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迷思

更新时间:2024-05-03 07: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迷思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的现象与做为在高等教育中早为大家熟稔,所以也是重新检视这个概念的时候 (Brandenburg & de Wit, 2011; Knight, 2011)。钻研高教国际化多年的学者珍?耐德(Jane Knight) 洞悉现势,指出高等教育利害关系人常误将国际化的手段视为目的之五种迷思 (Knight, 2011):

迷思一:外国学生是校园国际化的媒介

学校招收外国学生的目的原本在帮助本地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国际交流;课程藉此脱胎换骨;校园也因加入了外国学生的元素,更呈现多元。但,上述三项国际化的目的都仅是决策者的假设。研究国际生的文献都在在指出,外国学生多与外国学生结成社群,更因为他们是少数,所以日常生活与学术常常被边缘化 。若缺乏刻意安排或课程设计,本国生与外籍生鲜少互动,尤其是大学生,多无视于外籍生的存在。学校其实常以国际化之名,掩饰增额录取学生以增加注册收入、稍减财务负担之实。

迷思二:国际名声是质量的表征

学校以为校园愈国际化,例如多了外国学生、教师、学程、研究、协定、姊妹校等,则愈能威声远播,这种看法实启缘于国际化就等于质量。事实上,入学条件与毕业要求常与学校本身的财务考虑有关,而学校常常将国际生当成学校品牌化之手段更证明国际化与质量未必相关。然而校园国际化程度又常是国际(或区域)排名的指针之一,因此,国际化透过排名,被简化为教育质量的指针。

迷思三:国际协议

学校常误以为签订协议或缔结姊妹校的数目越多, 表示该校的声望与受国际师生欢迎的程度越高。然而,若没有在系所层面进行实质的跨国合作,没有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相关处室的设置,国际交流仅流于形式。有时大学的国际化的作为是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反而造成教授们的不满,降低协同授课的意愿。这种情形在今(2011)年五月的全英语学程访视中,也的确发现有学程像校园孤儿,虽获官方全额资助外国学生之学杂费与生活支出,但校方对开课系所却完全不予支应,徒增教师授课负担,以及系所行政与学习辅导之负担。更有教授因为收外籍生之经验不佳,决定不再参与英语学程开课;而该学程之主要行政主管更希冀此学程能在外国学生严重短缺,严重不敷成本与行政效率的考虑下结束之,省去行政、教学、服务之负担。此案例显示,由上而下的行政决策,并非完全得以在由下而上的教学实务上顺利进行。

迷思四:国际认证

质量保证组织,尤其是美国的专业组织认证,例如工程教育或商管认证在世界各国蔚为潮流,也经常作为大学国际化的招牌。但,外国评鉴组织的认证范围并不包括大学进行国际化之质量,例如国际学程的发展程度、教与学之质量与研究,以及大学透过公共参与或私人投入等方式对当地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等。

迷思五:全球性品牌

第五种迷思是将大学追求国际化的努力,与追求全球品牌的营销行为混为一谈;国际化的做为是将跨国的、跨文化的,以其全球性的面向融入大学的教育目标、教学、研究与服务中;品牌化则是在于推广(promotion)学校的招牌。故,前后两者的目标与预期的结果应该不同,品牌化的策略更不能与国际化之做法等同视之。当然,国际化若成功,自然声名大造;但名声终究是副产品,而不是目的。在去(2010)年新加坡大学校长参加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主办的国际研讨会时,说明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帮助该校学生出国前,已具备与外国教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故聘任教授时,以延揽适任、专业、卓越的国际人才为首。这的确造就新加坡大学校园国际化的特征,优越的研究、教学成效。这成功的聘雇策略背后,是以透过教育协助当地子民为宗旨,从不以排名、竞争处着眼,而国际化也仅是手段。所以只要教育目标正确,不偏离学生的福祉,排名之良窳,虽不中、亦不远矣。

上述五项迷思的共通点即在国际化的程度可被量化,例如国际生人数、教授人数、签约协议量、国际校园等等。虽然量化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责任绩效指标,不过这些数据的确无法说明师、生以及共同创造的学术社群为国际化所带来的好处。

结论

上述五种迷思并非意指所有的学校或国家,但却是常见的现象。唯有进一步辩证与思考,才能让国际化在这个备受排名、竞争、商业化驱策的高等教育环境中,走回正确的轨道上。

资料来源:

Knight, J. (2011). Rankings season is her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62, 14-15. Brandenburg, U., & de Wit, H. (2011). The 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62, 15-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