对这套中医中级教材的编写目的、基本内容要求,作了明确的指示。各学院按照指示精神,分头积极进行编写。同年9—10月间各学院先后编成初稿,分发各地中医学院、中医专科学校、中医学校征求意见。经汇集整理后,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卫生部遂于1961年4—5月间在成都召开了中医中级教材审查会议。在这次会议中,除了有主编单位代表参加外,并有河南、安徽中医学院,苏州、芜湖中医专科学校,重庆、烟台、石家庄、河间、复县、博罗等中医学校,江阴卫生学校,晋江医士学校的代表参加,经反复讨论,修订审定后,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当前中医学校、卫生学校中医班,中医学徒班的试用教材。
本试用教材,计有:中国医学史中级讲义、语文讲义、内经中级讲义、中药学中级讲义、中医方剂学中级讲义、伤寒论中级讲义、温病学 中级讲义、中医诊断学中级讲义、中医内科学中级讲义、针灸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伤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妇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儿科学中级讲义、中医眼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喉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中级讲义等。
本试用教材的各科内容,是根据中医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用现代语言叙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证经验,并密切地注意了各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务求达到系统、简明的基本要求,以适应当前中医学校教学上的需要。
第 1 页
由于我国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事业正在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成就和教学实践中的新经验,正在不断增长,因而,本试用教材必须随时修订、补充,并加以提高,使之逐步成为合乎教科书水平的中医中级教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热望全国中西医教师们、各地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完成这项光荣任务。
中级教材审查会议 1961年5月
第 2 页
医 中
目 录
上 篇 总 论
绪言………………………………………………………… 第一章 温病辨证纲领…………………………………… 一、卫气营血………………………………………… 二、三焦……………………………………………… 第二章 第三章 湿
凉血法 (18) (19)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温病诊断特点……………………………………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
温病治法概要……………………………………
(一)解表法(16) (二))清气法(16) (三)和解法 (四)化 法(16) (五)通下法(16) (六)清营法(18) (七) (八)开 窍法(18) (九)熄风法(19) (十)兹阴法 温病护理………………………………………… 一、病室……………………………………………… 二、精神……………………………………………… 三、饮食起居…………………………………………
下 篇 各 论
风湿……………………………………………… 一、概论……………………………………………… 二、证治……………………………………………… (一)卫分证治(23)(二)气分证治(24) (三)营血证治(26)
春温……………………………………………… 一、概论……………………………………………… 二、证治………………………………………………
第 3 页
(一)卫分证治(29)(二)气分证治(30) (三)营分证治(34)(四)血分证治(35) 第三章 暑温……………………………………………… 一、概论……………………………………………… 二、证治……………………………………………… (一)卫分证治(41)(二)气分证治(41)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三)营血证治(42)
湿温……………………………………………… 一、概论……………………………………………… 二、证治……………………………………………… (一)卫分证治(46)(二)气分证治(47) (三)营血证治(52)
伏暑……………………………………………… 一、概论……………………………………………… 二、证治……………………………………………… (一)卫分证治(57)(二)气分证治(57) 秋燥……………………………………………… 一、概论……………………………………………… 二、证治……………………………………………… (一)卫分证治(60)(二)气分证治(60)
绪 言
第 4 页
温病是四时温热性质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了多种热性病。这类热性病的症状表现,大多热象偏重,病理变化易于化燥伤阴。因而凡具有这些特性的外感热病,都称为温病。由于温病的发病季节、致病原因以及发病特点等有所不同,所以又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之分。
温病与伤寒虽同属于外感热病的范围,但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伤寒是感受风寒之邪易于寒化伤阳,初起邪在肌表,而无里热津伤现象,故治疗宜辛温发汗解表;而温病多系温热之邪为患,初起虽亦有邪在肌表,但多热盛伤津,所以治疗只宜辛凉透邪,而不宜辛温发汗。
温疫,是温热病发生流行的总称。周扬俊说:“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这正说明了温病与温疫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疾病的发生情况而定。一般地说,温病在散发的情况下不得名疫,若流行一方,相互传染,即称之为温疫。
温病在发病机转上有新感伏邪之分。新感是感受外邪即时发病,初起多呈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脉浮、苔薄白等卫分见证;其病机是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初起治疗宜疏表散邪为主。伏邪是感受外邪过时发病,初起多呈现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溺赤苔黄等里热症状;其病机是热郁于里,自内达外,故治疗宜清泄里热为主。若兼挟新感者,则伴有恶寒少汗,或咳嗽等症,治疗一般宜先解表邪继清里热,若里热甚者,则以清里热为主佐以解表之品。
本讲义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计有温病辨证纲领。温病诊断特点。温病治法概要。温病护理等四章,概括地介绍了温病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下篇为各论,分风湿、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等六章,主要是以四时病机为纲,具体简述各种温病的因证脉治。通过本讲义的学习,要求能基本上掌握温病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去。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温病辨证纲领
第 5 页
温病的证状表现,虽极为复杂,但由于温病病理变化以及传变情况等,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临床上通过证状的综合分析,即能找出其病机所在,从而确定证候性质,以进行适当治疗。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出温病的病理变化,证候传变都与伤寒不尽相同。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而温热之邪则传变最速,且多伏邪为病,所以发病不久,即可呈现出内外上下同时俱热的见证。这样,在临床上单纯地用六经进行分证,就觉得不够全面,因此通过不断的临床观察,便总结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纲领,以补充六经辨证的不足。
一、卫气营血
卫、气、营、血,就其生理功能而言,“卫”作用于肌表,有充养皮肤司开合等作用,“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至于:“营”和“血”主要是营养全身。卫和气属阳,营和血属阴,“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所以论卫、气、营、血的作用又是相互密切联系着的。当外邪侵袭人体,影响了卫、气、营、血正常的生理功能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出现一系列的证状。从温热病的证候表现可以体会出,不仅其病理变化与卫、气、营、血有关,而且在证候传变程序方面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上也相一致。清代叶天士根据他治疗温病的实践经验,再结合内经理论的基本精神,简明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规律,后代医家把它作为指导临床治疗温病的辨症纲领。现将卫、气、营、血在温病辨证上的具体运用,分述如下:
卫分证 温热之邪袭于卫分,发热恶寒为必有见证。其他如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渴、苔白、脉浮数等,也是常见的证状。这主要是外邪客于皮毛,卫气失于开合所致。
气分证 卫分之邪,不得外解,势必内传,如进入气分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小便色黄的主证及苔黄、口渴、大汗出、脉洪数等里热亢盛的证状。
气分证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表邪入里,同时又无营、血变化的其他见证皆可隶属于气分范围;如邪热壅阻于肺,肺气不利,则见身热、
第 6 页
口渴、咳嗽、气喘、苔黄等证;热邪内扰胸膈,气机不畅,则见胸中烦闷、懊怀不安等证;热郁少阳三焦,则证见寒热如、口苦胁痛、脘痞恶 心等证;热聚胃腑,腑气不通,则见潮热便秘,或纯利稀水、腹满硬痛、苔黄焦、脉象沉实等证。这些都是病在气分。此外,湿热郁阻中焦,证见身热不扬、脘痞泛恶、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足太阴的病变,亦属气分范围。
营分证 热邪陷入营分,舌绛、心烦、躁扰不寐为必有见证。其他如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斑疹隐隐,甚或时有谵语,也是常见的证状。这些见证是因营热炽盛,营阴受损,心神不安所产生。如热邪内闭心包,则见神错谵语或昏惯不语、舌寒肢厥等证。
血分证 热邪深入血分,除了具有严重的营分见证以外,一般多有吐血、或血、溲血,斑疹透露,舌色深绛,甚至躁扰发狂等证。这是因为热邪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所致。如热邪亢盛,引动肝风,则厥之证。热伤真阴,则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黑舌焦等证;虚风内动,则见心中、脉虚神倦、瘛瘀等证。
从卫、气、营血的证状表现可知:卫分、气分证是病在阳分。卫分证属表热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势轻浅;气分证则邪已入里,而里热炽盛,故其病势较重较深。邪入营、血,病在阴分,热邪内燔,营血受损,故病势最为深重。卫、气、营、血的证候表现,亦体现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浅深不同的阶段,所以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与内经中所论卫、气、营、血的生理作用有内外浅深的层次,其精神是一致的。
卫气营血证治简表
温病整个病程的发展,也就是卫、气、营、血证候类型的互相转化。一般来说,新感温病多从卫分开始,而后传入气分,渐次深入营分、血分;伏邪温病由里达外,则有从营分、血分而转出气分的。但这仅是一般的演变情况,并不是刻板的公式,例如新感温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径自传入营、血的,亦有邪传营、血而气分之邪末净的。至于伏邪温病的传变,则有一病即见营分、血分证状而后转出气分的,有发病后
第 7 页
即见气分证状而后又陷入营、血的,更有初起兼挟新感而伴有卫分见证的。总之,卫、气、营、血的病理传变,是以证候的趋向。掌握了这一传变的规律,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此外,关于卫、气、营、血证候的施治方面,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性质和病机而提出的,它的具体运用,后面治法章中将予以讨论。
二、三焦
三焦这一名词,首先见于内经。内经中关于三焦部位划分的基本精神,是把人体从咽喉至二阴,根据内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部位。从咽喉至胃之上口的胸膈部位,称为上焦,它包括心、肺等脏器;从胃上口至胃下口的上腹部位,是为中焦,它包括脾、胃等脏器;由胃下口至二阴的少腹部位是为下焦,它包括肾、膀胱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三焦所属脏器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以与卫、气、营、血相辅而行。
上焦病候 上焦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实际上就是包括了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和热壅肺经气分两类证候。邪入心包多呈现神昏谵主或昏惯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由于“心主血属营”,所以邪入营分最易引直心包病变;而邪在心包又每多伴有营分见证。所以一般把心包证归属于营分范围。
中焦病候 中焦主要是脾胃的病变,胃为阳土主燥,脾为阴土主湿,邪入中焦如从燥化,则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起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潮热等热实证状。这与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以及“卫、气、营、血”分证所指的部分气分证状,实际是同一病变。邪传中焦如从湿化,则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头蒙如裹、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湿郁太阴脾经的证状。
第 8 页
下焦病候 下焦主要是指肝、肾的病变,温病传入下焦,每至阴枯液涸而为邪少虚多之证。如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心烦不寐等肾阴欲竭、阴虚阳亢的证状等水不函木,阴虚动风证状的,是属足厥阴证候。由于下焦病变多属阴精亏损,所以一般把它归类在血分的范围。
据上所述,可知上焦手太阴证候多指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心包证则是一种逆变的病候),中焦病多为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一般是为温病的末期阶段。
从三焦温病的传变情况来看,一般多是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而后传入中焦阳明,这也就相当于由卫入气的传变过程,是为顺传。但也有上焦不顺传中焦阳阴,而径自内陷心包的,这就相当于由卫入营的传变过程,是为逆传。中焦阳阴病变本属气分范围,但如热极发斑,即为病邪渐次入营。也就是由气分深入营分的传变过程。如邪从中焦气分传入下焦肝、肾,一般是正气已由实变温,由气分证转变为血分证的病变过程。
至于三焦病变的治疗,吴鞠通也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原则,这与叶天士所指出的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原则,在某些方面,其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
三 焦 证 治 简 表
卫、气、营、血和三焦同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二者在运用上是密切联系,而且具有纵横交错的意义。一般地说,卫、气、营、血是表示着病邪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三焦是代表着病邪由上
第 9 页
而中而下的三个不同部位以及由轻至重的三个不同阶段。在证候表现上,两者更是互相贯串的。卫、气、营、血的病变,包括了三焦的证候类型,而三焦病变当中也有卫、气、营、血的证状表现。因此,临床运用必须了解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它们的辨证特点,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更全面。
第二章 温病诊断特点
温病的诊断方法,基本上也不外四诊的范围,不过温病的病理变化,往往多反映于舌苔和牙齿等方面较为突出,所以在临床上通过对舌苔和牙齿的观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津液的存亡,以及病变所在,从而推断预后,确定治疗方法,因此,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就成了温病诊断特点之一。
此外,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因热邪陷入营、血而发生斑诊,湿热郁蒸气分而发生白的色泽、形态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知不同的病理变化,所以辨斑疹白也是温病诊断特点之一。
一、辨舌验齿
甲、辨舌
辨舌,包括察舌看苔两个方面,临床上主要从其色泽、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
(一)舌苔 是指舌面所生的苔垢,正常的人在舌面上多布一层极薄的苔垢。在温病过程中,苔的变化主要是反映着卫分、气分的病变,但其色泽有白、黄、灰、黑、润燥的不同,形状有厚薄之区别,因此,所反映的病变也就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
1、白苔:薄白苔主表,候肺卫之邪。厚白苔主里,候中焦之湿。 (1)苔薄白而润,舌质正常——风寒在表。 (2)苔薄白欠润,舌边尖较红——风热在表。 (3)苔薄白而干——表邪未解,津液已伤。 (4)苔厚白粘腻——湿邪内阻中焦。
第 10 页
正在阅读:
中医温病学03-20
2013中考圆专题复习经典全套(1)10-22
三年级班会班主任发言稿05-15
2020年在X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08-30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0-20
《高等教育学》案例分析练习题05-31
2019-2024年互联网+医疗美容市场运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9(目录) - 图文12-23
国外休闲教育模式探析09-25
备战2011年高考 - 完形填空周周练06-28
工程技术管理办法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温病学
- 中医
- 大方县地质地貌及土壤
- 有限元填空选择题及答案
- 2014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第三部分
- 力学第二版习题答案第十章
- 度米作文汇编之高中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大全孔丘周游列国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在集体中第一课大家之家教学设计教
- 人体解剖学复习题
- 三年级2班上学期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 幸福公园施工方案2013.3.28 - 图文
- 南大普地98-12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 股东或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 年高考命题预测卷(5)物理试题(附答案)(1)
- 《梅兰芳》第一课时教案
- 陈志武:交易能否创造价值
- (免费)四十种饼的做法(令你垂涎三尺)之一
- 计算题
- 台南县顶洲国民小学九十五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乡土语言学习领(
- 电力行业紧急救护工作规范
-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 撤销婚姻诉讼费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