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4-04-08 07: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一)维果茨基(1987,转引自Mitchell and Myles,2004)指出,正像人类作用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社会和个体的桥梁。

(二)调节论早期主要用于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是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交流,学会知识与技能,其中语言是他们的交流工具,起到了调节语言交际和调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1、 儿童认知阶段

客体调控(完全被环境左右)→他人调控(别人协助)→自我调控(能够控制自己的高级认知功能:记忆、注意、高级思维) →人类的高级认知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对于社会文化理论来说,学习过程也是在语言的调解下实现自我调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二、最近发展区

(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

1、实际发展水平: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潜在发展水平:还没形成,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最近发展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二)维果茨基的观点,这些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发展水平的前面,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激活方法:社会互动(语言为调节工具)

(三)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者不断接触到知识,并在指引下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内化为为自己的知识。

“支架”学习法: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核心: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二者同样存在

最近发展区:一些语言知识或技能学习这还不能独立运用,但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独立掌握。

“支架”学习法:教师等有经验的母语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的特征,并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者把语言特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对语言实现从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

(四)“支架”作用:

1、换回学习者的兴趣; 2、使学习任务简单化;

3、督促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的目标; 4、对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评判; 5、调整学习者的情绪; 6、想学习者提供最佳答案。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语言

(一)高级认知功能形成过程(调节论)

客体调控→他人调控→自我调控

高级认知功能形成语言

社会语言→个体话语→内在言语

维果茨基认为言语发展:

开始阶段:社会性→以自我为中心→内部言语

(二)第二语言:

1、形成初级阶段: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为了实现和他人的交流) 2、个体话语:

学习者的自言自语(于他人互动增多,慢慢感

悟到语言特征,还不能完全掌握)

个体话语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表现,引导者学习过程。

标志:语言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度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

力正在提高。

3、内在言语:成为学习者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

完全掌握语言,个体语言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言语。

四、 活动理论

(一)创立:维果茨基

发展:Leontiev 和 Engestrom

(二)活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1、活动是一种纽带

(外部社会+内部个人发展) 2、人的认知实现途径:活动

(三)对二语习得者来说:社会性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接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把外界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要素:

1、活动的主体

2、活动的目标和动机(尤为关键)(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 3、达到目标的行动 4、行动的操作手段

活动会因为以上要素的不同而不同

(五)任务﹠活动

任务 计划 静态性

活动 个体完成任务时的实际表现 动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