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专题复习 溶液 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

更新时间:2023-04-11 23: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

复习提升课:溶液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复习并熟练掌握溶液、溶解度的相关基础知识。

2. 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点”和“线”的含义。

3. 培养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应用。

2. 溶解度曲线的灵活应用。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智慧课堂、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一组思维导图,挑选两张最好的进行点评,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思维过程。课前让学生对溶液、溶解度这部分内容进行梳理,画思维导图,通过同学的解说和学生个人对知识网络的构建,目的是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学生活动一]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讨论、订正并记忆学案中关于溶液的基础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掌握的最好。

[快问快答] 巩固基础(请每组3号学生回答问题)

1.溶液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追问: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它是溶液吗?

2.溶液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追问: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溶剂必须是水吗?

3.物质的溶解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请举例说明?

4.溶质质量分数的是如何计算的?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有哪些?追问: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6.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7.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如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请举出三种方法?

8.海水晒盐属于哪种结晶方法?你还知道哪种结晶方法?追问:请简述理由。

[讲述]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初中化学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知识,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下面老师设计了一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下:

[学生活动二] 难点突破

问题组一:

1.A点的含义?请判断甲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口答:溶解度四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一对应的数据关系。小结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2. 20℃时,50g水中加入20g甲,所得溶液是否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板演讲解

教师:点评

3. 20℃时,50g水中加入甲形成饱和溶液,与200g水中加入甲形成的饱和溶液,溶质

质量分数相等吗?

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板演讲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

4.将甲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30 ℃,则所得溶液是否依然饱和?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你能在图上画出相应的点吗?

5.将甲的饱和溶液从20℃降温到10 ℃呢?

学生:讨论、利用智慧课堂上台画图、讲解

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技巧。

[学生活动三] 小组讨论【小试身手】内容:5分钟

智慧课堂:挑人讲解导学案中【小试身手】部分:第4、5题

[讲述]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探讨我们复习了溶液、溶解度的相关基础知识,也利用溶解度曲线解释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相信同学们的能力已有了提升。

[学生活动四] 能力提升

问题组二:抢答模式

1.交点A的含义?该温度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是否相等?

2.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3.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4.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为了提纯甲可采用什么方法?

5.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为了提纯甲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我们对本专题的难点进行了剖析,希望大家对本专题的内容都有所收获,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课堂检测。

[学生活动五] 课堂检测,组内互批,当堂订正,检验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经过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数学知识。从学考试题的考察倾向来看,对这部分内容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也注重对能力的要求,比如信息的获取能力、数据的整理能力、开放试题的表达能力等。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升,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本节课的内容偏多,各种练习题的难度特别是溶解度曲线的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同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已做的学考试题中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比较和文字叙述题出错较多。这次教学设计的习题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少部分同学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和适当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也能基本完成,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效果分析

1. 通过课前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溶液、溶解度专题,进行了有效的复习,使学生更加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了一种便于记忆的知识网络图。

2. 设置问题组,通过层层剖析,化解了难点。

3. 在讲解习题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在讨论问题时,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

5. 但是过程中不满意的是,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游离在集体之外的,不能合理利用课上的45分钟,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组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以致用的观点。

《溶液溶解度》评测练习

1.溶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石灰浆

D.植物油

2.下列方法中哪种方法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A.加溶质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加饱和溶液

3.用氯化钠配制l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

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量取水;③装瓶;④计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 ④②①③

D.①③②④

4.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A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克;

(2)A点的含义是:;

(3)在10℃时,向50g水中加入8g的碳酸钠固体,则所得溶液(是或否)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 g

(4)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是因为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夏天温度高有利于利用结晶方法来提纯;“冬天捞碱”因为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冬天温度低有利于利用结晶方法来提纯。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溶液、溶解度”专题知识为复习目标,以小组活动与探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讨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有关素材,亲历探讨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组、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最后师、生形成共识。经过研讨本节课,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教学环节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

课前让学生复习溶液、溶解度相关内容,梳理知识点,画思维导图,基本完成对本专题的系统认识。接下来通过小组讨论、订正、记忆达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再针对学生讨论时暴露出的疑难点,提出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维升级。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在难点突破环节,设置问题组,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通过层层剖析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一定要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从单一的互动到多方交互的方式

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中师生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民主气氛中,积极互动,是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增加了师生、生生的交互活动,在每个小的探讨环节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增加讨论交流。

三、教学模式转变

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改变了学生“等、要、靠”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讲解,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们的讨论都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完整,自始至终教师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生有了成功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课标中关于溶液,溶解度的具体要求包括具体知识、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学科思想方法与认识和STS四个维度。

一、具体知识方面:1.理解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能够用其

解释生活、实验中的现象。

二、STS:举例说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科学思想方法和认识方式:定量认识溶液的组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5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