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电站大坝帷幕灌浆施工试验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23 1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1工程概况 .................................................................. 1

2施工布置 ................................................... 2 3施工资源配置 ............................................... 6 4施工进度及工效分析 .......................................... 7 5灌浆试验施工 ............................................... 9 6灌浆试验成果分析 ........................................... 20 7质量检查 .................................................. 37 8施工参数及工艺评价 ......................................... 41 9总结及建议 ................................................ 44

1工程概况

1.1施工概述

根据《xxxxx电站大坝帷幕灌浆试验技术要求》,为了确定合理的帷幕灌浆布置形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合适的灌浆材料和浆液配合比等,为大坝帷幕灌浆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大坝帷幕灌浆施工之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帷幕灌浆试验。经过多次的现场踏勘,灌浆试验区初步选定了三个地方:(1)左岸高线低线公路交叉处;(2)左岸2号交通洞上游出口处;(3)左岸交通洞兼灌浆平洞出口以外、坝轴线上游侧的EL1334m平台上靠山体处。经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商榷,认为左岸交通洞兼灌浆平洞出口以外、坝轴线上游侧的EL1334m平台上靠山体处离灌浆帷幕线较近,地质情况相似,在此处做帷幕灌浆试验比较适宜。

帷幕灌浆试验于20xx年x月x日开工,至 20xx年x月x日完成所有试验区的钻灌施工和检查孔施工,历时95天。施工过程和结果详见本报告如下所述。

1.2地质条件

帷幕灌浆试验区位于位于左岸坝肩段,岩体为P2β1 5-2角砾集块熔岩,岩石坚硬。 F8断层从左坝肩中上部通过。错动带发育程度不均匀,一般线发育率6~7条/100m,F8断层附近地带发育程度较高,为9~10条/100m,以陡倾为主,少量中缓倾。

本地段风化卸荷主要受构造制约,特别是受F8断层影响较大。强卸荷下限水平深度47~52.3m,弱卸荷下限87.5~101m。全强风化下限水平深度33~52.3m,局部段无全强风化,弱风化上段下限36~64m,弱风化下段下限43~87.5m。

坝肩地基全强风化、强卸荷、弱风化上段岩体完整性差,多张开、松弛,充填大量次生泥,宽1~10cm。呈散体、碎裂或块裂结构,Vp=1000~3500m/s,完整性系数Kv<0.3,E0=0.5~5GPa。为Ⅴ类或Ⅳ类岩体。

岩体透水性随深度变化规律性虽不强,但宏观看有从上到下由强变弱的趋势,略具分带性,从上至下可分为强透水带(q≥100Lu),中等透水带(q=10~100Lu),弱偏上透水

第 1 页 共 46 页

带(q=3~10Lu),弱偏下透水带(q=1~3Lu)。中等透水带水平埋深55~100m,弱偏上透水带水平埋深170~270m。

1.3灌浆试验目的

通过帷幕灌浆试验,研究确定浆液灌入岩体裂隙、孔隙的可灌性,以及其与岩类、水灰比、灌浆压力、钻孔压水之间相互关系等。同时通过研究坝基岩体的渗透特性和岩体的可灌性、灌后岩体防渗性的提高程度等,为研究采用帷幕灌浆设计参数提供依据。本次帷幕灌浆试验的目的为:

(1) 论证坝基及灌浆平洞以下各类岩体、结构面、错动带帷幕灌浆的可灌性及灌后防渗特性;确定合理的帷幕灌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合适的灌浆材料及较优浆液配合比;

(2)为岩体帷幕灌浆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验证帷幕灌浆布置合理性; (3)提出遇大耗浆孔段的处理措施和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措施; (4)研究灌后基岩的声波值、完整性、防渗性等提高程度。

1.4施工依据

(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01)

2施工布置

2.1试验区布置

试验区布置在左岸交通洞兼灌浆平洞出口以外、坝轴线上游侧的EL1334m平台上靠山体处。试验区布置图见图2-1。

图2-1 帷幕灌浆试验区布置图

第 2 页 共 46 页

岸高线公EL1334m平台 路沉淀池EL1334m平台灌山浆体试验区彩钢板围护左岸2#交通洞交通洞兼灌浆平洞左岸灌浆平洞 2.2孔位布置

(1)原设计孔位布置

根据《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大坝帷幕灌浆试验技术要求》的要求,帷幕灌浆试验共布置灌浆试验孔2排,排距1.2m,孔距1.5m~2.0m,呈梅花形布置。灌浆试验孔为铅直孔,共布置帷幕灌浆试验孔15个。其中下游排8个孔,孔深150m,上游排7个孔,孔深110m,在试验区内布置抬动观测孔2个,孔深20m,布置4个检查孔,孔深150m。灌浆试验孔位布置图见图2-2。

图2-2 原设计帷幕灌浆试验孔位布置图 (单位:cm)

第 3 页 共 46 页

下游排上游排图例:先导孔Ⅰ序孔Ⅱ序孔Ⅲ序孔检查孔抬动观测孔(2)设计更改后孔位布置

根据设计下发的《关于大坝帷幕灌浆试验技术要求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关于大坝帷幕灌浆试验的设计通知》和《关于左岸1334m高程帷幕灌浆试验第二排孔深及抬动观测孔深调整的设计通知》的要求,对帷幕灌浆试验孔位布置和孔深进行修改,帷幕灌浆试验共布置灌浆试验孔2排,排距1.5m,孔距为1.5m和2.0m,呈梅花形布置。灌浆试验孔为铅直孔,共布置帷幕灌浆试验孔18个。其中下游排9个孔,孔深110m,上游排9个孔,孔深95m;在试验区内布置抬动观测孔2个,其中SYT-1孔深40m,SYT-2由于岩芯破碎孔深加深至50m;布置4个检查孔,孔深110m。修改后的灌浆试验孔位布置图见图2-3。

图2-3 设计修改后帷幕灌浆试验孔位布置图(单位:cm)

下游排上游排图例:先导孔Ⅰ序孔Ⅱ序孔Ⅲ序孔检查孔抬动观测孔

2.3试验工程量

第 4 页 共 46 页

5.5.4钻孔取芯

(1)灌浆先导孔、检查孔以及监理工程师指示要求取芯的其它钻孔,均予钻取芯样。 (2)检查孔的钻孔取芯使用双层岩芯管,同时尽量提高岩芯获取率。

(3)灌浆先导孔、检查孔取出的岩芯按取芯次序统一编号,填牌装箱,做好钻孔操作的详细记录和异常情况的记录,对岩芯中水泥结石进行详细记录,进行岩芯描述和绘制钻孔柱状图,拍两张以上彩照。并按指定的地点存放,防止散失和混装。

(4)在钻孔过程中,对钻孔冲洗水的颜色和水压、钻孔压力、芯样长度、回水情况及其他能充分反映岩土或混凝土特性的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5.6裂隙冲洗

灌浆孔段在灌浆前采用压力水进行孔壁冲洗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延续10 min结束。冲洗后孔内残留物沉积厚度不大于20cm。冲洗压力为本段灌浆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

5.7灌前测试

5.7.1压水试验

(1)先导孔在裂隙冲洗完成后,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以了解先导孔灌前的透水率情况。压水试验采用五点法,当灌浆压力<1MPa时,压水压力分别为灌浆压力的0.1-0.2-0.3-0.2-0.1MPa。当灌浆压力≥1MPa0.3-0.6-1.0-0.6-0.30MPa。

(2)灌浆孔灌浆前进行简易压水试验,压力为该段灌浆压力的80%,该值大于1Mpa时,采用1Mpa。压水20min,每5 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 5.7.2声波测试及孔内电视

(1)抬动孔在钻至设计初定孔深(40m)后,进行声波测试和孔内电视录象,根据声波测试和孔内电视录象的资料确定终孔孔深,SYT-1终孔孔深为40m,SYT-2由于地质条件较差,根据设计要求,终孔孔深加深为50m。

第 15 页 共 46 页

时,压水压力分别为

(2)先导孔在每段压水试验完成后,进行声波测试和孔内电视录象,以进一步了解试验区灌前的地质情况。

5.8灌浆施工

5.8.1灌浆方法

(1)试验孔灌浆方法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法,灌浆时其射浆管距孔底不大于0.5m。

(2)第一段(接触段)灌浆采用卡塞法进行灌浆,灌浆时灌浆塞设置于混凝土内距混凝土底板0.5m处。

(3)除第一段(接触段)灌浆因埋孔口管需待凝外,其他各灌浆孔段无特殊情况均不待凝,灌完后直接进行下一段次施工。 5.8.2孔口管镶铸

(1)在第一段灌浆结束后向孔内置入孔口管,孔口管深入混凝土底面以下2m,用灌浆的方法向孔内压入0.5:1的水泥浆,待孔口管与孔壁之间返出同一浓度水泥浆时,导正孔口管。待凝72h后,开始钻灌下一段。

(2)孔口管均镶铸牢固,在灌浆过程中没有因孔口管镶铸不牢固在孔口管四周出现漏浆、冒浆的现象。

(3)孔口管的方向均符合设计要求。 5.8.3灌浆分段与灌浆压力

(1)帷幕灌浆试验分段长度及灌浆压力见表5-5。

灌浆压力及段长划分表

第 16 页 共 46 页

表5-5

Ⅰ序孔 孔深(m) 0-2 2-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压力(Mpa) 0.3-0.5 0.5-0.7 0.7-1.0 1.0-1.2 1.2-1.5 1.5-2.0 2.0-2.5 2.5-3.0 3.0-3.5 Ⅱ序孔 孔深(m) 0-2 2-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压力(Mpa) 0.3-0.7 0.5-1.0 0.7-1.2 1.0-1.5 1.2-2.0 1.5-2.5 2.0-3.0 2.5-3.5 3.5 Ⅲ序孔 孔深(m) 0-2 2-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压力(Mpa) 0.5-0.7 0.7-1.0 1.0-1.2 1.2-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除孔口段0-5m段外,其他灌浆段长度均为5m。 备注 (2)进行帷幕灌浆试验时,接触段在岩石中的长度为2m,第二段的长度为3m,以下灌浆段长度采用5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减或加长,但不得大于10m。

(3)各灌注段的灌浆压力,按基础地质条件在不超过设计压力下尽量采用较高压力,以不抬动基础为限,灌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测基础抬动变形情况。

(4)灌浆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注入率大或易于抬动部位,则限流分级升压;在大注入率时严格控制升压速度,不采用高压力灌注。

(5)灌浆压力及压力与吸浆量关系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和监理工程师指示下进行调整。

(6)灌浆压力一律以孔口回浆管压力表读数中值为准。 5.8.4灌浆时浆液变换原则

(1)灌浆浆液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改变,其水灰比(重量比)为5:1、3:1、2:1、1:1、0.7:1、0.5:1等6个比级。

(2)灌浆过程中定时测量浆液比重,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灌浆管在孔内被浆液凝住。

(3)灌浆时,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吸浆量均匀减少时或当吸浆量不变而灌浆压力

第 17 页 共 46 页

均匀升高,灌浆工作必须持续下去,不得改变水灰比。

(4)浆液水灰比的变换原则,须逐级变换,不宜跳级变换,当某一级水灰比的浆液已灌入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达30 min以上,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时,则改浓一级灌注。

(5)遇到大耗浆的孔段,当注入率大于30L/ min而灌浆压力又低于设计压力,水灰比大于1:1时可越级变换。

(6)灌浆从稀浆开始,在遇有大吸浆量时根据吸浆量的多少或单位吸浆量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改比,其具体操作方法参照表5-6进行。

浆液变浓控制表

表5-6

注浆率 压力情况 (L/ min.段) ≥30 小于或等于设计压力 20~10 ≤10 800 800 1200 1500 2200 A或B 30~20 注入浆量(L) 2:1 300 500 注入浆量(L) 1:1 600 1000 注入浆量(L) 0.7:1 900 1500 注入浆量(L) 0.5:1 1200 2000 A或B A、 降压结束或 B、 间隔灌浆或 C、 洗孔待凝 D、 复灌 特殊处理 5.8.5灌浆结束标准

灌浆各灌浆段的结束条件为:

(1)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60min,结束灌浆。

(2)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小于或等于0.4L/min时,持续灌注30min,结束灌浆。

(3)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为0 L/min时,持续灌注10min,结束灌浆。

5.8.6地表抬动变形观测

第 18 页 共 46 页

在帷幕灌浆试验段上,设置地表抬动变形观测装置,在灌浆前、灌浆过程中和灌浆后做地表抬动变形观测。本试验段共布置2个地表抬动观测点,采用千分表进行抬动观测。灌浆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观测,严格控制岩层抬动变形量。本次帷幕灌浆试验施工过程中试验段抬动量均小于0.1mm,符合设计要求。 5.8.7 封孔

每个灌浆孔全孔灌浆结束后,会同监理工程师及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灌浆孔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进行封孔。 5.8.8 特殊情况处理

(1)帷幕灌浆试验中出现的特殊情况主要为钻进中岩芯破碎,夹泥、夹砂等;灌浆过程中有冒、漏浆现象、灌浆量大,不起压等。其中在SYX-I-9号孔第6段和第9段钻进时有黄泥砂夹层。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均及时进行反映,同时按照设计要求和《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01)的规定,并在监理工程师的指示下进行处理,主要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见表5-7。

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表

表5-7

孔号 段次 特殊情况 处理措施 采取嵌缝封堵后,采取降压限流处理,流量限制在小于30L/min, 灌浆过程中注入率大,靠平台外侧10 临空面有两处漏浆。 束,间歇时间分别为23min、21min、44min,本段共灌注灰量8683.7Kg。 SYX-I-1 11 临空面有两处漏浆。 束,间歇时间分别为22min、25min, 本段共灌注灰量13743.3Kg。 钻进过程中岩芯破碎,回水小,灌21 浆中注入率大。 后正常灌注结束,本段共灌注灰量4378.7Kg。 采用降压限流,流量限制在小于30L/min,并在灌注一定量后采取了SYX-I-9 5 灌浆过程中注入率大,起压小。 间歇处理,共间歇三次循环至正常灌注结束,间歇时间分别为27min、26min、24min,本段共灌注灰量13897.2Kg。 采取了降压限流处理,流量限制在小于30L/min,流量变小并起压 采取嵌缝封堵后,采取降压限流处理,流量限制在小于30L/min, 灌浆过程中注入率大,靠平台外侧并在灌注一定量后采取了间歇处理,共间歇三次循环至正常灌浆结并在灌注一定量后采取了间歇处理,共间歇三次循环至正常灌浆结第 19 页 共 46 页

图6-3 1.5m孔距试区透水率频率曲线及累计曲线图

100频率(%)90ⅣIII8070ⅥⅤ60504030III2010012351050透水率(Lu)ⅠⅡⅢ下游排第Ⅰ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Ⅱ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Ⅲ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ⅣⅤⅥ上游排第Ⅰ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Ⅱ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Ⅲ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100图6-4 2.0m孔距试区透水率频率曲线及累计曲线图

100Ⅳ频率(%)90III8070ⅥⅤIII605040302010012351050透水率(Lu)ⅠⅡⅢ下游排第Ⅰ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Ⅱ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Ⅲ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ⅣⅤⅥ上游排第Ⅰ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Ⅱ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Ⅲ次序孔透水率频率累计曲线100 3)从表6-3和图6-3、图6-4可以看出:

①由于本试验段地质条件差,下游排Ⅰ序孔的透水率均较大,其中1.5m孔距试区下

第 25 页 共 46 页

游排Ⅰ序孔共压水40段,大部分段次的透水率都在10Lu≤q≤50Lu区间,共有34段,占总数的85.0%;50Lu≤q≤100Lu的1段,占总数的2.5%;q≥100Lu的2段,占总数的5.0%。2.0m孔距试区下游排Ⅰ序孔共压水40段,大部分段次的透水率都在10Lu≤q≤50Lu区间,共有33段,占总数的82.5%;50Lu≤q≤100Lu的1段,占总数的2.5%;q≥100Lu的2段,占总数的5.0%。

②透水率大于50Lu的段次均出现在SYX-Ⅰ-5号孔,其中第10段和第21段压水均出现无回水现象,第16段压水透水率为61.73Lu。

③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均随着孔序的增加灌前透水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即低透水率区间频率增加,大透水率区间频率减小,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④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均随着排序的增加灌前透水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即低透水率区间频率增加,大透水率区间频率减小,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⑤1.5m孔距试区下游排在Ⅰ、Ⅱ孔灌浆后,Ⅲ序孔的透水率在3-10区间占90%,在10-50区间占10%,而2.0m孔距试区下游排在Ⅰ、Ⅱ孔灌浆后,Ⅲ序孔的透水率在3-10区间占50%,在10-50区间占50%。递减速率比1.5m孔距试区慢。

(3)总体来看,不论是在2.0m孔距试区,还是在1.5m孔距试区,在灌浆孔逐步加密的过程中,基岩中的裂隙、漏水和渗水通道逐步的被水泥浆液充填,裂隙中的充填物得到了挤密,这使得基岩的防渗能力逐步的得到提高,后灌孔和后灌排的渗透通道逐渐减少,灌前透水率随之减小,大透水率区间所占段数减少,小透水率区间所占段数增多。各次序和排序之间灌前透水率的递减符合灌浆的一般递减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灌浆的效果良好。同时由于2.0m孔距试区的孔距比1.5m孔距试区的孔距大,灌前透水率的递减速率相对比1.5m孔距试区的递减速率要慢。

6.3水泥注入量成果分析

(1)水泥注入量递减关系分析

第 26 页 共 46 页

1)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成果见表6-4

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成果汇总表

表6-4

施工部位 排序 灌浆次序 单位注入量(kg) 递减率(%) Ⅰ Ⅱ 下游排 Ⅲ 小计 1.5m孔距试区 Ⅰ Ⅱ 上游排 Ⅲ 小计 合计 Ⅰ Ⅱ 下游排 Ⅲ 小计 2.0m孔距试区 Ⅰ Ⅱ 上游排 Ⅲ 小计 合计 1099.66 569.05 175.87 584.86 194.46 59.66 35.36 96.49 340.68 1192.12 643.28 300.31 711.90 209.61 96.70 49.59 118.63 415.27 43.64 69.09 69.32 40.73 46.04 53.32 53.87 48.72 2)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与孔排序关系图见图6-5、图6-6。

图6-5 1.5m孔距试区单位注入量与孔序关系图

第 27 页 共 46 页

1.5m区域单位注入量与孔排序关系图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099.66下游排569.05175.8735.3659.66上游排194.46

图6-6 2.0m孔距试区单位注入量与孔序关系图

2.0m区域单位注入量与孔排序关系图1192.12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下游排643.28300.3196.70上游排209.6149.59

3)从表6-4和图6-5、图6-6可以看出:

①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的下游排一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二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三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上游排一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二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三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反映出随着孔序的增加,水泥注入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②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的下游排平均单位注入量>上游排平均单位注入量,反映出随着排序的增加水泥注入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③2.0m孔距试区的总平均单位注入量、各排序平均单位注入量和各次序孔的平均单位注入量均比1.5m孔距试区的大。

第 28 页 共 46 页

④2.0m孔距试区下游排的Ⅰ序孔的单耗为1192.12kg,Ⅱ序孔单耗为643.28kg,相比Ⅰ序孔递减46.04%,Ⅲ序孔单耗为300.31kg,相比Ⅱ序孔递减53.32%;1.5m孔距试区下游排的Ⅰ序孔的单耗为1009.66kg;Ⅱ序孔单耗为569.05kg,相比Ⅰ序孔递减43.64%,Ⅲ序孔单耗为175.87kg,相比Ⅱ序孔递减69.09%;由上可以看出,2.0m孔距试区比1.5m孔距试区的递减相对要慢。

(2)水泥注入量频率区间成果分析 1)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成果见表6-5。

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成果汇总表

表6-5

施工1.5m孔距试区 排 次孔 段序 序 数 数 <1下 I 2 40 游 II 排 II小计 上 I 游 II 排 II小计 合计 下 I 2.0m孔距试区 游 II 排 II小计 上 I 游 II 排 II小计 合计 1 2 5 2 1 2 5 12 1 2 5 2 1 2 5 20 40 100 34 17 34 85 185 40 20 40 100 34 17 34 85 % 10-5 2 34 36 36 19 19 19 % 11.7100.42.319.4 55.822.310.2单位注入量(kg)区间[段数/频率(%)] 50-10 15 15 15 11 15 % 88.2 17.68.11 64.744.1100-504 8 40 52 34 34 86 1 6 36 % 10.00 40.00 100.0 52.00 100.0 40.00 46.49 2.50 30.00 90.00 500-1021 10 31 31 22 12 4 % 52.550.0 31.0 16.755.060.010.0>10015 2 17 17 17 2 % 37.510.0 17.0 9.19 42.510.0 43 34 6 43.0100.035.29 38 38.0 19 19.0 26 26 30.514.040 83 47.044.86 38 20.5 19 10.21185 2)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曲线及累计曲线见图6-7、图6-8。

图6-7 1.5m孔距试区单位注入量频率曲线及累计曲线图

第 29 页 共 46 页

100频率(%)908070Ⅵ60Ⅴ50Ⅳ4030IIIII2010Ⅰ001050100500单位注入量(Kg/m)ⅠⅡⅢ下游排第Ⅰ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Ⅱ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Ⅲ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ⅣⅤⅥ上游排第Ⅰ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Ⅱ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Ⅲ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1000

图6-8 2.0m孔距试区单位注入量频率曲线及累计曲线图

100III频率(%)9080Ⅴ70Ⅵ60Ⅳ504030II2010Ⅰ001050100500单位注入量(Kg/m)ⅠⅡⅢ下游排第Ⅰ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Ⅱ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下游排第Ⅲ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ⅣⅤⅥ上游排第Ⅰ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Ⅱ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上游排第Ⅲ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累计曲线1000 3)从表6-5和图6-7、图6-8可以看出:

①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均随着孔序的增加水泥注入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即低单位注入量区间频率增加,大单位注入量区间频率减小,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第 30 页 共 46 页

②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均随着排序的增加水泥注入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即低单位注入量区间频率增加,大单位注入量区间频率减小,符合灌浆的递减规律。

③单位耗灰量累计频率曲线,随着灌浆次序的递增而上升,相应等频率值向左平移,符合耗灰量按次序递减的正常规律。

④2.0m孔距试区和1.5m孔距试区下游排的单位注入量均大于100kg/m,其中2.0m孔距试区在单耗100-500区间有43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43%,在单耗500-1000区间有38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38%,在单耗≥1000区间有19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19%;1.5m孔距试区在单耗100-500区间有52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52%,在单耗500-1000区间有31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31%,在单耗≥1000区间有17段,占下游排总段数的17%。

⑤2.0m孔距试区在大单位注入量区间频率所占段数和频率比1.5m孔距试区所占段数和频率大。2.0m孔距试区水泥注入量的递减要比1.5m孔距试区水泥注入量的递减相对较慢。

(3)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2.0m孔距试区的孔距比1.5m孔距试区的孔距大,所以2.0m孔距试区水泥注入量比1.5m孔距试区的水泥注入量相对较大,而从递减关系来看,2.0m孔距试区水泥注入量的递减要比1.5m孔距试区水泥注入量的递减相对较慢。

(4)总体来看,不论是在2.0m孔距试区,还是在1.5m孔距试区,在先灌孔和先灌排逐步加密灌浆后,基岩中的裂隙、渗浆通道逐步的被水泥浆液充填,裂隙中的充填物得到了挤密,基岩的可灌性逐步降低,这使得后灌孔和后灌排的灌浆通道逐步减少,后灌孔和后灌排的水泥注入量相应减少,低耗灰量频率区间所占的段数相应增加,各次序和排序之间的注入量频率区间递减符合灌浆的一般递减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灌浆的效果良好。

6.4灌前取芯分析

(1)先导孔取芯分析

第 31 页 共 46 页

①从先导孔的钻孔情况看,在钻孔过程中经常出现掉块的现象,部分孔段在钻进过程中出现返黄泥水和砂的情况,表明本试验段地质条件较差,岩芯较为破碎,部分裂隙中充填次生泥等。后附先导孔钻孔柱状图。

②从先导孔取芯情况看,岩芯多为碎块结构,完整性差,结构面锈染,夹次生泥,综合分析,试验区基础下部0~15m岩类为为Ⅳ类,15~80m附近岩类为Ⅲ类,80~110m岩类为Ⅱ类,其中节理发育,局部发育错动带。

③80~110m岩类虽然为Ⅱ类,但局部仍存在一定的风化卸荷,岩芯破碎,结构面锈染等现象。

(2)灌浆孔取芯分析

①灌浆孔不要求取芯,但在钻进过程中,观察岩芯中是否有水泥结石存在,施工中在下游排SYX-Ⅱ-3第6段23.4-23.45m之间, SYX-Ⅲ-8第8段33.2-33.26m之间,上游排SYS-Ⅲ-4第5段18.6-18.8m之间,SYS-Ⅲ-2第10段43.7-43.75m之间,SYS-Ⅲ-8第8段31.7-31.9m之间和第11段46.4-46.53m之间均取出含有水泥结石的岩芯,后附水泥结石照片。

②从以上灌浆孔取出水泥结石可以看出,在先灌孔和先灌排逐步加密灌浆后,后灌孔和后灌排的基岩中的裂隙、渗浆通道也逐步的被水泥浆液所充填。

6.5岩体可灌性分析

(1)可灌性分析

①从钻孔取芯情况看,本试验段地质条件较差,岩芯破碎,裂隙和节理发育,部分孔段还有夹泥、夹砂的现象。

②从透水率成果和水泥注入量成果看,整个试验段的平均透水率为10.92Lu,其中下游排的平均透水率为15.16Lu,上游排的平均透水率为5.90 Lu;平均单位注入量为381.3kg,其中下游排的平均单位注入量为619.0 kg,上游排的平均单位注入量为101.8 kg;各类岩石区间透水率和单位注入量统计见表6-6。

各类岩石区间透水率和单位注入量统计表

第 32 页 共 46 页

表6-6

深度(m) 10~15 20~80 80~110 岩类 Ⅳ Ⅲ Ⅱ 灌前平均透水率(Lu) 13.07 11.79 7.27 平均单位注入量(kg/m) 383.46 404.79 236.82 ③从整个试验区的灌浆成果及以上分析看,本试验段岩体整体可灌性较好,其中Ⅳ、Ⅲ类岩石的可灌性>Ⅱ类岩石的可灌性。

(2)水泥注入量与透水率关系分析

①从灌浆成果一览表分析,水泥注入量的大小与灌前透水率的大小基本相匹配,即该孔段的灌前透水率越大(小),则相应的水泥注入量越大(小)。

②由于本试验段岩体完整性差,多张开、松弛,充填大量次生泥,比其他地层具有更大的不均一性。在灌浆中出现个别孔段灌前透水率较大,而灌灰量却小或灌前透水率较小,而灌灰量却大的情况。

6.6大耗灰孔段分析

(1)本试区共灌浆333段,共灌入水泥量636t,平均单耗为381.3kg/m,其中单耗大于500kg/m的共有86段,占总灌浆段的25.8%,灌入水泥442.6t,占灌入水泥总量的69.5%。单耗大于500kg/m的孔段统计见表6-7、表6-8和表6-9。

较大耗灰量孔段所占比例统计表

表6-7

单位注入量 段数 占总段数百分比 灌入水泥量 占总灌入量百分比 500~1000kg 1000~1200kg 1200~1500kg 1500~2000kg >2000kg 58 17.4% 216.5t 34.0% 12 3.6% 64.2t 10.1% 8 2.4% 52.6t 8.3% 3 0.9% 24.1t 3.8% 5 1.5% 85.2t 13.4% 合计 86 25.8% 442.6t 69.5% 较大耗灰量孔段分布统计表

表6-8

第 33 页 共 46 页

单耗/段数 孔号 500~1000kg 1000~1200kg 3 2 3 2 2 12 1200~1500kg 1 3 4 8 1500~2000kg >2000kg 合计 2 1 3 1 1 3 5 17 12 19 1 14 3 20 86 SYX-I-1 SYX-Ⅱ-3 SYX-I-5 SYX-Ⅲ-6 SYX-Ⅱ-7 SYX-Ⅲ-8 SYX-I-9 合计 10 10 11 1 12 3 11 58

较大耗灰量区间分布统计表

表6-9

单耗/段数 区间 500~1000kg 1000~1200kg 1200~1500kg 1500~2000kg >2000kg 合计 3 4 3 1 1 12 2 4 1 1 8 1 2 3 1 2 1 1 5 12 21 20 15 15 3 86 10.5-20.5m 20.5-40.5m 40.5-60.5m 60.5-80.5m 80.5-100.5m 100.5-110.5m 合计

8 12 10 13 14 1 58 (2)从表6-7、表6-8、表6-9可以看出:

①因本试验区地质条件差,岩芯破碎,裂隙和节理发育,压水透水率较大,所以本试

第 34 页 共 46 页

验段的大耗灰孔段较多。

②所有大耗灰孔段均分布在下游排孔段中,尤其下游排Ⅰ序孔所占孔段最多。这是由于下游排Ⅰ序孔为最先灌注的孔,灌浆量大是符合灌浆规律的。

③大耗灰量孔段灌注的水泥量较多,虽然所占灌浆段数为总灌浆孔的25.8%,但其注入量占整个试验区的近70%。

④大耗灰量孔段在范围区间的分布比较分散,在10.5-110.5m范围区间内均有大耗灰孔段出现,这是由于本试验段地质条件整体较差造成的,尤其是深层的岩石虽然相对浅层的岩石新鲜,但局部岩石还是破碎,裂隙和节理发育。但从单耗≥1200kg/m的孔段分布看,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20.5~60.5之间的40m范围内,这些段次相比其他段次的岩芯更破碎,岩芯采取率更低,灌前透水率更大,符合灌浆正常规律。

(3)对于大耗灰孔段,在灌浆中主要采取低压限量循环灌注,流量限制在30L/min内,并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进行逐级或越级变浓浆液,在灌注一定量后,如流量和压力均未有明显变化,则采取间歇10-30min后再继续灌浆的措施,以此循环直至正常灌注结束。

(4)从灌浆后检查孔的压水情况看,大耗灰孔段相对应的检查孔的压水透水率大部分都小于1Lu,较灌前透水率大幅降低,声波测试结果也反映在灌浆后声波值大幅上升,反映出灌浆效果明显,证明通过采取间歇、降压限流措施处理大耗浆量段次的效果非常奏效。

6.7抬动观测分析

本试验段共布设2个抬动孔,施工过程中,每个抬动观测装置均专门配备一个人进行严密监测,并随时进行记录。试验区施工过程中所观测到的抬动情况见表6-10。

抬动情况统计表

表6-10

孔号 段次 抬动值 第 35 页 共 46 页

备注

压水 T-1(μm) 4 5 7 8 9 10 SYX-I-1 11 12 13 14 15 17 19 SYX-I-5 4 5 6 SYX-I-9 7 12 14 SYX-II-3 5 8 4 SYX-II-7 8 13 1 T-2(μm) T-1(μm) 10 7 2 10 12 87 34 15 5 5 1 9 3 20 20 1 3 6 3 灌浆 T-2(μm) 10 10 2 23 6 其余孔段在压水和灌浆中均无抬动 从表6-10中可以看出:

(1)所有孔段压水和灌浆过程中产生的抬动均小于0.1mm,最大抬动值为87μm,符合设计的要求。

(2)产生的抬动的孔段均为下游排孔,且主要为Ⅰ、Ⅱ序灌浆孔,表明在Ⅰ、Ⅱ序灌浆孔时,岩体裂隙和空腔较多,在水和浆液的挤压下岩体发生轻微变形产生抬动,而在Ⅰ、Ⅱ序灌浆孔和下游排孔灌注完后,由于基岩中的裂隙、空腔逐步的被水泥浆液充填,

第 36 页 共 46 页

所以后灌孔灌注时对岩体挤压产生抬动较小。

(3)试验所有孔段的抬动值符合设计要求,反映出本次试验设计压力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证明孔口管的埋设深度符合灌浆的要求。

7质量检查

灌浆质量以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灌前灌后波速对比、芯样、压水试验和灌浆施工资料分析为主,结合其它资料和测试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评定。

(1)帷幕灌浆试验孔灌浆结束后,对灌浆质量及效果进行检查。帷幕灌浆试验共布置4个检查孔,其中SYJ-1号孔和SYJ-3号孔位于1.5m孔距试区,SYJ-2号孔和SYJ-4号孔位于2.0m孔距试区。孔位布置及钻孔编号见附图《帷幕灌浆试验钻孔平面布置图》。

(2)检查孔施工在灌浆施工结束7天后进行。

(3)检查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卡塞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采用五点法,压水压力为0.3Mpa-0.6Mpa-1.0Mpa-0.6Mpa-0.3Mpa。压水试验合格标准为透水率小于1Lu。

(4)检查孔采取岩芯,并对采取的岩芯进行检查,观察有无水泥结石、裂隙充填状况、密实性及完整程度,同时进行岩芯描述,绘制钻孔柱状图。

(5)帷幕灌浆试验质量的评定标准:经检查孔压水试验检查,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的透水率的合格率为100%,其余各段的合格率不小于90%。不合格试段的透水率不超过设计规定的200%。且不合格试段的分布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评为合格。

(6)检查孔在压水试验完成后,进行进行声波测试和孔内电视录象,根据测试结果综合评定灌浆效果。

(7)检查孔检查工作结束后,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和封孔。

7.1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1)检查孔压水成果见表6-11。

检查孔压水成果表

第 37 页 共 46 页

表6-11

试区/孔号/透水率 段次 孔深(m) 1.5m孔距试区 SYJ-1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5-15.5 15.5-20.5 20.5-25.5 25.5-30.5 30.5-35.5 35.5-40.5 40.5-45.5 45.5-50.5 50.5-55.5 55.5-60.5 60.5-65.5 65.5-70.5 70.5-75.5 75.5-80.5 80.5-85.5 85.5-90.5 90.5-95.5 95.5-100.5 100.5-105.5 105.5-110.5 SYJ-3 2.0m孔距试区 SYJ-2 SYJ-4 备注 0.78 0.80 0.91 0.67 0.90 0.85 0.83 0.79 0.67 0.38 0.53 0.59 0.39 0.57 0.72 0.59 0.61 0.86 1.49 1.26 0.87 0.72 0.84 0.58 0.68 0.83 1.26 0.67 0.57 0.50 0.63 0.74 0.77 0.62 0.48 0.85 0.88 1.90 2.27 1.53 0.82 0.70 0.80 0.89 0.85 0.91 0.72 0.91 0.89 0.73 0.74 0.70 0.73 0.74 0.83 0.65 0.70 1.09 1.71 1.51 0.91 0.85 0.65 0.73 0.73 0.94 0.80 0.89 0.64 0.64 0.87 0.61 0.78 0.69 0.78 0.86 1.62 3.51 3.33 1.91 单排孔区域 双排孔区域

(3)检查孔压水成果区间统计见表6-12。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区间统计表

表6-12

第 38 页 共 46 页

总 部位 孔号 段 数 SYJ-1 SYJ-3 SYJ-2 SYJ-4 20 20 20 20 80 ﹤1Lu 段数 18 16 17 16 65 % 90 80 85 80 81.25 透水率区间、段数和频率 1~2 Lu 段数 2 3 3 2 12 % 10 15 15 10 15 2~5 Lu 段数 1 2 3 % 5 10 3.75 ﹥5 Lu 标准 段数 % ≤1 注 防渗 备 1.5m孔距试区 2.0m孔距试区 合计 从表6-11和表6-12可见:

(1)SYJ-1号检查孔压水20段,其中有2段压水值大于1 Lu;SYJ-3号检查孔压水20段,其中有4段压水值大于1 Lu;SYJ-2号检查孔压水20段,其中有3段压水值大于1 Lu;SYJ-4号检查孔压水20段,其中有4段压水值大于1。

(2)大于1Lu的段次主要分布在90-110m孔深段,尤其SYJ-4号检查孔第21段和第22段的压水值还大于3Lu。

(3)从整体看,只有SYJ-1号检查孔的压水值从质量评定标准来看是合格的,其余3个孔的压水值均不合格;但如果从双排孔区域和单排孔区域来看:

①在双排孔区域(孔深95m以上区域)内, SYJ-1号孔压水17段,压水值均小于1lu, SYJ-3号孔压水17段,其中有1段压水值大于1lu,压水值为1.26Lu;SYJ-2号孔压水17段,压水值均小于1lu,SYJ-4号孔压水17段,有1段的压水值大于1lu,压水值分别为1.62Lu。由此可见,在双排孔区域内,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检查孔的压水值从质量评定标准来看是合格的。

②在单排孔区域(孔深95m~110.5m区域)内,SYJ-1号孔压水3段,有2段的压水值大于1lu,压水值分别为1.49Lu和1.26Lu,SYJ-3号孔压水3段,有3段的压水值大于1lu,压水值分别为1.90Lu、2.27Lu和1.53Lu。SYJ-2号孔压水3段,有3段的压水值有3段大于1lu,压水值分别为1.09Lu、1.71Lu和1.51Lu,SYJ-4号孔压水3段,有3段的

第 39 页 共 46 页

压水值大于1lu,压水值分别为3.51Lu、3.33Lu和1.91Lu。由此可见,在单排孔区域内,,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检查孔的压水值从质量评定标准来看是不合格的。

7.2检查孔取芯分析

检查孔全孔采取岩芯,4个检查孔的采取率均达90%以上,在取出的岩芯中,发现有水泥结石充填在裂隙中,尤其是在小裂隙中水泥结石和岩石胶结较好。从小裂隙充填的水泥结石的情况可以看出,在3.5Mpa 的压力下,水泥灌浆是有效的,能对细小的裂隙进行有效的填充,从而满足防渗的要求。后附检查孔钻孔柱状图和检查孔水泥结石照片。

7.3孔内电视及声波测试成果分析

根据设计要求,由成勘院物探检测项目部在灌浆前对抬动孔和先导孔进行孔内电视摄像和声波测试,灌浆后对检查孔进行孔内电视摄像和声波测试,以了解试验区灌前的地质情况及进行灌前灌后对比。

(1)孔内电视成果综合分析

①从灌浆前的抬动孔和先导孔的孔内电视图像中可看出:灌前角砾集块熔岩中裂隙和节理发育,多呈张开,岩体破碎,局部发育错动带。

②从灌浆后的检查孔的孔内电视图像中可看出:灌后岩体中张开裂隙有明显浆液充填迹象,充填效果较好,基岩中的裂隙基本被浆液充填。

(2)声波测试成果分析

①灌前对2个抬动孔、3个先导孔进行了声波测试,灌后对4个检查孔进行了声波测试,声波速度综合统计结果见表6-13。

帷幕灌浆试验灌前、灌后岩体声波速度综合统计对比表

表6-13

灌序 灌前抬动孔 岩类 Ⅳ 平均 大值 小值 速度 平均 平均 3421 3827 3055 波速提 高率(%) / Kv 波速分布km/s(%) <2.5 2.5~4.0 4.0~5.5 5.5~6.0 >6.0 0.27 0.0 88.8 11.2 0.0 0.0 第 40 页 共 46 页

Ⅲ3 4611 5227 3907 Ⅳ 灌前先导孔 4760 5402 4192 / 18.0 3.5 / / 0.49 0.0 25.4 0.52 0.0 16.3 0.58 0.2 0.67 0.0 0.73 0.0 7.1 1.6 1.4 0.0 0.2 1.1 0.0 60.5 66.3 68.2 48.1 31.6 30.3 18.3 19.3 2.3 10.6 3.5 12.2 5.1 20.5 4.0 36.0 14.3 44.8 22.3 44.2 25.5 44.6 37.0 37.0 42.6 20.2 77.6 Ⅲ3 5042 5516 4500 Ⅲ1 5414 5815 4862 Ⅱ Ⅳ 5635 5961 5194 5688 6027 5347 41.0 19.5 0.74 0.0 灌后检查孔 Ⅲ3 5818 6095 5509 19.4 15.4 0.78 0.0 Ⅲ1 5787 6075 5204 Ⅱ 6113 6262 5981 / / 6.9 0.77 0.0 8.5 0.86 0.0 备注:灌前先导孔波速提高率为灌前抬动孔与灌前先导孔的对比;灌后波速提高率分两栏:第一栏为灌前抬动孔与灌后检查孔对比,第二栏位灌前先导孔与灌后检查孔对比。

②由表6-13可知: Ⅳ类岩体灌前抬动孔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2500~4000m/s,灌前先导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4000~5500 m/s,灌后检查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5500~6000m/s;Ⅲ3类岩体灌前抬动孔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2500~5500m/s,灌前先导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4000~6000 m/s,灌后检查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5500~6500m/s;Ⅲ1类岩体先导孔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4000~6000m/s,灌后检查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5500~6500m/s;Ⅱ类岩体先导孔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4000~5500m/s,灌后检查孔岩体平均波速主要分布在6000~6500m/s;可见经过灌浆处理后波速均得到提高,灌浆效果明显。

8施工参数及工艺评价

8.1灌浆材料

帷幕灌浆试验采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为P.O42.5,通过水泥检测试验和浆液试验的结果表明,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满足设计对帷幕灌浆材料的要求。

8.2浆液配合比及浆液变换

(1)帷幕灌浆试验灌浆浆液其水灰比(重量比)为5:1、3:1、2:1、1:1、0.7:1、0.5:1 6个比级。通过浆液试验的结果和现场灌浆试验表明,水泥浆液的配合比是适宜的。

第 41 页 共 46 页

(2)灌浆浆液遵循由稀到浓逐级(越级)改变的原则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保证开灌时优先把细缝、小洞灌注好,而后将浆液逐级(越级)变浓,使中等或较大的裂隙、空洞得到充分的充填,这样同一段内的各种裂隙和空洞均得到较好的灌注,同时避免浆液扩散过远造成浪费。

3)对于地质条件差,岩芯破碎,宽大裂隙较多的地段,应较快变换成浓浆,使浓浆灌注的历时长些,避免浆液扩散过远造成浪费。在试验灌浆施工中,下游排大耗浆孔段均较快变换成浓浆。

8.3帷幕灌浆布置

(1)帷幕灌浆试验共布置灌浆试验孔2排,排距1.5m,孔距为1.5m和2.0m,呈梅花形布置。共布置帷幕灌浆试验孔18个,其中第一排9个孔,孔深110m,第二排9个孔,孔深95m。

(2)从检查孔的压水成果分析看,1.5m孔距试区和2.0m孔距试区在孔深95m以上区域(即双排孔区域)的压水值均有个别孔段的透水率大于设计标准,但从质量评定标准来看是合格的。但在孔深95m-110m区域(即单排孔区域),2个试区大部分孔段的压水值都大于设计标准,其中1.5m孔距试区有1段的压水值大于2Lu,2.0m孔距试区有3段的压水值大于2Lu,从质量评定标准来看是不合格的。

(3)综合分析,由于本试验段岩体完整性差,裂隙和节理发育,透水率大,尤其是深部岩体的岩类虽然为Ⅱ类,但局部仍存在一定的风化卸荷,岩芯破碎,结构面锈染等现象。所以使用单排孔帷幕不能彻底封堵幕体内的裂隙,为保证幕体的密实性,减少渗透性,使岩石透水率达到设计要求,建议在以后施工中使用双排孔帷幕,后灌排起增强帷幕的防渗和稳定作用,这样做灌浆效果好,幕体也较厚,耐久性好。

8.4孔口管

本试验段根据设计要求,孔口管镶铸入岩2.0m。在施工过程中,均能满足3.5Mpa灌

第 42 页 共 46 页

浆压力,未出现孔口管松动或自孔口管周围冒浆的情况,因此在最大压为3.5Mpa的情况下,孔口管入岩2.0m能满足灌浆施工的需要;孔口段φ91mm开孔,镶铸φ89mm孔口管,因孔口管与孔壁间的间隙小,对孔斜影响较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未出现孔口管损坏或其它情况,因此孔口管的孔径也是合适的。

8.5施工方法及工艺

8.5.1钻孔方法

帷幕灌浆试验采用XY-2型回转式钻机,结合金刚石钻头清水钻进。试验结果表明:该成孔工艺在钻进完整基岩时进尺尚可,但在碰到岩芯破碎的岩石段,由于打磨和卡钻使得工效降低,进尺较慢。总体来说,该成孔工艺基本能满足设计钻孔的要求。 8.5.2压水试验

(1)帷幕灌浆试验先导孔采用五点法压水,灌浆孔采用简易压水。

(2)从下游排先导孔压水的情况看,大部分孔段压水时透水大,起压小,未起到五点法分压力压水的效果,使用五点法压水意义不大,同时使用五点法压水时间过长,对施工工效影响较大。

(3)灌浆孔采用简易压水,基本能了解岩层的灌前透水率情况,满足设计的要求。 8.5.3灌浆方法

本试验采用小口径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法,试验证明:该灌浆方法是可行的,使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既可以避免卡塞出现串浆现象,又可以使前灌段均能得到较高压力的重复灌浆,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 8.5.4灌浆压力

①对于岩体较为破碎的区域灌浆,用较大压力有利于灌浆质量,保证充填的密实性及帷幕的厚度,达到防渗效果,但以不对岩石及地表造成破坏为原则。

②本试验段在施工中采用最大灌浆压力为3.5MPa,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现抬动超过设计

第 43 页 共 46 页

值或盖板被破坏的现象,也没有资料表明对基岩造成了破坏,因此本试验段地层至少能承受3.5Mpa的压力。

③在施工过程中除下游排SYX-Ⅰ-1号孔第10段和第11段灌浆时,离灌浆孔距离10m的平台外侧临空面锚索孔有水和浆渗出外,其他孔段均未出现此情况,表明在灌浆中未有因压力过大而使浆液扩散过大的现象。

④综合分析表明,本试验采用的灌浆压力是合理的。 8.5.5结束标准

(1)本试验灌浆各灌浆段的结束标准为:

①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60min,结束灌浆。

②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小于或等于0.4L/min时,持续灌注30min,结束灌浆。

③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为0 L/min时,持续灌注10min,结束灌浆。 (2)试验证明:本试验采用的结束标准是可行的。本试验有多数孔段均是在第3条结束标准下结束灌浆的,尤其是上游排由于吃浆量小,基本都是在第3条结束标准下结束,从检查孔压水情况看,双排孔区域的压水值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证明在注入率越小的情况下,持续时间小,也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灌浆效果,同时可以防止在不吃浆的情况下闭浆过久而发生铸管。

9总结及建议

9.1总结

(1)本试验工程施工规范,成果真实可靠,所有原始报表由专人在现场随着施工作业的进行,及时、准确、真实填写;其施工情况记录、压水吕荣值和单位注入量数据真实、准确。

第 44 页 共 4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1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