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

更新时间:2024-05-02 03: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目】有人说高考(微博)加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有人反对。你对高考加分有何看法?

【题型解析】

该题属于综合分析类题型中的社会现象类问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自2009年实行高考加分政策以来,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上对该种政策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答好此题,考生需要了解高考加分的初衷,高考加分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参考答案】 述背景破本质:

高考加分政策,顺应了我国提倡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式转变的号召,旨在照顾特殊生和奖励特长与优秀,保证高校能够招收和培养出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但是由于目前的加分政策还不够完善,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高考加分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我国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谈影响析原因:

一方面,单纯的考试反映的只是学生学业成绩、文化知识方面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能衡量出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不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分政策出台的意义就是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不足,可以对于少数民族以及欠发达地区,受教育条件差的学生和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以及能够在某一方面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生予以照顾和鼓励。

另一方面,之所以有人反对,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有些家长(微博)为了让孩子能进入一流大学学习深造,让学生依照能够顺利加分的标准去学、去做,阻碍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也使学生形成了急功近利的不好心态和习惯,违背了加分的初衷。第二,由此引发了一些造假现象,如考生

资格或身份、考生技能证书、行为事迹造假等违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第三,加分项目范围较宽,受惠面较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没有加分项的考生考试名次有较大下降,容易导致学生和家长不平衡心理的出现;第四,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

不够严密,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高考加分政策因此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谈措施提方案:

第一,近期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教育部等部门应该根据要求减少加分项目,并借此机会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评估,客观、全面审视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严格加分资格的考核和审查,对各地成绩及达标标准进行科学衡量,建立严格规范的资格认证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家长、学校及学生个人来科学合理地看待高考加分,从方方面面来防止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保证该政策预期目的的达成。 总结提升:

总之,调整和规范工作相辅相成,民众监督与政策完善齐头并进,其根本目的都是为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我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必须扎扎实实工作,严格遵守工作过程中部门规范,合理、科学、高效低完成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群众和组织的监督,真正做人民合格的公仆。 【答题误区】

该题属于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答题误区有三个:第一,学生不能正确识别题型,该题为综合分析题,考察的是考生能否深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判断态度倾向方面出现错误,我们把社会现象类分为消极类、积极类和辩证类三种,各种类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另外如果倾向识别错误,会给考官带来政治倾向不坚定的看法;第三,答题没有高度,针对社会现象,我们常用主题分析法来答题,就是从题目反映的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主体来分析,譬如此题涉及到的有考生、考生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社会舆论导向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成为切入点。 【高分点拨】

考生在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时要全面思考,善用辩证思维,注意到题中高考加分政策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政府在创建创新型社会,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实施过程中

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争议。所以这道题属于辩证类社会现象,应该客观全面来评价。

为了将这道题分析透彻,建议考生既从宏观上点题,陈述政府出台这项举措的背景,弥补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又从微观上具体分析这一事件,对其出发点表示肯定,但是其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说明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引发的隐患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接着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展开深入而充分的论证,并指出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展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12月3号上午北京市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1、目前,国家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有14项,但个别地方的高考加分项目已经达到200多项 ,你怎么看?

【答案解析】“高考加分”作为我国高考招录的一项重要政策,已经存在很多年。某种意义上,这是现行高考制度中最被诟病的一个环节,很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高考加分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将极大地制约公考的公平性。其实平心而论,戴斌老师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前,“高考加分”一定程度上还是鼓励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大家都知道,高考就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目前我们的教育机制最大问题不在于“加分与否”,而是是否应该继续保留“高考”这个“华山一条路”。在国外,大学的录取权都是放在了高校本身,但是由于我们国内的法制环境、监督环境、观念意识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取消高考可能是一个崩溃性的结果。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在不能取消高考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高考加分”先折中性地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去鼓励发展“素质教育”(备注:高考加分项目中的文艺体育等特长加分,其实是鼓励了素质教育,避免只有“读死书”这一条路)。 至于高考加分项目,国家的规定和地方的规定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这个方面,国家教委应该加大审查力度,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公示“高考加分项目”与“高考加分名单”(备注:其实国家已经在这样做了)。这样就可以保障“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了。 (2010年5月30日天津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题目】高考(微博)有加分政策,因此有些高考状元被称为“山寨状元”,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山寨”的意思是模仿或抄袭,“山寨状元”的称呼虽属戏言,但却反映了人们对于高考加分后的排名结果心存质疑。从本质上来说,加分状元不被认可是源于公众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缺乏信任。

高考加分制度本意是为了对高校选拔人才时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弊端进行纠偏,从制度设计的宗旨来看,高考加分制度本身是积极的、合理的,是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但是近年来高考加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噎废食,一方面要积极的面对问题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使制度设计上更加完善和规范,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高考加分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政策导向作用,同时体现了对特殊考生群体和特殊优异人才的人文关怀与政策倾斜,在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和考生家长(微博)们的理解和支持。

但另一方面,加分状元不被认可,反映出社会对加分政策缺乏信任。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偏差和问题。一是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频频发生;二是加分项目过多,部分标准欠缺科学性;三是机制不健全,存在暗箱操作的漏洞空间。这些问题的出现,逐渐偏离了制度本身通过加分达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方向,对于教育公平造成了危害。

针对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取消高考加分,固步自封。我们要通过更加科学的制度设计,使高考加分政策本身更加合理和科学,保证其合理性、公开性和严肃性。对此,我认为从以下措施入手:

第一,及时清理、精简高考加分名目,废除一些缺乏公正性的加分项目; 第二,对于保留的加分项目,必须通过更严密完备的制度设计,确保其执行的公正性。全面审查加分对象的加分资格,科学设计出公平的评价标准、考核流程,进一步强化整个高考加分过程的公开公平性,充分维护社会公众和舆论网络的知情权、监督权。 第三,大力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促进大学建立起独特的培养理念、选才标准和选拔过程,并接受社会的检验,逐渐形成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和大学人才选拔的多元化。 相信,只要提高加分政策公信力,让高考加分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这项政策就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让本来致力于发现合格人才、维护教育制度公平的高考加分能够归其初衷。

【题目】有人认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有智慧的人比有知识的人更容易成功。你是如何理解智慧与知识的? 【题型解析】

此题为综合分析大模块中的观点类问题,该问题在历年的陕西省公务员(微博)面试中出现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尤其以2011为特例,很多系统都有一道观点类问题。观点类问题的典型特征就是标志词“有人说”,但不绝对,考生要能加以分辨。观点类问题分为三类:单观点、双观点和多观点,以前两种居多。其答题思路是一致的,都遵循“三步走”,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人。 【参考答案】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实现价值的钥匙。有人认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有智慧的人比有知识的人更容易成功。我认为成功即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智慧对知识的引导。对于成功而言,智慧和知识都很重要。

首先,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一个学富五车的知识人才,未必是智慧之人。他可能在千万次机械地重复着前人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思考,不去探究、不去发现,更不会发明创造,没有任何创新能力。没有知识不等于没有智慧。譬如,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老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就连公认的、极有智慧的人物也有不识字的,比如传闻中的六祖惠能。哈佛的校徽,上面有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打开的,有一本却是扣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是不能只从知识里得到的。

其次,知识是智慧的基础。知识是本,智慧是元,固本才能培元。就象让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干体力活,他会觉的很吃力。只有让他先养好身子骨,才能更好的干好活。知识必须转化成智慧,

才能够充分体现其价值和力量。否则,知识越多越会成为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越会成为束缚人们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枷锁,非但无助于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人们灵性和智慧的闪现。

总之,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我们既需要重视知识的累计,又需要不断挖掘培养我们的指挥,对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了智慧便拥有了未来。 【答题误区】

观点类问题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类题目,很多考生都觉得无法下手,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三个:第一,不能识别题型,即使识别除了题型,也都是按照综合分析的四步答题思路来做答,把两种思路混合起来,是不能够顺利答题的;第二,对一些观点的意思不明白,譬如“德不孤,必有邻”,有些考生根本不知道观点的意思,就不用提后面怎么答了;第三,观点类答题的第二步是就话论理,全面理解联系实际,很多考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实际去全面阐述观点。 【高分点拨】

明白了答题误区,考生就该针对性去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了,除了认真审题外,要严格按照观点类的答题思路来答题,先谈观点的字面意思和你的理解是什么(实际上是在表态度),再来论证你的观点(结合现实结合自身都可以),最后就公职立场谈践行,谈自己会怎么做。本题问如何理解智慧和知识,前提是有人说智慧更重要,那么我们一般都知道,知识和智慧都很重要,接下来就这一原则来说明二者的关系,最后表态自己既要重视知识积累又要注重智慧培养,比较有说服力,也容易取得好的成绩。 【题目】一幅漫画:一位政府人员指挥一群义工撕小广告。你想到了什么?

【题型解析】该题属于综合分析大模块的漫画类题目,为什么把它归入综合分析类大模块,就在于漫画类问题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社会现象,是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人们关注,只是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答题思路和社会现象类问题都是很相象的。漫画类题目出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纯文字式的,一种是真正漫画式的,考生可能会发现,陕西省省考漫画类问题出的还是较多的,多用纯文字形式,譬如此题。 【参考答案】

看到这幅漫画,我想到了当下社会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街头巷尾小广告泛滥,虽然环保部门已严厉打击,但还是屡禁不止,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违背了社会公平。能够发动义工撕街头的小广告

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街头广告影响了市容市貌,给城市贴上了牛皮癣,小广告也误导了很多群众,是一些群众病急乱投医或进行违法违规行为。所以治理街头广告是必要的。之所以小广告遍地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认识不足。张贴小广告者没有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惟利是图,以身试法;诚信观念缺失,在利益面前,不惜触犯法律、法规。第二,市场需求广阔。小广告泛滥的原因在于其有存在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体现了部分人诚信的缺失。第三,政府打击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此行为没有及时发现与监督,并且对严重者加以严惩以示警示,才使得贴小广告者变本加厉。

对于街头广告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政府的治理力度还不够,方法还有待改进,不能单单靠撕的方式解决。市民对与小广告的态度也需要及时引导,切断其生存的土壤。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大对于乱贴小广告的人的打击力度,增加监督人手,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其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不受小广告的误导。最后,加强对已贴小广告的清理,充分发动群众和志愿者加入到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治中来。标本兼治解决城市小广告问题。 【答题误区】

对于漫画类问题难点在于能否把握漫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果把握不了,就等于说是审题不清,更别提能得高分了。该题反映的就是街头小广告泛滥问题,我们要看到这一点,然后把握次现象属于消极类问题,接下来按照消极类的思路来答题就可以了,分析原因,阐明对策,原因对策相照应。 【高分点拨】

消极类问题的难点在于把引起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到位,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主要采用主体分析法和维度分析法,从题目这一现象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主体入手来分析问题。譬如张贴小广告者、小广告内容的需求者、环保部门、法制部门是否严厉打击、群众是否积极监督,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道德风气等等,从这些方面找原因来分析,可以体现出考生较宽的思维面,以及能够深入地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题目】你组织一个听证会,出了问题,使得听证会进行不下去,领导批评了你,你怎么办?

【题型解析】

该题是一道人际沟通类题目,人际沟通类题干通常设定一个人际交往的障碍情境,例如误解、冲突或矛盾。要求考生“身临其境”的对其中涉及的复杂人际关系进行处理,协调各种利益,解决情境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答案】 态度:

召开和民众关系密切的听证会,反映了法制建设的进步,也有利于征民意、集民智,利于政府部门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次由我组织的听证会进行不下去了,领导批评了我,我不能因此而消沉,对工作有任何抵触情绪。而应知道领导这样做是在关心我、帮助我,是对我负责任的表现。我要抱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虚心接受批评,冷静反思,认真处理这个问题。 原因: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我初到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此次领导交办的任务,使其他的工作人员对我产生不满情绪,也导致该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第二,由于我在听证会召开之前没有准备充分,没有预想到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导致对听证会的组织过程和一些程序细节上出现了纰漏,影响了会议顺利进行。第三,在听证会的主题内容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包括没有完整记录好民众的意见建议,对民众提出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针对性地回答,或者负责回答的工作人员的回答不能令群众满意等。第四,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可能由于我缺乏与领导、同事的及时沟通,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向同事请教问题,使本可以避免的小问题扩大化,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化解:

寻找到了听证会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后,我必须去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尽可能将这个问题为我单位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首先,我要反思在这次听证会组织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反思各种问题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能力方面经验方面的欠缺引起的,然后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尽可能避免。其次,我要向领导和老同事请教组织听证会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譬如该如何准备充分,在程序和内容上要克服什么困难等,保证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做的更好。再次,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

要多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多向老同事学习和请教,及时沟通,及时寻求帮助,决不单打独斗。 避免:

我要吸取此次事件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增加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多向他人学习,多积累经验,做领导放心、同事信任、群众满意的合格公务员。 【答题误区】

该题属于人际沟通类问题,考生在审题阶段必须审清题型,抓住其中的矛盾点:即因工作失误,受到领导批评。由于我们在讲授答题思路时,告诉考生在寻找原因时依次从自身、双方和对方身上找原因,有些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往往泛泛而谈,把老师讲的一些比较具普遍性的原因找出来,这样的效果是很难得高分的,所以一定要在审情题型、确定情况的前提下,针对性回答。 【高分点拨】

人际沟通类题型相对是比较好答的,但考生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让考官觉得你的解决方法是得当有效的,不至于把人际关系搞的更为紧张。在答这个题目时,考生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语言流畅,无语病,流利作答;第二,条理清晰,答题要有逻辑性,前后衔接恰当自然;第三,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谈原因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前提在于考生必须对“听证会”这样的会议形式有简单的了解,才能想出切实的原因,从而较好作答。 【题目】知识和行动有哪些关系? 【参考答案】

知识,是人们经过理性认知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人生的面临的种种问题,都需要在理性的分析判断后作出选择;而行动,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现过程,把选择变为现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一,人总是在一定的“知”的指导下行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知”都能指导“行”,只有那些与实际相符,与实践相联的“知”才是引导人行动的“指南针”。只有以正确的“知”为指导,“行”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在求知上下功夫。

当今社会,面对迅猛异常的知识更新和信息爆炸,公务员(微博)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既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基层实际;既要懂得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知识,又要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熟悉法律法规,又要把握群众的心理,等等。比如在处理群众上访的问题上,单纯的政治说教就不能奏效,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情入理,并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

第二,只有通过“行”的检验,才能知道“知”是否符合事实。正可谓“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行”是“知”的基础,应该说,“知难行亦难”,“知”与“行”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知”随“行”发展而发展。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知与行的社会实践过程。“知”然后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才明白这个“知”是否正确,是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实用来提高我们对理论的辨别力,不断改善工作——这恰恰是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与本分。靠实用来体现理论之效,这个思路很简单,却最有效。每名公务员都要时时处处留心,不放过一个可以用来体现理论效果的机会,在“知”的路上走的更远。

第三,知与行是辨证的统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要有真知灼见,就先从“知”到“行”,然后在从“行”回到“知”,如此反复,这个知才算是“真知”。

古语说得好:“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作为一名公务员,有“真知”才算是有真本领,就应该把掌握的理论用之于实际工作,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理论的效果,实事求是,择其善者而留之,择其不善者而摒弃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能力上质的飞跃。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把学与思、知与行很好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优化和选择工作方案,制订工作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

基层工作千条线,无论如何绕,最终都要穿过政策的执行者、操作者——公务员这一根针。公务员,既是针鼻,更是针尖,其的能力素质,其在知与行上的境界,决定着政府工作的质量。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在“知”上锲而不舍,在“行”上不遗余力。只有在知与行上达到辩证的统一,用这一统一来提高自己的觉悟、决策和行为力,我们才能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发展,发挥出应有之效。

【题目】“与政府作对就是作恶”这类当前有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惊人之语,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跟政府作对就是作恶”这些不可思议的雷人话语从官员的口中爆出,折射出部分官员的本位主义。这种站在民众利益的对立面的态度与亲民、爱民、利民的理念,相距甚远。 在某些官员的眼中,不仅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而且不满于政府或有权利诉求的民众都是“刁民”。这些官员的违背党员的基本素质,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违背中央对个人权利诉求尊重和我党“以人为本”的一贯作风。

第一,此类官语折射出部分官员以权自恃,蔑视、践踏公民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当下,“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正在成为共识,只有一个自信的政府,才会主动提出让人民批评、监督。而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政。

与政府作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社会的正当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公民与政府发生矛盾冲突时,首先是要政府深刻反思自己的执政行为,而不是抓住群体事件中的某些违法的东东抹黑整个群体事件与老百姓的正当诉求,为自己的错误开拓,甚至倒打一耙。高高在上的心态,与中央亲民爱民的执政要求悖离太远,群众抱怨集少成多,怎么不发生问题。可笑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以为耻,反而理直气壮,以悲情示人,并借助手中的舆论工具之利,先行宣布不满群众的罪行,但是政府的威信也就在这种过程中消失殆尽。

第二,此类官语折射出部分官员执政理念异化,唯利益是从的扭曲政绩观。 权力膨胀不受约束,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滥用甚至牟利的工具。在权力高于一切的逻辑下,群众的利益诉求要给“发展”让路,此刻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是官员的政绩,个人升迁的筹码。在这些官员心中,城市现代化等同于工程项目和城市面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当权益的维护、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全让位于楼堂馆所这类物化的发展观,公共利益蜕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冲动,甚至不惜喊出“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这样的“豪言壮语”,权力利益对人的扭曲可见一斑。

对待此类行为,我认为应该立刻予以处理,唯有想方设法将其解决,才能切实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第一,要充分利用公共监督的作用。陆续曝光的这些雷语,充分证明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无疑是遏制官员乱作为的利器。

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法律的权威,将依法行政作为唯一选择。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推进民主监督制度建设,让人民对官员政绩、升迁有品评决定的权力。

第三,要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让责任和透明回归政府,以包容大度之心善待民众呼声,于危机中寻找破解良策。掩盖不能解决问题,悲情也难以化解积怨。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每一位公务员去践行,去努力。

当然,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及官员做了很多努力,但在完善行政监管、增强立法透明、有效应对危机、合理使用公权、规范官员言行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保证权力行使的公平、公正和有法可依,不仅是民众对政府的期待,更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010年5月30日天津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题目】单位领导让你负责组织一次“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我国政府在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读书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和水平。在我单位组织一次“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既有利于在我单位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丰富了我单位同事的文化生活。对于该项活动,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要确定好此次活动的形式,并做好完备的准备工作。通过向举办过类似活动的同事请教,并广泛的征集大家的意见,确定此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座谈会分享的形式。明确我们此次活动的时间,比如不影响工作的时间;根据单位人数的多少确定座谈会的会议室;为了此次活动能够举办成功,还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参与,给予指导意见,要提前确定好被邀请人名单及列席领导名单;根据座谈会所需物品及综合该活动的所有花销,做出经费预算。将以上内容写出书面报告,报领导审批。

第二,领导审批后,立刻成立活动小组,下设几个分组,做好分工。至少包含以下小组。后勤组:负责座谈会的物资准备、会场布置等工作;接待组:负责专家的邀请接待等;会务组:负责会议主持、进程把控、记录等工作;宣传组:负责会前活动宣传和会后的宣传。

第三,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该活动,提高大家的热情和参与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希望大家在座谈会上将自己最近读的一本好书拿出来做分享。活动开始后,作为负责人,要保证会议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主动和接待组、会务组、后勤组等进行沟通,传达精神,并了解情况,出现问题,及时的予以解决。我认为该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好书。所以会前的宣传和会上主持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选择互动性强,经验丰富的主持人。

第四,座谈会结束后,欢送专家及领导,对会场进行整理,将现场视频、文字资料进行归档。并将此次活动的举办过程、获得成效等做成书面报告上报领导。此次活动获得不错的成绩,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提高我单位的学习氛围。

2011年5月28日天津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1.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获得尊重,请谈谈我们进行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道德建设作为软实力的一个方面,其水平高低直接体现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明高度。结合我国实际,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前,我们进行道德建设面临着较为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交织作用。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部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自我,陷入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相信金钱至上或权力至上,为了追求财富或权力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其次,长久以来,国民缺乏公民意识,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陷入追逐私利的狭隘境地;再次,我国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期,各阶层利益错综复杂,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最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推动等原因,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阶层的价值观激烈碰撞,使很多人产生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困惑。

因此,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对国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塑造大国国民的精神风

范;三是推进体制改革,丰富和完善各阶层的意见表达与协商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四是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培育发展,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开放自信的文化特征。 2.当今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不法商家钻老年人识别能力低的空子贩卖伪劣产品,要你做一个普及辨别意识宣传工作,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

针对题中说的情况,我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宣传工作:

首先,针对社会上常见的欺诈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及案例,进行认真细致地收集整理工作,准备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

其次,结合老年人的思维习惯及学习特点,选择欺诈老年人案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将案例经过及经验教训编成短小精悍的漫画、流程图或小品、评书等老年人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

再次,联合公安、民政、社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深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人聚集区,通过上述准备的宣传形式,广泛开展辨别意识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辨识能力。

最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并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提高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你单位同事小王工作能力不好,业务能力差,有很多同事都在背后议论他,你也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传言,现在单位年底测评,让你说说对他的意见,你有以下几种选择:(1)只说他的优点,不说不足;(2)什么也不说;(3)听别人说什么,自己怎么说;(4)主动说出她的优点;(5)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你选哪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

我会选择委婉指出他的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个单位的同事,应当注重内部团结,不应随意背后议论他人长短,更不应该听风就是雨,散播有关同事的传言。

其次,对于小王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批评打击,而是要尽量帮助他改进提高。小王工作能力不好,业务能力差,更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同事来帮助他找到问题所在并积极提升自我。

再次,单位的年底测评,既不是送人情的工具,也不是抨击同事的武器,而是综合评价个人的工作能力、帮助同事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因此,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既维护了同事的尊严,又指出了他应当改进的方向。无论是对于小王改进工作,还是维护单位内部凝聚力来说,都具有积极作用。

4.你负责企业生产安全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令他们停业整顿,但是该单位领导说如果停产订单就不能完成,职工工资就发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坚决执行停业整顿,保证安全生产检查的严肃性。在安全事故中,不能同情,否则可能会带来血的教训。因此必须坚定这一点绝不动摇。

首先,要向单位领导讲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出重大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停业整顿的必要性。用具体、详实的案例,说明忽视安全生产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几个订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其次,针对因停业整顿造成职工工资发不出来的情况,可以积极协调有关单位部门帮助解决,如申请短期贷款用于发放工资、联合社保部门救助职工、帮助企业追缴其他欠款加快资金回流等方式,暂时渡过停业期,保证企业职工的正常生活。

再次,如果企业在整顿过程中出现整顿资金或人力不足情况,或碰到其他困难,影响整顿效果和进度,应当协同有关部门,采取垫付执行、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整顿,尽快恢复生产。

最后,要加强对企业的安全教育,尽量从源头上解决隐患,防止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减少因停业或发生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2011年5月12日上午广东省公务员(法检类)面试真题

1.你考入某司法机关,被调到某部门工作,但从事的工作非常琐碎,不能发挥专业所长,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作为新入职的员工,一定要端正心态,积极认真地面对所有的工作。如果碰到题中所说的情况,我觉得可以理解,我要放平心态,继续坚持干好领导交待的所有琐碎的工作。

第一,刚进入一个新单位,我对单位里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不熟悉,领导和同事也不了解我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特长,他们先安排我干琐碎的小事其实是有益的,这既能让我迅速了解工作流程,同时也能通过小事了解我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应该端正心态,认真对待这些琐碎的事,努力把工作做好,争取在琐碎的工作中学习提高。让领导和同事们看到我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恳的工作作风。

第二,在平常的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和领导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努力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领导学习,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对待工作,领导一定会逐渐发现我的特长,并给我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让我真正发挥所长,为单位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有人说法官的品质比业务能力重要,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对于一个法官来说,必须具备优良的品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题目中过于强调品质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一方面,品质代表一个人的道德与品行,品质影响着行为。一个法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就不能准确把握案件的是与非。在“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色与法”之间就会选择错误,就会导致错案发生。从而损害当事人权益、损害国家法律的尊严。 另一方面,良好的业务素质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水平,具有较高的审判技能、技巧,高超的庭审驾驭能力,较高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较为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较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一个不具有上述业务能力而仅仅具有高尚品质的法官,那么其案件办理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些水平和能力是严格执法、依法办案的必然要求。

因此,品质与业务素质对于法官来说同等重要,我们不能偏重一个而忽略另一个,二者缺一不可。而作为一个法官应当加强道德修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法官良好的形象,使群众信任法官。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法官也应谦虚好学,谨言慎行,不断总结、积累审判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

务能力。

1.城市要划定合法经营区给流动摊位摆放,由你负责选址,前期如何准备? 【参考答案】

一个城市良好的面貌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要划定合法经营区,不仅有利于对流动摊位进行规范化管理,还能形成良性的商业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消费环境。作为负责人,我会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前期的筹备工作。 第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人员密集区以及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调查,初步拟定几个可以选择的地址。

第二,要注意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召开商贩大会,邀请所在区域的流动摊贩参加会议,传达相关的文件精神,让商贩们知道政府设置合法经营区域的目的和意义,让其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发布政府此次有关选址的新闻,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之后,进行网络及现场投票,评选标准要充分参考居民、商贩的意愿性及其合理性。

第三,根据评选结果制定初步选址方案,包括经营区域的选定、进入合法经营区域的资格条件、相关的配套设施设置、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等,报领导批示,根据领导的意见,修改和完善方案。

在前期筹备过程中会有新问题不断的出现,要及时请示领导,找出解决措施。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一定会为这次筹划工作的圆满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一些机构贩卖个人资料,请谈谈原因及对策。 【参考答案】

保护个人信息既是宪法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具体表现,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一些机构贩卖他人个人资料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更违背了社会公德,应该受到严厉的打击。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出卖他人隐私的现象时有发生,我觉得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人信息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现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还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缺乏统一主管机构等不足,难以起到实际的保护作用。

第二,这些出卖他人信息的机构法律意识淡薄,公德修养不够,唯利是图,完全没有考虑到可能对这些个人资料所有者造成的伤害和影响。

第三,个人维护隐私的意识不够,虽然很多人的信息都被泄露过,也受到一些影响,但还是没有认识到要维护这一基本权利。

要解决个人信息泄漏严重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尽快做好个人信息的界定、执法机构的责任范围、权力边界、执法限度、执法要求,以及法律责任、制裁标准等,从法律层面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加强宣传力度,让个人信息受保护作为个人的基本权利深入人心。 第三,加大对贩卖个人资料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方面要约束政府行为,让政府相关机构带头遵守相关条例,另一方面就是规范市场主体,让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总之,个人信息泄漏现象很多,我们要打击这种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目的的行为,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

【题目】县一化工企业污染严重,周边群众怨声载道。县政府为发展经济,对此放宽了环保要求。作为环保组织的一员,你如何调查真实的信息? 【试题类别】组织管理

【考查要素】考查考生对于组织管理题型调查类的掌握程度,要求调查结果真实有效、调查方案切实可行。

【答题思路】“经济与环保”在一些地方上成为了相互矛盾的两个因素,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当下,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题干中假定考生的身份为“环保组织的一员”,所以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就必须从这个假定角色出发,从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等方面入手设计调查方案,以保证调查信息的准确真实。 【参考答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快速发展经济的考虑,忽视了环保问题,导致群众不满,引发了很多矛盾冲突,因此在重点地区开展一次客观真实的环保情况调查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环保组织的成员,为了得到当地该化工企业污染的真实数据,摸清相关情况,我会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调查。

首先,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会做出一份详细的调查活动方案,上报组织,确定合适的人员、物资、经费,待组织领导批准后,及时调整完善予以实施。为了保障整个调查活动进行有序,我会尽力邀请有关专家,对调查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组员的调查水平与能力。同时,提醒组员注意低调行动,切实做好调查数据的保密工作,切勿泄漏行动信息。

其次,在调查过程中,我会依据调查方案将调查人员分为以下几个行动小组: 政府信息搜集组,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负责调查当地政府实施的环保数据,并与国家颁布的环保标准进行比对;

企业污染调查组,主要运用实地考察与暗访调查法,负责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大气污染指标、水体污染指标、土壤污染指标等;

民意调查组,主要运用访谈法与问卷法,负责对企业周边的居民进行意见调查,包括群众的生活受影响程度、相关意见建议等;

报告撰写组,待各组基本数据收集完成后,由该小组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将数据进行汇总与梳理,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避免与企业等调查对象发生正面冲突,保障调查人员的安全。

最后,调查任务完成之后,我会将调查报告呈报组织领导,经上级同意后,将调查报告通过正当渠道、采用正当手段上报当地政府,建议相关部门依据现行法律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理,并通过媒体向群众公布相关调查结果,建议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当地的环境。同时要对本次调查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指导下次环保活动的开展。 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另外,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只有环境搞好了,经济才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题目】根据天气预报某乡镇24小时内将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领导要你安排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而有些年纪大的村民,顾及财产不愿离开。领导让你2个小时内解决此事,你如何做?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

【考查要素】考查考生对于应急应变题型调查类的掌握程度,要求反应迅速、考虑周全、行动有效。

【答题思路】根据应急应变题型的解题思路,要迅速分析情况,稳定情绪,围绕主要矛盾开展相关工作,尽量发散思维,考虑多种情况,寻找合理有效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 【参考答案】

我乡镇接到泥石流预发通告,作为事件负责人,接到疏散任务后,我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第一时间赶赴亟需疏散的地区,指挥完成好此次应急工作。

赶赴现场后,迅速成立领导指挥中心,了解当地天气、人员、物资等基本情况,同时,调集消防、公安、医疗、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前来支援,并充分依靠当地村委、党员干部等力量,组建应急行动队伍,划分工作小组,开展行动。

首先,针对村民顾及财产不愿搬离的情况,一方面要马上组织说服宣传小组对村民进行劝说,抚慰他们的情绪,动员他们及时撤离,一方面划定安全区域,指挥搬移安置小组帮助各户村民尤其是年老者将物资财产转移到最近的安全地带,尽最大努力保障每位村民的人身财产不受损失,务必使整个转移过程迅速有序,严格控制时间,确保两小时之内完成全部人员转移。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抚老年人的情绪,帮助村民顺利安全撤离。

其次,调配必要的生活物资,保证受灾村民必要的食物、饮用水供给。

再次,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做好紧急救援准备,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一旦发生泥石流,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处置与救援工作;如果泥石流灾害没有发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要在听取专家的意见后,及时请示上级,以便确定下一步工作,全力帮助居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灾前转移行动结束之后,我会及时反馈各方意见,形成工作总结,向领导进行汇报,依据这次行动的经验和教训建议建立长效预防机制,以期下次救灾防护工作的顺利

进行。

【题目】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一般花费几万元,而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此,农村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对此,你怎么看?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

【考查要素】考查考生对于综合分析题型调查类的掌握程度,要求能够对“读书无用论”这个社会现象进行综合论证,找出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革举措。在分析此类题目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述,力争客观、全面、深刻。 【答题思路】

按照综合分析类题型分类,此道题目属于新生事物类,虽然归于新生现象,但很明显的是“读书无用论”不管是对个人长远发展还是社会整体进步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在答题过程中要偏于对其出现的原因及消极影响进行分析,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此外,为了整个答题逻辑上的完整,还需要考生对此现象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样,也需要考生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论述,这也正是综合分析类题目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答案】

高校收费偏高、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两大突出问题,尤其对于部分收入偏低的家庭而言,高昂的学费并不能一定换来子女稳定的工资收入,从短期来看,增加了家庭的资金负担,确实容易造成“读书无用论”的假象。

十年寒窗苦,一毕业即失业,这固然让人哀伤。但是更让人唏嘘的是,把读书当做发家致富的工具,看到大学毕业后的现状和预设的前景格格不入,便得出“读书无用论”的判断,这是一种误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读书”是民间对“教育”的通俗化表达。一方面,“读书无用论”的出现确实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第一,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一些大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甚至出钱实习。而另一些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于是,越来越多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提出否定与质疑。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拜金主义,唯利益主义观念抬头,金钱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挣钱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资格的主要因素,很多家长(微博)受到社会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将“赚钱能力”视为评判教育用途的一种标杆。

第三,教育成本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的高昂,也滋生了公众对“读书信仰”的浮躁心态。就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而言,高昂的学费确实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有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倾尽全家之力,这样巨大的付出必然会导致一些家长对于教育有着迫切的回报心态,在高成本孕育的回报焦虑下,一旦遇到就业难的挫折,就会上升到对读书付出的怀疑上。

第四,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培养方法、管理制度、资金投入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也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的失望。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求证于科学巨擘、财富新贵,还是举出学术精英、政界新秀为例,可以断言,这些硕博、才俊或成功者,其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有所成,其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接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已被证明和正在被证明的真理。 第一,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是对教育的一种狭隘理解。教育带给人们的不止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变。受过良好教育的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思维方式、谋生本领、处世能力和思想内涵等等是迥然相异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读书无用”永远经不起推敲。

第二,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自身产业结构问题,也有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因素,还有学生择业心态以及社会的用人理念偏差等等。仅由就业形势严峻,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显然是有所偏颇的。对读书观的真正认识应该建立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物欲横流影响下的论调。

毛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足见读书的重要。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国家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教育,一旦“读书无用论”为多数人接受,那么它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没有素质的人没有前途,没有知识的社会没有未来,没有教育的国家没有明天,因此,我们不仅要及时遏制这种危险思想的抬头,更要多管齐下有效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多读书、读好书的优良社会氛围。

第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行业收费监管,严惩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同时提高完善相关的扶助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保障教育公平。

第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学教育、业余教育等教育形式,努力为民众提供多种多样的受教渠道。

第三,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长期的开展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与宣传,例如多举办一些富有意义的读书、品书、写书活动,以此调动整个社会的读书热情,将读书求知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将受教育真正打造成为整个国家的一致共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四,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学、教研、教务的综合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在求职前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第五,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关暖,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不能仅把力气用在书本之上,实践出真知,教育的本质不是死读书,而是善于运用智慧汲取书本、实践中的营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人民表率,社会栋梁。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够从根本上贯彻与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不应怀疑读书的价值,而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修为,重养性,通过读书与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品性,才是为人之道,才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而回报国家,有所作为。

二、一项工作,开始由你负责,最后却转交另一同事负责,你有何想法?(2010年8月29号)华图资深研究员 姚艺伟 【参考答案】

作为一名公务员,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工作第一、大局为重”的原则。如果一项工作开始是由我负责的,那么在我负责的期间,我会尽全力保障工作的顺利展开,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信任。

如果出现题目中所说的情况,那么我首先肯定不会因为此次转交而有任何负面情绪,更不能因此而影响到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毕竟上级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信息掌握的全面度是我不可比拟的,上级的安排肯定有其道理。

因此,我会从大局出发,服从上级的安排。快速地完成工作转交,将工作的进度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及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同事进行耐心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同事快速转变角色,掌握工作进程,保障这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下去。此外,我会按照上级的安排快速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当然如果在同事负责的过程中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我也会尽力去协助同事。

在工作之余,我会对此次负责工作的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包括自身的业务水平、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做事做事原则和态度。并向领导进行请教,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为领导分忧、为群众服务。

总之,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工作的调动和调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只要时刻将工作放到第一位,站在整个单位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定会成为一名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优秀公务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44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