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

更新时间:2023-11-13 15: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这堂课在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请学员们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提升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也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积累相对较多。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难题是怎样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做到合理的挖掘,深化教学主题,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史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是相当普遍的,是一个考验我们教学功力的问题。

第二,如何展开和深化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组的形式,即设计一个内含思维逻辑顺序的问题组,通过逐层推进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时,科学运用史料,发挥史料的史证价值,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突破教学难点、深化课程理解的需要,也是综合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史证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如挖掘教学内容、联系现实问题、分析历史事实、史料烘托主题等,同时,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内在情绪,也是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史老师采用讲史实、用史料、提问题、辨真伪、谈感受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凝聚学生情感,体现的是老师教学的功力。我们要认真研究。

【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内容和意义

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送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而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联合抗日局面的到来,是中华民族的大兴。

2.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音乐、电视和图片等资料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过感受历史;通过补充九一八事变背景的文字资料,重新整合课本内容,使历史事件完整。通过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辩论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当时时局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而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视频资料是有必要的。而面对初二学生在思维上较于简单,归纳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直观教材,通俗的讲授,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感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4.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史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10年9月18日《新闻联播》中新闻报道:《各地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在沈阳,12位爱国志士得后代将一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证材料的副本捐献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纪念“九·一八”,今天,全国各地纷纷拉响警报:天津、西安、安徽宿州、四川泸州等城市拉响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教师:同学们,一个优秀的民族必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到底79年前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它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灾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难忘九一八》来寻找答案。

[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背景)

教师:在79年前的9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第一段文字,了解整个事变的基本过程,找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具体地点和策划者。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策划者:日本。

教师:那么为什么日本侵略军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来侵略中国?同学们请看一组材料: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1)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2)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3)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同学们的归纳很全面了,下面我把这个问题展开讲一下。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强调日本未来“权利上扩张方向应为中国”,并逐渐形成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与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以建立全国侵华阵地的侵华方针。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在向天皇上呈的秘密奏折(即所谓《田中奏折》)中,又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基本国策,露骨地表示了狂妄的侵略野心。1929年下半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经济困难,决心乘欧美各国忙于内部事务和南京政府忙于扩大“剿共”内战之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活动。他们大造侵略舆论,宣称:“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叫嚷:“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日本本部和关东军曾先后多次以“参谋旅行”为掩护,到我国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并以我国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辽阔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取得日本各界对侵华战争的支持。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规定一年为期对华“采取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加紧扩军备战,1931年,日本政府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8%,到“九一八”前,已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达23万人,举行全国总动员演习,加强全国军需生产。由此可知,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课件展示柳条湖的地理位置)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请同学们观察柳条湖的地理位置思考一下。

学生:(1)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2)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3)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4)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教师(小结):柳条湖事件就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而沈阳是当时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北军主力的驻地,这些使其成为首要中的首要。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抵抗日本侵略。

教师:可是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是这样吗?他们作出了什么决定?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材料:

学生: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后果

教师:那么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给东北、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灾难性后果? (课件展示图片:东三省沦陷过程、伪满洲国的建立)

学生: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生活;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教师(小结):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被日军夺取。并且,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128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相当于3.5个日本领土,从此沦入敌手。东北人民逃到关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36年,西安一位教师张寒晖目睹了西安街头同胞的凄惨,感受到民族灾难的深重,写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从歌声中聆听历史感受历史。(课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展示一些日军在东北的罪恶行径的图片)

教师:这一曲《松花江上》既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我也相信这首歌一定唱到同学们的心里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5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