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教案2

更新时间:2024-01-19 21:4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巴东三峡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

第 1 页

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 [ 中有黄陵庙 ] 、崆岭峡 [ 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 ] 、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第 2 页

①排比句: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江水的险,险在窄,”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峡 紧张

灯影峡 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 作者即景诗 轻松、悠闲 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 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 青滩叶滩不算滩 极为可怕成窄门。 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 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水险、山妙、云奇 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 刘皇叔托孤 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 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第 3 页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

第 4 页

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 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教学反思

第 5 页

第 6 页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 7 页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 8 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

第 9 页

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青海湖到了,??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观赏顺序 到达青海湖 观赏草滩 观赏湖水 观赏乌云 观赏万里晴空 观赏草滩与山峦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第 10 页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梦幻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梦一般的景色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第二课时

一、赏析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一)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第 11 页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二)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二、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 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 12 页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三、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

第 13 页

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意义深远。(参照结构分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四、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附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梦幻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梦一般的景色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课后反思

第 14 页

4.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 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1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

第 15 页

5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 2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4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 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l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l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 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 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l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 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l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 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手法,如:

l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 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l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

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l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 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l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

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 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l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 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 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

第 16 页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 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 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 如越过雪线 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 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 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第 17 页

口语交际 模拟旅游咨询

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实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了解作为一个旅行社咨询员在介绍风景名胜及注意事项要注意的地方 重点:通过语言实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难点:交际中的临场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训练题目

召开一次旅游咨询班会,介绍本地或外地的风景名胜及旅游注意事项。 二、训练指导

1.学生在以咨询员身份向游客介绍本地或外地的风景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全面了解风景名胜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向游客介绍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及重点。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与游客的互动,边介绍要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或客观叙述,或形象描绘,或穿插人文知识,或启发游客想象。应采用多种介绍方法,有详有略,切忌刻板乏味或夸大其词。影响游客前往旅游的兴趣。

2.游客提问要简洁明了,提问要有针对性,咨询会结束后,请同学(游客)对咨询员的介绍和回答给予评价。 三、训练过程

1、采用自愿报名,同学推荐的方式选取4名同学作为咨询员,分别介绍不同的旅游景点,景点介绍时间5分钟/人之内。

2、由游客自由提问,问答时间10分钟左右。

3、游客进行自由评价,最后由同学进行举手表决,以愿意去某个景点的游客最多者为胜。 四、评价,评选最佳咨询员

第 18 页

写作 写一篇游记

写作目的

了解有关游记的常识,把握其特点,学习写作游记 一、什么是游记

把自己游览一些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游记。 二、游记的主体与地点

主体指的是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如《小石潭记》的结尾写道:“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一。”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写作指导

一、 复习《巴东三峡》和《周庄水韵》

1、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周庄水韵》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二、交代写作注意事项: 1、 注意游踪的清楚交代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适当交代有关风景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详略分明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往往看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听到的事情也不少,是不是都要记下来写到文章里去呢?不是的。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我曾看到过一位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写游记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记“流水账”。有的同学从听说要外出远足记起,出发前的准备,路上的琐事,一古脑儿都记下来。而游览参观活动却只有寥寥几句。这样喧宾夺主,使文章的中心很模糊。

想不记成“流水账”,就要认真地选择材料。

第 19 页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谓详写,可以写这一景点独特风光、历史传说、自己的亲临感受,甚至是当时见景后所生之情。至于略写,则只须交待到过这里,或是简单描写景物特点即可。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5、写景与抒情

游记毕竟不是“导游图”,而是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写游记只描写景物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记事、写景的同时融进自己饱满、丰富的感情,这样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说:万水千山总是情。在游览山水时,诗人会大发诗兴,画家作家会灵感倍增,这都因为他们“触景生情”。有了情感体验,笔下的山水也就“活”起来了。因此我们写游记时,不要忘了将自己旅游时的点滴感受表达出来,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就能写出富有人性的好游记啦! 6、学生写作误区

游记类散文作为记叙文的典型样式,是经常要求学生写的。依照游记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根据游踪记叙见闻。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写好游记。学生写作的结果多半是:视点琐细,一堆毫无激情的流水帐;主次不明,一盘缺乏整体串联的散沙;情感缺失,一种单纯的照相式实录。

[例文一] 三 峡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时写下过响遏行云的诗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50年过去了,梦想变成了现实,三峡枢纽工程建成,一座大坝在滚滚长江上,“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初识三峡,应从宜昌、巫山开始。长江之雄险,莫过于三峡。三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切的耳闻,实在抵不上亲身的体验。当你站在葛州坝上,上游是青山夹岸,滔滔江水从远处蜿蜒曲折流淌下来;下游却是一马平川,江面开阔,水天一色。在一片雾气中,长江融入天尽头。乘上开往巫峡的快艇,在西陵峡里逆流飞驰,任由猛烈的江风迎面而来。远处,三峡大坝隐隐浮现。一座铜灰色的高墙由远及近,愈来愈高大,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登上三峡大坝最高处——坛子岭,凭栏眺望,只见高峡平湖就在眼前延伸。巍然耸立的三峡大坝如一条巨龙横江,和两岸的群山手挽着手,将一江波涛紧紧地揽在怀里。如果能观赏到泄洪的壮观景象,实为一件幸事。巨大的水流从闸口喷射而出,宽约400米的泄洪闸口里翻江倒海,波涌浪突,水雾弥漫飘卷,遮天蔽日,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深入三峡腹地,经过了香溪,经过了巴东县城,这时你会感受到与下游全然不同的古朴美。船平静地行驶在矍塘峡里,长江在这一段显得尤其狭窄,主航道并不是笔直地在中央位置,船忽左忽右地航行着,有时候离岸边非常近,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突兀的怪石。到了夔门,两岸的悬崖直直地插在水里,江面更窄,水流更加湍急。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你仍然会真实地感受到蜀道的艰难。

山奇,水急,滩险,三峡的美丽展示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登雄奇险秀之山,游幽奥旷灵之水,你若有闲暇,不妨让自己成为一叶小舟的主人,观山戏水,来一趟梦幻的三峡之旅吧! 点评:

从写作目的来看,本文是属于写给别人看的。全文的亮点主要有二:一、全文采取了“导游

第 20 页

式”的解说方式,为读者展示了三峡雄奇秀美的风景。文章以毛泽东诗句开篇,勾起了读者的旅游愿望,中间部分有选择性地依次介绍巫峡,西陵峡,矍塘峡的主要景致,线路分明,井然有序;结尾部分以“来一趟梦幻的三峡之旅吧”收束全文,照应了开头。这样的构思使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二、以娓娓叙述贯串全文,避免了一般解说的枯燥乏味,而第二人称“你”的叙述角度,不但使全文语言极为亲切,也能够使读者在不经意间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文二] 匆游东钱湖

东钱湖又称钱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享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美称。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4倍。湖四周群山环抱,绿树簇拥。湖中碧水清澈,烟波浩渺。无论风雨阴睛,四季更替,都能向游客展示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今年暑假的一天傍晚,在夕阳的陪伴下,我从学校回市区,绕道东钱湖,在匆忙中游览了这风景如画,令人心驰神往的东钱湖。

在参观了肃穆的陶公祠、忠应庙、岳鄂王庙,登临了有名的补陀洞天、二灵塔、蝴蝶阁后,我来到了东钱湖中最高的建筑——“望湖亭”面前。

走进一个石门,伴随着习习晚风,拾级登上五十级青石台阶,我即登上了“望湖亭”。 站在“望湖亭”上,整个东钱湖美景真是一览无余了。朝下望去,近处的亭台楼榭、湖光树色、艳花绿草,远处的红红落日、巍巍南山、袅袅炊烟尽收眼底。我心中不禁充满喜悦。 伏在“望湖亭”的石柱栏杆上,仔细观察东钱湖,一条玉带把南北两湖浑然连成一个整体,如同一个充满了甘甜爽口美酒的葫芦。那一刻,令人真像喝了那宁波黄酒一样,有一种飘飘欲仙的快感了??

我赶紧在心里告诉自己,还有好多迷人的景色没顾得上看呢。于是,我将视线转向了西面,只见夕阳下的东钱湖成了一个刚穿上嫁衣的新娘,正含情脉脉地等待着心上人前来迎娶,自然,她美丽的脸庞上洋溢着的就全是期盼的羞色。 好一个羞色美人,好一个美丽的东钱湖!

而这个时候,树们花儿们草们却不顾及东钱湖新娘的羞赧。看,他们簇拥着东钱湖,为她披上柔软的绿围巾,戴上鲜艳的彩冠,甚至他们还为东钱湖新娘请来了了许多能歌善舞的小鸟。他们共同组成了欢送东钱湖新娘出嫁的庞大队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陶醉在徐志摩诗的意境中。

等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早已不见了,东钱湖新娘的婚礼也不知在什么时候结束了。不忍惊扰幸福的东钱湖,我轻轻地走下“望湖亭”,悄悄却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令人心驰神往的东钱湖。 点评:

记录自己的心情故事给自己看,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它决定了这篇游记的造境和立意。 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游记。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东钱湖后,对“东钱湖”的游览过程作了有条不紊的记述,其中详写了“我”站在“望湖亭”上观览“东钱湖”的情形,这与作者的“匆游”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详略处理,既源于写作目的的需要,也突出了游记写作的层次性,更显示了作者驾驭作文的超强能力,而在对“东钱湖”美景进行描绘时,作者又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造境上又暗合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蕴,反映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记游,使得东钱湖的美景跃然纸上,格外诱人。

第 21 页

旅游资源调查

教学要求:

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引导学生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有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书面作业能力。 教学内容: 一、实施方案 (一)调查前指导。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左右,每组设两个负责人,班长科代表做协调员,各小组选择“赤水主要景区景点”中一至两个景区进行调查。协调员起调控作用,各组调查的景点不要重复。

2.小组经过讨论选定景点后,制订调查计划,小组内部进行进一步分工调查,小组成员应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一起出谋划策。

3.根据调查计划,可选取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 4.向家长及老年人或向景区负责人及当地旅游局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线索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

5.不论是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线索,还是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情况设计可行性的开发方案。

6.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选一名代表执笔,写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所选景区有哪些景点、游客量、景区优势及缺陷、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开发等,报告形式可多样,角度自选)。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共同修改。 (二)学生调查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应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作相应的指导,不定时召开小组长会议,交流问题及经验,共同商讨对策以共同提高。 调查程序

确定目标:感兴趣、有意义的调查对象 制定计划:确定范围、明确重点 设计步骤、选择方法

实施计划:收集资料、实地调查 做好记录、群策群力

编写报告:分析资料、发现问题 重点突出、简明客观 二、有关资料 三、试题样式

探究旅游资源,回答问题。

(一)你所在的县(市)有风景名胜区吗?请简单介绍两个。

(二)为发展本地旅游资源,请你就交通、食宿、接待、宣传、产品等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有游客知道你是本地人,他请你为他写一张最佳旅游安排图。

第 22 页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

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

掌握新闻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新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 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练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8月8日晚,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序幕,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时代,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刻,我们为北京自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北京的奥运连接着整个世界,连接着所有人的奥运情结。

此刻,我们应该想起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坐在电视机旁收看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举行投票选举的情况吧。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北京 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后,全国沸腾,那夜也成了中国人的不眠之夜。今天,让我们就来学习《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新闻,再次重温那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吧。 二、关于新闻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

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亲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本篇文章属于这种。

2、新闻的特点(要求):

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 3、新闻的结构:

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4、消息的六要素,结构

第 23 页

(1)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2)消息的结构

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主体部分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三、整体感知

用三分钟默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

1、北京是在何时何地什么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她有哪几个竞争对手? 2、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3、熟悉字词:

1、风度翩翩__piān_ 2、淘汰_tài_ 3、矜持_jīn__ 4、流淌__tǎng_ 5、噙住__qín_ 6、湿润__rùn_ 7、水泄不通__xia_ 四、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2、按课文的结构,分析课文的内容 ——标题、

1、文章标题分正副标题,正标题有什么作用?“喜”字有何作用?

这个消息的正标题“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导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一个喜字贯穿了全文。 “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政治稳定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能不让人激动喜悦吗?一个“喜”字,道出了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2、分析副标题有何作用?

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具体的标明了中国得票之多,为此我们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 ——导语

1、导语则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你认为文章哪些部分是属于导语? 第1、2自然段:消息的导语。

2、“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是导语中的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电头,交代了这个消息是是新华社在莫斯科发电的,说明是真实的。“7月13日电”交代了消息迅速及时的特点,同时也蕴含了新华社记者向全国人民报告这一喜讯时的抑制不住的兴奋心情

3、一般的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而这篇文章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所有”、“都”、“尽情”等词汇的使用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通过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矜持”的态度、“流淌”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4、 第2段中,报道了奥委会在第二轮投票中各参与国所得的票数,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用确切的数字证明北京得票最多,超出总票数的一半,居首位,从而看到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由此也进一步看出中国在世界的威望之高。

第 24 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新闻的特点、结构 二、分析课文

学生朗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3-10自然段),分析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1、主体部分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个内容: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第3自然段) 第二个内容: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4、5自然段)

第三个内容:报道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6-10自然段)

2、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

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的陈述报告中所作出的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3、第4、5段用具体数字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用确切的数字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了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广泛的支持。

4、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表明了什么?

何振梁,一位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一位中国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见证人,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就更能够体会这一次成功的喜悦。何振梁委员的话充分说明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成功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结果和有力证明。

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肯定。这不仅仅是体育界的成功,更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也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奥运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中华文明日益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向往与关注。

刘淇市长的话,表达了中国申奥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办好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的决心。

郎平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功臣,新中国体育事业最杰出的代表。能够在自己的祖国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是多少运动健儿一生的梦想,引用郎平的话,表明曾经是体育健儿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也表达了他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结尾 第11自然段

三、写作特色

1、简洁明了、内容丰富

本文是一则消息。作者充分利用了新闻的优势向全国人民报道了这一盛况。作为新闻除了要有实效性,还应具备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一大行文特色。本文字里行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既写出了申奥成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中国人无比自豪的民族感情。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一个“该”字带出了多少感慨!这里有经历了1992年申奥失败的痛苦历程的遗憾,也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更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自信。

2、 善于抓住典型细节

这也是这篇报道写得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如何振梁委员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这一细节,既写出了风度翩翩的何振梁以出色的魅力与艰辛的不懈努力为祖国赢得申办奥运的成功时的百感交集,也写出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赢得了世

第 25 页

界范围的认可与尊重。如写到刘淇市长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作业

写一篇有关学校的新闻(字数不限,要求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 写作指导

新闻写作要根据下列的要求去写:

1、标题:消息的“眼睛”,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形式多样。 2、导语:要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要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3、主体:足够的材料,典型的事例。

4、背景材料或结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上。

5、注意事项:内容要真实,材料要翔实,数据要准确,文字要简明。

五、板书设计

第 26 页

6、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第 27 页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 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 五、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第 28 页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六、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第 29 页

七、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教学反思 第 30 页

7.生命之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

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 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见参考资 料) 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

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生:时间顺序。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 “靠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提醒学生感受电视解说词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四.总结

第 31 页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五.布置作业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而且 那么

4.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第 32 页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目标: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人物形象)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矢(shǐ)志不移 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三、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一)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人物,能写出袁隆平简介,师指正。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简单提示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附后)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天生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请大家看一段袁隆平的访谈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请大家阅读时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请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课件展示访谈录,附后)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提示:“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

第 33 页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爱好广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知识拓展: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1、他的这些精神品质,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所体现,请大家再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概括)

提示:作者在这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在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三)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

第 34 页

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明确: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 写法分析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用数字说话,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准备口语交际材料

板书设计

第 35 页

学会写消息

学会写消息 【写作要求】

1.掌握写作消息的六要素和常规写法

2,会拟标题;用事实说话,能够写出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写作指导】 1.审题指导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消息的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和副标。主标是多行标题的中心,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多用来作背景交代,点明中心,引出主标;副标或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有的消息或无引标,或无副标,但一定有主标,如

1988年 11月

12日《河北日报》的一条消息,只有主标。“两万本地图走进清河县农家”。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它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主体则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2.写作指导 ①全校师生参加

——揭批“法轮功”签名活动受欢迎

此题题材新,内容实。需要及时了解、迅速报道签名的新情况,反映广大师生反“法轮功”的气势,很有教育意义。应该用事实说话,导语要把举办单位、活动内容以及参加人员、人数——一作交代,使事实概况一目了然。主体部分,选材可以点面结合,纵横扩展,事实既有典型的,又有普遍的,有事例,有综合,有数据。 ②又多了一张喜报

这则消息,可采用倒金字塔法,按倒序方式,把事件的结果置前,然后追求事件的经过及有关情况。导语提出报道的主题,总摄全文;主体部分先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概述主要事实,然后写这份喜报的来历,结尾照应开头。

【范文点评】 为见义勇为者欢呼

【本报讯】前天下午,黄浦区教育局、团委、青少年保护办公室联合召开表彰会,表彰勇抓歹徒、保护公款的浙江南路小学的少先队员夏雪、钱虎和市六中学的少先队员刘杰、建信中学的少先队员卞永富,并授予他们“见义勇为黄浦少年奖”。 12月 1日晚上,解教人员袁某在小绍兴鸡粥店抢劫

2000元现金后夺门而逃,服务员边追边喊“抓小偷’。在路边玩耍的四位少年听到喊声,立即上前阻截歹徒。当歹徒将2000元钱抛向路面、个别过路人哄抢时,四名少年迅速将地上的钱

第 36 页

款收拢拾起,交给公安人员。

点评主题式标题对主要事作扼要的叙述。展开具体的记叙,按事件发生发展顺序来写

【简评】以上两则消息结构完整,对事实的报道简明、扼要、概括,用语简洁、明确,值得借鉴。

【例文赏析】

学者作报告 师生受教益

X月X日,我校团委、学生会邀请《中国文学发展史》两位主编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引起师生极大兴趣。师生们与学者教授共同交流治学、做人的有关问题,报告会气氛热烈。

这是我校“追寻真善美”系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自1993年开展追求真善美活动以来,已邀请沪上名人

50多位前来作讲座。这一活动时同学们打开眼界、提高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寓教于乐的中学生读物 上海 邵京

【本报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电视台特约,复旦附中、二附中教师编撰的新书《暑假两个月》,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此次推出的为初二和高二版,旨在帮助学生整理学科知识,指导解题思路;同时侧重于指导休闲,训练生活能力,力图使学生在暑假中既学得扎实又玩得欢畅。此书寓教于乐、活泼生动,是学生暑期中的良师益友。

【简评】上面两则消息,有的有导语、有主体,有的没有导语,只有主体部分和结尾,但都遵循了真实、及时的原则,并且简明扼要。

【课外习作】

题目一:精读《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牌》,说说消息的结构的五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成绩卓著 六选手五枚金牌一枚银牌 是1986年参赛以来最好成绩

本报北京 7月16日讯记者李泓冰报道:今晚8时40分在香山饭店多功能厅里,第 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

IMO)主试委员会54名参赛队领队中有45只手高高举起,同意将金牌分数线定在

34分。这就意味着中国队的周彤、汪建华、王崧、张朝晖、余嘉联均荣获金牌,库超仅以1分之差屈居银牌得主。这是中国队自1986年参加IMO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经主试委员会表决,确定本届

IMO金牌数为23枚,银牌为56枚,铜牌为76枚。银牌和铜牌的分数段分别为23—33分和16—22分。获奖选手共155人,占参赛 308人的

50.39%。金牌的分布情况是:中国队5枚,法国和苏联队得3枚,英国、美国和罗马尼亚队各2枚,印度、保加利亚、巴西、卢森堡、意大利、匈牙利队各获1枚。

中国IMO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裘宗沪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IMO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因而必须重视一些发展中国家学生的数学潜能。他希望通过IMO推动全球青少年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据了解,在曾经是欧美选手一统天下的IMO比赛中,亚洲选手的表现已越来越引人注目。在

第 37 页

本届 IMO中,首次参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获得

1枚银牌、3枚铜牌,表现不俗,日本教育界和新闻界都非常重视本届IMO,他们首次出阵的选手取得了2银1铜的好成绩。IMO还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裘宗沪预计今后亚洲国家在IMO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本届 IMO还评出鼓励奖 32名,发给那些未获奖牌、但在解答某道题目时获满分并具有独特见解的选手。

(选自1990年7月17日《人民日报》第1版)

本文主标是“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牌”,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数学奥林匹克中成绩卓著”,用来说明形势,引出主标;副标是“是

1986年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则是对主标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第一段是导语,主体部分在第二、三、四段;背景——IMO比赛中欧美选手一统天下的暗含在主体中:结语一一中国队获五枚金牌一枚银牌,则已暗含在导语里。

题目二:写一篇小报道,内容可以是校外的,也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事。小报道不可缺少六要素,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学习写通讯 【写作要求】

1.要懂得通讯和消息的区别。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较详尽、具体、形象。

2.能够根据时代需要,写出不同类型的通讯,如人物和事件通讯,还有工作通讯、概貌通讯小通讯等。

【写作指导】 1.审题指导

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但是,它可以通过对典型事例和细节的描写,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表现。在表达上,除叙述外,还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略读通讯、要了解它的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精读,则要仔细研读描述的典型事例和细节,了解语言生动性、形象性。 2.写作指导

①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这篇人物通讯,可以先从正面直接写见闻,再引用同学们的介绍,从侧面反映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的先进事迹或精神风貌。然后再用访问的形式,由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对老师的评价。结尾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对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的敬爱之情。 ②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新鲜事

这篇通讯可采用倒金字塔法。先向读者交代“新鲜事”的情况及影响和意义。导语提出报道的主题、总摄全文;主体部分介绍事件的原委、叙事的逐层扩展深入,结尾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范文点评】 最可爱的人 上海 江涛

前沿归来,我去野战医院探望伤员。

在医院走道上,我没有听到呻吟和哭泣,却听到一阵琅琅读书声:“Mi estas esperan tista batalanto de popola

第 38 页

cinio”(我是一个人民中国的世界语战士!)循声推开病房大门,只见一群残腿、缺臂、瘫痪、失明的伤员正坐在轮椅上,躺在病床上,认真地学习世界语。担任辅导的沙老师闪着泪花介绍:“我是在参加慰问时认识他们的。当他们听说我会世界语时,希望能用速成法教他们,我欣然答应了。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学习,才一个多月,已经掌握了200多个单词。我问伤员:“你们怎么会有兴趣学世界语?”一位叫韩兆水的回答道。“我们回到后方,可以进疗养院、荣军院、伤残学校,还要给安排工作,但我们不能躺在已经成为过去的功劳簿上,军人的使命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如果说索取,那只能是索取知识。学会世界语,就是学到了一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服务的本领。我们打仗是为了和平,现在学世界语也是为了和平??” 多么可敬可爱的战士呵,我拿出了相机,可怎么也对不准焦距,我的两眼模糊了。 点评

正面直接写战士的可爱,引用沙老师的话,侧面写战士的可爱。 用访问的形式,直接反映战士的心声,突出其崇高的精神。 议论抒情,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简评】这篇短小的通讯,先从正面直接写见闻:“一群残腿、缺臂、瘫痪、失明的伤员”,坐着,躺着认真学习世界语的情形。再引用担任辅导的沙老师带着泪花的介绍,从侧面反映伤员“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学习”的精神。然后再用访问的形式,由伤员直接回答他们这样顽强学习的目的——“我们不能躺在已经成为过去的功劳簿上。军人的使命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学会世界语,就是学到了一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打仗是为了和平,现在学世界语也是为了和平??”多么崇高的思想呵!这就是“伤病员的心声。”这篇通讯虽只写了一件事情,但很典型,突出了战士们崇高的思想和精神。

文章不仅从正面、侧面反映我们可爱的战士,而且结尾还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了对我们可爱的战士的敬意。通讯虽短,同样做到了情文并茂。

【例文赏析】 录音机丢失以后 四川 温玉华

“邱玲的录音机丢了!”这消息象一颗重磅炸弹,在二年级三班炸开了。

谁都知道邱玲的姐姐从日本给她带回来一台高级袖珍录音机。录音机只有一个文具盒大,十分精致,曾招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谁能想到有一颗贪婪的心想把它据为己有呢?太可耻了!二年级三班一直是个团结、上进的集体,怎么会出了这样的事呢!录音机是在头一天第七节下课到晚自习前丢失的。开始邱玲以为是谁开玩笑给藏起来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意识到是真的丢了。调查工作悄悄地进行了一天,班主任老师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同学们一个个被叫出去谈话,提供破案线索。邱玲眼睛都哭红了。平时最顽皮的男同学也都严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谁拿的呢?一辈子背上小偷的罪名抬不起头,何苦?”

“给偷东西的同学一个改过的机会吧,毕竟是咱们班第一次失窃”。

这时,邱玲站了起来,她的嗓子已经哭哑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同学们,谁把录音机拿走了,请还给我。家里攒点钱都不容易,那录音机是我姐姐在日本打工干了一年多才给我买的。”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又涌了出来。

同学们的心被震撼了,到底是谁拿的呀?赶快拿出来吧!

又是一天过去了,录音机还没有找到。大多数同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自习课时邱玲又一次站了起来,她竭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同学们,我并不是在乎钱,那是我姐姐的一份情啊!哪位同学拿了录音机;我也不要了,就算是我送给你的,我只求你好好保护它。这台录音机的耳机特别娇,小心别碰坏了。录音机上的三个白色的按钮是??”她终于说不出话来。

第 39 页

许多同学都哭了,那位拿了别人录音机的同学,你还坐得住吗?放学时,班长告诉大家,明天教室的讲桌上放一个小纸箱,每人在家时用左手写一张字条,进教室时把字条放入箱中,如果哪位拿了邱玲录音机的同学想改正自已错误的话,可以在纸条上写上录音机的存放地点,大家都用左手写字,是为了给这位同学一个面子,不让他(她)的字迹被认出来。教室的钥匙放在门框上,希望有人把录音机送回来。

第三天早晨,录音机被悄悄地送回来了。邱玲搂着失而复得的录音机,哭了起来,录音机终于找回来了。拿了录音机的同学,你终于良心发现了,你终于改正错误了。不会有人追究这件事了,我们还会团结在一起,我们还是好朋友!我们还是好同学! 窗外初春的瑞雪飘飘洒洒地飞落下来、悄悄地凝视着同学们的眼睛,映照在每个同学的心理,那颗心依旧纯洁、无瑕。

【简评】这是一篇中学生写的通讯。这篇通讯曾获全国青年好新闻好作品通讯类二等奖。 通讯中写的是班级中发生的故事。这件事的发生震动了全班同学,可是当时并没有人想到要把它写出来,更没有想到去发表。本文的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事件,及时地把它报道了出来。所以在班级的小报上写有关班级新闻的通讯或消息,一定要留心各样事情,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事情,就赶紧动笔去写。

是不是班级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写成文章发表在班级的小报上呢?不是的。邱玲同学丢了录音机,这件事没有报道的价值。有报道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这件事反映出来的同学们的真诚的品质。一个同学犯了错误,怎样帮助他呢?同学们没有责备,没有嘲讽,而用真诚善良的等待和帮助使他终于自觉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班级又变成了一个真诚的集体,这才是这次录音机事件的意义所在。

第 40 页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cēncī

jìliáoyáozhuìlìchuàng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第 41 页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

第 42 页

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第 43 页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第 44 页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第 45 页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第 46 页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 杰坊(fāng) 穹(qi?ng)碑 辄(zh?)断折 俯瞰(kàn)

无攀跻(jī)劳 官廨(xia) 攀蹑(nia) 若堕(du?)洪涛 山麓(lù)

虬(qiú)松 拾(sha)级 仰眺(tiào) 龙山西亘(gan)

萦(yíng)回 庑(wǔ)门 槎(chá)枒(yā) 比肩连袂(mai)

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第 47 页

下扼(a)沙漠 三、疏通文意

不啻(chì) 崖隙(xì)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第 48 页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第 49 页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24满井游记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a) 茗(míng) 罍(l?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a)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第 5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4w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