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三)试卷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18 0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三)试卷语文试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认得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触比其他动物和时间接触要复杂些。

B.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1.C(混淆是非。原文第四段说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而C项中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肯定了靠本能,与原文不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时间各句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它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大同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以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2.D(结尾与开头的观点并无冲突,它是对开头观点的补充说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这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全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作,我们的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这一连串中的当前是剪不断的时间链。

3.A(强加条件关系、因果关系,从文末可知:文字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而词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可见传情达意不一定产生文字.且依据常识可知传情达意的工具有多钟。后面的结果因此也依据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

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良。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重逢,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紹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起来。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

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4.A(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于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來越远,因此深感悲哀,这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奈。所以也只能相互嘲笑;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深深误会而导致。)

5.从相识到永诀,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5分) 5.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

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漸深。

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怀念。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6.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任务形象。(6分)

6.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痛苦的知识分子。

倔强而执拗。白多黑少的眼球,看人总像在藐视,与我争执咄咄逼人,冷峻倔强的外表下是愤慨的心情和几乎不近人情的执拗。

觉醒而贫弱。酒都不喝,急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难,境况困穷。

孤独且痛苦。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不容,到处受到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不被别人理解,生活无望,内心孤独苦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

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就会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B.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不了解,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的去向来对大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

C.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D.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这种选优行为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

7.D(原文有说:家中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e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