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邓理

更新时间:2023-12-14 0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 毛泽东思想1945年在党的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其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其写入宪法.(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5. 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945,实事求是确立.1978年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求真务实) 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 政策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7. 三个有利于: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8. 在新的历史起点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伟大工程

11.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二,它使广

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三,它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特点:一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二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三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四在动态中

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14.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

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5. 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三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

己的发展;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16.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

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7.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

学化;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8.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19. 我国为什么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1.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主要矛盾同中心任务有什么必然联系: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

主义生产的落状况;三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地建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2. 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二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三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4.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

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重要发展: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三,把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26.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一,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

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27. 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就是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28.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二,把改革的力

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9.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一,是对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0. 如何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处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是强调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

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面,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31. 如何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十月,党十三大提出三步走,1997年党的十五大具体化,第一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

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2.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翻二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3. 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公民政治参与有

序扩大.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4.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

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如何建设: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5.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及其特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产业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具有四个特征: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6. 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思路是: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 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是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7. 为什么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有着特殊重要性与紧迫性: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最

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解决: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8. 统筹发展区域的重要性和当前我国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先后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39.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

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0. 为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如何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评分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1. 如何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其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

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第三,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分配的不同方式;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与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何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首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

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45.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特点:第一,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第二,人民

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第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4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特点是:第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第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4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第一,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有利于实现和发展

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三,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48. 怎样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二,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

道路。

49. 怎样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提出,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辩证统一;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三,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50. 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5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5.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

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6.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

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57.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58.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作出精辟概括: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从以下把握: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目标的统一。

6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发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工作方针;三,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四,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62. 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6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1985年3月定为国策。主要内容: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

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二,两制并存;三,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意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64. 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二,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三,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65. 中国为何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一,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二,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

传统的必然选择;三,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6.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7. 我国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统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

化;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68.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

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69. 为何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

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共产党的领导。

70. 怎样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党必须保证正确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党必须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和健

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三,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14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