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3-18 04: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联系 第一章ppt第九张

3、“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

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应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等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 ◇教师必须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4、生物课程标准框架、特点和功能 标准框架: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内容领域、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特点:

1、公平性(面向全体学生)

2、全面性(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

3、灵活性(适应不同学校、学生) 4、探究性(倡导探究式学习)

5、时代性(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6、创新性(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7、社会性(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 功能:

1、检验课程改革进步大小的依据 2、培训教师和教学的依据

3、评价教科书的依据 4、设计考试试卷的重要参考

5、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依据 5、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

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课程标准

6、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课程性质: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一)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二、生命科学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主题2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三、物质科学

主题1 常见的物质 主题2 物质的结构 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主题4 能与能源 四、地球和宇宙

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主题1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题2 科学技术史 主题3 技术设计 主题4 当代重大课题 实施建议:

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在教学、评价、教材的编写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整合与探究的特点。 一、教学建议

(一)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四)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五)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多元化原则 5. 公平性原则 (三)评价内容和方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二)教材内容的整合 (三)教材的呈现方式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二)积极发掘校外课程资源 7、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并举例说明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1)在教学设计时就了解与安排适宜于学生需求的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形成让学生动脑、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场面;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与教学激励,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换位思考,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情

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更为主体、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8、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及解读:生物学课程性质、生物学课程理念、生物课程目标、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生物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生物学课程性质:科学教育,以适应学生身心特点、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 生物学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六个方面,突出知识的应用,突出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以及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能力目标: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程标准的内容 必修:三个模块

分子与细胞:五部分 遗传与进化:六部分

稳态与环境:六部分 选修:三个模块

生物技术实践—理工方向 生物科学与社会---人文社科方向 现代生物科技---生物科学方向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 2、生物课标组对国内外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3、我国生物课程发展及师资水平现状

9、中学生物教材分析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意义:

1.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学生物学教材 1)多样化的特点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科学性和适应性

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已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教材,供不同地区、各类学校选用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从师技能

1)能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

的基础,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 2)教材分析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

3)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主要内容:

1.研究教材分析的基本原理

原理包括:教材分析的目的、教材分析的依据、教材分析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2.具体教材的实证分析

1)整体分析:是现行生物学教材版本多样化和选择自由化对中学生物学教师整体了解每套教材、选择适合的教材,并为备好每一节课打好基础提出的要求。 2)局部分析:是现行生物学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以便于详细分析教材,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方法: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1)传统教材观:教材是汇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是学科的学术论著、权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必须信守的教学依据。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师生绝对服从

2)新理念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师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只有树立新理念下的教材观,才能从容走出思想的禁锢,全面分析教材的

优点和不足,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真正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 2.转换角色,增强学习的迫切性

转换角色:以教师的身份去听课、思考和参加教学实践。站在生物学教师的位置去分析生物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探寻生物学教学的最优途径和方法。 3.正确使用教材分析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是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不足; 每一种方法之间都存在差别和有联系

学习运用时必须在明确目的、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0、教材的概念、功能、特点、评价(教材评价的各种维度) 教材概念:见第二章11张PPT 教材功能: (一)传递功能

即教材对知识、技能的传递作用,这是教材最基本的功能。

课程标准确立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材实现。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在每一种教材的选编中都必须体现其有关知识。 (二)引导功能

过去教育教学中的错误认识:学习科学就是学习科学结论,熟悉科学概念、公式、原理、法则----实质上是教材选编忽视了引导功能。

学习科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让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尤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求教材要体现引导功能

(三)育人功能

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的教育因素,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养成教育等。

这一功能由教材所选内容决定。新课程改革下各类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选编都明显体现了这一功能。 四)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论就是要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求教材要能通过学生自学也能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并培养其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养成一种优良品质。

教材设计中都要将方法指导渗透到教材的编写理念中,使教材具有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功能。 教材特点:

(一)教材具有两大属性

社会性:主要指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色彩。

教育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又叫教学性,主要指教材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知识传递作用和育人的功能。

(二)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的特点

1)教材是课程编订的物化---体现课程设置和编订的指导思想; 2)教材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体现---必须符合课程计划和标准; 3)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

4)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要遵从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5)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教材评价:

(一)教材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教育的社会性和教育性 (二)教材评价的维度

指从哪些方面或什么角度出发来对教材进行评价。每一个维度都反映了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材评价的维度类型

1)知识维度 2)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 3)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4)编制水平维度 5)可行性维度 6)特色与导向性维度 1、知识维度

教材作为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以何种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宝库,即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的质量和水平,是教材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叫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衡量的问题:

1)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 2)内容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水平; 3)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联系的程度; 4)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 5)内容与其它学科的配合协调度。 、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

教材还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认同自己文化归属的资源和工具,教材包含思想文化内涵、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改善思想觉悟、文化涵养、道德风范,懂得尊重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营养的能力。这同样也体现了教材的质量和水平。是教材评价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叫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 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衡量的问题:

1)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 2)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3)在激励学生的探索、创造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 4)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 5)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认识 3、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的方式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发展的规律,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这也是教材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叫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心理发展规律维度衡量的问题:

1)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能否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发展过程; 3)能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

4)对学生起始程度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是否合适

5)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4、编制水平维度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编写和制作水平,包括文字、照片、插图、地

图、图表等同样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维度。叫编制水平维度。 编制水平维度衡量的问题: 1)文字的编写水平;

2)插图与文字的配合程度及制作水平; 3)编写形式的丰富度和相互配合水平; 4)版式设计水平; 5)印刷工艺质量 5、可行性维度

教材的重要功能是教学功能。这不仅与教材本身有关,还与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学生情况有关。一本教材在难度定位上、对教学设备要求上、与当前环境适应上恰当与否,是反映教材质量的又一重要维度,叫可行性维度。 可行性维度衡量的问题: 1)教材与学生水平的适应度; 2)教材与教师水平的适应度; 3)教材与学校资源环境的适应度;

4)教材与使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度; 5)教材的教学设计与实际使用情况的符合度; 6)教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中的达成情况。 6、特色与导向性维度

特色是教材的生命,什么样的特色体现着什么样 的教学导向。有否好的特色,是教材评价的重要着眼 点,也是教材评价的重要维度,叫特色与导向性维度。

特色与导向性维度衡量的问题:

1)教材体现出理念的先进性及对课程标准落实程度

2)教材在选材、组织、编写、呈现等方面的特色是否有利于学习方式转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是否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 11、生物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直接依据、内容、方法和要求 基本依据:

1、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基本的出发点 2、学科体系--生物学的知识结构

富含生物思想和方法;影响其他学科发展;影响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 直接依据:

课程标准(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内容: 整体分析

出发点:从生物教材的整体

内容:时代背景、整体结构、外部联系过程 目的:了解生物教材的目的、特点和功能 局部分析

出发点:从生物教材中的某一知识单元 内容:知识、功能、外部联系、教学分析 目的: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方法:(第三章第19张)

知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 方法论分析法;结构分析法 要求:

1、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2、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入手,贯彻始终 3、教材的知识、方法、能力分析要有机结合 4、与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注意挖掘育人因素 12、教材选择的依据、方法、意义、内容 依据:

根本依据: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其它依据: 教育的总体目标;使用对象的要求;地区特点和学校条件;教学规律:(注意打好基础;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注意教与学相结合) 方法:

(一)科学评估鉴定选择

由专门机构成立专家组来完成 (二)凭经验定性选择: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生物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再参考教材各项选择依据,对生物教材进行的初步选择。包括:微观特色分析;教材试教实验;最后作出选择结论

意义:

1、有利于选择教材 2、有利于参考教材(互补) 3、有利于全面充分地备课

利于教材总体目的、功能和特点掌握 利于教学设计中具体知识定位 内容:

1、分析教材编写时代背景2、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特点3、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 4、分析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即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5、分析教材的特色

13、请以现行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分子与细胞为例,分析教材整体分析的内容。

----答题要点(在以下答题要点基础上扩展,详见PPT) (1)教材编写思想或时代背景() 《纲要》:全面、终身发展

《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未来全面发展需要、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与社会联系,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决定》:加大探究学习力度,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和实践精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性地位:

1、是其它必修模块的基础

(1)知识基础:生命的化学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生命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生命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个体生长发育的演变基础。

(2)能力基础:课标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而实现能力目标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本模块占了近一半。

2、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

(1)知识方面:如“酶与代谢”与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等有关;“细胞全能性知识”与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移植有关

(2)能力方面:在本模块实验和探究活动中习得的技能能助于生物技术等知识的学习 教材的作用: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为学习其它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基础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4、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更好为现实生活服务(章引言、问题探讨、栏目设置、作业选择等都体现了这一作用) (3)教材编写与体例 章编排体例:

章题名—题图—第一节—第二节--?--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 节编排体例:

问题探讨—本节聚集—正文—练习— 课外阅读

(4)教材知识体系(详见PPT第五章第28张) (5)教材的外部联系

(体现在地位和作用中、教材特色里) (6)教材特色(详见PPT第五章第35张) 1.内容选择特点; 2.编写方式特点; 3.教育功能特点;

4.彩图形象生动,表格对比鲜明。

14教材局部分析的方法步骤(举例说明)(详见PPT)

1、地位及作用的分析

对教材的某一章(节)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本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主要是分析这一具体内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同时又能为哪些后继内容的学习提供基础或作铺垫。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作用,通常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

另一方面,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分析一下前面的知识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有何作用,本知识点又是前面哪些内容学习的延伸。 2 知识及其功能的分析 2.1 划分教材的知识组成 2.1.1. 划分教材的知识组成 教师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往往将局部教材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组成单位,这些小的组成单位便是教学中的基本的知识单元,被称为教学因子。正确划分教材的教学因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而且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因子划分方法就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其中三种

(1)按照教材中的黑体标题:密切结合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巩固复习知识都很方便。

(2)将教材内容合并:教学因子数量过大,且因子间的联系比较混乱,不易于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将教材内容合并。不足在于这种划分与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不易于学生复习巩固。

(3)将教材的知识内容重新组合:在因子数量、知识内的逻辑上都优于前两者,尤其在突出区域特征方面,更显得突出。但是这一划分距教材的内容变化更大,且揭示内在的联系较为深刻,对学生的学习和巩固都有一定的难度。 2.1.2、分析各教学因子的内部联系 划分了本章或本节教材的知识组成后,还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各教学因子内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联系。我们将各教学因子内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联系称为教材的内部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主要指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对各教学因子内部及其之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就可以弄清本章或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 除了用文字表述各教学因子的内部联系外,还可以用上篇所提到的知识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最后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2.2分析知识的表述形式

教材的一般表述形式有四种,文字表述形式、图像表述形式、练习表述形式及栏目表述形式。

分析四者间的关系,也是局部教材分析的内容之一。现行教材中,文字形式,即课文,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图像形式和栏目形式一般起辅助作用,而练习形式则主要为检查、巩固知识。但是书中的这种联系,也可根据不同内容知识的特点及各种表述形式的数量加以变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3分析知识的能力培养功能

确定教材能力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每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的生物能力;另一是确定本章或本节能力发展的主要方面。 2.2.4分析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功能

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指各教学因子的思想教育内容及其作用。确定教学因子的教育作用,就是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深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确定一课、一节、一章等局部教材的思想教育重点内容的过程。 在分析教材教育作用时,要分析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有三种:

显露式指那些教育因子本身就有明显教育作用,可直接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 隐蔽式指那些知识表面并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师揭示其内涵才能进行思想教育的;

互补式是需与其他知识结合,才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教材,这要求教师将它们巧妙地进行联系才能进行思想教育。 3、外部联系的分析

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与各教学因子联系的本节、本章及本教材以外的知识,既是整体分析中外部联系的具体化,也是局部教材之间的联系,如本章与其他章的联系等。因此,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范围更为广泛。加强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且以教学因子本身知识为基础,形成更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3.1 分析外部联系的主要内容

局部分析的外部联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与上下章节、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有时可能与、分析局部的整体中的地位与用时重复,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生产有关的各种联系。 由于教学因子可外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必要明确一下分析教学因子外部联系的原则:

①与该教学因子相关; ②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 ③有利于形成教学知识体系;

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2 分析局部教材外部联系的方法

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主要有比较外联、加深外联及应用外联三种方法。 ⑴比较外联经常用于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它有助于揭示新概念的本质,从而深刻认识新概念。

⑵加深外联是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对教学因子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如前所述,运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解释生物知识的事例,就属此类。这种联系,不仅可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有生物教学的发展。

⑶应用外联是诱导新学知识迁移或创立新知识应用“场所”的联系。 4、心理分析

对教材进行心理分析主要是分析教材在本部分内容的编写中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局部内容的心理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学习本阶段内容时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

其次,要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除了生物本身的基础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基础,如数学、化学、语文、外语等等。

最后,要分析教材的结构编排及要求是否与之相适应,又是如何适应的,教学时应做怎样的铺垫和引导。 5、教学分析 即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初步教学设计和分析教学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分析。

5.1 教学目标的分析及确定

以课标为依据,以前面知识分析、功能分析为基础,结合学生培养实际,确定三维培养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二是要用

准确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述语言要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 5.2 重点的分析及确定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

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带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根据这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理论性强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教学的重点。

5.3 难点的分析及确定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它是因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的。一般来说,那些太抽象的、离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复杂的等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是: ⑴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一些概念是学生难以接受的。 ⑵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教材有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 ⑶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多次处理。 3 教材局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由此不看出,对具体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应是:

⑴弄清将分析的局部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内部结构,建立教材的知识体系。

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内部结构,建立教材的知识体系。

⑶在教材知识体系的形成中,完善教材的知识教学的各项功能。 ⑷在明确教材的知识组成和教育功能后确定本章、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氨基酸的结构与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功能3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上,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糖类和脂质、核酸、无机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初中对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蛋白质的认识不够完善和深入,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具备。所以学生认知蛋白质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多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

2、描述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并说出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原因。

3、举例说出蛋白质的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发展比较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蛋白质的学习,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5、以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某一章节编写“知识结构图” (详见PPT第五章第29张)

16、有人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请你就此观点点谈谈开设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的意义。 ----答题要点(在以下答题要点基础上扩展) (1)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2)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学生物学教材 1)多样化的特点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已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教材,供不同地区、各类学校选用。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从师技能

1)能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 2)教材分析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

3)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3、举例说出蛋白质的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发展比较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蛋白质的学习,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5、以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某一章节编写“知识结构图” (详见PPT第五章第29张)

16、有人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请你就此观点点谈谈开设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的意义。 ----答题要点(在以下答题要点基础上扩展) (1)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2)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学生物学教材 1)多样化的特点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指导下,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已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教材,供不同地区、各类学校选用。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从师技能

1)能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 2)教材分析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

3)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2f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