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优秀4篇)

更新时间:2023-03-26 16:4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篇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二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篇三: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篇四: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r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