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桥》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5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 课题 备课时间 语文 年级 16 桥 五 单元 课时安排 四 二课时 课型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讲读 3月 复备教师 班 级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教学目标 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1、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用具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一)、同学们,你们见过洪水肆虐的情景吗?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 (二)、出示录像(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 (三)、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四)、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一下子融入文中特定的时刻,感同身受。) 复备内容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课堂交流 1、检查字音、字形

(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 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基础。)

过渡: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

三、细读课文,感受险情

(一)、默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二)、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出示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抓住“像泼。像倒。”体会。(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处雨水的来势凶猛。)

(2)指导朗读:“像泼。像倒。”要读重音

出示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1)“咆哮”是什么意思?(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2)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用课文的好。因为课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洪水来势凶猛、可怕)

(3)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

出示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洪水疯狂)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三)、师过渡:洪水如同猛兽一般向村子袭来,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死亡正在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之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就踩在了水里。同学们,假如你此时就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紧张、害怕,想逃跑等)你能想象一下人们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

(四)、是的,洪水让人恐惧,那么村子里的人又是如何反映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板书:惊慌失措

(五)、指导朗读,读出紧张。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景,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六)、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引导:当时洪水已达到什么程度?意味着什么?)

出示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洪水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

(2)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七)、师:同学们,死亡正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面对毫无秩序的群众,作为一个村支部书记的老汉他又是怎么做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学习。

四、布置作业

(一)、抄写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亏那年迈的老汉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写上旁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给予较大的个性化解读的空间,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交流汇报。 出示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2)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3)朗读

出示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指挥大家让老百姓先过,党员在后。)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3)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 (老汉受人们拥戴) 适时引导理解“拥戴”(拥护推戴)。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临危不惧 舍己为人

师: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出示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由朗读,划出句子中的动词。(冲、揪、吼) (2)比较“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可以把“揪”换成“拉”吗,为什么?

(3)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因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4)指导朗读。(读出老汉的急、气得心情) 指名读——学生评价——全班齐读

(5)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大公无私)

师: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出示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同学们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了,为什么还你推我让的?(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

(1)当时已经出现了什么情况?

引导读: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死亡已在眼前)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3)指导朗读。你们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男同学试试看。请你们再加点力气去推── 请竭尽全力

去推──

师: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句子的反复呈现与对比,以及对老汉言行的感悟,使老汉的形象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树立。)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师: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一)、指名朗读。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设计意图:文章真正结尾的出现,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颤,营造了为英雄壮举而深深叹服的氛围,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二)、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把你说的话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写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

过渡:同学们,我们的心被人世间动人的一幕深深感动着,作者能如此真实地再现这一幕,就是因为他在表达上独具特色。

四、总结升华,发现表达特点

(一)、浏览全文,想想本文和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来比有什么不同,把你发现的和小组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a.巧妙的设置悬念。b.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c.用上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全班共享,更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更深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五、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本文正是运用这些恰到好处的表达方法,才使文章在读时如身临其境,读后又让人饱含热泪,作者成功塑造了老支书这一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本文写的是老支书,可为什么要以“桥”为题呢?

(一)、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师总结: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设计意图:用激疑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更层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书设计: 16 桥 洪水 老汉 人们 板书势不可当 临危不惧 惊慌失措 设计 舍己为人 秉公办事 大公无私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2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