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更新时间:2024-03-17 2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阅读指津】

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浪费说再见。 本文中王安石身居相位,对待远道来访的亲戚竟以粗陋的饭食待之,尤其是他取客人吃剩的胡饼“四旁”而“自食之”,更能说明他节约成性。他的生活作风与萧某的骄纵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让我们对王安石有了更深的认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因谒公( ) (2)意为公必盛馔( ) .. (3)萧氏子颇骄纵( ) (4)觉饥甚而不敢去( )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觉饥甚而不敢去学而时习之 .. B.果蔬皆不具故人具鸡黍 .. C.其人已心怪之绝巘多生怪柏 .. D.公约之饭送孟浩然之广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4.结合短文,联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

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

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③“光盘行动”志愿者夏雪介绍说:光盘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自己的饭吃光,

吃光盘,不要浪费。

(二)潞安义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复来,啮骡尾。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扪腰橐:摸摸系在腰间的钱袋。扪,摸; 寰,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阅读指津】

狗有灵性,忠实主人。某甲为救身陷囹圄、垂垂待毙的父亲,倾尽囊中积蓄,前往州衙打通关节救父出狱,孝心可悯!谁知一不小心,银子丢失大半。狗有先兆,多次预警,主人浑然不觉,竟多次鞭打。狗遭误解,仍然不失忠实主人的本分,沿途寻找主人丢失的银子,竟然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以身紧护主人银两。让人感叹唏嘘!孝子遇义犬,一孝一义,相映成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既走,则又从之( ) (2)某怒鞭之( ) ..(3)金亡其半( ) (4)逡巡至下骑所( ) ..

2.下列语句中的“然”与“则封金俨然”的“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 B.然往来视之 ..C.屋舍俨然 D.所以然者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

(2)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道济被杀

司空、江州刺史、永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帝久疾不愈,刘湛说司徒义康,以为“宫车一日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帝疾笃,义康言于帝,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谓道济曰:“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既至,留之累月。帝稍间,将遣还,已下渚,未发;会帝疾动,义康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因执之。三月,己未,下诏称:“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十一人诛之,唯宥其孙孺。又杀司空参军薛 彤、高进之;二人皆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人比之关、张。

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二十三卷)

【阅读指津】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他戎马倥偬,战绩卓著。后来宋文帝刘裕因为他是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本文写的就是檀道济被杀的原因和始末。他有高世之勋,不但外敌惧,内巨也怕。恰逢文帝病重,刘氏怕他拥兵自重,杀掉道济及其家人和部将,上演了一出忠臣被戮,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惨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帝久疾不愈( ) (2)会帝疾动( ) .. (3)道济潜散金货( ) (4)吴子辈不足复惮(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朝廷疑畏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B.义康言于帝余将告于莅事者 .. C.唯有其孙孺常蹲其身 .. D.因联寝疾因执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2)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4.文中写檀道济的妻子告诉他大祸来临的情节有什么表达作用?

(四)梁有疑狱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③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④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

去,赏疑则从与⑥。”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⑦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

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 móu):等同。③吾子:相当于“您”。④相如:相同。⑤从:依从。⑥与:赞许,奖赏。⑦缯 (zēng):丝织品的总称。 【阅读指津】

梁国出了个疑难案件,群臣争议不决,梁王向陶朱公求救,陶朱公对梁王的询问,并不正面回答,而是用两块玉璧作比,说璧是厚的好,暗示梁王治狱要从厚。梁王从此受到启发,进而领悟“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的道理,改进了政治,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作者在第二段先列举四种现象进行议论,最终明确论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鄙民也( ) (2)其色相如也( ) ..(3)故狱疑则从去( ) (4)殆未有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2)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五) 临周求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敞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后世把九鼎看作权力的象征、传国的宝器。②颜率:人名。率,音 lǜ。 【阅读指津】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在利益的“丛林”中,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只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2)颜率复诣齐( ) .. (3)臣窃为大王忧之( ) (4)子之数来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六)与诸子疏

告俨、俟、份、佚、佟①: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②,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③。黾勉④辞世⑤,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⑥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⑦。”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注释】①俨(yǎn)、俟(sì)、份(bīn)、佚(yì)、佟( tóng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②弊:贫乏。③与物多片(wǔ):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忤:逆,违背。④黾勉:勉力。⑤辞世:指弃官隐居。⑥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意思是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 【阅读指津】

本文沿袭前人“与子书”的训诫劝勉传统,不过却展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色彩。首先,陶渊明主要是“言其志”,所言之“志”,不仅传达一个为人父者对儿子的关爱,更突破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且向儿子诉衷肠,吐心声,并解释立场,期盼谅解。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间流露出自己“黾勉辞世”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之情;其次方为训诫劝勉儿子,要求儿子注重情义,和睦相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良独内愧( ) (2)亲旧不遗( ) .. (3)然汝等虽不同生( ) (4)至心尚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2)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完全能表明作者对儿子怀有愧疚之感的一组是( ) ①与物多怜②黾勉辞世③幼而饥寒④每役柴水之劳⑤若何可言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④

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中陶渊明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七)苏武拒降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句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阅读指津】

本文写的是故友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

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

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 ..(3)故使陵来说足下( ) (4)请毕今日之欢( ) ..

2.下列语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古人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五员①亡,荆②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③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子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④以示儿子⑤,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

宝》)

【注释】①五员:伍子胥。②荆:指楚国。③刺:撑。④抟黍:捏成的饭团。⑤儿子:小孩。⑥弥:越加,更加。精:精深,高级。

【阅读指津】

什么是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观点:“其所宝者异

也”,然后举伍子青被楚国通缉,经一个老人撑船渡江后,伍子青认为自己的宝剑价值千金,因此把它作为宝物送给老人作为酬谢,老人不受,老人认为君子应以道德为宝,所以拒绝把他的姓名告诉伍子胥,并拒绝了伍子胥的宝剑。最后文章列举了二种人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表明了古人对宝的认识: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之物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之物就越粗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同。

(1)去郑而之许( ) (2)丈人度之( ) .. (3)方将渔( ) (4)五员再拜受赐( ) ..2.下列句子中的“而”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登太行而望郑曰 B.地险而民多知 .. C.东南向而唾 D.见许公而问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 俗主也,不足与举。

(2)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鱼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

C.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作者赞赏江上老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D.文章末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九)戴胄守法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作伪阶资①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作伪者事泄,胄②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③,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诈伪阶资:假冒做官资历。②胄:即戴青,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封道国公,谥号“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③今断从法:现在根据法律判处流放。

【阅读指津】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国家的法律。

选文写戴胄任大理寺少卿时,公正执法,纠正唐太宗的错误的故事。戴胄巧妙劝谏,唐太宗从善如流,贤臣、明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重温戴胄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法律至高无上,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太宗令其自首( ) (2)俄有诈伪者事泄( ) ..(3)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 (4)臣窃为陛下惜之( ) ..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B.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C.而置之以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

(2)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4. 结合选文内容,对戴胄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5. 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唐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十)活水源记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④,又东北入

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⑤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释】①石罅( xià):石头缝隙。②浸:渐渐地。③潴(zhū):(水)积聚。④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⑤秘书 卿:秘书监的长官。

【阅读指津】

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基(字伯温)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选文是其中一篇的节选。

选文主要写活水源名字的由来。作者按照观察顺序,依次写了泉水的源头及流经路线:始出石罅——浸为小渠——溢而西南流(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活”字描写水,不仅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奔流不息,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活水”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冬夏不枯( ) (2)乃溢而西南流( ) ..(3)深不逾尺( ) (4)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 ..2. 下列各句有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乃溢而西南流 B. 旁出为四小池 C.终日坐水旁 D. 名之曰“活水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2)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4. 选文写出了“活水源”泉水的哪些特点?

5. 选文通过对“活水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安石待客

1. (1)拜见,请见(2)料想,猜想(3)很(4)离开,离去

2. B(A项分别是:转折连词,“但是”和承接连词,“就”;B项都是:“具备,准备”;C项分别是:“感到奇怪”和“奇异,奇怪”;D项分别是:代词,“之”和动词,“到”) 3. (1)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人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

子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

(2)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4.节俭是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在提倡节俭;要把节俭提升到关系家、国兴败的角度去认识;我国每年浪费粮食惊人,说明我们公民的节俭意识不够;我们要养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节俭。(意思对即可)

【译文】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到了中午的时候,他觉得很俄,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莱之类的莱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时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摆着莱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莱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二)潞安义犬

1. (1)跑(2)用鞭子打(3)丢失(4)到

2. C(C项与例句的“然”都翻译成“??的样子”;A项的“然”翻译成“对,正确”;B项

的“然”翻译成“可是,然而”;D项的“然”翻译成“这样”)

3. (1)(狗)忽然跳到前面,愤怒地咬了骡子的脑袋,好像硬要挡住骡子的去路似的。 (2)自己又在心里盘算,这是通往南北的大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了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4.主人有事,跟随主人;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竞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译文】山西璐安地方的某甲,父亲被人诬陷关在牢房里,快要死了,(某甲)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一共才百把两银子,准备拿到府里去打通关节,说个人情。他骑着骡子出了门,家里养的那只黑狗就跟着他走。(某甲)大声喝退了它,等到他一走,那只狗又跟着来了。鞭它赶它,它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某甲下了马,拿起石头来打狗,狗才跑开;某甲走,狗突然又来了,咬着骡子的尾巴。某甲大发脾气,用鞭子打它,它大叫不止。忽然跳到前面,愤怒地咬了骡子的脑袋,好像硬要档住骡子的去路似的。某甲以为不是个吉祥的兆头,更加发脾气,勒转骡子就去追逐它。看到狗已经走得很远了,才勒转害头飞奔,到达府城时,天已经快黑了。等他摸系在腰间的钱袋时,银子已丢了一半,急得汗如雨下,魂飞魄散。一夜翻来覆去,没有入睡。忽然想起狗的狂吠乱咬一定是有原因的。等到城门一开,便离开了府城,仔细地观察了来的道路。自己又在心里盘算,这是通往南北的大道,来往的行人多得像蚂蚁一样。丢了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犹犹豫豫地走到昨天下骡子的地方,看到狗死在草丛里,身上的毛全都被汗湿透了。提起它的耳朵来看,那一包银子分明还在那里。某甲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买了一口棺材理葬了它,人们都呼作“义犬冢”。

(三)道济被杀

1.(1)病好了,治愈(2)适逢,恰巧(3)偷偷地,秘密地(4)畏惧,害怕

2. B(A项分别是代词“他”和助词“的”;B项都是代词“向”;C项分别是代词“他的”和代词“自己的”;D项分别是介词“趁着”和副词“于是,就”) 3. (1)高于当世的功勋大臣,自古以来都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召你回京,大祸降临了。

(2)檀道济被拘捕时,怒不可遏,两道目光像火炬一样,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是在摧毁你们自己的万里长城!”

4.照应上文檀道济的功高和被猜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檀道济的被杀埋下伏笔。

【译文】南朝宋的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济,在刘裕时代就立下奇功,享有很高的威名。他左右心腹战将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都有才气,刘宋文帝对他又猜忌又畏俱。此时,文帝久病不愈,领军将军刘湛劝说司徒刘义康说:“皇上一旦驾崩,檀道济将不可控制。”正巧文帝的病情加重,刘义康劝说文帝,征召檀道济入京朝见。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对他说:“高于当世的功勋大巨,自古以来都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召你回京,大祸降临了。”檀道济来到建康以后,文帝留他在京一个月。文帝病情稍稍好转,就要遣送他回到住所,船已下到码头,还没有开发。而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刘义康假传圣旨召回檀道济到祭祀路神的地方,声称为他设宴饯行,又将他逮捕。三月,己未,刘宋文帝下诏称:“檀道济暗中散发金银财物,招募地痞无赖。乘我病重之时,图谋不轨。”将檀道济交到专管司法的廷尉处置,连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等十一人,一并诛杀,仅仅饶恕了他年幼的孙子。同时,又杀掉了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他们都是檀道济的心腹爱将,勇猛善战,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关羽、张飞。

檀道济被拘捕时,怒不可遏,两道目光像火炬一样,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是在摧毁你们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人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非常高兴,都说:“檀道济死了,东吴那些小子就没有值得我们忌惮的了。”

(四)梁有疑狱

1. (1)浅陋,粗俗(2)颜色(3)所以(4)大概,恐怕

2. (1)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2)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劝待人民就可以了。 3. B(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宣厚之而可耳”) 【译文】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

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粱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于)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梁王说:“玉大小与色泽都一样,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所以价值千金。”粱王说:“好,所以(在粱国)有疑惑的案件(可以判罪,也可以不判罪的案件),就依从不判罪;有疑惑的奖赏(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就依从奖赏。”粱国的臣民都很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的,那是从来没有的。所以统洽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候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五)临周求鼎

1. (1)索求,谋求(2)到??去,前往(3)私自,私下(4)多次,屡次 2. (1)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

(2)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

3.示例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示例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译文】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君求要九鼎。周君为此感到担忧,就把事情告诉朝巨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我们君

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有美名;得到九鼎是得到最珍贵的宝物,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齐王说:“我准备向梁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准备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借道楚)。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私下替大王为此事担忧”齐王说“: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六)与诸子疏

1. (1)很(2)遗弃,抛弃(3)你们(4)尊崇,崇尚

2.(1)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

独自逃脱死亡呢?

(2)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每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

3.C(①叙述的是自己的命运;②写的是自己弃官隐居)

4.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译文】告诫俨、俟、份、佚、佟诸子: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自己心里很惭愧。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每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伸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汜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七)苏武拒降

1. (1)出使(2)访求,求见(3)劝说,说服(4)完毕,结束

2. A ( A项和例句都是代词,指“他”; B项是代词,“其中的”;C项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

3.(1)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2)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汉朝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他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

李陵趁机付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在哪里显现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八)古人异宝

1.(1)到(2)渡过,越过(3)捕鱼,打鱼(4 ) 两次

2. AD( A项和D项都是表承接的连词;B项表并列;C项表修饰)

3. (1)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

以跟他谋划大事。

(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4. D(文末举例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观点)

【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

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性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体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

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都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九)戴胄守法

1. (1)命令(2)不久(3)昭示(4)私下里

2. B D(B项和D项中“以”的意思是因为;A项中“以”表示承接;C项中

“以”的意思是用)

3. (1)戴胄说:“陛下那时就杀他不是我能够管的;既然交给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

(2)唐太宗说:“我运用法律有失误,你能更正过来,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4.示例:戴胄敢于直言劝谏,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5.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译文】这时朝廷大力选拔人才,有假冒做官资历的人,唐太宗命令他们自首,(如果)不自首,就判死罪。不久有一个假冒做官资历的人事情泄漏,戴胄根据法

律判其流放并启奏唐太宗。唐太宗说:“我刚开始下了命令,不自首的人判死罪,现在根据法律判处流放,这是昭示我失信于天下啊。”戴胄说:”陛下那时就杀他,不是我能够管的;既然交给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唐太宗说:“你自己守法,而要使我失信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布告天下、取信于民的,陛下的话不过是凭一时喜怒说出来的。陛下发泄一时气愤所说的话而许诺杀人;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可以,就根据法律来审判他。这是忍住小的愤恨而保留大的信义,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可惜啊。”唐太宗说:“我运用法律有失误,你能更正过来,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十)活水源记

1. (1)干涸(2)漫出来(3)超过(4)经常 2. C(此句省略了介词“于”)

3. (1)有一股泉水,它一开始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细细地流淌,冬天暖而夏天凉。 (2)所以秘书卿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 4.清澈见底、奔流不息、冬暖夏凉。 5.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译文】有一股泉水,它一开始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细细地流尚,冬天暖而夏天凉。渐渐地流成一条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于是贴着沙土缓缓地流淌,旁边出现了四个小池,向东一直到达山麓,积聚为大池,又向东流淌注入若耶溪,然后向东北流入湖中。它开始是小渠时,水深不超过一尺,并且清澈得可以照出人影;俯视泉水时,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倒映在水底。所以秘书卿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