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成语的对比及其翻译

更新时间:2024-06-21 23: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英汉成语的对比及其翻译

何小菊

[200704111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摘要: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

大量成语。本文对英汉成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几种英汉成语的翻译方法,旨在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英汉成语的妙用。

关键词:英语成语;比较;翻译方法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eXiaoju [2007041113]

Qian 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Abstract: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both rich in idiom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on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Its aim is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understand and master English-Chinese idioms better. Key words: English idiom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methods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1] (P112)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经历了长长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成语包括习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等,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虽然英汉语之间有相同点,但是它们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 英汉成语的共性

大多数英汉成语是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口头流传和锤炼,其结构已约定俗成,如:

(1)“倾盆大雨”可译为It rained cats and dogs . (2)“熟能生巧”可译为Practice makes perfect . (3)“浑水摸鱼”可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 .

2. 英汉成语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无论英语成语,还是汉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差异导致英汉成语在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

2.1 地理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

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而且土地在

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自然而然地汉语中就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成语。如“瓜田李下” 、“面如土色” 、“挥金如土” 、“土崩瓦解” 、“风调雨顺” 、“丰衣足食”等。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由此,英语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船

和水的。如 to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2 历史背景的差异

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无论英语还是汉

语,都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来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

汉语成语典故多来源于《四书》 、《五经》以及一些文学著作。

如“三顾茅庐”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毛遂借鉴” 、“司空见惯” 、“单刀赴会”等等。

而英语成语的典故多出自于《圣经》,希腊古罗马神话,《伊索寓

言》等。如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出自古罗马神话);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圣经》);burn one`s boat (破

釜沉舟,出自罗马神话)等等。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

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更是英汉成语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可以通过有关动物和颜色的成语来突出。

2.3.1 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龙”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

在中国,“龙”是一种象征吉利,好兆头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

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如“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 、“乘龙快婿”等等。

然而,在西方,有一个传说:Dragon 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鱼鳞,托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喷火的怪物。早在公元700年左右,被誉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Song of Beowulf 中,就有关于Beowulf与恶龙大战几天几夜,最后杀死恶龙的神话故事。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通常代表邪恶。如 a dragon 常常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在中西方文化中,“龙”和dragon 所代表的文化概念是冲突的,这与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类似的还有,比如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认为狗是一种善良忠诚的,具有人情味的动物。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然而,中国人虽然也养狗,但是,一般人都在心理上鄙视狗,长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的恶行,如“狗腿子” 、“狗仗人势” 、“狼心狗肺” 、“狗眼看人低” 等等。又如“猫头鹰”,在中国人眼里,它就是倒霉、厄运的象征和预兆,而在英国人眼里,它却是智慧的象征,有句成语可以见证 as wise as owl (非常聪明)。

2.3.2 与颜色有关的成语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里,颜色除了其基本意义外,都能使人

们产生许多相应的联想。这一联想大都与人们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红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被崇尚的。人们常用来象征喜庆、欢

乐和吉祥。比如,春节时,人们喜欢贴用红纸做的对联,挂的灯笼也是红色的;结婚时,新娘子会穿红色的旗袍,新郎会带红花。 红色在英语中一般与“洗血” 、“暴力” 、“警告” 、“ 亏本”

等联系起来。例如,a red battle (血战);see red (火冒三丈);in the red (亏本);red ink(赤字)等。

类似的还有黑色,在汉语中“黑”往往与“邪恶” 、“罪恶”

同义,如“黑心” 、“黑手” 等,而在英语中black象征“庄重” 、“威严” 、“尊贵”等。

此外, 白、黄、绿、蓝等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联想意义大都

也有出入。例如, 黄色在西方国家传统上象征胆怯。因此英语中便有如下的习语: to show a yellow streak (表现胆怯, 懦弱) , turn yellow (害怕, 胆怯起来)。但在汉文化中, 黄色一般代表万世不变的土地之色, 也是帝王之色。它常给人辉煌、肃穆、崇高之感。因此汉语中有如下成语: 黄道吉日、黄袍加身。色彩是丰富多彩的,英汉颜色成语的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对颜色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要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2.4 宗教信仰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它们对人们的价值

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与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中国,大部分的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汉语成语与道

教、佛教相关的成语比比皆是,如“借花献佛” 、“临时抱佛脚” 、“不看僧面看佛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因而也就产生了如“天经地义” 、“谢天谢地” 、“天长地久”等相关的成语。

在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属

于上帝God 创造的。God 具有无上的能力。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其他因

素,都对成语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语言学习者应该对英汉两种文化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英汉成语,并成功进行英汉成语

的互译。那么,怎样才能将成语的翻译做到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貌,又准确、生动、优雅呢?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3.1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原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条件

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特色。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翻译。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文化的特色。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 “paper tiger” ,外国人看到后,不但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还觉得传神。类似的有: (1) 汉语:隔墙有耳

英语:Walls have ears

(2) 汉语:猫哭老鼠

英语: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3) 汉语:浑水摸鱼

英语: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4) 汉语:如鱼得水

英语:feel just like fish in water

(5) 汉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

英语: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6) 汉语: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英语: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 3.2

意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法。它虽然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但是却能简洁明快地反映出比喻的喻义。例如:

(1) 汉语:快马加鞭

英语:speed up

(2) 汉语:五光十色

英语:Multicolored

(3) 汉语:开门见山

英语: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4)汉语:单枪匹马

英语:All by oneself

(5)汉语:开门见山

英语: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3.3

套译法

套译法喻义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尽管英汉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是,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其表达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不约而同,因此,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进行处理。套译法可用于一下几种情况:

(1) 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基本一致。如: “浑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 “趁热打铁”——Strike when the iron is hot “空中楼阁”——Castle in the air “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 (2) 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是,比喻意义基本一

致。例如: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teeth “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新官上任三把火”——New brooms sweep clean (3) 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因此可以直接以英语成语

回译。例如:

“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君子协定”——A gentleman`s agreement “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

3.4

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汉语成语中的许多典故都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项庄舞剑” 、“三顾茅庐” 、“班门弄斧” 、“四面楚歌” 、“单刀赴会”等等。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这类成语,往往会给译语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采用意译法又不能形象地再现原文典故的文化内涵,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加注法。例如“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恺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他们没有退路而烧毁战舰的历史故事。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 , the master carpenter如果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的解释,只译Lu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都不知道LuBan 是何许人也,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就会产生疑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

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该词所包含的文化寓意,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忠实、准确地传达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能促进英汉文化之间的交流。尽管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只要我们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就能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就能在两种文化间搭起沟通的桥

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戴炜栋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漠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贾桂立.英语故事会[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外文出版社,2003.

[6]杜永文.新编英语语法分析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7]黄禄善.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8]刘苾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指导老师:凌红波 副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4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