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更新时间:2024-01-23 18: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 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 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 说文】身 躬也 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 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 张颌】
“时具四季,简称春秋”, 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那夏天人们都知道夏热冬冷,对生活感觉到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所以说,一年就只提春秋,不提冬夏。
“丙辰卜 宾贞 其告秋于上甲”,庄稼熟了,对以农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商代人来讲,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汤王庙 山西晋城】,每年秋收结束的时候,商王都要亲自支持隆重的“告秋”祭典,把喜悦和感激之情,转告先祖和上天。这种丰收后的祭神活动,在中国一直持续了数千年。一种生存方式想要主导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到商代,中国农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千年的岁月。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八十八个用来储藏粮食的窖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教授 王震中】
根据窖穴的高度,以及粮食的比重,考古专家经过计算以后,总的储存粮食的量能达十三万多斤。这十三万多斤粮食都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黍,粮食作物是黍。能有十三万多斤的黍粮食作物的储存,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北方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发展程度。【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借助考古学,我们只能辨认出先民们农耕生活的大致轮廓,但是当汉字成群结队地在甲骨文上显现,当汉字呼朋引伴地在尊贵的青铜上现身时,情景便完全不同。
绘声绘形的汉字,使我们能够以真切的方式,面对远古先人的农业生存。“力”和“耒”是两种原始的木制农具,由于材质的关系,经历千年之后,实物荡然无存,汉字的字形清楚地显示出,这两种农具曲柄的前头分叉,叉的上端有一块横木,大概是踏板,用脚使劲踩着,可以增加破土的力度。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芷生】
因为黄土高原从上到下都是由黄土物质所堆积而成的,它非常均匀,很松软,它多孔,它具有垂直节理,用这样一种木头的犁也罢,铁犁也罢,都能够进行耕作。
在希腊语中 许多与农业有关系的词汇,例如小麦、橄榄、葡萄树、无花果等等,都是外来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耕作条件,应该的其中重要的一项。和古希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已经能看到,稷、黍、粟、麦、稻,菽等粮食作物,和麻、桑、瓜、果等经济作物,厚厚的黄土
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北京 社稷坛】。农耕的技术是很繁杂很高妙的。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嘉璐】
同一块地你种就能结一百二十斤,我种只能是八十斤,这里面有巧门的,技术要传,生产资料就是财产,生产工具,农耕技术,还有手工业纺纱都得传。所以农耕社会讲继承,讲继承就得尊祖,慎终追远,讲和睦,讲团结。同时知道对大自然不能过度索取。农牧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在他看来,大地上的一切任我享用。因此《诗经》上说,除了上帝,他是创作者,我们都是被创作者,因此咱们是平等的,入了教全是兄弟,爸爸跟儿子也是兄弟。这有一个好处,产生了平等思想。
大自然的赐予,使西方世界和中国在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当然欧洲大陆在人口增多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逼迫下,跨入工业文明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大陆,还在继续着千古如斯的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在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耐力?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大陆之前,华夏儿女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和先民们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的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芷生】
黄土发源地区即使到今天为止,它每年还有沙尘暴,还不断地有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是由风所带来的,所以还可以不断地把它加厚,即使你使用得比较厉害以后,堆积得比较厉害,就是说你农业耕作比较厉害,或者说把土壤的肥料用尽了,或者表面被流水所侵蚀了,它下面更老的黄土仍然暴露出来,还可以运作。
黄土地这种自我加肥的能力,使得早在五、六千年前累世定居,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生活常态【半坡遗址博物馆 陕西西安】,土地和家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仅关中地区勘查出的仰韶农业遗址就有四百多处,而整个渭河流域遗址分布密度,不亚于现代的村落。对于这块养育了自己和儿孙,埋葬着祖先,最终页将埋葬自己的土地,华夏先民倾注的绝不仅仅是汗水,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感。
于是甲骨文中,艺术的“艺”字,恰恰就是一幅农人栽培苗木的图案。数千年的农业栽培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香”还是粮食,种地才是“男”人的本分。成熟的庄稼是最“秀”美的景色,而将粮食收回家,就算过了一“年”,甚至连“周”和“秦”这样伟大王朝的名字,都起源于耕田和农作。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教授 朱大可】
“周”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田地加上一个“口”,那么实际上就是表明田的周围,表明国家的一个范围。这个国家是以田地为核心的周围的边界是子弟的意思,而那个“秦”字,更像一个会意加上象形的文字,这个字就的说,上面是两只手拿着一件杵,底下是两株谷物,表示成熟的稻子。
【湖北省博物馆 馆长 王红星】
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是靠天吃饭,所以如果天有灾,旱或是涝了,对收成就有影响。所以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它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人类,乞求风调雨顺。
自然界是神秘的,自然界也是神圣的【古观像台复原模型 夏】。甲骨文中的“人”字,被刻画成了这幅毕恭毕敬的图像,这正是华夏子民在包容一切的上天面前应有的之姿态。“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体会“天”的好生之德。
【吕氏春秋 审时篇】“夫稼者,为之者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地、人”就这样相互依托,而又各自独立地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华夏子民建立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伦理秩序的支点。
【汉 说文 家居也】
公元前1300年前的一天,商王武丁碰到了一件拿不准的事情,在当时,拿不准的事情就需要通过占卜向上帝和祖先询问,占卜的内容被贞人记录在一片龟甲上【陶范 商】。【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占卜什么呢?占卜这个“娥”,这个妃子,她的“子”是不是我的孩子,“余”,甲骨文里边的“余”字,和后来古文里边的“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儿子,它在儿是一种问号。
武丁是商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商王朝进入了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武丁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帝丁”,“帝”字在甲骨文中,本来是指宇宙的主宰,相当于今天俗语中的老天爷,而用这个字来形容人,武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那么像神一样圣明的武丁,为什么会糊涂到连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弄不清楚呢?
【中华书局 编审 赵诚】
他并不是糊涂,那个时候凡是父辈的都叫做“父”,凡是祖辈的都叫做“祖”,凡是字辈的都叫做“子”,那么他要来问,是不要把他当成我的“子”来看待,它
这里边就包含着一个就是我应该把他看成是什么样的一个“子”,是一般意义上的“子”,还是跟我比较更近一点的子啊,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王位继承和财产继承的问题了。
在人们的经验中,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家族似乎也不应该例外,任何世家望族都是从一对先考先妣组成的小家庭,沿着血缘的脉络,一步步开花散叶,分化孽乳而来。然而甲骨文却告诉我们,小家庭是大家族进化的果实。【宏村 安徽 黟县】
对于我们的耕作先人而言,在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内,小家庭都是一个奢侈的理想。这是甲骨文勾勒出来的亲属关系图,同“子”字所代表所有的孩子一样,“祖”是所有一切男性祖辈的统称,“妣”是所有一切女性祖辈的统称,“父”字既可以是亲生父辈,也包括佰父叔父,“母”不仅指生身之母,姑姑,婶婶,姨姨,舅妈,都称“母”。而平辈人,只要有血缘关系的,不论远近,也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兄”或者“弟”。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教授 李民】
从现在甲骨文的资料和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它当时是聚族而居的,特别是在殷墟的西边,那个家族墓地,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大片墓地里头,比如他头向哪儿,他都是向什么方向,埋葬的习俗什么的,一个家族是一个形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朱凤翰】
很小的家庭,都不能够独立地从事农业的劳动,因为生产工具落后,一旦碰到天灾就不能抵御,所以需要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耕作组织来进行农业耕作。所以当时的平民,最基层的社会下层,生活的组织也是比较大的。这在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到。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族”字,字形的上半部分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下的箭表示武装,这个字形象地表明,“族”既是一个血缘团体,又是一个生产组织。
1971年,安阳殷墟西区发现了几大片商代家族的墓地,考古学家注意到,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小的十几人,大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均每五座墓室之中,必有一座墓室伴随着一定数量的兵器。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宋镇豪】
如果用这个概率来设想当时的家族结构的话,那么可能涉及到当时这个家族主要承担的一个社会义务,或者的当时的一个队国家负责的义务。义务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发生事情以后,你要出兵,你要去打【妇好墓 殷墟】。
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居家过日子,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那么家里的规矩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既然“家”是由大家族开始的,那么我们熟悉的,今天还生活其中的小家庭是什么时候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的呢?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杨直民】
这时候金属工具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出现,铁犁和牛耕是这个变化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朱凤翰】
还有一个就是随着封建制的逐渐瓦解,集权制起来以后,对于从工具的君子来讲,无论是各个诸侯国,还是从上层社会来讲,也不希望把权力分散,世家大族太强大了,就会冲淡国家的集中的权力。所以从政治上来讲,也开始对这些世家大族开始进行瓦解。
家越来越小,亲戚却越来越多,据人类学家统计,古往今来所有不同的文化中,中国人创造的亲属称谓是最多的,大约有三百五十个,其次是古罗马,大约有一百二十二个,而其他民族大多维持在二十到三十个之间。【画像石 东汉】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无法探究每一个称谓出现的具体时间,但是 可以确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已经需要用单独的一章来解释和定义日益复杂的亲属称谓了。那么,为什么在甲骨文中还是不到十个亲属称谓,突然间放大了二三十倍,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创作出如此庞大的血缘关系网呢?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研究员 郭方】
西方后来逐渐《罗马法》的发展,规定了财产的绝对私有制,这样的话,财产就逐步向核心家庭转移,这样的话,那么复杂的亲属称谓就不太必要了。而在中国,春秋以后,强调的是家天下,统治的君王要以礼治天下,自己是大家长,强调的是以孝治天下,于是,把这些亲属的称谓复杂化,而且等级,尊卑,远近,制度化了,所以后来中国的亲属称谓越来越复杂。
小家庭的分化给婚姻的组合提供了更自由的天地,同时也使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土楼 福建南靖】在兵荒马乱中,人们最近终能依靠,也是唯一能指望的帮助,还是来源于家人和亲属,于是这张暖融融,沉甸甸的血缘关系网便空前壮大起来。就像家庭会繁衍变化一样,一个家庭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父亲壮年时,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刀斧权杖,对外保护家族的安全,对内维持家族的秩序。但是当这只大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虚弱的时候,家族靠什
么来维系呢?我们必须指出,每一种文明的后来者,都是踩着野蛮人的生存路径,从野蛮走向现代的,即便以伦理道德自傲的中华民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汉字中,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踪迹。
【中华书局 编审 赵诚】
原来的解释,那个“弃”就是手拿了一个簸萁,上面一个孩子,把他扔掉了。有人解释这是什么呢?生了孩子你养不活,养不活我就把他弃了。至于“微”这个问题啊,因为跟那个“老”字差不多嘛,有一点相近,就以为这是“打老”。因为有一个观点就是古代养不活人就是要“弃子”,也要“弃老”,就是把老 给搞掉。这个现象在有些社会,古一点的也有这个风俗,就是重年轻的,嫌弃老的。
生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弱者,老者抛弃,减轻负担,这是生命遗传的自然选择。在人类历史早期,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传统。那么,中华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告别这种野蛮的陋习呢?
这是陕西扶风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史墙盘 西周】,它是公元前900年前后,一位名叫墙的史官,为祭祀自己的先祖“微子”,而铸造的礼器,距离“微”字不远,还有一个和老人有关的图像,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老人,这就是数千年来温暖了无以计数的中国家庭的“孝”字。
早在两千九百年前,先民们已经用当时最贵重的金属,将这个字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百善孝为先”。正是在这块基石上,我们的社会道德才充分地发育起来【二十四孝砖雕 金】,成为作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品格。道德和文化都依赖于血脉相传,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先人才象征家族血缘传承的符号“字”取代“文”,来命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呢?“敬字如敬人”是理想,还是期望呢?
【汉 说文 性 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感动我们的故事也曾感动过我们的先人。这是一本编撰于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历史著作,它的主编正是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在这本号称囊括古今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 四川 汶川】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周文王有一次出巡,见路边有一具无名尸体,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他收殓起来,随行的官员就说,这是一具无主的尸体,不用管他。周文王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就训诫官员说,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人的家长,有国家的人,就是一国的家长,我现在是他的家长了。官员听了以后,立即命令把这个尸体收殓起来埋葬了。
虽然书中叙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短短六十五个字,但周文王宽厚仁慈的情怀,跃然纸上,孔子曾经评价周文王说,“为人君,止于仁”,而“仁”正是“孝”的升华。在中国古代,“家”和“国”从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国君往往要承担大家长的角色。【仙翁庙壁画 山西 晋城】
这是甲骨文中的“国”,不论“口”在哪边,它的用意义都很明确,武装保卫自己的族人,而一个国家的最高首领——“王”,说白了,就是在战争中最勇敢的族长。【青铜钺 商】所以在甲骨文中,用一把比父亲手中的权杖更为张扬的战斧来表示。
有君就会有臣,这是甲骨文中的“臣”字,一支竖起了的大眼睛,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释,“臣”字最近初的意思是指奴隶,眼睛竖起了是表示诚惶诚恐,心惊胆战的样子。这种解释可以从另一个古老的汉字中,得到一些印证【玉跪俑 商】,一支大眼睛被尖锐的锥子刺瞎了,这个符号就是今天的“民”字。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雨】
最早的“臣”,有人说他是一种奴隶,以后有人讲,特别是这个“小臣”,他接触王的机会比较多,他管理的事情和重要性,也比较细微,到最后是比较重要,有这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宰”呢,一般在西周的金文里面,大多数的情况下,他是一个大管家的意思。
这如同小家庭是大家族发育分化的结果一样,后来王朝的各种官制也是从管理家族的各种职能中发育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中,宰相的“宰”字,是表示屋子的符号下,一个“辛”字。“辛”是一种刑具,用来在脸上刺字。“宰”字的意思,就是一个脸上刺着字,干家务活的奴隶。在商朝时,“宰”逐渐变成了家臣之长,这种职能一直延续到周代。在《周礼》中,“宰冢”虽然位列百官之首,但是在他的下属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负责皇家饮食的官吏。
公元前1754年,商朝的缔造者商汤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他把一个名叫“保衡”的新官衔教授予了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旧臣伊尹【太保鼎 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赵平安】
“保”有安的意思,这个是《尚书大传》中的解释,那么“衡”有平的意思,这也是《尚书大传》的解释。那么“保衡”,也可以看作是伊尹所做的工作,是他
作为重臣的职责所在,这样综合看起来,“保衡”空调看作是具有职官色彩的一个尊号,或者一个称号。
这是金文中的“保”字,一幅男人怀抱孩子的图案,这样的情景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从这个字的字形中可以形象的看出,“保”这个官职对于幼王天下的责任,从卜辞上看,商代大约有七十个左右的官职,后来广为人知的太师、太傅、太史、司马、刺官等官名,都已经初露端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安邦定国,周王朝创造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王晖】
当时商王朝和中原众多的方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盟关系,这种关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春秋时期的霸主和其他诸侯的关系一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雨】
西周它由一个小的民族,最后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商部族,当时它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随时有复辟的可能,所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它就采取了一项政策,就是把他所占有的庞大的国土,分封給他的亲属和一些功臣,这样的话,分头去各掌握一块封国,再进行统治。
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位,其他异姓诸侯也通过联姻结为亲戚,【曾侯乙编钟 战国】这个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强大王朝,继承了百分之八十的商代官职,但是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周代的官僚体系逐渐膨胀。在西周铭文中可以见到的官职,大约有二百一十个左右,比商代多了三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负责礼乐的“宗伯”系统和负责公共工程的“司空”系统。【湖北省博物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和同为一个大家庭,周王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天子,而对待天下的公共道德,都来源于一个血缘家庭内部,对待自己长辈和孩子的态度。即便后来有学者认为,周王朝的封建的一场灾难,因为它从根本上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周公 像】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联想,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经验来对照,我们不得不为周王朝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感叹。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商是讲究鬼神,以前直接商王说了算。但是到西周不是那么迷信,敬天而离鬼神远之。那么它治理,主要实际上是搞一套制度,适合于周天子来统治。它这一套礼乐制度要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说它前一百多,将近两百年,维持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历代帝王庙 北京】。
一个西周王朝竟然统治了三百年之久,这在数千年前是整个人类史上仅有的政治成就。依据血缘关系和伦理价值,西周的缔造者,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政治范例,不论在统治模式上,还是在王朝形态上,都成为令后世仰望的样板。
尽管秦汉会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会以“法治”来改善“人治”,会以更细腻的制度来强化和丰满社会的管理能量,但是后世君王和有识之士们的所有理想,都在于一个王朝秩序的天长地久,百世千年。
【汉 说文 命 使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庙 山东 曲阜】公元前五世纪的一天,孔子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必须先从“正名”开始。据文字学家考证,孔子当时提到的“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
按照这种理解,孔子所说的“正名”,实际上就是要把每一个汉字的内涵分清楚,治理国家和汉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孔子专门解释了至高无上的“王”字的含义。【史墙盘 西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栾丰实】
孔子把它解释为“天 地 人”,中间通过一个“竖”把三者连通起来,我们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一种望文生义。
有人说,如果孔子看到甲骨文中的这把大斧头,就不会作出这样的解释,究竟孔子见没见过甲骨文,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使孔子看到过这把斧头,他也依然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孔子燕居像 明 佚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汉字已不仅仅是单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本身就是价值,就是美和丑,就是好和坏。
【瑞典汉学家 教授 罗多弼】
孔子跟周代其他人的心目中一样,都认为原来有一个尧舜的时代,而且他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恢复这个时代。因为春秋时代是孔子的时代,然后才是战国时代,是矛盾冲突贯穿社会的一个时代,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天下又处在一种危机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他就主张“复礼”。
然而这个奢侈的梦想,如何才能化为现实呢?武力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知书才能达理”,要想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服从一定的秩序,尤其是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共同恢复那个“大一统”的健全的天下,只能靠锲而不舍的教化【孔庙 大成殿】。
在孔子看来,前人已经建立过,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社会,所以如何创建那个理想社会的道理都隐藏在先人们留下的典籍里,只不过这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只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就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十三经碑林 清】“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终其一生。【国子监 北京】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创始人”的圣人“述而不作”, 没有创造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在教书育人之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修订先贤书籍中被篡改的文字。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他们是从他们的宗教的背景中发展一个哲学,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具体更实在。这个事情是跟一种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 汉学家 杜维明】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从启蒙,就是18世纪以后,它是反宗教的,当时是反基督教。另外它发展科理性的一种强烈的“浮士德的精神”征服自然,所以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地紧张。中国的人文精神,譬如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的,但同时它是自然的,它有精神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它有四个侧面,它都顾及到了,就是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
“仁、义、礼、智、信”,大写在龙的土地上,成为永世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所有高贵者和低贱者,贫者和富者,农人和学者,共同信守的价值规则【祭孔大典 山东 曲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限制地接近追求是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一个没有尽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路途上,一个文明的伟大实践者,不论和风细雨,还是慷慨激励烈,不论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数千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因此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比较而言,是外在追求认知和利益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才是内在追求心灵和道义高度的文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厚杰出的遗产!
在孔子看来,前人已经建立过,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社会,所以如何创建那个理想社会的道理都隐藏在先人们留下的典籍里,只不过这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只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就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十三经碑林 清】“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终其一生。【国子监 北京】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创始人”的圣人“述而不作”, 没有创造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在教书育人之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修订先贤书籍中被篡改的文字。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他们是从他们的宗教的背景中发展一个哲学,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具体更实在。这个事情是跟一种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 汉学家 杜维明】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从启蒙,就是18世纪以后,它是反宗教的,当时是反基督教。另外它发展科理性的一种强烈的“浮士德的精神”征服自然,所以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地紧张。中国的人文精神,譬如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的,但同时它是自然的,它有精神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它有四个侧面,它都顾及到了,就是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
“仁、义、礼、智、信”,大写在龙的土地上,成为永世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所有高贵者和低贱者,贫者和富者,农人和学者,共同信守的价值规则【祭孔大典 山东 曲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限制地接近追求是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一个没有尽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路途上,一个文明的伟大实践者,不论和风细雨,还是慷慨激励烈,不论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数千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因此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比较而言,是外在追求认知和利益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才是内在追求心灵和道义高度的文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厚杰出的遗产!
正在阅读: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01-23
时间的遐想作文400字06-28
年度入团申请书参考例文08-02
与美好环境告别作文400字06-29
奥鹏15春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测控技术》第三阶段在线作业答案03-11
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材料12-27
经济法案例与答案(期末考试)04-17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25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优势专业01-0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集解
- 汉字
- 说词
- 年第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习报告1-- 副本 - 图文
- 平整度(3m直尺)现场检测记录表
- 单片机5-7 习题答案
- 2019年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知识 - 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名词解释篇-word范文(8页)
-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文景点名称的翻译
-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 八年级上册英语词汇测试卷
-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 - 图文
- 小型变电所设计规程
- 湖南宝庆电厂#2机发变组保护定值单 - 图文
-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一课一练试卷
- 美标法兰(ASME-B16.5-2009) - 图文
-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 - 图文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将A型肉毒毒素列入毒性药品管理的通知
- 浙江电大《西方行政制度》网考复习题(按音序排列)
- 物管公司考核资料(湖北佛佑天诚)
- 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 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审计练习题题库(附答案)
- 学习强国挑战答题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