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6-17 1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贵金属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7.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补充: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②为什么要交换——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③为什么能交换——价值(社会属性) ④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⑥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观念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现实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3.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产生货币以后的商品交换才是商品流通) 4.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5.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标价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退出流通领域 赊账 观念货币 现实货币 现实货币 现实货币 (三)纸币(商品的价值符号)

1.产生:金银条块 金银铸币 不足值铸币 纸币

足值 不足值、信用货币

2.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4.国家决定纸币的面额、图案、发行量(不决定购买力)

5.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银行信用卡: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③使用: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或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

④功能:存取款、消费、结算、查询。可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3.支票 ①含义: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②类型: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二)外汇

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①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②标价:x人民币/100外币 x外币/1人民币

③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供求关系

2.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3.供不应求——卖方市场 4.供过于求——买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价值量:指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低)

3.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4.社必时: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利润=售价-成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价格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高档耐用品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3.互补品(同向)与替代品(反向)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上讲是由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 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4.购买心理

(二)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消费对象的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3.按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①收入增加

②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 特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

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消费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2.求异心理 特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利:推动新工业新产品的出现 弊:代价大、社会不一定认可

态度: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 特点:夸耀性、盲目性

评价: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属于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4.求实心理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 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一个社会消费什么,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消费方式是怎样消费的问题)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①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③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措施:

①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实现共同富裕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势 4.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推进集体化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 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个体经济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②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③作用:利用分散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和税收 2.私营经济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②特点: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

③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b.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c.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外资经济

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①原因:a.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措施: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微观基础 2.公司

①含义: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法人:a.含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 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b.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②股东权利: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

③义务: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④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发起人数量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 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须经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 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股票可自由流通、转让 2人以上200人以下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一股一票原则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公司财务 注册资本限制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最低限额:3万元 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最低限额:500万元 ⑤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

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⑥公司制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市场定位

3.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企业兼并的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作用:①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②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自觉接受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劳动者地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就业

①形式: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②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措施: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c.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劳动技能,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 4.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

2.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劳动者享受权利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

4.维权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 含义:

性质:存款凭证

主要机构:各商业银行 分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2.利息 含义:银行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增值的部分 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主体:国家控股银行

业务:①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就没有商业银行。 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 ④其他服务: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一)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票 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股东 权利: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 3.收入来源:

①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影响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

4.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 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稳健的投资--债券

1.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组成:期限、面值、利率、偿还方式

3.分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发行主体 风险状况 收益情况 流通性(市场上交易转让的能力) 流动性(迅速变现的能力) 国债 中央政府 最低 最强 差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企业债券 企业 介于国债、企业债券之间 最大 较强 最弱 高于储蓄利率,低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高于国债,低于企业债券 最高

(三)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这里指商业保险)

1.含义:投保人根据合同规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赔偿保险金或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责任的行为(投保人:付钱的人 保险人:保险公司 被保险人:承担对象) 2.目的:规避风险

3.特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分类:①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5.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 定 决 定 决 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 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 定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数量、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①有利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是对以往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地位: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主要内容: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类别 对应形式 是否属于劳动收入 否 是 要具体分析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利息、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 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包括出租房屋所得租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得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非配的方式 劳动要素 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信息要素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的公平

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的分配制度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又存在矛盾 3.措施: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

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 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目的:履行对内对外职能

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本质:国家参与社会分配 实现渠道:国家预算

2.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种类:税收、利润、债务、其他费用

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分配政策

措施: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社会财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②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国家收入和支出 收入大于支出 收入小于支出 收入等于或略大于、略小于支出 财政状况 影响 财政盈余 财政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不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财政赤字 财政支出靠借债维持,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 收支平衡 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二.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税和税的征收

2.地位: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特征: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征税人依法征税

②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固定性:征税对象和税率不能随意改变

④关系:无偿性要求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具有固定性。 4.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详见:《经济生活》P69-70) 5.增值税 含义: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 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6.个人所得税 含义: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要求:①凡是在中国境内获得的收入都要交税

②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及以上的境内外收入都要交税

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 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eg.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欠税 超过纳税期限,未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 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eg.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虚报自然灾害骗取减免 抗税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价格、供求、竞争机制 5.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利益杠杆

6.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2.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规则基本内容 对市场秩序的作用 市场准入规则 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规则 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 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规则,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3.措施 国家:①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企业:①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消费者:增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不能调、不让调、调不准) 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后果: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盲目性:不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基本特征 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优越性: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

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解和控制 2.原因:①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②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间接性) 主体(政策制定者) 内容 有关财政收入(4个)和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政策,如税收变动、发行国债等 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外汇政策等 财政政策 国务院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强制、统一、权威)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代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直接、迅速)

(4)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 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内容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①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措施:①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③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 含义: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目的:实现最大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 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 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措施: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世界贸易组织

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基本原则:非歧视、市场准入、互惠、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贸易政策法规透明 (最重要: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3.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4.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5.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6.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7.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走出去: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