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文档

更新时间:2024-04-19 15: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简介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简介】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研究课程标准。本专题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要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课程标准的特点,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能够意识到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对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掌握其学科性质、设计理念、内容构成,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学科教学设计中。

基于以上目标,本专题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从总体上介绍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成、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第四部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操作模式与原则。

【课程特色】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课程主要特色之一是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在课程中从总体上介绍了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等相关理论,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学科,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学科的案例,使学员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学科的性质、理念、内容构成等。为了促进学员对本专题课程的理解与运用,还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第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第三,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的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达到的、可以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即的。

第四,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内容

1.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课程标准的构成来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2)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的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课程标准改善了学习方式

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以记忆为主、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发展性评价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

(5)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之处。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某一个学段学生所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对知识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某个年级达到的标准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

理解了总的课程标准精神后,要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如下:

国家课程标准总体结构框架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的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内容领域惯用语行为目标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1)前言

对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定性描述,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2)课程目标部分

明确了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是按照1-3,4-6,7-9。

(3)内容标准部分

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如数学课程里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主题(如生物课程: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主题)或目标要素(如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实现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4)课程实施建议

这里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三)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可以通观全局,理清主线,从整体结构出发,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章节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从而正确把握章节的概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3)有利于研究每一课的教材,了解学生过去学了什么,有计划的做好下一步的安排,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

(4)掌握和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便能够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恰当安排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运用等。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一)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认识

1.内容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了介绍;

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分三个学段,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

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部分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反映出这样一种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从以往的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首先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的价值: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学学习的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4)数学教学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5)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

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在目标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依学生兴趣点的不同而有多种活动形式,在过程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果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用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结果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个人活动的小档案,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性。教师和家长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不能起决定作用。

(5)合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但更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宽泛的,繁杂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里需要合作完成问题和项目,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合作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特点也是其重要的意义。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的理解

从纲要的规定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等。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读写能力,信息分辨、运用与处理能力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得必要的信息,更要增强其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运用所知识为

所在社区解决面临的实践问题,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学习领域。这一学生领域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技能,养成学生爱劳动的品质。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定要以这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可以以整合的方式进行。

(四)综合实施活动的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 (1)主题确立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确立有价值的、科学的研究问题。 (2)主题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制定活动计划及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落实计划。

(3)总结发表

学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总结、展示探究的结果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统筹规划,集中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课程,没有固定、统一的实施的模式与样本,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年间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单元活动计划”,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学校向社区开放,学校内部各个年级、班级之间也要相互开放,因而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实行集中管理。专门研究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实施和指导方式、评价方式;协调与校内、家庭、社区社会的关系,开发社区社会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的文化资源。

(2)转变观念,注重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3)师—师合作,有效指导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包含着横向与纵向两种基本形式,横向合作主要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纵向合作主要体现在不同学年间教师的有机合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12p.html

Top