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更新时间:2023-07-23 11: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汶上县第一中学 张闯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历史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

学目标由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变为关注知识与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需逐渐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

的角色,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的促进者角色首先表现在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科学知识的日新月异以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渠道的多

样化,使教师不仅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热情的激发者和学生获取知识的

指导者。其次表现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

他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还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

发展。在新课标之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必须在以下

几个方面的狠下功夫。

第一,建立起崭新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

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

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是学习上孤独

的苦行僧。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

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当前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

品质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学

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

促成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

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

发性原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

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角色

依旧会发挥作用,但其内涵将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知识一般都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包括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图表以

及文物古迹等。如何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生动、形象、鲜

明地展现到他们面前,是历史教学一项重要任务。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事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要细心研究学生,最大可能调动所有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突出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兴趣、

情感、动机等,很大程度上它们将决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认真细致考虑到其他的因

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教学问题的化解等。当然这些还需要

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要有灵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总结经验、不

断进行调整改进,不断提醒自己,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第三,开展好研究性教学活动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历史课外阅读、历史知识竞赛、

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既包括校内活动,也包括校外活动。

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因

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

教育。教师应当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的

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必

须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关

注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实

际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

技巧,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

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崇拜你,亲近你,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因此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历史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

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努力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向“激趣、启思、

导疑”型教师转变。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加

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我,指导学生寻找收集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

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等,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向指导帮助型教师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

素质,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江门市江海中学 张学兵

[摘要] 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变化,对教师的角色问题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新课标的贯

彻者和推行者任重道远,必须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标的

要求,才能不至于使新课标流于形式.

[关键词]新课标 角色转变 教学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在思想教

育上进一步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把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时代素养。在新的要求之

下,我们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究竟怎样在新课标下开展课堂教学呢?在转变中我们应该如何应

对呢?笔者认为在诸对转变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因为教师是课标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只有教师角

色转变了,新课标才可能不流于形式,一纸空文;反之,所谓的课程改革也会成为简单的换教材而已。

一、教学的引导者。

新课标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授业育人的导师转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

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在思想上,品质上也要为学

生树立榜样和导向。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多的教师只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很少关心学生思想上的想法,也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管教不管导”现象大量存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上、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思想,养成良好的

习惯,使其掌握资源获取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完鸦片战争这一部分之后,我把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后收集鸦片战争对中国

社会影响的资料,第二次上课来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讨论课上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传统

的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灾难,是中国半殖民化的开端,这个观点是书本上现成的观点,也得

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赞同,但是有一个学习小组得出了一个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当问

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讲的有理有据。我对他们这种新观点给予了肯定,进

一步引导他们,“对待任何历史事件要坚持两分法的观点,一分为二,不要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鸦片

战争尽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主要方面,但是它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打破了封建

社会这个真空瓶,有利于新事物的进入,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中国开始迈入近代化。”通过这个讨论,

学生学会了辨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对以后学习和做人处世都大有裨益。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新课标下,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学生平等的相

互学习,而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

这样,才有可能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也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思想自由,他们也更有兴趣参加到学习

和探究中来。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了一个留美教育学博士的讲座,他谈到美国的学校没有高于地面一

尺的讲台,没有一排排整齐的座位,学生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甚至教室的角落还摆满了学生喜欢吃的零

食,老师坐在学生中间,一起有说有笑,共同探讨交流等等,当讲完后,我不禁惊叹“这样的课堂不全乱

套,如何开展教学”。现在想来,他们这种做法,正是倡导自由,平等的理念,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

下更有利于思想的驰骋。

例如在合作学习:“姓氏的起源和分布”中,我把一个班学生按姓氏分成若干组,然后各小组课后查找

资料,最后开一个姓氏的研讨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这次活动中,我把自己分到和我同姓的学生

一组,和他们共同找资料,然后共同起草发言稿,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都很高,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说实

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其实老师并不是权威,他在很多方面也是一个无知者,通过合作学习,不

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长自己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和课程是是

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设置之外,教师的任务知识教学,按照参考资料、考试要求去教;课程游离与

教材之外 ,教学的内容也是专家和教育部门编写的,教师仅仅是一个搬运工。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

学的教学新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在课程改

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校本课程中,教师现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课程的开发

者和建设者,使校本课程更加实用化、本土化。

例如在讲到近代民主革命的时候,我就根据我们的江门的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们写一个江门近代著名

人物简介,但是我没有提到具体提到哪些人,他们能自己获取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交上来的答案令我

非常满意。例如近代梁启超、陈少白、陈铁军、周文雍夫妇等等。这样开发一些新的课题,使学生知识面

更宽,更丰富。这个学期我还打算进行一个课题的开发,《江门开埠以来商业的变迁》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

(江门在《烟台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四、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标下,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

教师转换。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

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不能再搞粗放型教

学,要向教学研究要效率,同时教学研究也是教师提高自我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教师针对教学的具

体情问题,运用教学基本原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和科研相长。新课标强

调参与性、探究性,如果教师都不主动那么学生又如何带动起来,行动起来呢?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

教学的研究者,这样才可能真正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这对学生的独立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这样新的形式下,我们教师如果不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又如何带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我们的研究,

不要仅停留在历史问题的层面,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等等,使研究真正为教

学服务。

五、教学的反思者。

新课标下,教师要是一个善于反思者,不断发现新问题,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思想,在反思中不断进

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观点,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己教育实

践中经验、信息、知识以及自身优势劣势的分析。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评

论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他们相互沟通的桥梁。只有经常反思,才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

点,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应该改进,这样教师就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所以有人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还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无长进呢?这和他不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有很大关系。

新课标,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事物,都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和学生在共同学习,教学

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改进和扬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不断进步成熟。我们的

历史课上,一个教案总是要讲好几遍,有的教师说“讲的枯燥死了,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其实这就是不反

思的结果,你能肯定讲过几遍之后,一定讲的好吗?学生一定满意吗?一个善于反思者,即使是同一个内

容,同一个教案,但是他每次讲出来的都不一样,因为他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改进之。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标下,教师应该自我调整,作好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情况、新的要求,这样新

课标才能真正贯彻和推行。

注: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

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首先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

学的情境中。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

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

认识新课程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因此,教师成

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的

增强研究意识。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历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着和开发者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的功能,由单纯的教学提示改变为素材提示。这个改变给教

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

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提倡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根据新课程的概念,历史教材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

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

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互相整合,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

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

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

果进行评定。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使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顺利实施新课

程,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新课

程的成败关键。

历史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郁萍红 梁敏强

内容摘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对教师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新课程的新的特点和要

求,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

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历史新课程 历史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后,教师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适应”。模块与专题,对教师

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还是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不管

怎么说,教师在课堂上永远是最高的权威”的观念,肯定是要不得的。那么,在全面落实

“学生主体”的学习观的同时,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退到次要的位置呢?显然,问题不是

这么简单。事实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乃至由此而深化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教科书和教

学方式上,不是“难”或“新”字就可以解释的,而是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

观念和教师观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作是课堂教学的

中心,总担心学生不能把握类似知识,于是习惯包办代替,直接“喂”给学生,其结果却

适得其反。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

的,更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历史教师应当切实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这一教学观念的变化,将带来历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即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

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

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体现上述的转变呢?下面我们以“必修

Ⅰ”中的《北美大陆的体制创新》一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步,帮助学生确立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高一学生

的实际情况,可将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简化为:着重掌握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国家结构――联邦制、政党政治――两党制,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材料解析能力和

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等;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进行问题探究方面;而将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则定位于从历史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政治文明建设

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第二步,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学”就怎样教。

基于此,在这堂课的教学方式设计上,我们便尝试采用了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

即通过提供史料,问题导学,帮助学生了解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通过图示展演,联系现

实,帮助学生体会了三权分立的作用;通过资料搜集和成果展示,加深学生对两党制的理

解;通过填写表格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概括出北美体制“新”之所在。很明显,这种设计

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学”而考虑的。

第三步,历史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例如,

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中我们借助了学生比较关注的2004年的美国大选的时政要闻来切

入:“这一星期,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在轰炸式地报道着一件事情。那就是2004年美国

大选,本周三,随着布什成功连任,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不过,人们对美国政治的关注不

会停止,作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怎么形成的,它到底是一种虚假的假象

还是民主的一种模式,或者象小布什所说的是所谓‘世界民主自由最明亮的灯塔’呢?这

节课,我们就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便一下子拉近了本课的历史内容与现实世界

的距离,从而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四步,教师要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譬如,在这一课的教学过

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两项预习性的资料搜集的作业,一为“三权分立”在美国当今社

会的实践,二为从美国大选看两当政治。对于第一个搜集主题,同学们分别通过水门事件、

安然事件甚至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事件来说明“三权分立”的作用。第二搜集主题更

是成果显著,从驴象之争的漫画、布什竞选的广告、大选程序图到“投票吧,我帮你看孩

子”的花边新闻、大选后的股票指数走势等。不仅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搜集资料的角度之

新出人意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在每份资料后面附上自己的概括性的点评,如:“两党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的位置无法撼动”、“谁也不敢忽视选民”、“程序公正也是一种公正”“民主政治还金钱政治”

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分析与理解程度。

第五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鼓励和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这

堂课进行到展示学生们资料搜集成果的环节时,我们在每一份资料后都刻意注明了提供资

料的学生的名字;对于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一一展示的其他同学所搜集、提供

的资料,我们则将自己的电子邮箱页面的截图呈现在屏幕上,并打上了这样一行充满深情

的文字:“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全班共有23位同学向我发送了50余条资料!老师会永

远记住这些热情的同学,也请同学们记住这个画面,记住搜集与分享的乐趣。 ”这一

设计,无疑大大鼓励了学生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步,注意让学生去理解、探究,而不是让记忆现成的结论。在这堂课上,为了使

学生能够构建起整体认知,我们设计了层层递进,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三看”美国

政体。即上课之初让学生“一看”美国政体,谈谈你的初步印象;有关课本知识学习结束

后,让学生“二看”美国政体,概括分析其“新”在何处;待全课即将结束之前,再让学

生“三看”美国政体,谈论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启迪。就这样,这条线索使学生一步步摆

脱了单纯知识学习的羁绊,实现了能力的同步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升华。

第七步,注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该课学习的过

程中,学生们分析了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并准确把握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初步

掌握了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要领,更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乐趣。这

样,久而久之,在每节课前学生们按照教学主题自主搜集资料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

做法”。

第八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思考,给他们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仍以这堂课为例,当

我们发现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心存顾虑,便对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了鼓励,

此后同学们纷纷谈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独特想法。

第九步,师生平等共处,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

这一点,在历史新课程实践中也是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钟启泉 朱慕菊 主编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 姬秉新 李稚勇 主编 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的两个“转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王智栋

新课改中历史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 随着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更

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教师如何参与?首要的是教师观念转变,尤其是教师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师;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新的帷幕,广东、海南、宁夏、山东4个实验区首当其冲,为教育

改革全面铺开做准备。浙江省也将在下半年介入新课改,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任何教

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同样,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程。

作为课程区的一名高中教师如何面对这一任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更

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回答的

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 教学的结构通常被视为由三大要素—

—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这种界定可以说是现代把握教学结构的最经典的模型。

不过,如前所述,作为三大要素之一的“教材”却是涵义多歧的术语:其最普遍的广义的界定

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盖了教科书,但不限于

教科书;而教科书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

统编制、供教学用的学生用书1[①]。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在近代国家的近代学

校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往往凭借教科书制度,由国家权力机

构控制,历来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格和历史性格因此,无论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和经过专

家或是行政权力严格审定的“权威性”上,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从这个意义

上说,轻视教科书的任何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 “教科书中心主义”。

学科教学中体现的“教科书观”大体有三种;

1.“教教科书”。教科书就是学科课程和内容(内容及内容的系统安排)以及教材。教师的

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科书所提供的系统化的内容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2.“用教科书教”。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探讨学科课程与教科书,有以课程

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科书作为教材之一种加以利用。基于这种观念的教师的作用在于,

不仅钻研教学方法,还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更好的教材开发和学科课程与教材的创造:

3“不用教科书教”。这是一种教科书否定论或是教科书有害论。在这种场台,其实是以教

师或是教师集体的教材开发、课程与学科的自主编制为前提的。

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

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2[②]”。

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

泛化,情感目标缺位;教学过程方面的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

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

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

力、态度的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课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

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出人感悟的历史中寻

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

生?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我们可以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

充实与平和。笔者认为,历史课只有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即学生能够从中深刻地认识

自我和人类,能够感悟到现代公民应有的准则,能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利用它形成 对于

当今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等,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新程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教学目的观,使历史课程凸现公民教育的宗旨,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态形式的

历史课程”,从而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落到实处。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

论,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

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

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

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

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

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

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

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三)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如今,在许多国家,中小学的课堂用粉笔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在黑板和讲台面前,面对排列

整齐的课桌椅展开单向传递的课堂情景,正在进入博物馆的资料室。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围坐在

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

单元学习。在课堂里,运用大量的资料,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

师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因为

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学生的体验;3养成合作与共

享的品质;4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

的关系不是排它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

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

整体功能。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开展课堂讨论,

进行历史方面的调查,考察历史遗迹、遗址,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写家庭简史,撰写

历史小论文等。另外,还应积极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影片、模型、

挂图、多媒体、网络等,努力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网络教学。也就是说,历史

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抛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

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课程改

革所期望的目标。新课程应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引发深层

的思考为核心。

三、转变课程评价观

学业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在功利主义思潮泛不滥和诚信制度缺失的背景下

考试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业评价方式,考试不仅不是课程的“仆人”,反而成了“上帝”,由此也

把教师和学生带进了误区。2002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的通

知》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学业评价要在不同层面上发生重大变革。2003年4月出版

的《课标》提出,学习评价必须以《课标》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

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定量

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

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的探索。基于这些要求,我们认为对高中生历史学业评价改革应

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过去“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仅

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使不少学生成了失败者而生活在灰暗的心理状态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

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从一个角

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因此,历史教师应注

意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的分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这种评价有三种缺点: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1学生总有进入最差档的。如,有的学生尽管考了90分但可能仍是最后一名学生。2总有一

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不了名额有限的第一名。3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标转移,

使孩子更关心竞争的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

采用“比值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消除以上弊端,“比值”是学生上次成绩与本次

成绩的比较值,是学生个体成绩浮动的反映,“比较评价法”淡化了名次效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

明确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信心。就算“比值”降低了,学生也容易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调整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不去怨天尤人。

(三)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教学的效果发生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方面,有的方面,教学效果能够即刻显现,有的方

面,经过一定的练习,也会很快发生行为上的变化;但有些方面,它的效果发生需要很长的时间,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信念态度智能等方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长远效

果,现在很难预测。因此评价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小结

课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运动或一次事件!教育改革更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

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

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人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

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尽快学会构建先进而科学的

教学模式,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有机融

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改革的春天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2.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4]张奇.学习理论[M].汉口: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傅建明.教育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伍新春,康长运.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庞伟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汉国,王斯徳.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实施《新课标》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405 更新时间:2004-10-3

【字体:小 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1

麻山镇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课标》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 《新课标》 教学观念 转变

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必须顺应全球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和实施建议,这无疑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挑战我们的教学观念。实施《新课标》,急需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能否跟得上改革了实施《新课标》的成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论着眼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目标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探究性学习转变。因为“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那么,给了我们什么机遇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感到再没有比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历史与社会予全面的关注。《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它为学生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环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注是我们历史教师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在挑战和机会面前,我们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中蕴涵的思想,接受研《历史与社会》教材外,关键还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呢?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理”转变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指导者(且仅此而已), 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于是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推着学生走”的办法,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学生的思维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看教就是要看教师怎样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深入探讨历史问题的机会,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就教师作为设计者而言,教师要根据,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一堂课的宏观方面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从一堂课的微观方面看,教师要从引探教学法的各计,如:思考题的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各个环节时间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设计等等。历史教师有一个观点必须正视,这就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生被动地搜集事实、日期、名字和地点,而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能自己整理论据来回答问题;同实,自己查阅历史记录,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期刊、日记,以及研究工艺品,访问历史古迹和其他过去的证据,富有想象地考虑这件,并对比当时在同一问题上的各种不同观点。这是一个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理”转变的平台。看“学”的中心就是“以学论教”。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些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在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学生更为主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特点会在这种主动的探究学习中激活起来。让学生“从做中学”,通过对原始文献资或运用,图表的制作,角色的扮演等手段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整个学习充满吸引力,充满探索的乐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理”转变的手段。

教师”向“学友”转变

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凸现,师生之间显然不平等。教学中的师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杜威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永远是平等的。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同时,教学活动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妙碰撞为主要特征。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这两种交流确实是很难实现的。《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历史与社会》(沪教程体系,它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历史教师自身而言专业知识是其必备素质的重要内涵,而且这种内涵还在不断扩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局面,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以究。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历史课程的内容也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同时编入大量的原始悟历史史实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趋向于反映出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思想、社会与生活史、全面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与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教师在这种情势下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及研吸取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范围,改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知识不但要精而且要博,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更是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地史、思想史、宗教史等,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次是及时了解掌握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另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同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必须及时进修相关学科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知识。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有了这一切历史教师就是知识的“皇帝”了吗?不是。不仅不能以“知识的皇帝”自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学生主动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逐步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划(方案)的过程,更是师生彼此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交生的重要链接。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醇蜜。交住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的“权威宝座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学友”,在激烈的争论中做“裁判”。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让他们觉得河两岸生命之树常青!

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对花木“修枝、造。花木是按照园丁的审美标准被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艺术品。在园丁看来不合乎自己情趣的“歪技”、“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培养出自以为美的“盆景”。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怪才、偏才、狂才的发展。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该多一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正教育家的。我以为这不仅仅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转变的教学观,还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者的教学观。

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课标》历史 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所谓研究型教师,除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敏感的教学研究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

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反思、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历史思维能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理等。对历史教学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并及时加以总结。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再探索——再总结”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逐步形成理论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

史教师还应关注著名史学家的学术论文和教学经验及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功底。象当代杰出的历史、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等人的学术论文精品,以及《中学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概论》、《中学价》、《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等最近出版的、高水平的历史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学习、吸收著名史学家的学术论文的精髓和研读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蜡烛”向“果树”转变

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中国儒家道德的经典,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主体。这是一种壮烈的精神,我们不能否认它积极的一面,但是,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常青的“果树”。不仅是历史教师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在吐尽了芳丝或照亮了世界后就毁灭掉自己。

,《新课标》的实施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冲击着旧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行为观念,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史教师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桃战,要顺利实施《新课标》,真正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的各项要求,首先要求历史教师要从传统角色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实施《新课标》完成新一轮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华:《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理念之历史科的内容》, (台) 《清华历史教学》第10期,1999年9月出版。

照:《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美国历史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探索通往现在之路〉评介》,(台)《历史教育》创刊号,1997年6月出版。 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者》2003年9月中《哪国学生最会读书》

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泉:《教师“专业化”:涵义与课题》,载张维义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

漳州市华侨中学 郭荣聪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精心处理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新的教学模式--略述显性知识;课堂安排侧重通过提问、讲解、分析、讨论四个环节完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以使教学直接达到高考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角色 教学行为 研究者 建设者 开发者

我省自96年起在高中全部使用人教版现行《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教学中,一线教师使用时普遍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据大纲要求需完成的每堂课教学内容容量均极大,几乎每节课满打满算、满堂灌还难于完成依大纲、教参要求应达到的各项教学目标,更谈不上把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想增加阐述的问题、补充的材料、联系对比的能力培养等也该完成的事做一做了。这一内容和时间的矛盾(据2000年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看,仍存在这一矛盾),完全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解决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目前,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高中历史科教学主要的目标仍是达到高考所应完成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述提到的一些教学目标,还要有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完成这些任务。如何在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每节课都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方面的探讨似乎不多。我在近几年的高中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特别是在花大量时间备课,把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上课内容精挑细理,“删明就隐”,叙述侧重于运用历史知识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隐性知识。这种直接针对高考,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同时基本剔除显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掌握而无需重复教材的讲叙)的“有效式”教学模式,使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操作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一:“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 专利 ”。3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4研究什么呢?首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即我们要去完成什么目标。其次,研究学生的现状,学生的学识、能力、要求、满足、成功目标等都是教师要了然于心的。最后,也是最难的,是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即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和调动学生的学识、能力,满足学生的要求,实现学生的成功目标。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5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因此,教师教学前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研究处理。作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教材已清楚阐述的内容不能作为教学时的主要叙述部分。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重述这些内容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又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没有时间对教材知识进行挖掘、分析、纵横联系、比较。

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先行基本掌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内容。我把显性知识处理为课前预习提要布置给学生。预习提要既列出下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历史课文中的四要素,即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事件本身),又提出一些大多相对简单的设问。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如探寻因果、归纳现象、总结特点、概述背景或影响等等。因预习需要学生课前的配合,所以在罗列基本知识和设计题目时,需有一些花样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故而预习提要不是教参所列的教学要点,即一般所谓的板书,而应是在原板书基础上的更改、补充。“花样”指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自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使学生感受到经自我努力思考后获取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应予肯定和否定的地方是什么?再如,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应该否定,但其统治下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到台湾,又对国家、社会有何作用呢?一般高中生通过思考、互相补充,基本还是能寻得答案的。

预习提要是下节课提问的主要内容。提问等于是对学生是否有做好预习这一配合工作的监督检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情况的手段。同时,这是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改变满堂灌形象;另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学会规范地遣词造句。

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并达到预习要求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常强调如下问题:只有预习好,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才能听好、听懂课;只有预习——掌握基本知识——课堂揭示本质、挖掘隐性知识——掌握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价值,才能符合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二:“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7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8

那么,新课程要求怎么做呢?“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9“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10“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应表现在这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具体操作。教师对教材内容要作不同的编辑处理;不同的内容在教学时也必须谨慎安排,注意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如上所述,教材简明部分(显性知识),如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本身、演变过程、政策措施、新成就新作品等包括举例、小字、注释、图表的内容已布置学生课前掌握,因此课堂上只简单讲述、一语带过甚至不讲,简述一般也均由学生来做(即回答教师提问)。所以,上述预习提要的设计还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尽快学会阅读的作用,而题目设计又要有一定的思考分量,有益于学生思考后有所得——这是教材开发者的第一项工作。如在讲授“辽沈战役”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攻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样,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对于教材隐性知识部分,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背景、根源、内外部隐含矛盾、冲突焦点、问题实质、特点、进步与局限性、影响等,凡教材未有而考题常出现的内容才是教师讲解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分析材料、彰显隐性知识,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得到正确结论和规律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0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